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國聯軍是乾隆時期入侵的話,以當時雙方實力的對比,結果會怎樣?

景天愛洋洋


雖然說乾隆皇帝是一個少有的“敗家”皇帝,將他爹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家產幾乎揮霍一空,留下個爛攤子給嘉慶皇帝,但是,他在位的那幾十年時間,清朝的繁盛確實達到了頂峰,即便這個繁盛的頂峰是用錢堆砌出來的。

不過,清朝也和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一樣,一旦達到了繁盛的頂峰之後,便會突然“呼”的一下跌落。

即便如此,乾隆時期的中國仍然是當時的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的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

所以,如果八國聯軍侵華髮生在乾隆時期的話,不論是清朝的軍事實力,還是清朝的經濟實力,絕對能夠打趴八國聯軍,這一點毋庸置疑。

乾隆時代結束於1799年,和第一次鴉片戰爭相距只有41年的時間,即便是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也只相距101年,但是,這兩場戰爭都既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地輸給了洋人,這究竟是為什麼?

清朝在鴉片戰爭中絕不是沒有勝算,相反,清政府的勝算並不小,但是一來是因為道光北洋人嚇破了膽,二來是因為清朝的軍制拖累了這場戰爭,三來是因為清政府疏於武備,這才導致了鴉片戰爭的失敗。

同樣,清政府在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實際上,所謂的“八國聯軍”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英、俄、法、美、意、日分別派出79、79、75、53、39、24人的水軍於1900年5月31日從天津乘坐火車趕赴北京,德國51人和奧匈帝國32人則在6月3日抵京,再加上軍官19人,在這一階段八國派到北京的不過只有451人,這夠看嗎?顯然不夠。

第二階段,八國自知派到北京的人手不夠,所以組建了一支2066人的援軍於6月11日赴京,英軍915人、俄軍312人、法軍158人、美軍112人、日軍54人、意軍40人以及奧軍25人。

第三階段,慈禧是在第二階段之後向11國宣戰,這等於是和洋人撕破臉皮了,所以洋人也不客氣了,他們在這個階段加派的軍隊是此前的八九倍之多,近1.9萬人,日軍8000人、俄軍4800人、英軍3000人、美軍2100人、法軍800人、奧軍50人以及意軍53人,即便加上慢悠悠地拖在聯軍屁股後面的德軍,這支一盤散沙的八國聯軍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2萬人。

所以,即便是將八國在三個階段所派的軍隊加在一塊,他們的聯軍總人數也只有2.2萬人左右。

這支只有2.2萬人左右、形同一盤散沙的八國聯軍之所以能夠打敗清軍和“拳民”,除了能夠在武器裝備上佔到一定的便宜之外,實際上更多的是清軍和“拳民”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所導致的結果。

“拳民”口口聲聲說扶清滅洋,可是真正殺了多少洋人?死在他們手上的洋人寥寥無幾,可是死在他們手上的同胞卻不計其數,他們只顧著姦淫擄掠,哪顧得上打洋人?所以,別期待這樣一群烏合之眾會去真正地打洋人。

當時,京畿周邊的清軍加上跑來“勤王”的清軍也不下10萬,這也就是說幾十萬人打2.2萬人!但是,即便面臨如此困境,清政府內部高層的聲音卻很不和諧,人家的聯軍打到城門外了,他們還在那聽著炮聲爾虞我詐、爭權奪利,這戰還怎麼打?

沒法打!所以,被人打得屁滾尿流,慈禧也被人打得狼狽逃竄。

可是,如果將這支只有2.2萬人又如同散沙的八國聯軍放到乾隆時代,他們還能這麼輕輕鬆鬆地打敗清軍嗎?

答案很顯然是不能。

如果是放在同一時代的話,那麼八國聯軍的武器裝備也得倒退100年,倒退100年的八國聯軍別說2.2萬人,即便是給他們10萬人,他們也打不過清軍。

乾隆皇帝號稱“十全武功”,那時候的清軍還一直在打戰,戰鬥力還保持在巔峰,沒有下降,所以倒退100年的八國聯軍根本不可能會是乾隆時期的清軍的對手,想來侵略中國?那麼他們只能被打趴下了。

如果八國聯軍保持1900年的武器裝備和戰鬥模式的話,對上乾隆時期的清軍會不會贏?

