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的多次冲锋,为何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憧灵


长平之战对于战国的局势带来很大的影响,原本正处在巅峰的赵军,全部的主力被秦消灭,打那之后,赵军就很难和秦军进行正面对抗了。原本赵军一直是在防守,秦军也很难突破他们的防守,可问题是,赵国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和秦军这么消耗下去,根本没有办法打赢战争。


为此,他们必然要想办法转变自己的策略,赵王就派了主战派的代表赵括来代替廉颇的位置,赵括来到前线,立马就让赵军全线出击。

可他没有想到,白起早就料到他会这么做,于是就在外面设下包围圈,成功就把赵括给捆住,几十万的赵军主力,全部都被秦军给包围起来,这就让赵军处在非常被动的局面下。赵括为了要改变形式,带着军队不断进行突破,可他怎么打,都没有办法突破白起的防线。在白起的布置下,秦军的防守密不透风,根本没有给赵军什么机会,于是赵军在突围的时候,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是自己损失惨重,秦军就这样,把赵军死死困在包围圈中。


赵军的攻击力,可以说是当时最强的军队之一,尤其是在经历胡服骑射之后,他们的军队不断和外族交手,这次赵括带领的军队,就是赵军最有经验的部队,既然这样,为何赵括就没有办法带领部队突破秦军的防线呢?我认为最大的原因,还是当时的白起掌握了地形的优势,这个包围战是他很早就设计好的,于是他的部队很早就开始准备要把赵军引诱到自己预定的位置,想要打好包围战,必然要有能够围困对方的地形,白起是一个非常善于选择地形的人。

很多人都认为白起是一个进攻无敌的人,可实际上,白起是一个顶级的防守大师,他在作战的时候常常会利用自己的防守来消耗对手,尤其是很会利用野战工事。古代很早就已经有了战争工事这种概念,不少的军队都会修筑工事来辅助自己战斗。


白起就是当时的大帅,他在选择好地形之后,就立马依托地形来修筑工事,利用这种战斗方法,他的部队虽然人数没有那么多,但足够围困赵军。古代的军队,其实没有什么战斗素质,很多军队都是民间征集的民众。

再怎么训练,他们也和现代的军队不一样,因此在战斗的时候,只要处在绝境中,这些军队就会丧失斗志。


当时的赵军,在被围困又没有办法突围的情况下,就根本没有什么斗志,况且他们的军队缺乏粮食,时间长了就没有什么战意了,而且,像这种突围的战斗,要是军队的规模太大,也不好指挥突围,毕竟要管理的人太多,我们能够看到,古代有很多的包围战,很多将领能够用很少的部队就把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给包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项羽。

当初项羽有十万军队,被包围在垓下根本没有办法突围,可后来他带着几千人,反而是成功突围,人数越少,军队的灵活性就越强。还有一点,当被包围的军队人数太多的时候,对方就好掌握你的动向,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只要有什么动作,都会第一时间被对方察觉到,而小股部队的灵活性非常好,行动起来快速隐蔽,对方不易察觉出来。


赵括手下这么多人,他根本没有办法在白起不注意的情况下指挥突围。因此,他一直就无法成功突围,当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赵括他自己的能力不够,不论怎么说,他与白起这样的人物差距真的是非常大,他才是刚刚出道的统帅,指望着他和白起交手,也真的是为难他了。况且在赵括带兵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面对的白起,可白起已经非常了解他的能力,因此他想打赢这场战斗几乎是不可能的。


猫眼观史


在长平之战中,不论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突围,赵军都没能突破秦军防线,这的确是长平之战中令大家比较疑惑的问题,就算赵国兵力处在弱势,军队战斗力不如秦军,但赵括手下毕竟有足足数十万大军,面对全线防守的秦军,赵军只要攻其一点怎么可能突破不了呢?其实大家忽略了一点,那就是长平战场的地形问题。

赵军全面出击,为何突破不了秦军壁垒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接替廉颇出任赵军主帅,在对军队完成初步整合之后,开始主动出击。

就在赵国更换主帅的同时,秦国也将他们的最大杀器白起,悄悄派往了长平前线。秦军秦军营地虽然仍高挂着王纥的帅旗,但实际上的指挥者却已经变成了白起。

赵括率军出战,秦军佯装败退,赵括在不知道秦军已经更换主帅的情况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率领赵军主力开始对秦军展开追击。然而就在赵军渡过丹河之后,却发现横在他们面前的,是秦军极为牢固的空仓岭防线。(如下图)这道防线是秦军与赵军在丹河对峙期间,依托空仓岭、精心构筑的一道坚固防线。

