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一問:諸葛亮草船借箭時,曹操為何不在箭上塗火油呢?

日常追劇ing


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可稱中國古代最受讚譽崇拜,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還將他描繪成一個能神機妙算、未卜先知的智慧之神。

他輔佐劉備建立蜀國,其兢兢業業、鞠躬盡瘁的人生與品格,是人們心目中最完美的輔弼大臣形象,成為中國人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英雄人物。

其中,草船借箭可謂是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一個典型事件。

草船借箭

話說,周瑜提出讓諸葛亮在十日之內趕製十萬支箭的要求,諸葛亮卻出人意外地說:“曹操大軍即日將至,若候十日,必誤大事。”他表示:“只須三天的時間,就可以辦完覆命。”周瑜一聽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枝箭,因此,諸葛亮必死無疑。

諸葛亮告辭以後,周瑜就讓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諸葛亮一見魯肅就說:“三日之內如何能造出十萬枝箭?還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魯肅回答說:“你自取其禍,叫我如何救你?”諸葛亮說:“只望你借給我二十隻船,每船配置三十名軍士,船隻全用青布為幔,各束草把千餘個,分別豎在船的兩舷。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會有十萬支箭。但有一條,你千萬不能讓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從中作梗,我的計劃就很難實現了。”魯肅雖然答應了諸葛亮的請求,但並不明白諸葛亮的意思。他見到周瑜後,不談借船之事,只說諸葛亮並不準備造箭用的竹、翎毛、膠漆等物品。周瑜聽罷也大惑不解。

諸葛亮向魯肅借得船隻、兵卒以後,按計劃準備停當。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裡四更時分,他才秘密地將魯肅請到船上,並告訴魯肅要去取箭。魯肅不解地問:“到何處去取?”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問,前去便知。”魯肅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著諸葛亮去看個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霧氣霏霏,漆黑一片。諸葛亮遂命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起錨向北岸曹軍大營進發。時至五更,船隊已接近曹操的水寨。這時,諸葛亮又教士卒將船隻頭西尾東一字擺開,橫於曹軍寨前。然後,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吶喊,故意製造了一種擊鼓進兵的聲勢。魯肅見狀,大驚失色,諸葛亮卻心底坦然地告訴他說:“我料定,在這濃霧低垂的夜裡,曹操決不敢毅然出戰。你我儘可放心地飲酒取樂,等到大霧散盡,我們便回。”

曹操聞報後,果然擔心重霧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輕易出戰。他急調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趕到江邊,會同水軍射手,共約一萬多人,一齊向江中亂射,企圖以此阻止擊鼓叫陣的“孫劉聯軍”。一時間,箭如飛蝗,紛紛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過些時間,諸葛亮又命令船隊頭東尾西,靠近水寨,並囑加勁擂鼓吶喊。等到日出霧散,船上草把排滿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時,諸葛亮才下令船隊返回。還命令士卒齊聲大喊:“謝曹丞相賜箭!”當曹操得知時,諸葛亮取箭船隊因順風順水,已經離去20餘里,曹軍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隊返營後,共得箭十幾萬枝,為時不過三天。魯肅目睹其事,極稱諸葛亮為“神人”。諸葛亮對魯肅講:自己不僅通天文,識地利,而且也知奇門,曉陰陽。更擅長行軍作戰中的佈陣和兵勢,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霧可以利用。他最後說:“我的性命系之於天,周公瑾豈能害我!”當週瑜得知這一切以後自嘆不如。

草船借箭的疑問

看到這裡,我想大家肯定會有很多疑惑,曹操如果使用火箭,是不是諸葛亮就功虧一簣甚至全軍覆沒呢?如果沒有大霧,諸葛亮是不是就要軍法處置呢?

其實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都在他的掌控中,要知道諸葛亮在三國中原本就是一個熟知天文地理,通曉兵家之道,並且在多方面都頗有涉及的一個全能人才。首先為什麼知道第二天是霧天,這就是諸葛亮利用了氣象方面的知識,通過觀察天空得知的。又為什麼選在一個大霧的天氣出兵?因為大霧天曹軍中負責瞭望的士兵根本就觀察不到諸葛亮軍隊的實況,所以只能從忙應戰。同時諸葛亮還怕被曹操發現,追趕過來還利用船頭駛向,回去時順風順水,方便逃跑。其次軍隊那麼多人,諸葛亮為什麼選擇魯肅幫忙?因為諸葛亮善於觀察人,知曉魯肅善良醇厚,是個老實人,願意誠誠懇懇地幫助他。

為什麼曹操不用火箭?