今天人們談論清末軍隊被別國軍隊吊打,總會說是因為武器不如人,可是原因畢竟不可能這麼簡單,否則的話,我們還挺得到1945年?武器當然重要,但是人數也重要,軍制一樣很重要,軍心更重要!

更何況,乾隆時期的火器雖然好不到哪去,但是卻不至於像清末一樣打不響,即便不能在先進程度上贏過洋槍洋炮,也能在數量上找到絕對的優勢。

打戰打的是什麼?打的是軍隊,打的也是人口和經濟?乾隆時期,中國的人口總量第一,經濟總量也第一,軍事實力也處於巔峰,憑這區區2.2萬人想打敗清軍?和白日做夢也差不多了。

即便清軍打得再艱難,也能用人和錢砸死他們!

所以,不論是乾隆時期的八國聯軍還是1900年的八國聯軍,對上了乾隆時期的清軍,他們都幾乎沒有勝算可言。


流浪的侯爵


真可笑,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中國在世界上就是獨樹一幟的強大,國力達到了極盛,國土面積一度達到了1360萬平方公里 ,人口達到了2.8億,是當時世界人口的一半,乾隆皇帝可謂是文治武功達到極致了。

再看看其他八國聯軍的前身,法國處於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時代,法國在全世界被英國打的一敗塗地 ,加拿大印度密西西比河東岸的大片殖民地被英國奪走,法國幾乎被打回原形!與英國處於老死不相往來對仇敵狀態,英國卻被美洲大陸的美利堅獨立勢力打的頭破血流,而且乾隆前中期,還沒有開始工業革命,歐洲的工業製造業水平與中國差不多,有的還不如中國!德意志,意大利還是夢一般的存在,美國1783年剛剛獨立,也是因為戰爭變成了一片廢墟,日本在乾隆年間還是幕府攝政時期,日本幕府時代比清朝更封閉,國內貪官汙吏橫行,民變蜂起,日本自相殘殺殺的國內血流漂杵。貌似只有俄國有力量對付乾隆皇帝了,但是當時的俄國爆發了俄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是整的五勞七傷,俄國南部的土耳其對俄國虎視眈眈 ,一直想報克里米亞被奪的一箭之仇,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已衰落,其餘的比利時荷蘭等歐洲小國,自保都難,更別說派兵遠征海外了,

所以不管八國聯軍是在乾隆初期還是末期攻打中國,都會讓中國的城牆上掛滿黃頭髮藍眼睛白皮膚的腦袋。



伊馨憐


不用八國聯軍,假設1793年馬爾葛尼回國後,英國國會通過對華武力開關的決議,派出1840年規模的艦隊到中國,我認為清軍就應付不來,最多因乾隆皇帝比較硬氣,堅決不肯割地,最後賠錢了事。

首先從武器上看,1793年英國已經有了遠洋登陸作戰的能力,武器裝備上和1840年不存在代差,姑且可以算1840年戰力的0.8-0.9。清軍戰力方面,參考第四次清緬戰爭,清軍可說是精銳盡出,尚且無法降伏從印度購買了一些英制武器的緬軍,這樣的戰力哪敢說能打敗入侵的英軍?

從戰略戰術來看,鴉片戰爭時期清軍可以說被英國人玩了個團團轉,英軍佔領一地,朝廷急調的軍隊很多還在路上英國人的軍艦又到了下一個地方,完全體現不出主場作戰的優勢。即使兩軍拿著同樣的武器,古代軍隊要想打敗近代軍隊唯有以3倍以上兵力包圍聚殲,我不認為乾隆時期承平百年的將軍們有這個指揮能力,換成剛入關的八旗,在平原作戰或許可能。

從財力上看,1793年清朝國庫要比1840年充裕一些,這是唯一的一點優勢,因乾隆皇帝的面子問題,堅持不與英國和談,清軍堅持的時間要比1840年要久,最後應該不會割讓香港,賠英國一點軍費,皇帝開恩,多開放幾個口岸,降低一點關稅了事!


