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堂主一直很喜歡中國的傳統茶文化,聽過很多神奇動人的傳說,比如乾隆孝母、觀音託夢。經常徘徊於傳說與真實的邊緣,分析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是傳聞?還是真實存在的歷史?後來,我才漸漸明白,其實很多傳說故事,都在為茶,戴上高雅的光環,增添茶的文化色彩。

堂主願為大家揭開虛偽的謎底?砸壞人世間的假面具?為真理所不容。為大義所不近。聽堂主東噴西吐,可壽增十載,真乃有生之興也。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這篇文章,將圍繞西湖龍井,講一講下面幾個問題。

1、 龍井為什麼出名?乾隆孝母的龍井茶,真實存在嗎?

2、 龍井鮮葉,放口袋一個多月,變香變好喝是真的嗎?是的!那麼,是綠茶嗎?不是!為什麼?

3、 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龍井茶是乾隆皇帝嗎?如果不是,又是誰?

4、 乾隆皇帝南下杭州,跑了兩圈,都“跑偏”了。既然,龍井茶這樣被“冷落”,那麼為什麼價格翻百倍千倍?

5、 “明前”“雨前”的叫法是怎麼來的?西湖“龍井茶”的採製時間,為什麼提前了一個節氣?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首先,說說龍井是怎麼出名的吧?乾隆孝母的龍井茶,真實存在嗎?

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喜歡出宮溜達,有一次溜達到杭州。在杭州有個地方叫胡公廟,胡公廟外有十八顆茶樹。乾隆就看採茶女在這採茶,給了他一把茶葉,一聞很香,順手他就給放在口袋裡。正這個時候,加急探馬來報,老太后在後宮犯了毛病了,生命垂危。乾隆一看不得了,馬不停蹄趕緊趕回北京。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我們算一算,其實回到北京,已經一個多月過去了,老太后的病好差不多,但精神不行。這太后一聞,說這乾隆身上,怎麼有香味呢?這香味從哪兒來的呢?乾隆一掏兜,一把龍井茶葉,這麼香趕緊泡上,說太后喝了這個茶葉之後,神清氣爽,以後身體健健康康的。乾隆回頭就前去,把胡公廟前十八顆茶樹,封為御茶。年年進貢,歲歲來朝,龍井就出名了。出名了?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至此,故事就結束了。那麼,是否有人和我一樣開始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對與不對,我們就笨琢磨吧?

有人說,這個乾隆帝皇上,從杭州返回到北京,一個來月,這衣服就沒換?也不洗澡?那身上還能有清香?那不把茶葉都給嘔臭了。更有甚者說,這皇太后一聞這身上這味,餿透了,還能聞著香味嗎?一聽就是假的。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那麼,龍井鮮葉一個月後變好喝,會有這種情況嗎?是的!那這個茶,一定是綠茶嗎?不是的!

首先,我們來梳理一下綠茶的加工工藝,從採摘後開始:

  1、殺青:通過高溫,破壞鮮葉中酶的特性,制止多酚類物質氧化,以防止葉子紅變;同時蒸發葉內的部分水份,使葉子變軟,為揉捻造形創造條件。

  2、揉捻:是綠茶塑形的一道工序,減小了茶葉的體積,綠茶的不同形態也是在此過程中顯現的,為乾燥成形奠定了基礎。揉捻還能適當破壞部分葉細胞,使茶汗溢出粘附於葉表,茶葉更加香醇。

  3、乾燥:蒸發掉多餘的水分,便於運輸和儲存,併發揮茶香。

但是,綠茶有揉捻的,也有不揉捻的,比如:龍井不做揉捻只做壓炒;碧螺春揉捻成條後,又揉捻成團;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區分?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所以,綠茶只能按照殺青方式和乾燥方式分四類,一共炒青、蒸青、烘青、曬青綠茶,仔細看下面的釋意,多少都要高溫炒一下烘乾一下的。

第一、 炒青綠茶(有揉捻也有不揉捻):是指利用微火在鍋中使綠茶痿凋的手法,通過人工的揉捻令茶葉水分快速蒸發,阻斷茶葉發酵的過程,並使茶汁的精華完全保留的工序,炒青是製茶史上一個大的飛躍。

