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记得曾经的英语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要敢于承受优秀”

,当时有点诧异,一般人们常说,要敢于经受住苦难与挫折,没听说过优秀也需要敢于承受。

当下反思了下,觉得也有道理。在课堂上,有些同学因为胆小,哪怕老师提问的问题,心中完全有数,也不怎么敢主动发言,默默看着其他同学大胆表现,在集体中越来越有影响力,老师的关注度增加,机会、学习成绩、同学缘、能力等各方面都随之提高。

其实很多时候,这样那样的顾忌和担心,不单单是胆小的原因,更多的是思维认知的不足,容易给自己设限,持续待在低段位的舒适圈中默默耕耘,成长效果不言而喻。

01 莫要自我设限,人生当有一万种可能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跳蚤实验

或许很多人听说过“跳蚤实验”,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一只跳蚤,跳蚤很轻易能够跳出来,反复多次,结果是一样的(有实验表明,跳蚤能够跳的高度可达身体的400倍左右)。

接下来再次把跳蚤放入杯中,盖上了玻璃盖,可以听见里面“砰砰”的跳击声,跳蚤每每都重重地撞击在玻璃盖上,随着“碰壁”的次数增加,它开始调整自己的高度,不再撞击到杯盖。

一段时间后,跳蚤开始在瓶盖高度以下的空间自由跳动,这时轻轻地拿走盖子,发现这只跳蚤依然持续在瓶子空间内跳动,再也没能跳出来。

这只跳蚤是没有能力再跳出杯子吗?答案不是的。是因为它已经为自己设置了高度的界限,杯子的高度就是它无法逾越的心理界限。

生命最大的不幸是,没有千万人阻挡,自己却先缴械投降。

这个小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时候,姑且不论能力,因为过去的经验、“碰壁”遭遇,亦或是无知,自我设限,还未开始前,早已放弃了自己。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人类百米赛历史五大关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生物机械学博士吉迪恩.阿里尔曾预测:9秒60也许是人类百米的极限。从人体机械的角度来讲,超过这个速度可能会导致骨头断裂,关节软组织脱离。

然而,2009年,牙买加短跑名将博尔特跑出了9秒58的成绩,打破了所谓预言的身体极限。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来看,这其实不过是又一个新起点罢了。

不要自我设限,人生当有无限种可能。墨菲定律表明,“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发生”,提升思维认知,摒弃低级的努力,实现人生高段位的打法。

02 认知突围,学会人生高阶打法

下面围绕《认知突围》里面的部分观点,帮助大家开拓思维,提高认知,思想打开了,便能很好的指导行为,否则从根源上走偏,再努力也难以抵达目的地,甚至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越走越远。

1、“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的真正含义

或你很早就听说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这句话,路遥的《人生》也中提到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关键的那几步,比如高考、工作、婚姻等,选择正确了,比努力十倍百倍都奏效。

但是回过头看看自己的选择,是否每一步都轻易做到了对的选择?或许存在侥幸,这个另当别论。其实“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努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知识能力眼界不够的话,你是不会选的,你不知道怎么选择才是所谓的对的选择,选择本身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才能看起来不费力地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处“正确”也是相对而言,至少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如何选择本身也是一种努力

2、所谓的“拖延症”“懒”,都是认知不够的表现

常常听到“拖延症”这个词,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布置的作业、安排的工作任务或计划的重要事项,不到最后一刻被逼到不行,才意识到严重性,开始着手做,虽然通过最后的专注力,完成的还算高效有质量,但也常常因为时间紧张,多少存在些纰漏。

不能做到100%完善,成绩自然中游徘徊,得奖没有你,好的机会没有你,同预期有偏差中有你,时间花了没?花了。精力付出了没?付出了。收获的回报呢?为零。“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极致”,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思想,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其实心理学中,并没有拖延症,很多人拖延、懒,都是因为认知能力不足导致的,其中包括思想上不够重视,未必真正明白事情的重要性,没有很好的方法等。

提供四个小建议:

