南京古稱建康、金陵,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山水城市的傑出代表

南京


南京古稱建康、金陵,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山水城市的傑出代表


南京,古稱建康、金陵,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是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水城市的傑出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建城史上有著重要地位。50萬年的人類活動史、6000年的人類文明史、綿延近2500年的建城史、450年的建都史給古都南京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和獨特的人文景觀,留下了眾多彌足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南京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傳承城市特色奠定了文化基礎。

一、歷史沿革

距今50萬年前,就有“南京人”在東郊湯山活動。南部溧水仙人洞留有距今1萬年以前的“溧水人”的遺蹟。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鼓樓崗西北側的北陰陽營和玄武湖畔、長江岸邊就有原始人的聚落。距今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帶相當密集地分佈著青銅時代的居民聚落,稱為“湖熟文化”。

春秋時,南京地區“蓋進退於吳楚之間”。約在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前後,江北六合出現了楚國棠邑;吳國置瀨渚邑於高淳固城湖畔。戰國初,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的第二年,命范蠡於今南京城南長幹裡築越城,南京建城由此始。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盡得吳故地,於石頭山築城置金陵邑並“郡江東”,為南京主城建置政區治所之始。

自公元229年孫權將政治中心由武昌(今鄂城)遷來,改名建業,至公元589年,除西晉建都洛陽外,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連續在此建都,共324年,六朝時期成為南京古代城市建設史上一個極盛時期。史稱“六朝古都”。爾後又有南唐、明、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在此建都,故又統稱南京為“十朝都會”,累計的建都史達450 年之久。

公元10世紀初中期的楊吳、南唐為南京建城史上的一次中興時期,稱為金陵。南唐都城按照“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的總體格局來佈置。南唐都城相比六朝建康城“稍近南遷”,靠近了居民稠密、商業繁華的秦淮河岸。宮城內外的建築,畫棟飛簷,繁華秀麗不減六朝。惜於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被金兵退敗時燒燬。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稱應天府,用巨磚、條石築成的長35.3千米的都城,不僅包括了六朝、南唐的都城,又在其東部填大半個燕雀湖,另建皇城和宮城。除宮城、皇城、都城外,還興建了西北以長江為天塹,將都城外圍聚寶山、鐘山、幕府山等山崗均包納在內的周長60千米的外郭。公元1853年至1864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明以來建築在歷時數載的天京保衛戰中,大多被毀。清末的洋務運動,使南京出現了金陵機器製造局、浦鎮機車廠等近代工廠。1903年至1911年,滬寧、津浦鐵路相繼通車,並從下關到城內修築鐵路支線,改善城內南北交通,城市開始向北發展。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成立中華民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在抗戰前的十年內,曾制定《首都計劃》並有所建設。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靈柩歸葬中山陵,開闢自中山碼頭至中山門及中山陵的中山大道,包括全長約12千米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等,並以中山路延長子午線北至和平門,南至白下路,全長7千米。

1937年12月5日,日軍向南京外圍發起攻擊,南京保衛戰拉開序幕,歷時8天,面對武器優良、兵力數倍的侵略者,十萬中國守軍英勇抵抗,日軍每一次推進都付出沉重代價。隨後,佔領南京的侵華日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暴行持續6周,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這一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慘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付出了傷亡3500萬人的沉重代價,打敗了日本侵略者,贏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偉大勝利,徹底洗刷了近代以後中國屢遭外來侵略的民族恥辱,也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後,國民黨政府拒絕在國內和平協議上簽字。1949年4月21日,毛澤東、朱德發佈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標誌著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南京成為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成為江蘇省省會。新中國成立以來,南京的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1968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南京長江大橋鐵路橋建成通車,連接起了中國南北交通大動脈。新世紀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更加明確了“疏散老城、建設新區”的城市建設方針,以第二屆世界青奧會、第二屆亞洲青年運動會,第三屆全國城市運動會、第十屆全國運動會等眾多體育賽事的成功舉辦為契機,南京城市建設的重心跳出了明城牆的範圍,城市空間從單中心蔓延逐步轉變為多中心組團式有序發展,為南京的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南京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科學價值,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和世界都城建設史上巧奪天工的傑作,也是近代中華民族抵抗侵略、英勇鬥爭精神的集中展現地和中國近現代發展的先鋒基地。南京在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南北交匯、開放包容的多元文化,保留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

南京的特色可以從環境風貌、城市格局、文物古蹟、建築風格和歷史文化五個方面認識和理解,具體名城特色體現為:1)“襟江帶湖、龍蟠虎踞”的環境風貌;2)“依山就水、環套並置”的城市格局;3)“滄桑久遠、精品薈萃”的文物古蹟;4)“南北交融、承古啟今”的建築風格;5)“繼往開來、多元包容”的歷史文化。

三、整體格局風貌

南京是典型的山水城市,城市格局演變與獨特的山水環境相互交融,古城選址西臨長江、北枕玄武湖,形成了“襟江帶湖、山水相依”的地理形勝。誠如諸葛亮所言“秣陵之地,鍾阜(紫金山)龍盤,石城(清涼山、石頭城)虎鋸,真乃帝王之宅也。”龍盤虎踞的南京古城與山水林融於一體,氣象恢弘。

南京老城內保存有四片風貌完整的歷史城區,分別是城南歷史城區、明故宮歷史城區、鼓樓—清涼山歷史城區、北京東路歷史城區,面積共計約21平方公里,四片歷史城區分別象徵著最具南京韻味的老城南市井文化、明都城皇城文化、民國公館與科教文化和襟山帶湖的山水文化。

四、重要文物和歷史建築

截止到2018年3月,南京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841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8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25處;新公佈一般不可移動文物1588處,合計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名錄2429處。南京擁有1項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南京明城牆(中國明清城牆)、海上絲綢之路的申遺工作正在推進。

南京的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代表我國古代陵寢建設的巨大成就,南京明城牆(中國明清城牆)、海上絲綢之路的正在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南京明城牆距今已有650多年曆史,現完整保存25.1公里,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城市城牆。此外,南京現存的近現代建築數量多、規格高、類型齊,素有“民國文化看南京”之美譽。

目前,南京市已經市政府正式發文公佈的歷史建築有68處,均為工業遺產類歷史建築。第二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已經初步確定,共計211處。此外,南京共計普查登記了800餘處歷史建築資源點,是後續歷史建築分批次公佈保護的重要籌備。

五、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京歷史悠久,戰亂頻仍,南京很多歷史時期的地面遺存稀少,但與之相關歷史文化仍通過眾多歷史傳說、詩詞歌賦、民俗活動等傳承至今。眾多歷史名人及其著述、活動也給南京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眾多歷史地名仍然提示南京歷史上曾經擁有的輝煌。

目前,南京共計擁有1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4項江蘇省和70項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琴藝術、南京雲錦織造、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剪紙 4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擁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象徵著南京歷史上最為發達的手工製造業。1項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南京大屠殺檔案是中華民族慘遭殺戮、英勇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