主要特點為色澤綠潤,條索緊結光潤,湯色、葉底碧綠,香氣鮮銳,滋味濃厚,在乾燥過程中受到機械或手工操力的作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故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等。

主要代表茶品有:西湖龍井、老竹大方、眉茶、珠茶、蒙頂甘露、都勻毛尖、信陽毛尖、午子仙毫、南京雨花茶、金獎惠明、高橋銀峰、韶山韶峰、安化松針、古丈毛尖、江華毛尖、大庸毛尖、桂平西山茶、廬山雲霧等等。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第二、 烘青綠茶(需要揉捻):是指鮮葉經過殺青、揉捻後高溫烘乾的綠茶,香氣一般不及炒青高,但是條索完整、常顯峰苗、白毫顯露,色澤多為綠潤,沖泡後香氣清鮮。

大部分用作茶坯,窨制各種花茶,特點是外形完整、峰苗顯露、湯色葉底黃綠明亮、茶幹色墨綠,但茶香不及炒青高,根據其外形也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少數的烘青綠茶品質特優,

主要代表有: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綠雪、天山綠茶、顧諸紫筍、江山綠牡丹、峨眉毛峰、金水翠峰、峽州碧峰、南糯白毫等。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第三、 曬青綠茶(有揉捻也有不揉捻):是指用日光進行曬乾的,主要是製作緊壓茶的原料,如磚茶、沱茶等。分佈在湖南、湖北、兩廣、四川,雲貴等省也有少量生產。

由於乾燥過程中太陽的溫度較低,時間較長,因此保留了較多的天然物質,製出的茶葉滋味濃重,有一股日曬特有的味道。最有名的就是雲南大葉種所制的滇青,此外還有陝青、川青。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第四、 蒸青綠茶(需要揉捻):是指利用蒸汽來破壞鮮葉中酶活性,形成茶色深綠,茶湯淺綠和茶底青綠的三綠特徵的茶,但香氣比較原始,較悶,給人青澀的感覺。

蒸汽殺青是我國古老的殺青方法,唐朝時傳至日本,後逐漸被炒青代替,如今在國內蒸青綠茶較少,主要品種有湖北恩施玉露、仙人掌茶、江蘇宜興的陽羨茶等。而日本的茶多為蒸青,其色澤翠綠,湯色嫩綠,葉底青綠,茶湯滋味鮮爽,有海藻味的綠豆香或板栗香。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這裡必需還要說明一點,綠茶的殺青溫度,高至180-200℃,低至80-100℃,要把茶葉的含水量控制在7%左右,而且一次完整的炒茶,多則兩小時,少則四五十分鐘。

有了上面的理論基礎,就可以把事情簡單化,把真實的一面看透。那麼,乾隆皇帝口袋裡的茶,放了一個月,是如何變成好喝的茶?

我們假設,在那次長途回京的路上,有茶葉被無意識的拿出來晾一下,曬一下的可能。那麼,是否就可以接近於曬青綠茶的工藝?是的!是真的嗎?未必!

請大家想一想,來自福建的福鼎白茶,是怎麼加工的?

你看你看,白茶不炒不揉,沒有複雜工藝,不加以過多人工干預,日曬或室內萎凋而成,相比曬青綠茶,是不是更加無限接近於我們的假設?所以我們可以昂首挺胸滴說:乾隆兜裡揣著一把茶葉回京城,變成好喝的茶就很正常啊。是嗎?然而,這終究只是假設。所以,這個問題還是留給大家繼續猜想討論吧?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最後,我還是要說明:我無法去評論這個故事的好壞,只希望天下茶人誠信務實,迴歸茶葉的本真。


接下來,說一說西湖龍井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顯名於世?