風間滄月2019


如果八國聯軍是乾隆時期入侵的話,以當時雙方實力的對比,結果會怎樣?

這個問題還挺有意思,歷史架空,為大清王朝找回點面子。如果在乾隆時期八國聯軍入侵,結果會怎麼樣?那麼就要在乾隆時期看幾國間的力量對比了。

清朝

乾隆帝,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還做了幾年太上皇。起止時間為1736年至1780年。歷史評價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在文治上,中國已經發展達到清朝歷史的頂峰。人口大幅增長,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中國歷史上人口首次破億,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0年)更是突破3億。人口在一人當政期間,翻了兩倍多,這是一個奇蹟。當然這也得益於長時間的社會穩定,耕地的增加和高產作物的傳入。

在軍事上,乾隆平定了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反擊廓爾喀入侵,捍衛了西藏的主權完整。 鎮壓林爽文起義,保衛臺灣的統一,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這一系列的戰爭也磨鍊了清軍的戰鬥力。這時期的清軍還算是一支虎狼之師。

在科技上,此時的清朝雖然還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強國,但在科技上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農業上還是傳統的耕作方式,能養活這麼多人主要還是靠耕地多,傳入的高產量作物增多。

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以絲織業、棉織業、制瓷業、冶礦業等為代表。但這些都不能給軍隊帶來戰鬥力。武器方面雖有火槍,火炮但技術落後,大部分士兵還是冷兵器為主。

在商業上,票號普遍存在(古代銀行),專門用於匯兌、存款、貸款等業務。商業的繁榮也促進的城市的發展,南京,蘇州,廣州,天津等城市發展十分迅速。這也是乾隆底氣足的主要原因。有錢了,喉嚨也響不少。有錢了,打仗也耗得起。

西方

同時期的西方,卻經歷著巨大變革。

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工農業產值幾十倍,上百倍的增加。當我們的皇宮大內還在刺繡的時候,英國人已經發明瞭珍妮紡紗機。當宮裡的太監宮女還在刷馬桶的時候,約翰·哈林頓已經發明瞭抽水馬桶。

同時期,美利堅合眾國成立。政權還不穩固

法國大革命成功,路易十六被處死,同樣還不穩定

德意志帝國還沒成立,還處在長期的分裂中。如果用普魯士替代的話,到也算一隻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

日本還處在幕府時代,也是閉關鎖國的狀態。戰鬥力可以忽略。此時的日本還沒被算作西方列強,甚至也有被西方列強“吃掉”的可能。

俄國處在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期,她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強化了國家政權,使俄羅斯走上了列強之路。此時的俄國武力上不比大清差,還與大清瓜分了準噶爾(北部地區)。

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加起來出兵也不到五百人,所以這裡就不表了。而且當時奧匈帝國還沒成立。

誰會贏?

如果這麼一支聯軍來犯,乾隆帝的贏面還是挺大的。畢竟當時兵精糧足錢也多。武器上或許不如但差距還沒有這麼大。清兵經過了幾次戰爭的洗禮,戰鬥力猶在。就算拖也拖死他們了。何況當時歐洲經歷了七年戰爭,奧地利聯合法國、俄羅斯、瑞典等國,發動了對普魯士的戰爭。人家相互間都在打來打去,即使成立一支聯軍戰鬥力又有多少呢?