相信看到这幅地形图,大家想必就已经明白赵军为何无法攻破秦军防线了吧。

1、壁垒极为牢固。作为秦军的主阵地,这道防线是秦军在赵军原本防线上,倾注大量心血后修筑的,牢固无比。、

2、具有地理优势。赵军如果想要进攻空仓岭防线,那么就必须先渡过前方的丹河,但丹河距离空仓岭防线距离过近,赵军即使兵力再多,也无法在狭窄且复杂的地形完全展开。而且,在渡河之后赵军还有多少体力来进攻,也是个问题。

3、仰攻难度太大。空仓岭防线的地势较高,赵军想要进攻只能采取仰攻,仰攻的难度不难想象,不仅对士兵的体能要求很高,且很多攻击手段无法施展。而秦军则可以依托防线居高临下的进行攻击,这将导致赵军极大伤亡。

赵军全力突围,为何无法突破秦军围困

我们先来看看赵军是怎么被围的。

在赵军进攻空仓岭防线受阻的情况下,赵括便想要率领赵军后撤,撤回百里石长城一线的赵军阵地。白起岂会让煮熟的鸭子飞掉,在赵军后撤之时,以逸待劳的秦军立即出动,不求杀伤敌军,只是死死咬住赵军,不使其顺利撤退。

而就在赵军进攻秦军空仓岭防线的同时,白起首先命令一支2.5万人的军队绕到赵军后方,攻占了没有主力驻守的赵军主阵地——百里石长城一线。(如下图)

其次,再以一支5千人的军队,对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的结合部展开攻击,使得赵军主力和辎重部队彻底分割,断掉了赵军主力的粮道。(如下图)

而在攻击秦军阵地受阻,且在秦军骚扰下无法撤退的赵括部队,实际上一直在沿着丹河河谷在前进。而最终,赵军主力便被白起依托“空仓岭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韩王山”死死围在了一个狭窄地带(如下图)。

这种局势下,虽然秦军和赵军兵力相差不大,但有坚固的壁垒为支撑,有崇山峻岭为阻碍,秦军实际上只需要很少的兵力便已经能够对赵军形成合围。而由于地形的限制,无法完全展开的赵军主力,是完全无法攻破依托地形进行防守的秦军阵地的。


香茗史馆


今年初,我为了看看白起究竟是怎么包围赵括的,赵括为什么无法突围,专门去了一趟长平古战场实地考察,并且写了一点个人看法,今天发在这里,供大家批评指正!


长平古战场实地勘察记——对白起包围赵括40万大军的另一种猜想

衣赐履按:写了《七问长平之战》后,不少朋友热情留言,既有对我的鼓励,也有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我在文中参考了许多资料,但依然有一些问题拿捏不准,心里总有点放不下,特别是没有到现场看一下,我很难想像,在白起与赵括直面交手时,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地形条件下?白起是怎么用五六十万人围住赵括的四十万人的?我和一个哥们探讨时,他表示愿意陪我到长平之战遗址看一看。于是,我们直奔高平(古长平),发现地形的确与想像中完全不同,为我们解开谜团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我在《七问长平之战》中,提出什么样的地形才能围住赵括的四十万大军?或者是狭长地域,或者是一个口袋形的地域,然后才可能让四十万赵军无法突围,成为待宰羔羊。然而,实地一看,情况似乎不是这样。让我们一条一条来扒哈。先看一下我拍的几张照片。

【尸骨坑,拍摄于长平之战纪念馆】

长平装不装得下赵括的四十万大军?

太能了!大家先看一下当地地形。

【基本上没有高山,地势相对舒缓】

大家再看这幅图。

【长平之战决战示意图,拍摄于纪念馆】

从图上看,长平之战最后的战场是武讫岭(讫读如气,当地人读“爱”)、秦关、大粮山围起来的三角地。在此三角地内,地形舒缓,周边是类似于丘陵的山,中间是平地,面积大约几十平方公里,别说四十万,一百万赵军也放得下。然而,此地的山坡并不陡峭,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最高处的秦关海拔1287米,而高平最低海拔800米,以我的目测来看,古战场一带可能在1000米以上,因此,不是那种险要的地形。

按照这个地形,秦军如果想包围赵军,从地形来看,秦军必须远远多于赵军人数,才可能形成合围。怎么也得一百万以上才可能,而且不能保证赵军无法突围。因为,当白起的50万到60万部队把这块三角地围成一圈,势必犯了兵家大忌,即,兵力分散,当赵军集中兵力突击一个方向,秦军根本无法阻止。

那,究竟白起围住赵括了吗?

