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故事:一个讨好型的女人

有一个女孩叫松子,她在一个学校里当老师。年轻的她在学校里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同事,过着平稳的生活。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松子23岁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去集体出游,晚上的时候在旅店休息。不过意外却发生了,旅店的钱被偷了。大家都怀疑是经常打架旷课的阿龙干的。身为阿龙的班主任,松子就被派去找阿龙处理这件事。阿龙不愿承认,松子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就打算自己出钱来赔偿旅馆。

钱虽然被松子还上了,但是旅店老板仍旧不甘心,想找到凶手。松子为了不让学生受到伤害,竟然承认是自己偷的。到最后事情越来越严重,松子被解雇,因为他人的过错而丢掉了安稳的工作。

后来他遇到一个落魄的作家,并同居在一起。尽管松子被作家家暴,甚至还被他要求去做按摩女郎,但是松子依旧愿意为他付出。松子还向家人借钱来供养这个作家。

再后来松子遇到冈野。尽管岗野并不爱松子,只是将她当成情妇,但松子还是全身心投入这段感情。到最后惨遭冈野抛弃。

松子就是著名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主人公。除了这几个故事之外,电影中还有很多她讨好别人的情节。松子穷尽一生都在讨好他人,总是用一种自我牺牲的态度来对待感情。

可她一生追求爱却不可得。接二连三的遇人不淑,让她的生活充满了坎坷,最后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烂在邋遢破烂的出租房内。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松子在出租房内堕落

原因:她为什么极力讨好他人

为什么松子会成为一个不懂得保护自己,一直在极力讨好的人呢?或许我们能从她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中看出端倪。

在松子小的时候,她有个妹妹从小瘫痪在床。也许父亲觉得松子身体健康而不需要照顾,所以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妹妹身上。以至于松子极度的缺乏父爱。

电影中有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父亲手里捧着礼物从外面回到家中,松子兴高采烈地迎了上去想去收下礼物,结果伸手过去接到的却是父亲丢下的公文包,而父亲则把礼物给了瘫痪在床的妹妹。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还有一次父亲带松子去游乐园,父亲只关注于演员的演出,而根本不理睬坐在身边的松子。松子看到父亲被其中一个小丑给逗乐了,也学起那个小丑的模样做起了鬼脸给父亲看,一直愁眉不展的父亲被松子逗的哈哈大笑。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做鬼脸博得父亲开心的经历给松子带来重大的影响,一直被当成空气一样存在的松子终于找到了获得父亲关注的途径。以至于扮丑博得父亲一笑成了她从小到大的一种习惯。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美国心理学家Taibi Kahler于1975年在交互分析杂志上提出了“驱力(drivers)”的概念[1]。所谓“驱力”就是驱动一个人核心的强烈动机,形成于早年和主要养护人的互动中。这样的动机如果过于强烈和僵化就会导致行为的失调。他提出了五种常见的驱力,分别是“要完美”、“要坚强”、“要快”、“要讨好”、“要努力”。

“要讨好”的驱力表现为,在生活中过度迁就于他人而漠视自己。在潜意识中,把让别人满意当成自己的责任。在职场中会为了他人的工作而暂停自己的工作,花费太多的精力来追求他人的认可。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会认为自己特别没有价值。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驱力图解

在早年的生活经历中,松子只有在讨好的情况下才获得了关注,这样的经历让她逐渐形成了一种“要讨好”的驱力。但过度地讨好他人就会忽视了自己,也会让生活特别累。

与此同时,原生家庭的相关理论也认为:“原生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我们的一生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经历的影响和作用并非仅限于我们的童年时期,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我们的整个世界观,都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一生[2]”。

总的来说,带有“要讨好”驱力的松子在成年之后虽然看似脱离了原生家庭,但是原生家庭塑造的“要讨好”的观念伴随了她一生,在无形中决定了她的命运。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讨好型人格

影响:讨好型的人的生活

虽然像松子这样极端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是在生活中还是不乏讨好型人格的。讨好型人格常见的表现。

01,难以拒绝他人

讨好型的人依靠别人的赞许获得价值感,自然不能够果断地表达拒绝。有时候即使自己难以完成也委屈自己答应,可最后也并不一定能把事情做好,两败俱伤。长久以为,在人群中会更不被重视。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学会说不

02,过度利他

有些人总是想着为他人服务,而没有自己清晰的追求。以他人的需要为生活重心,这样就将自己的生活建立在极不稳定的基础上面。长此以往,自己的核心能力会越来越低,更加难以直立。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03,依赖他人

由于讨好型人格缺乏对自身的重视,自然也没有主心骨,对他人的依赖性更高。比如电影中的松子,她有本来有自己的职业,也有唱歌的技能,后来还学习了理发。但是她并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的职业,反而是多次迁就他人。与别人的关系仿佛藤蔓和大树之间的关系。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改变:怎样走出讨好他人的魔咒

要走出讨好他人的魔咒并非易事,因为底层信念是一个人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人生信条,它支撑了一个人走到了现在。讨好他人的特点在既往的生活中带来了各种好处,当然不会轻易放弃,而且改变自己就意味着需要面临巨大的未知情况,当然会给人产生压力。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但人是有学习能力的,改变并非没有可能。要想做出改变,可以参考下面的几条建议。

01、增强自我觉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多人并不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所谓自我觉察,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跳出自己看自己的能力。遇到问题有的人陷入了“受害者”心态,把一切都简单地归咎于外界环境。

要想做出改变,需要先从自身入手。具体到操作层面,可以借助心理学工具增强对自己的认识。看清楚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行为模式,并客观分析当前模式的利弊。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自我觉察

02、变漠视为重视

讨好型的人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漠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把别人的需要放在首位。虽然这样的模式能赢得别人的赞许,带来短期内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说是对关系很不利的。

唯有把精力多放在自己身上,才能逐渐增强自身的安全感。自己强大之后,就不会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就减少了讨好别人的必要。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自己爱自己

03、寻求外界支持

成长和改变是需要方向和方法的。很多人很努力,可却因为方向和方法没搞清楚走了很多冤枉路。所以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寻找合适的成长导师,这样才能够走的更顺利。

打破旧的行为模式并建立新的习惯是要耗费能量的,而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如果孤立无援的话,当意志力里耗尽,就有可能再次回到过去的模式。所以,如果能够学会从身边的人身上寻找支持,会对自己的改变大有裨益。

她拼命讨好别人,却没落得好下场

生活导师

参考文献

[1]Kahler, T. (1975). Drivers—The Key to the Process Script.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5:3

[2]罗纳德·理查森著. 超越原生家庭 原书第4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