不過西方列強已經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乾隆去世後,短短40多年英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第一次鴉片戰爭打的大清國顏面掃地,也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嘉興微同城


請注意看題目,請勿張口就來。乾隆時期是在十六世紀,而西方工業革命始於十八世紀,所以如果西方列強若在十六世紀入侵中國的話,那麼我推斷西方敗北的面大一些。

晚清雖然在大眾的印象中腐朽落後,但是康雍乾時代的清朝還是相對強大的,請注意,我指的是相對,而且還是相對於當時世界各國而言的。

16世紀的中國正經歷著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在康熙、雍正兩朝皇帝的積澱,乾隆時期中國在經濟上佔據著世界經濟的絕對優勢,與此同時,清朝軍備也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冷兵器時代的一個巔峰高度,不僅有橫掃亞歐大陸的滿蒙騎士,也有笑傲歐亞的大國利器紅衣大炮,深處盛世迷夢中的統治者便有了閉關鎖國的落伍想法,在現在看來閉關鎖國確實是太錯誤了,但在當時卻是清帝國獨孤求敗小富即安的真實寫照,落日的餘暉籠罩在古老帝國的各個角落,新時代和舊時代的碰撞似乎不可避免。



16世紀,清國在乾隆的領導之下雖然呈現出外強中乾之勢,但還是勉強撐得起帝國江山社稷重擔的。而16世紀的西方各國內憂外患,歐洲依舊沉浸在文藝復興資本主義萌芽的浪潮中迷茫彷徨,經濟危機席捲歐洲大陸,武裝戰爭衝突不休,別說是千里迢迢出兵中國,能夠安安穩穩的過太平日子歐洲人就十分滿足了,即便是用兵中國,以清朝的軍事力量也是足以應付的了的。

嚴謹來講,清朝是18世紀在軍事方面正式落伍於西方的。因文藝復興令西方人有了對資本主義美好的遐想,也因工業革命令西方開啟了機器時代,進而成就了蒸汽電器等傑出的工業產品,英法等國實力達到了質變,強大的軍工為後來的武力擴張全球,打通世界市場做出了根本保證,清末冷兵器和熱兵器的交鋒,其結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敗的既窩囊,也心服口服。


納蘭談史


很遺憾,結果很可能還是一樣

八國聯軍僅僅憑藉四萬多人就能打下號稱有十幾萬守軍,30多萬自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的背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建議去看看袁騰飛的袁遊,其中有一集講圓明園的故事。

當時其實清軍的火力除了機槍數目比聯軍少以外,普通槍支的數目都遠遠多於聯軍,人數也比聯軍要多得多,但是為何聯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而且注意,八國聯軍很多都不是當國的本國人,都是從殖民地抽調過去的雜牌兵,戰鬥力之弱簡直可想而知。。

但是根據照片和記載,八國聯軍所到之處都受到當地人民的幫助,幫忙修防禦工事的,還有幫忙攻城,甚至帶路的,這是為什麼?

因為清朝一直不當人民是人民,有一句叫寧與友邦,不予家奴。而且當時的官員也經常在老百姓頭上作威作福,因此不受歡迎。

因此,即使是乾隆,也打不過,畢竟他們跟人民不是一條心,而且乾隆當時也沒有進行洋務運動,武器就更落後,而且即便到了咸豐年間,清政府依然當自己是天朝上國,慈禧主動跟八國宣戰,其實八國聯軍打了一年就派了39個人議和表示不打了,可惜清政府執迷不悟,談不攏的同時最後還弄死了幾個外交人員,39人剩下21一人。。因此,乾隆那個年代更加自視過高,而且民心向背,就更打不過。。。


郎807


不說八國聯軍能不能放肆得起來,在乾隆年間,根本不可能出現這八個國家組成的聯軍,所以也更別提八國聯軍能入侵中華了。乾隆年號前後統共60年,從1736到1795,而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實際掌權時間長達六十三年,在這期間,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已經發展到了全世界公認的頂峰。

乾隆皇帝不僅在位時間長,其在位期間對社會的建設也是功大於過。雖說乾隆這個人比較好功好貴,但戰爭輸贏與否要靠對比國家綜合力量。康乾盛世時期的清朝,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二的政治經濟軍事大國,國土遼闊、國庫充足,論國力是歐洲諸國都無法比擬的。如果這時有外國來犯、挑起戰爭,要打贏戰爭也只是時間問題。