我想,围住了。但,白起能围,王龁围不了。

为什么?

我和朋友一致认为,只有白起有吞掉赵军四十万的格局和胆略。王龁,给他十个胆子,他也不可能有这种想法。这才是秦国派出白起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假设,在王龁与廉颇对峙的两年时间里,白起一定没有闲着。他一定去过上党不只一次,对那里的山川地形太熟悉了。而赵括,我认为对这一带也很熟悉,正因为熟悉,才可能落入白起的包围圈。我们慢慢来说。

王龁在前方打,白起一方面勘察地形,另一方面,一定多次回到咸阳与昭襄王嬴稷详细讨论推演,制定作战方案。当他把自己要吃掉赵军四十万的计划告诉嬴稷时,嬴稷一定兴奋得胡子颤抖!

因为,他们都知道,赵军非常强悍!赵括非常厉害!能够把赵括的四十万吞掉,这是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最重要的一战!然而,他们吞不掉廉颇,因为廉颇不行,所以廉颇不敢跟他们玩儿,不敢玩儿怎么吞?所以必须换上敢跟他们玩儿的赵括。于是,才有了范雎的反间计,才有了赵孝成王赵丹的换将。这些不再多说,我们来看看赵括。

赵括是个白痴吗?

当然不是!赵括的领军打仗能力一定是非常强。他对这一带的地形一定也很熟悉。他非常清楚,他的四十万,不可能被包了饺子。为什么?因为地形舒缓,秦军即使有六十万,要把这块地全部围起来,一定兵力就会分散,赵军只需向一个方向冲去,就如同拿着锥子扎布袋一样,一捅肯定就漏了。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武讫岭到秦关,是长城,想要攻上去不容易,守军不用过多,居高临下,只要有足够的弓弩,就能守得住;从武讫岭到大粮山,虽然是山,但无险可守,完全可以突围;从秦关到大粮山,一马平川,更是无险可守。所以,当赵军被围的时候,除了武讫岭到秦关一线不易突破,此三角地的另两条边,每个方向都可以突破,根本不存在被包饺子的可能性。

但是,赵括少算了一条。大家再回过头看一下秦关到大粮山一线,有一条河,叫小东仓河。据说(没有资料,我只能据说,我在现场只看到一条小河沟,问当地人也说不清是不是以前的小东仓河,呵呵),此河宽而浅,不但骑马能过,徒步也能过。因此,在此三角地,除非秦军有一百几十万人,否则根本不可能包围赵军。也就是说,赵括进退有据。

那为什么赵军还是被包围了?

因为,秦军主帅是白起,而不是王龁。

为什么说白起是战神?“神”的意思就是,别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里,我们必须再次讨论这条河。当白起在长平一带实地勘察的时候,他脑子里一定在想,怎么才能包了赵军的饺子?必须换掉廉颇。因为廉颇在他看来就是缩头乌龟,你的计策再好,廉颇根本不理你,在大营里一缩,任你怎么挑逗,没用!我相信,在白起一开始构思这个大战略时,脑子里一定就想起了赵括,只有赵括才能上当,为什么?因为赵括是杰出的将领,是能打的将领,只有他才可能上当被围。

于是,整个战略就围绕着赵括的特点在进行。

赵括是傻逼吗?你要围人家的四十万军队,即使有六十万你也围不住啊!除非你把人家引到一个绝地,或曰峡谷,或曰口袋,反正类似这样的地域吧。如果是别的将领,只需找个峡谷、口袋地形的地方,把对方引过来包饺子就行了。但是,赵王不可能派蠢猪来统帅四十万军队,赵王派来的一定是赵括。而赵括对上党一带的地形必然非常熟悉,他不可能钻到口袋里让秦军屠杀。

于是,白起和秦昭襄王玩儿了一个大战略,玩儿了一个赵括根本想不到的大战略。

我插一句话。我年青的时候喜欢下五子棋,有几个哥们水平都在一个层次。我们在下棋时,能够把整个围棋盘下满而平局。在多次厮杀过程中,我逐渐开始不想着上来就弄死对方,因为,想弄也弄不死。我一般是在防止对方干掉我的同时,开始布局。当我想在棋盘的右上角连成五子时,我会很随意在右上角下一子,然后,在棋盘的右下角下一子,当对方防我时,我把因这一子而产生的可能性向棋盘左下角延伸,继而向左上角发展,下着下着,在我进攻他防守的过程中,就到了棋盘的右上角了,然后,最终一子,与我最开始下的那一颗看似随便的子连了起来,一举决定胜负(不会下五子棋的可以飘过)。

白起也是一样。因为赵括不是二球,不可能被引到口袋里,于是,白起就在平地上打主意,在平地上建立口袋!