第一, 火箭的穿透力太弱,根本釘不到船上,也穿不透人體,沒辦法造成持續殺傷,在不清楚對方是稻草人的前提下。因為箭頭裹上了油布,在遠距離真的不能射穿模木板和盔甲。這也是為什麼赤壁之戰,燒曹操的戰船必須要用苦肉計,而不是直接射火箭完事。

第二, 夜戰用火箭,會成為靶子。兩軍在江中對峙,雙方不清楚對方的具體位置,你這時候讓軍隊集體點起火箭,這不是給對面指路嗎?如果對面有弓箭手的話,箭雨不久就會降臨了吧。龐涓不就是因為舉起火把,然後部隊變成了孫臏的活靶子。所以,點火上火箭,是非常業餘的行為,曹操的水軍將領再怎麼不濟,也不會犯這種低級的錯誤的。

第三, 火箭的製作條件要求較高,需要提前準備。草船借箭的情況的比較緊急的,曹操發現諸葛亮的戰船的時候,根本來不及準備火箭吧?油和布都需要提前運輸,火箭本身需要先做先用,保存非常困難。

能夠洞察一個人的心思到如此細的地步,同時結合多方面的知識實施這次行動,如此看來,可見諸葛亮是一個多麼有智慧的人。諸葛亮有著政治家的長遠眼光和軍事家的未雨綢繆的判斷能力。

民間也創造了許多的歇後語: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

諸葛亮草船借箭——神機妙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塗;

魯肅上了孔明的船——錯了。

草船借箭——有誤(霧);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機智孔明。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有借無還

草船借箭——巧用天時


回望歷史的青年


我跟你講,三國演義也好,其他演繹也罷,草船借箭也好,其他三十六計也罷,這些東西都是不成立的,計謀有個前提,那就是對手比你蠢,如果對手和你一個水平甚至比你水平更高,那麼計謀肯定會弄巧成拙。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都是侮辱智商的計謀,把對手當成白痴都不如。先說草船借箭,設想當時情境,大霧天氣,天還沒亮,二十幾條船靠近敵營,鑼鼓喧天。二十幾條船動靜再打也是有限的,即使主將是白痴,難道整個曹營都是白痴,不可能,常年帶兵打仗,陣仗大小僅憑感官就能知曉,根本不需要思考,即使一個小兵也能觀察岸邊波浪大小來判斷對方陣仗大小。射十萬枝箭,如果諸葛亮借到十萬,那麼曹操方面肯定不止射出十萬,有可能十五萬甚至二十萬枝,我們就按十萬算,兩千弓弩手一人要射五十枝,這五十枝箭就是不小的體力消耗,如果四千人同時射呢?那一人二十五枝箭,四千人站一排,那麼長度最少兩千米,覆蓋幅度遠遠大於二十幾條船,如果站成兩排呢,那距離也在一千米以上,也遠遠大於二十條船的長度,那就意味著有很多箭掉入水裡,同時成百上千的箭掉入水裡,這可是會有動靜的,你總不能從頭到尾把曹營的人都當作傻瓜吧!……


豫章秋水


我們說的火油也就是煤油,也叫洋油,清朝才開始進口的,所以那時候沒有火油,如果用植物動物油的話又太奢侈,人都沒得吃,還用來燒?我聽我外婆說,以前的豬都沒有肥肉的,原因就是沒有多餘的糧食餵豬,炒豬肉一點油都不會岀來,還要放點油炒,那時候油是珍貴的東西。


HHY47573885


按常規,利箭用來傷人。夜黑,火箭阻力大,殺傷效果低,還暴露目標,讓敵人容易躲避。霧大,溼氣重,引火不便,箭塗火油成本高。倉促迎敵,中了諸葛之詭計。


俞遠通


既然題主是靈魂一問,愛侃古書的散發弄舟就作作法,招來一二當時的靈魂人物問詢問詢。

天靈靈地靈靈------急急如律令--------到!


說曹操,曹操到。曹老大來的最快。

小編:曹公,當日飲馬赤壁,敵軍夜有來襲。你為何不施放火箭呢?

曹操:是哦,我也後悔著尼。早知道俺提前在天貓上定萬兒八千個打火機,每支箭上再幫個二踢腳,炸他個村夫灰頭黑臉。

別打哈哈,說正詞。人家問的是為什麼不在箭上塗火油?

火油?什麼油哦。我部隊大食堂還成天吵吵缺油呢。你給我礦哦。那時別說油少,就是有什麼動植物油塗到箭上,點個火還得小半會兒,倆塊木頭加火石摩擦。總不能事先把一溜火盆拖到江邊吧。


你們現在倒好,手指一摁就來火,還帶防風的。家家沒個幾桶胡姬花,就哭窮。要是當時我有打火機,會榨油。還用的著受赤壁之虧嗎?當陽長坂坡就把劉備那小子團滅了。油脂浸到麻布纏到箭桿上的火箭是有,那是打有備突襲之戰,現用現備,誰沒事帶個油乎乎布條子箭晃盪,沒仗打,還不風乾了。這種箭射太遠還不行,箭頭到了目標,回頭一看,箭桿沒了,燒半路上了。

後來我有個守陳倉的兵,就用的很好。諸葛村夫駕雲梯攻城,他用早備好的火箭,打得村夫愣是沒脾氣,皺眉嘆氣的。哈哈,解氣哦------

小編:得,您老還打不住了。下次來可別喝這麼多了,謝言,請回。

諸葛亮到。

小編:我說大冬天的,老先生別搖您那把扇子了行嗎。請教下,當年您草船借箭,就沒考慮曹操要是射來火箭怎麼辦?