從文獻記載的情況可知,杭州西湖產茶,始於中唐以後。但經歷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卻從未見到有直接記載“龍井茶”的材料。這並不是說宋、元時期龍井無茶,只能說那時候龍井的地產茶並不出名,所以,也未能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以為,最早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龍井茶”的,是明代嘉靖年間的田汝成。他在所著《西湖遊覽志》卷四中,有如下一段話: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老龍井有水一泓,寒碧異常,泯泯叢薄間。幽僻清奧,杳出塵寰,岫壑縈迴,西湖已不可復睹矣。其地產茶,為兩山絕品。郡志稱寶雲、香林、白雲諸茶,乃在靈竺、葛嶺之間,未若龍井之清馥雋永也。再上為天門,可通靈竺,徑術崎巘,草樹蓊鬱,人煙曠絕,幽悄不禁。”

田汝成在這裡先寫老龍井的水和幽僻的環境,然後讚揚龍井所產茶葉是“兩山絕品”。

我這樣說是有根據的。

第一、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杭州,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安排他到天竺觀看茶農炒茶。儘管詩中有“西湖龍井舊擅名”的句子,但“皇上”本人並未到龍井,所以描述的炒茶情形並非本山實情。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第二、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到杭州,這回他又去看了炒茶,但從他寫的紀實詩來看,這次前往西湖茶鄉時心情非常不好。為什麼呢?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乾隆皇帝發現上次來杭州天竺看炒茶,一路都是地方官員事先安排好的。皇帝駕臨,做“預案”、定“踩點”、排“人頭”,那是做官的一貫做法,也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但偏偏乾隆帝不樂意,他認為看不到真情實況,看到的都是預先安排好的“作秀”,都是假的。於是,這次觀看炒茶的地點,乾隆帝自己定了“目標”:雲棲。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去看了之後,按照他自己的習慣是要做“功課”的,就是把看到、聽到、想到的用詩記下來: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關民生計勤自然。

……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間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我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按照自己的意願看到了杭州當地茶農真實的勞作情況,乾隆帝感到很高興,想想像自己這樣親民,又這樣體貼民艱的皇帝好像也不多啊。不過,他高興歸高興,這回到的是雲棲,仍然沒有到龍井去。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這時候,有一個人“發急”了。“龍井茶”這樣被“冷落”,使得當時身為舉人、揀選知縣的浙江桐鄉人汪孟坐立不安。“龍井茶”這麼優秀,前朝田汝成這麼隆重推薦,卻沒人當它一回事,這麼下去情何以堪!推介“龍井茶”從田汝成開始後,一直乏人“接棒”,到現在似乎終於等來了“接力”的,而且還是皇帝本人親自出馬,但跑了兩圈,都“跑偏”了。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這需要有人正確引導啊!於是,他特地編了一部題為《龍井見聞錄》的書,呈請皇帝“御覽”。書前“恭錄御製詩二首”,也就是乾隆皇帝前兩次下杭州寫的兩首觀炒茶詩,擺出樣子給乾隆帝看,要讓他一翻開書就歡喜。然後,就拐彎抹角地請乾隆帝去看看龍井。

在《龍井見聞錄》卷五“物產”一門中,汪孟隆重推出了“龍井茶”,所引用的材料,有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還有《浙江通志》《康熙錢塘縣誌》等地方文獻中稱讚西湖“龍井茶”的文字。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現在沒有證據表明乾隆帝是否讀過汪舉人的這部“進呈御覽”的《龍井見聞錄》,但事實是這場“龍井茶”的吆喝“接力賽”從此以後跑上了正軌:乾隆帝從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起,直到第六次來西湖,都去了龍井,喝了“龍井茶”,寫了“龍井茶”詩,品題了“龍井八景”。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帝初到龍井,回家寫詩,寫有《坐龍井上烹茶偶成》:

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

寸芽生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

何必團鳳誇御茗,聊因雀舌潤心蓮。

呼之欲出辨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禪。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此詩一出,西湖“龍井茶”名聲大噪,連皇上都給它寫“廣告詩”了!這當然非同小可了。所以說,在推廣“龍井茶”的這場明清“接力賽”中,汪孟應該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揭開茶中玄機,有人喝茶,有人喝錢。(龍井篇)

乾隆帝如此喜歡“龍井茶”,一再吟詩歌詠。“龍井茶”還成了指定貢品,於是身價百倍。這些對“龍井茶”而言,應是實至名歸。甚至因了乾隆帝喜愛“龍井茶”,還改變了這種茶的製作時令。

據徐珂《清稗類鈔·飲食類》中的《高宗飲龍井新茶》一文稱:“杭州龍井新茶,初以採自穀雨前者為貴,後則於清明節前採者入貢,為頭綱。”為了製作貢茶,西湖“龍井茶”的採製時間提前了一個節氣,“明前”“雨前”的叫法就是這麼來的,一直流傳至今。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