关节点就在那条河上。

我们都知道关羽的水淹七军,上游先堵住水,等到战况需要时,打开闸门,滔天洪水奔腾而下,把曹军冲得七零八落。但,那只适合战斗,不适合战争。因为被蓄积起来的水流完了之后,河面就恢复到之前的水平了,就没有杀伤力了。

不是!白起和嬴稷干了一件大事。他们不是蓄水,而是开始引流。有传说是把黄河水直接引过来,当赵括的军队在边打边停到了白起预定的这块三角地驻扎后,白起一声令下,把早已开始动工的引流工程一铲子打开,于是,当赵括头天晚上还以为刚刚没过小腿肚子的小东仓河,第二天一早,我靠!骑着马都过不去了!所以,在围住赵括的四十多天里,那条河始终那么深!始终让赵军无法渡河!

而这样的战略,王龁能想出来吗?敢想出来吗?因此,在河的问题上,需要多少工作量?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都在白起和嬴稷之间商量过N次。所以,打的不仅仅上战场上那点兵力。你说,这样的战略,赵括怎么可能想得到呢?

这下子才坏了菜!

这样,从武讫岭到秦关,秦军依靠长城,只需要少量的军队就可以守得住,从秦关到大粮山一线,一条小东仓河,把赵军死死拦住,秦军只需在对岸设置几百弓箭手,就可以把赵军挡得一个都过不去(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军熟悉水性的人不多,即使有会游泳的,对面的弓箭手可以从容地做射箭游戏)。

这样,秦军需要重兵把守的地带,就是武讫岭到大粮山这一线了。也就是说,白起布了一个袋子,这个袋子的口开得很大。想要拦住赵军,也不容易。

现在来说赵括

我个人感觉,他在整个这场战役中,没有犯什么错误,如果有,恐怕就是情报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对手是谁。他一直以为在跟王龁打,谁知道原来对手是战神白起!

有人可能会问,都是两军对阵,几十万对几十万,是王龁还是白起有什么关系?

靠!关系大啦!就比如你是一个打架很猛的人,有人让你和邹世明打一场,你感觉没问题,就出场了。一上场,发现站在对面的是泰森!这架还怎么打?

赵括也是一样。秦国和赵国可能都认为王龁不是赵括的对手,赵括自己恐怕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他熟悉上党地形,攻击王龁,即使不胜,也不可能惨败,这才有可能带着大军直奔秦军大营。然而,经过激烈战斗,居然没有拔掉秦军大营,估计赵括也觉得有些奇怪,但他还是不知道对手是白起。于是,就在图中所示的位置扎下大营,与秦军对峙。

然后,当白起的大水灌满了小东仓河之后,我估计赵括知道是战神白起来了,此时,已经晚了。

《史记》上说,秦国听说赵国换帅之后,暗中派白起替换王龁,并且下了死命令,谁透露消息,砍头!

于是,赵括被蒙在了鼓里。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是王龁,长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包饺子的事情,所以,赵括可以驱兵紧追,出不了事儿。但如果是白起就不同了,秦军佯败,是什么意思?赵括就要思索了,就算想不到白起最后的合围,至少不会统率全军追杀过来,就算追杀过来,至少不会全部兵力都带过来,要留有后手,绝不可能倾巢而动,让白起的三万人就抄了自己的后路。这就是面对不同对手的时候,采取的不同战略。就像如果你知道对手是泰森,你可能就不打那场架了,或者可能想别的招来赢泰森。

那么,赵括战力究竟如何?

我想,赵括的战力是相当强的。白起虽然在三角地依托长城和小东仓河守住了两条边,但秦关到大粮山这一线,也是无险可守的。正是因为无险可守,所以才引得赵括上钩被围,然而这个宽阔的袋子口,想要完全封死,那就靠得是人力了!

于是,白起的五六十万人,把这条线作为防御的重中之重。他的战略不在于杀伤赵军的有生力量,而在于拖!拖得赵括军中无粮,不战自溃!