  • 多看多学多了解,扩充知识面;
  • 学会分解任务,按时逐个突破小任务;
  • 认识优秀的人,融入他们的圈子,靠近学习模仿他人优秀的习惯;
  • 保持即时的反思,比如记录小日记等。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拖延症”更多情况是认知不足的表现

3、正确的财富观

财富的积累很简单,不外乎四个字“开源节流”,老一辈留给我们的思想大多数是“省钱”思想,但是我们发现,省钱并没有让他们这辈人过上富裕的生活。

相反,无节制的省钱,反而会让日子过得更差,因为它省掉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可能,省掉了与优秀的人接触的机会,省掉了和未来更多链接的可能性。

“开源节流”更重要的是开源,而非节流。开始赚的少没关系,投资自己的大脑,扩充知识,提升认知,开阔思维,可以让我们做事更佳,抓住更多的机遇,进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学会理财,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关于理财,不是简单理解的开源节流,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主要包含六个方面: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负债、保险。

“水库模型”来举例很好理解:比如你是一个水库的管理者和拥有者,每月给水库灌水是“收入”,通过大坝灌溉外流是“消费”,水库中的存水是“储蓄”,旁边有口水井慢慢向里面注水是“投资”,当水库干涸向其他水库借水是“负债”,还水时多给出的水是“利息”,水库遇到意外需要修筑是“保险”。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维护好这样一个系统,需要总收入远远大于总支出,赚钱的加速度超越了消费的加速度,才有可能实现财务自由。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4、学历不等于知识和智慧,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们看到很多的父母,以孩子考上大学为荣,甚至鼓励考研,读博,认为博士出来后孩子的前途将一生无忧,有些毕业生毕业后就不再看书了,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想法,因为社会变化很快,不进步很容易被替代和淘汰。

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中很多起点不高的人,却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这离不开自我的提升和上进。

高层次知识的修行不是靠学历可以解决,因为智慧只有自下而上,而不能由他人自上而下传授。——《认知突围》

知识的定义是很宽泛的,不局限于学校所学到的才算知识,课本以外的就是闲书,读闲书就是在浪费时间,这样的思想导致认知的局限性,成为名副其实只看教科书的“书呆子”。学历不等同于知识,金钱,智慧,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学历不等于知识、金钱和智慧,仍需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5、关于知识体系

知识是分层次的:

  • 信息知识:一般通过外界直接摄入而来,比如学校教科书里的知识,他人的经验知识等;
  • 加工知识:通过对“信息知识”加工而来,加上自己的思考或实践后,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 体系知识:在某个领域积累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并有能力将它们有机地形成一个系统,可以称为某个领域的体系知识;
  • 智慧:是最高级别也是最得到的一种指导行为的反应,需要大量的“体系知识”搭建融合,形成自己的智慧。

智慧是自下而上内化积累的,并不是通过他人传授所得,很多人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就是源于所懂的道理,是处于知识体系中第一层,没能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人生智慧。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知识体系层级图

6、关于分享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有些孩子获得了好的想法,喜欢藏着掖着,不愿与人分享,其实这样的成长是最慢的。

分享可以带给我们的好处:

  • 分享利人利己:分享可以促进对知识的吸收消化,让他人有所得,有时候提出的新见解,可以触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 分享倒逼自己完善知识体系:当要分享给很多人时,会无形中倒逼我们提高标准和要求,更加主动和认真地去完善知识体系;
  • 分享利于查漏补缺:分享后,免费获得的各类反馈和信息,是一个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机会,正面意见增强自信心和动力,反面意见促进反思改进,更好地提升。
《认知突围》:很多“坑”越早知道越好

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写在最后:

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李敖

摒弃自我设限,抛开低级的努力,突破思维局限,提升认知,学会人生高阶打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形成人生智慧,将指导我们抵达向往的生活。


我是@夏梓Elsa ,热爱读书,写作,分享,相信心灵的力量,可以带我们抵达梦想的彼岸,沉下心,持续做正确的事儿,一起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