至少乾隆的領導能力要比後來的一眾皇帝要好不少,特別是慈禧之流,乾隆好歹有放眼世界、縱觀發展的覺悟。雖說那個時期的軍備可能落後了些,但乾隆採取的地方政策讓整個國家上下中心較為統一,如果只守不攻,外人是很難輕易打進來的。

說完乾隆本身的優勢,還有一點是八國聯軍打不進來的理由,那就是他們自身的實力還沒強大到後來侵華的地步。首先就要講的就是日本,在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間,日本那會還沒開始接觸西方,還沒打開國門,更別提後來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技術,冒出跑出家門打世界的想法了。日本最早被西方人所接觸,是1853年黑船事件後,再後來明治維新、慢慢進行社會階級更替。

說來真的可惜,我國正值康乾盛世時,後來侵華的一票國家都還沒有成長起來,更別提能被外人所打敗、受到屈辱了。但好景的確不長,後代的統治者基本坐享其成,不求上進,不在良好的社會條件下研習科技,不求開放和創新,自然國力就慢慢衰微,沒有能拿來與西方鐵蹄相抗衡的籌碼了。

乾隆時期的德國還是一盤散沙,那時候連“德意志”是什麼都沒人知道。那時候現今德國領土上的邦國還是普魯士與奧地利。德國與後來的奧匈帝國一樣,都成立得比較晚,雖說兵力不弱,但沒有開拓海外的手段,離大清也比較遠。

日、德、奧匈可以忽略不論,能對乾隆時期的清朝構成威脅的,或許只有英、法、俄了,如果這三個國家的三支隊伍進軍清朝,乾隆或許得認真起來和他們打上一段時間。但打敗仗的可能性依舊不大,清朝的國土和能夠調動的士兵數量很大,況且憑藉對己國的掌握和了解,防守戰和持久戰打起來都不難。或許八國聯軍真的穿越時代、去到乾隆時期的中華,也未必能打得過乾隆。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現在提起來八國聯軍清華的那個時期,可能有無數的中國人都會覺得非常的恥辱,畢竟在那個時候,外國人也只不過是幾萬人相稱,面對著我們如此的泱泱大國,竟然會取得勝利,甚至還讓清朝的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

這樣的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都想象不到,就算是打人力戰,我們國家也絕對沒有敗的可能。

但最後的結果卻給我們狠狠的一個耳光,不僅是敗了,而且還非常的丟臉。

如果時光往回追溯100多年,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正好碰上乾隆掌政,這樣的結果還會發生嗎?

我們現在知道八國聯軍當時入侵的時候,8個國家的兵力加起來也只不過是2萬餘人,如果跟乾隆對上,他們或許沒有勝算。

雖然說他們的武器可能要比清朝時期稍微強上一些,但乾隆時期的將軍們也完全不是吃素的。

最重要的是乾隆皇帝並不像光緒皇帝一樣無能,聽到炮聲就嚇得不知道如何是好,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有遠見,並且眼光很獨到的人。在他的帶領之下,國力不知道要甩光緒皇帝幾條街。

根據記載,當時乾隆時期,人口都幾乎達到世界人口的一半。就算是採取車輪戰,八國聯軍也絕對會被打的屁滾尿流。

而我們反思一下,光緒為什麼在遇到八國聯軍的時候就會如此慫,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當時八國聯軍所帶來的武器以及戰鬥力絕對是威懾住了清朝的統治者,另外一方面則是國人的內鬥。

在那個危急時刻,外有八國聯軍虎視眈眈,而國家內部卻沒有上上下下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反而把自己的內部弄的亂七八糟。

當時據說有不少的人自發的組成隊伍,打的是扶持清朝,消滅洋人的口號。但是他們的行動卻沒有像他們的口號一樣響亮,在面對洋人的時候,他們並沒有使出全力,反而在他們手中死去的國民卻是達到了一個不可想象的數字。