于是,白起的人沿这一线,一排一排的战壕营垒,任务就是阻止赵军突围。

我猜,用不了多久,赵军就丧失了战斗力。

然而,赵括之强悍此时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们知道,赵军在长平之战中死了四十五万人,其中,四十万人是被白起坑杀,在赵括领兵时,一共才死了五万人。而秦军死伤多少?按白起的话讲,伤亡过半。也就是说,白起手下的五十万到六十万人,为了包赵括的饺子,死伤二十五万到三十万!这个胜利,也是惨胜。

我们有理由认为,赵括也应该是一代名将。如果不是碰上白起的话,其历史功绩真的是不好说啊。

赵括的军队里有多少骑兵?

赵军断粮之后,开始吃马肉,被围46天之后,赵括死,赵军降。我们就算赵军断粮46天,都以马肉充饥。假设一匹马500斤(一般一匹马800斤),一个战士一天分配马肉2斤,一匹马可以供250个战士吃一天,40万赵军一天得杀1600匹马。那么,46天就需要73600匹马。也就是说,赵军中的骑兵,撑死了不会超过这个数字。然而,赵军最后饿到“人相食”的地步,想来赵军中的骑兵也就两三万人吧。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军中的骑兵战力大增,而正是这些骑兵的冲击,才使战无不胜的秦军,在长平之战中的伤亡率是赵军的五到六倍。

白起究竟是怎么坑杀赵卒的?

一个老者告诉我们,在当地流传一个说法,白起在坑杀赵军时,先将赵军分隔开来,然后,让饿了N天的赵卒,饱饱吃了一顿饭。这是阎王饭啊!饿了太久的人,一顿饱饭下来,立即完蛋,完全丧失战斗力。有的当场就被撑死,就算没被撑死的,也动弹不得。饿得太很的人,吃饭只能喝点稀粥,要缓好些天之后,才能逐渐恢复饭量。

究竟坑杀多少赵军?

刚才我们看到的图片,只是一个尸骨坑,尸骨撂在一起,具体数目也不好统计。据说当地这样的尸骨坑有很多,可能还有更多的没有发掘出来,因此,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还是认为,白起坑赵卒四十万。

赵国为什么没有增援?

赵军并不是没有增援,而是两路赵军都被挡在了外围。这只能说明,赵孝成王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不但派的兵力不够,而且增援的决心不够,打不过去,就不打了。而秦国志在必得,全力阻击。一个全力阻击,一个是压力不大,且秦军的任务只是阻隔赵军救援,就如同廉颇当年就是守在那里,不跟你决生死,一个“拖”字诀下来,就断了赵括最后的生机。

唉!可怜的赵括!


衣赐履和金大妞


战国时期七国争霸,赵军是唯一能够打败或者对抗秦军的,从当时留下的记载就能明白这一点。

但赵军有个弱点,领军主帅一死,容易崩盘,中下阶层军官不如秦军,但主帅和士兵实力碾压秦军。

秦赵长平决战,赵国死近65万士兵,其中40万投降后被坑杀,秦国死45万,几乎以死换死。

但赵括为何冲不出去,因为他不能退,退就是失守,败退,只能往前冲,就是决战。

人数差距,在这种双方将领都不犯错的情况下,95万秦军对决65万秦军,突围自然无望。

赵括战死后,赵军弱点放大,就全线崩盘了。


董江波


赵军冲不破秦军包围,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释原因:内因是赵军虚弱,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何况是钢铁一般的秦军;外因是秦军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皆属一流,鼎盛时的赵军也难讨到便宜,何况衰弱至极的赵军。最后一点就是秦军占据了地理优势,居高临下,四面合围,地势给秦军增加了一倍的兵力,才能使秦军以六十万围困五十万赵军。


赵括意气风发,锐意进取,主动攻击秦军,秦军则一溃百里,死伤数十万。赵括大喜,下令全军出击,结果被秦军引入预设的包围圈。赵军多次突击,希望冲出包围圈,双方血战十场,死伤三十万左右。赵括见冲不出秦军包围圈,于是筑起车城大阵固守待援;白起则围而不攻,消耗赵军粮食士气。两军固守不攻四十六天,赵军粮草断绝,战马吃尽,人们相互杀食,赵军虚弱到了极点!

秦军则每日大酒大肉,好吃好喝,养得腰肥膀圆,嗷嗷待战。赵括不能再坐等全军饿死,于是最后组织全军冲击,被秦军乱箭射杀。赵军二十余万士兵投降秦军,吃了顿饱饭后,被秦军全数坑杀,只有四百余未成年士兵得已幸免。



大秦铁鹰剑士


赵国自从改变军种,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军最强的本领就是野战冲锋。当赵军的骑兵部队冲起来的时候,天下无敌。可是为什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军队被秦国军队包围起来后,赵括曾带着40多万赵军发动了五六次冲锋,都没有办法冲出秦国的包围圈。赵军的表现,为什么这么反常呢?