諸葛亮:羅小弟說了,曹操要用火箭,他就敢給我上滅火器。總之,我不能掉價。再說了,就是火箭來了,我幾桶水往船上草人上一潑,屁事沒有。

等等,羅小弟是誰哦?

諸葛亮:羅大才子羅貫中你都不知道?我的代言人哦。

唉,您這一說,我記起來了,這草船借箭是羅夫子為了抬高你,編篡的這段。你不是沽名釣譽之人,今個兒怎麼順著我話題走呢,好像您借過箭似的。

諸葛亮:嘿嘿,不瞞小編,那個羅小弟不是寫了演義,大紅特火嗎,世上圈粉以達億計。叮囑過我,不可透底。不然他會掉粉多多。人家這麼美顏我,這點面子我還得應的。你可不要告訴別人吆,歐開兒。

這都什麼事兒。您老回吧,我還約了羅夫子,您半路上見到他,就別讓他過來了。法事酒改日一併送上。

題外:

散發弄舟以諧筆作答,只為增趣些快餐可讀性,實無對題主有失敬之意。相反,今之動腦行文答此題,也算自圓自釋一丟丟。因為,俺年少時也曾與喜看三國的三五玩伴,產生過此類疑問。後來隨著年歲、閱歷、翻書量增長,逐漸惑開很多。演義總歸是小說家言,做不得史真。但書中展現的忠善、正義,始終是人世大道,這容不得置疑。



火柴的出現,距今還不到二百年。火箭的產生,帶竹筒紙糊筒填火藥的,是在北宋時期,距離漢末三國已是七百來年後了。影視小說中,火箭燒營退敵,那也是突出畫面和藝術加工的手法渲染,不足全信。 現代人是生活、科技大飛躍了,古人之條件之落後,真不是你拿今人之思維去度量權衡的,會主觀認為簡單,沒什麼複雜。這種思維有些類似:人們總會認為一名作家或是一位電工,寫出文章與處理故障,都是信手捻來、輕車熟路,容易的很。實則人家背後的備課、揣摩,你沒看到。跑題了,收筆。


我是愛看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因為諸葛亮要借的是箭,不是火箭,要是曹操拿火箭借給他,就貨不對板了,要被投訴差評的。



不實用指南


草船借箭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諸葛亮,來幫忙搭臺唱戲的還有周瑜和大名鼎鼎的曹操。但是這個故事有一個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曹操射了有十多萬支箭,既然十多萬只箭都能射到船上去,那為什麼不能在這些箭上點上火?如果有一隻火箭射出去,那恐怕最後的結果會大不一樣吧?

我們在三國演義很多的片段裡面都看過,尤其是在晚上的時候,有很多弓箭上面都點了硫磺,上面都有火的。

一來可以照清楚敵人,在夜晚的時候只要火燃燒起來了,就能夠看清敵人的陣地和輪廓。二來,火本身就有殺傷力,能夠使被射到的人自亂陣腳,影響隊友站位。

所以在弓箭上面點上火是一種很常見的武器配備。10萬多支箭呀,為什麼一直帶火的都沒有?如果有一隻帶火的箭射到草船上面,那麼草船還能借箭嗎?那恐怕草船就要燃燒起來了吧?

而這樣的操作難度到底大不大?我想對於曹操來說,下達一個命令就可以了吧?

就是這麼簡單不去做,就要傻乎乎地,什麼也看不清楚,只知道往江面射箭。

所以只有一種可能,這樣的一個事情是假的,因為實在不符合常理。






新泰青年


這些情節都是經作者修飾,加工、比較、提煉,綜合之後,才把三國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現給後人。

才讓人們一提三國,就首先知道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劉備的江山哭來的……。

所以別去研究真實與虛實



用中華利劍


這是寫故事,寫究竟一百字就寫不下了,要是曹操在箭頭上潑油,諸葛亮就不借箭了,諸葛亮借東風也是作者,寫作中一個轉折點,故意拖演時間,使文化在過程中,帶有滑稽和引人入迷,也是一個學者之才能,和寫技。


Go策略


因為諸葛亮事先沒通知曹操要來借箭,所以曹操沒準備,如果諸葛亮事先通知了曹操,要來借箭,曹操準備了火箭,諸葛亮就被燒死了,在諸葛亮死之前,曹操的那些大船也被諸葛亮的火船點著了,曹操也燒死了。你提這個問題,難道想改變歷史麼[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