究其原因可能也都是自己的利益心在作祟。話又說回來光緒皇帝時期,權力並不是掌握在皇帝的手中,反而是後宮干政。慈禧太后若是像武則天一樣有手腕兒有魄力,面對八國聯軍的侵華,或許還有一戰的可能。

但讓人感到失望的是她並沒有肩挑起這個重任,反而是在八國聯軍打進來的時候率先逃跑。

或許有不少人會為她辯解,不管怎麼樣,慈禧太后始終是一個女人,又怎麼可能肩挑起如此重任?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奪權之後又不幹實事,也的確是她的不對。

再加上光緒皇帝遠沒有乾隆那般睿智,國力也沒有那個時期的繁榮,而且不少的官員在扯光緒皇帝的後腿,面對八國聯軍的入侵,自然是毫無招架之力了。


夏目歷史君


這要看怎麼入侵了。是1900年的八國,還是1790年的八國,還是1750年的八國。

如果是1750年,情況和之前回答的康熙年間的一樣,歐洲還不具備遠洋登陸作戰的能力。


如果是1900年,很遺憾,清軍將會輸得更慘。

為啥呢?因為1790年的清軍戰鬥力還不如1840年的清軍,而1900年的軍隊卻是一批t近現代化部隊。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時候,率軍作戰的是聶士成將軍以及他所屬的部隊。這是甲午戰爭後晚晴的三隻新軍中的一支,也就是說他是電氣時代的產物。軍隊配有機槍和野戰炮以及現代手動步槍,這樣的軍隊都輸了,更不要說100年前的文藝復興軍隊了。什麼人海戰術在馬克沁機槍面前就是渣渣,義和團也玩過人海,看看被機槍打成了什麼。



那最值得一說的就是1790的軍隊了。這個時候的歐洲已經具備了遠洋登陸作戰的實力,因為工業革命已經進行的熱火朝天。如果排除掉正在內戰這個因素的話,他們是有實力打到中國的,不過可能湊不齊八國,因為東洋的日本比中國要封閉的多。


當歐洲聯軍打到中國會怎麼樣呢,其實說白了就是規模更大的鴉片戰爭,聯軍不會深入內陸,因為補給問題以及人員水土不服,但是在沿海地區聯軍完全可以壓著清國打,火槍對射射不過人家,火炮打不過人家,只能說好在這個時候的綠營兵還有點戰力,可以跟敵人拼一拼刺刀,不過面對歐洲的近代化部隊,怕是綠營兵很快還是會敗退下來。

最後的結局可能是雙方議和,就好像清緬之戰那樣,因為這個時候的清廷還是挺有錢的,也就是說耗得起,而聯軍不可能長時間跨海作戰,人員補充、物資之類的雖然可以海貿過來,但是不可能深入內陸送達,而不深入內陸就不會擴大戰果,也就不會威脅到清廷,尤其是乾隆還是個強硬的老頭。



那議和的結果估計就是聯軍賠點錢了事走人,乾隆搏回了面子,但是清廷損失慘重。


火器工坊


結果毫無疑問,勝利者是清政府。

第一,當時的西方還沒有完成工業革命,生產力不如大清,也沒有蒸汽動力的軍艦和先進的熱武器,遠涉重洋與GDP世界第一的大清開戰,難以取勝。



第二,乾隆時代的清朝,是大清的康乾盛世,是清朝發達的時候,君主也相對清明,對外敵入侵,必然重拳出擊。

第三,乾隆時期的西方,武器雖然已經優於清,但是差距還並不是特別大,八國聯軍在武器裝備上並沒有壓倒性優勢。



第四,乾隆時期的清朝,主要軍隊八旗和綠營還有相當的戰鬥力,八國聯軍侵華,難以取勝。

第五,乾隆時期的歐洲列國,早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經不如以前,英國不斷強盛,但歐洲大陸處於混亂狀態,德國還處於分裂狀態,八國聯軍難以有效配合,而八國中的日本,在當時也是封建社會,根本沒有實力侵華。



所以以當時的雙方實力對比,八國聯軍在乾隆時期入侵,必敗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