(长平之战)

这件事,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赵军的身体垮了。

赵军还在廉颇指挥的时候,就已经多次打了败仗,不得不改变策略,改打防御战。但是当赵军改打防御战的时候,他们另外一个问题又凸显了出来,就是粮草问题。

赵国和秦国的这场战争,一开始赵国就有些准备不足。在后勤保障上就跟不上。再加上秦军数次袭击赵军的粮道,劫掠并焚毁赵军的粮草,让赵军很快断炊。要知道,如果赵军还在打运动战,那么,他们还可以通过改换地方寻找粮草。但是因为是打阵地战,粮草就只能依靠国内支持。而当秦军截断赵军的粮道,摧毁赵军的粮草以后,赵军就只能挨饿。史料记载,当时赵军已经发展到“人相食”的地步,由此可见,赵军的身体受到了多大的摧毁。

当赵括取代廉颇指挥作战的时候,他并没有解决廉颇遇到的粮草不足的问题,反而轻易地向秦军发动进攻。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让赵军的身体消耗得更快。而粮草充沛的秦军以逸待劳,赵军就算骑兵厉害,又怎么会是秦军的对手呢?

(赵括剧照)

二、赵人的精神垮了。

赵人的精神,是在多层面的犹豫彷徨中垮掉的。

首先是战争之前关于要不要接受上党土地的犹豫彷徨。上党本来是韩国土地,秦国在攻打韩国的时候,把韩国截成两半,让上党孤立出来。韩王最终屈辱地表示把上党送给秦国。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有骨气,前往赵国,表示愿意归顺赵国,请赵国保护上党。这样一来,要不要接受上党的土地,赵国国内一开始就形成两派意见。有的说接受,有的说不接受。最终,赵孝成王采纳了接受的意见,于是秦赵战争打了起来。这一打,必然让那些不愿意接受的人心里埋怨不已,因此内部抵牾很多。

其次是战争中关于进攻还是防守的犹豫彷徨。廉颇主战防守,赵括主张进攻,而赵括的母亲又主张防守,国内大臣更是形成两派意见。可以说,赵国国内在这个问题上意见再次不统一。不统一,因此军队内部也是犹疑不定。

因为有多重犹豫不定,有多方内部抵牾,而接下来又是一连串的失败,最终被秦国完全包围。可以说,这样一来,惶恐而绝望的赵人,精神完全处在了崩溃的边缘。赵人的精神一崩溃,最终还怎么冲得起来呢?

我们从赵括被秦军射死以后,赵军立刻全线投降就可以看出,赵人的精神确实早就已经崩溃了。

(廉颇剧照)

三、赵将的方寸乱了。

当赵军由廉颇指挥的时候,赵国还能依靠坚固的防御工事,勉强抵挡住秦军的进攻。但是当赵军改为由赵括指挥的时候,赵军将士当时肯定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不相信赵括的。因为不相信赵括,对赵括指挥的战术就表示怀疑。这种怀疑,赵括肯定是听到了的,这让他自己也有些不自信起来。不过,因为秦军假装退缩,让赵括虽然也有些怀疑,但是急于证明自己,所以他不顾一切地往前冲。而当赵军中计,进入了秦军的埋伏圈以后,赵括这时候的方寸完全乱了。

其实,赵括虽然被包围,但是毕竟他手中有多达40多万的军队。他要是把这些军队组织起来,合理布局,或者声东击西,或者梯次攻击,赵军要想冲出秦军的包围,也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赵括却从此没有使用任何计策,也没有组织任何有效的进攻,只是一味地发动突破冲锋,可见当时他完全方寸大乱。

当赵括没了主张,一味地和秦军硬碰的时候,秦军只需要在赵军的攻击点上,加强布防,秦军就别想再冲出去了。

总之,赵国40多万大军败于秦国,连冲锋也不会,完全是一场可悲的非正常死亡。


张生全精彩历史


白起为何许人也?

