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


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诗人余光中离开大陆多年,在强烈的思乡之情中,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乡愁》,表达了自己渴望祖国统一和亲人团聚的愿望。直到今天,《乡愁》仍然在海峡两岸广为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1987年,蒋经国宣布台湾解严后,圆了无数游子的回家梦。1992年,余光中首次应邀回大陆,此后的27年中,他先后回大陆60余次,可谓早已圆梦《乡愁》。然而,有一个人,至今没有解开乡愁。不过,他倒不是思念大陆,而是深深渴望回到台湾。

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他说乡愁,就像自己潜意识的一部分,从离开台湾的第一天起,就很强烈想回去。尤其是年纪越大,感觉越强烈。此人就是名扬四海的爱国者林毅夫,原名林正义。

相信,很多人对林毅夫40年前游泳投靠大陆的那段经历并不陌生。1979年,出于爱国,在金门服役的林毅夫,只身游过海峡,来到大陆。那一年,他刚刚27岁。如今,投靠大陆40年,当年身为金门马山连连长的林毅夫,早已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的权威,不仅当过中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还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

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然而,尽管林毅夫名扬四海,功成名就,可是当年的行为,也为他留下了终身遗憾。台湾当局对他的“叛逃”举动始终难以释怀,认为他是“敌前叛逃的罪犯”,有违军人忠贞气节和武德价值。所以,有关林毅夫渴望返乡的问题,台湾当局的立场至今并未改变,在处理上绝无模糊空间。

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所以,即便40年过去了,林毅夫的回乡之路始终被浅浅的海峡阻断,布满荆棘。即便1995年,他的母亲长眠地下,也未能在榻前尽孝;2002年,父亲去世,20多天不入殓,只为等林毅夫回来,可始终不能如愿。虽然,他在大陆开辟了一片天,可现实生活中,对于父母生不能养,死不能送终,感到深深的遗憾。

对于回家的渴望和有家难回的无奈,恐怕没有人比林毅夫有更深的体会。尽管他很想回故乡看看,但又不愿意躲躲藏藏的回去,只希望两岸和谐统一后,能够终结他的“叛逃案”。这样,他就可以回去探亲,为双亲扫墓,同时也能够为两岸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投靠大陆40年,此人名扬四海,却留下终身遗憾,渴望长寿回家扫墓


虽然,林毅夫至今仍然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回家,但他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两岸一定会彻底和谐统一的,到时他也肯定能够顺利回到家乡。所以,林毅夫的梦想就是长寿,这并非是怕死,而是渴望活到100岁甚至更长,这样的话,他肯定能够等来回家扫墓,祭拜先祖。在此,忠心的祝愿林毅夫先生,早日回到家乡,一解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