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在江头

今日是正月十五上元节,今天过完,年也就过完了。古时上元节最重要的习俗是赏灯,去年上元节我们已在公号里聊过赏灯习俗( ),恰好去年夏天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用影视画面为我们展现出想象中的长安上元灯节景象。


明月在江头 | 庚子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今年的上元节,我们都宅在家过节,那么不妨来读读唐人诗里的上元节吧。我们之前提到,唐代长安城实行“宵禁”,上元节时解除宵禁。唐代长安城是坊市布局,住宅区的坊巷和商业区的市区分开,黄昏后坊门锁闭,禁止夜行,市区交易也只能在白天进行,这就是宵禁。上元节坊市的门都打开,人们进行可贵的自由的夜生活。上元节辉煌的灯火,为这种夜生活提供了方便。


明月在江头 | 庚子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唐代是诗人的时代,从初唐到晚唐,有不少著名诗人,也有许多诗人天团。初唐的诗人天团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初唐四杰”,还有在当时文坛更主流、更著名的“文章四友”。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因为位高权重,所以在文坛的地位也高。他有一首《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浓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苏味道眼中长安的上元节,有灯火铺成的路桥,有烟火漫天,有明月高悬。歌姬美人往来热闹,如桃李般明艳。歌声如梅花四处飘散。苏味道最后感叹,难得没有宵禁,就不要管计算时间的滴漏了。


明月在江头 | 庚子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稍后于苏味道,有个从初唐迈入盛唐的著名诗人张说(yuè)。张说在唐睿宗时成为宰相,又封燕国公,朝廷的很多重要报告出自他手,当时称他为“大手笔”。张说跟苏味道一样,都是朝中重臣,是“台阁文学”(官方文学)的代表。因此张说笔下的上元节,也跟苏味道笔下的一样繁华。张说有《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

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

龙衔树火千灯艳,鸡踏莲花万岁春。


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张说这里除了说各种灯火,比如龙形树状的、莲花鸡踏的。还写了春天游乐宴会的春台。西边的灯万千,东边的宫门也打开,与民同乐。诗一开头写了唐时长安城的名楼——花萼相辉楼。这座楼在兴庆宫内,在《长安十二时辰》里是剧情冲突爆发的地点。显然在张说的时代,花萼楼是上元节宴饮的热闹场所。


明月在江头 | 庚子上元节

兴庆宫-花萼楼地图

张说这首诗的诗题还提到了唐代上元节的一个特别的习俗——踏歌。这首诗就是张说在皇帝面前的口号(即口占,随口创作)、踏歌(配有舞蹈动作,以足踏地为节奏)之作。唐人上元节踏歌,皇宫会派宫女和教坊(音乐官署)舞女踏歌,民间则征集长安少女一起踏歌,场面想来宏大。

初唐和盛唐,是帝国初兴和繁盛的时代,在这时高官文人的笔下,长安是太平繁华的,引人向往。唐玄宗的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像是帝国繁盛与衰落的两岸。在安史之乱中成长起来的顾况,就见证了帝国的巨变。

顾况生活在唐玄宗后期以后,从盛唐的末尾一脚跨入中唐,他是中唐早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中少了盛唐的太平繁华,多了抒写社会现实的作品,所以被认为是后来 “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元稹用诗歌反映政治问题的新诗歌运动)的先声。

顾况的上元节,不再在长安度过,他写《上元夜忆长安》

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
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
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
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

“沧州”在唐诗里是一种比喻,指自己是远离朝廷、过着半隐居生活的地方小官。顾况一把年纪还在外做官,逢上元佳节团圆日,便想起长安上元日处处都是盛装出行的女子,家家户户有丝竹乐声。宫门外、高楼前有大大的灯树。而顾况所在的偏远小郡,就只有一轮明月了。顾况退休后,回到家乡茅山,受上清道箓,成为正式的道士,他的上元节诗最后一句,已有道人的清雅之风。


明月在江头 | 庚子上元节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在外地做官、过上元节的不止顾况,稍晚于顾况,中唐最著名的诗人、大唐诗坛巨星白居易也是。唐穆宗时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上元节他写了《正月十五日夜月》: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

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

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白居易治下的杭州是富庶的,老白在上元这天从早玩儿到晚。海上吹来春风,明月挂在江边,正是适合夜游的时节。杭州的灯火、歌舞,与长安一般热闹,白居易触景生情,怀念长安。但他不难过,因为在杭州也很欢乐。


不知读者今日的上元节怎么过?文末听听刘少椿先生的《良宵引》吧,愿诸君康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