白起他是楚国楚平王白公胜的后代,史称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再且,在《千字文》中,古人将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白起还背名列武庙十哲。



秦始皇在《追赠白起武安君诏》中曰:“咨尔:武安君白起,先源两楚,继次三秦。昔在先皇,秉节朝室……”;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一文中称:“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已、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

综上所述,白起是战功辉煌、战绩显赫的大将军,智勇双全,颇有一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史书上有确切的记载:所有的国家都不敢与秦战,后面加了一个注释,就是因为秦人有白起将军!传闻中,他的一生毫无败迹,这个就无从查起,无从探究了,不过英雄独压万夫的气概肯定是当仁不让的。



长平之战概况

白起指挥长平之战,全歼赵军。杀赵军四十余万(又有小道消息认为共六十余万,坑杀降卒四十余万)。众所周知,长平之战既是秦国走向统一,改写历史的重大战役,也是世界军事史上最残酷、最壮烈的重大战役,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与此同时,长平之战是中国大规模地围歼战法先例。 长平之战是一场两国的生死大战,当时的战争规模,在古代战争史上是很罕见的,在战国时代是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就是秦赵两国调集的兵力,从史书上来看,这场战役加起来应该有一百万左右,在当时那个年代,两千多年前,这是庞大而吓人的一个统计数字,一百多万。

长平之战,为何赵军始终突破不了白起的防线?

在笔者看来,白起就是为战争而生的战神,天生的战神,英勇骁战,少有人能敌。他有着先天的战神特性,其他的名将中都是自己拜师学艺,脚踏实地才成为兵家名将,例如吴国伍子胥、孙武,魏国吴起、庞涓、齐国孙膑、燕国乐毅等,而白起很不一样,没有拜过师,也没有学过纯粹的兵家理论,而是一路拼杀,造就威名的。有的人再努力是可以位于前茅,但是无法比得上别人得天独厚的纯粹本领,在打仗这一点上,白起就是后者。

再来说说其他的外界因素吧,毕竟很多事的成败都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长平之战也不例外。首先,白起面对的是“纸上谈兵”的赵括,一个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另外一个是“实践出真知”的猛将,谁能在这场战役上独占鳌头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其次,秦军占了地理上的独特优势。赵军必须要先渡过丹河,方可进攻白起的空仓岭防线。然而,即使过了河,赵军也很难在狭窄且复杂的地形展开发起攻占。加上渡河艰难,赵军的士兵们匍匐前行,体力不支,难以胜敌。空仓岭的地势险高,要攻占下来谈何容易?

最重要的原因是,赵军粮草被中断了整整四十六天,士兵已无力发起反击。再加上秦军配备了强弩弓箭,依据有利的地势专门对付的赵军,所以赵军根本没有突破防线的可能。赵军也心知肚明,只是职责所在,不得不继续奋战,背水一战。


瀚海说史


长平之战,赵军打得艰苦而英勇。被陷入重重包围中的赵括,也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无奈他自己轻冒进,断送自已,断送军队,也断送了赵国的国防力量,这教训损失不可谓不大。


陷入包围之后,再能干不怕死的兵,就怕肚子饿,口头干。再好的马,没草料也上不了阵。秦军断了赵军的粮草水源,这表明,秦军有一半的胜算。秦军用轻兵诱敌深入包围圈,然后让事先准备好的两只轻骑兵,拦腰把赵早割成两截,并铁桶一样包围。秦昭王下令国中十五以上的男人,上前线送水送粮补给前方战士。而赵军断粮四十余日,自相杀人为食。赵军沒补给,支撑不住,赵括组织冲锋,被秦兵射死。赵军四十万投降。



赵括到死,也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战役的开始和结束,赵军都在秦军白起的掌控中。厚阵严待,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然后断绝粮道水道,待敌自乱后,再逼其出来作战,再在作战中歼灭敌人。而令白起没想到的是,赵军在饥渴中倒戈投降……


劉一千五


两个因素:一是地理因素;二是粮仓和廉颇长城所在


地理因素

先来看长平之战赵括被包围时的总示意图

曲折的红线是廉颇修建的长城,赵军防线;

紫色区域是白起所设置的口袋阵,赵括军被包围在其中;

蓝色圈是秦军防区;

红色圈是赵括意图和秦军决战的区域。

换个角度看廉颇长城和白起口袋阵

廉颇长城防线(红色)和白起的口袋阵防线(紫色)都是依靠山脉进行布置,想要突破非常困难。

白起口袋阵正面(从赵军粮仓 大粮山角度)

秦军粮草空仓岭方向:

白起口袋阵左侧观察点地形:


大粮山、韩王山部分廉颇长城地形

韩王山观察的赵括被困地形:

放大图:

小结:先来看白起口袋阵的袋口图

对于赵括而言,只有两个方向:1、从谷口出去向大粮山方向;2、夺回被秦军占据的韩王山。口袋后方因为都是山脉,大部分难以翻越。

白起只需要在谷口、韩王山进行重兵防守,少部分兵力放在赵军后路即可完成对赵括的包围。

韩王山易守难攻。见图:

从地理因素来说:在白起引诱赵括决战,突发伏兵夺取了战略点韩王山,迫使赵军后撤去要夺回韩王山,就在赵军攻打韩王山时,白起用大部分部队将召集赶入口袋阵内,完成围困。


二、战略点韩王山、大粮山位置所在

韩王山、大粮山、故关三点是廉颇长城的三个战略点,尤其是故关,是当时主要的道路关口。见图

在韩王山被秦军夺取后,赵括就不得不回撤夺回,在回撤的过程中被白起赶入口袋阵。这是赵括被白起围困的过程。但白起不敢夺取大粮山,因为1、大粮山旁边的山谷后方是故关,无法困住赵军;2、韩王山不失,大粮山只是一个孤立点,没有意义。

白起也不敢夺取故关,因为即便夺取,赵括回撤就让秦守军被断后路。


综述

白起困住赵括,赵括不是不能冲出去,口袋阵后面还是有相对平坦的地势可以走出去。但赵括并不是想撤军,而是继续夺下韩王山,变被动为主动。

秦军夺取韩王山,是白起胜利、赵括失败的关键。如果赵括夺回韩王山,白起的口袋阵完全无用,白起也只能撤军或者和赵括决战。撤军是危险的,因为会被赵括在开阔地区追击。而决战嘛,一半对一半的机率。

长平之战的失败,从战略上来说是秦军死守韩王山导致的。赵括亲自上阵搏杀以鼓舞赵军时期,也说明赵括对韩王山是志在必取。

赵括在战斗中意外战死,是赵军投降秦军的根本原因。赵括不死,赵军虽然一样惨败,但还是有一部分会和赵括逃回赵国。

总的来说,赵括和白起二人的攻守防线是韩王山一带,双方都认识到这个战略地的归属决定了双方的胜败。赵括不是冲不开白起的防线,而是拿不到他想要的韩王山。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长平之战是战国末年对天下局势影响最大的战役之一,其意义不亚于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在战国末年,尤其是乐毅破齐和田单复齐以后,列国之中唯一还有与秦国一战之力的就只剩赵国了。对秦国来说想要东出灭国,完成统一大业,赵国是不得不面对的对手,这个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异军突起的山东大国,此时已经成为了秦军东出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因此长平之战,是秦赵之间注定会有的一战。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韩国野王,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分割,上党成为不可守的飞地。为了换取短暂的和平,韩国决定将上党割让给秦国,然而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事秦,将上党赠与赵国。赵国君臣认为“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接受了上党郡。此举引发秦国极大的愤怒,秦昭襄王决定举兵攻赵,夺回上党,惩罚赵国。赵国派廉颇应战,在几战受挫之后,选择据险坚守,由此拉开了将近三年的秦、赵长平鏖兵的序幕。

公元前260年,国力渐渐不支的赵国决定改变战略,以锐意进取,寻求决战的赵括代替守成持重的廉颇成为赵军主帅,伺机与秦决战。赵括掌兵以后,撤换主张坚守的将领,改变用兵策略,立即出兵进攻秦军,寻求决战。赵军全线突进,秦军佯败,引诱赵括深追,随后大军合围,将赵军困于山岭之中。赵军被围四十六日,在数次突围无果,主将赵括战死后选择投降,之后降卒被白起杀尽,赵国从此一蹶不振。赵国骑士和秦国锐士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战斗力,秦国以等量之兵围困,为何赵军无法突围呢?我想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赵国大军被合围之后,第一时间就被白起所派的王陵部五千军分割,数十万大军首尾不能兼顾,军令无法做到上行下达,战斗力大为减弱。

二、赵军被包围的地方是山陵谷地,对秦军有利,不适合赵国骑兵展开,赵军最为精锐的“胡刀骑士”,无法形成最有效的骑兵冲锋,战斗力无法发挥,而秦军只需谨守谷口,以逸待劳。

三、赵国飞骑为了追求速度,不着铁甲,全军装备的都是皮甲,恰好被秦国的弩阵克制,又因为没有足够的缓冲之地,骑兵无法加速,冲锋过程中暴露在弩箭射程之内的时间过长,使冲锋损失过大。

四、“秦强赵弱”本是事实,赵括不如白起也是事实,再加上赵军临阵换将,赵括大战之前又裁换了许多将领,导致赵军战斗力进一步削弱。

五、经年对峙,赵军缺量,被围困之后,赵军更加缺粮,食不果腹也大幅削弱了赵军的战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