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北農村走出,博士畢業,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現已是國企副總

在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方圓百十公里的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資源。一代又一代煤炭人在這裡追尋夢想,為這片熱土貢獻力量。

西安科技大學校友、神華寧煤集團副總經理姚敏,就是其中之一。

從西北農村走出,博士畢業,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現已是國企副總

人物介紹:

姚敏, 1965年出生,籍貫寧夏,1987年畢業於西安礦院(現西安科技大學),工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現任神華寧煤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主任。獲國家發明專利金獎、世界煤炭轉化卓越貢獻獎、中國管理科學獎、自治區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

他是拓荒者、領導者、更是推動者

"寧夏靈武,地域狹小,經濟欠發達,可在那黃河流淌過的地方,是生我養我的家鄉,是我為之奮鬥的地方,也是我實現夢想的熱土。"姚敏說。

1983年,姚敏考上了西安礦院的電氣自動化專業,在校期間入了黨,還是系團總支副書記,1987年畢業。當時畢業的同學都願意留在大城市,而他卻想把所學知識用來改造落後的家鄉。畢業後,他被分配到了原靈武礦務局,那時大學生很少,礦務局想留他在機關,他主動要求到一線去鍛鍊。幾經周折,他來到磁窯堡煤礦機電科,成為了一名電器技術員。主管高壓班和井下電鉗班,這可是個好活兒!三年來,他整天挎著工具箱,井上井下兩頭跑,與工人一起勞動。那時的煤炭企業主要靠拼資源維持低水平發展,

實現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是國家所需、企業必為的事,也是他的夢想。

從西北農村走出,博士畢業,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現已是國企副總

2004年,集團安排他負責寧夏第一個煤化工項目——25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的籌建工作。在當時的條件下,25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已經是國內最大的煤制甲醇項目了,他們面臨著無"煤化工"人才儲備、無"煤化工"核心技術、無"煤化工"項目建設與運營管理經驗的"三無"困難與挑戰。但他沒有退縮,在埋頭惡補煤化工知識的同時,他憑著一雙腳、一個公文包、一張規劃圖,帶著極大的誠意,奔赴全國各地招攬人才。在外界人眼中,有煤、有錢就能做煤制油項目。自從與神華集團聯姻成功,神寧前兩個條件似乎都具備,只欠"東風",人呢?誰來幹?由於煤制油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涉及世界頂尖技術,因此,技術人才隊伍成為了關鍵條件。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他帶領籌備小組在銀川一個學校接一個學校跑,解決了所引進的人才子女上學等問題,以真誠感動人才,消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就這樣,引進一個,一個再帶幾個,半年光景,他們的煤化工人才隊伍從幾個人增加到了數百人。

煤化工的發展除了人才,最核心的資源就是技術。作為當時國內最大的煤制甲醇項目,直到今天可能都沒人會想到,這個項目最核心的氣化裝置是從首鋼集團買來的"二手貨"。在此之前,它已在庫房裡閒置了十來年(當時全球僅存兩套,一套在美國),這樣的氣化爐技術尚不成熟,也沒有先例可循。當時很多專家斷言"一堆廢鐵,不可能開起來"。但姚敏暗下決心,不僅要把裝置組建好、開起來,還要開的好、開出光彩。為了爭時間、搶速度,他和同事們一直奔波在項目建設現場,經常連續一兩個月回不了家、半個月洗不上一次澡。夏天,他們在30多攝氏度的帳篷里長時間的研究方案;冬天,他們又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刺骨寒風中打掃管道調試設備。

2006年5月,姚敏意外摔傷了髖關節。為了不影響項目進度,術後45天,他便坐著輪椅回到了建設現場。2007年項目試車過程中,為解決氣化爐輻射廢鍋頻繁結焦的問題,他每天拄著單拐數次往返於有14層樓房那麼高的氣化框架,為此還得了個"拼命三郎"的綽號。"這臺機器到現在還在正常運轉,"姚敏的自豪地說。

突破技術瓶頸,他帶領團隊創造令人自豪的"神寧爐"

在50萬噸/年煤制烯烴項目中,有個DME反應器,按德國技術專家的工藝流程操作,工人們每次投料時總是控制不好溫度。加之德國GSP幹煤粉加壓氣化技術首次在全球工業化應用,試車時點火成功率低、掛渣不均勻、合成氣帶灰嚴重,氣化爐運行一週左右就要停下清理,姚敏團隊便展開研究並提出了改進方案。但德國專利商不僅對這個意見不屑一顧,還堅決反對他們修改技術。而這種經歷還有許多,因為這些核心技術過去一直掌握在國外幾家大公司手中,為了得到技術許可、引進裝置,中國人在談判過程中,歷盡艱辛。

從西北農村走出,博士畢業,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現已是國企副總

為了突破技術瓶頸,2012年,姚敏帶領團隊反覆討論、潛心鑽研,全面啟動了新型氣化爐的研發。僅僅一年時間,團隊不僅自行解決了DME反應器問題,直徑4米,高21.6米,總重289.25噸,日投煤2200噸幹煤粉全套氣化技術(神寧爐)也在此時問世。這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獲得了15項發明專利及中國專利金獎,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2016年9月23日,姚敏在美國德克薩斯州,代表神華寧煤與美國頂峰集團簽署了"神寧爐"氣化技術許可合同。對姚敏來說,那天很有紀念意義,標誌著神華寧煤邁出了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的堅實一步。"以前都是我們找人家要技術,那次反過來了。"在裝置運行中,他們對德國技術進行了大量優化,開發出了MTP催化劑,還成功分享了該技術在全球15%的轉讓權益,實現了從技術引進到技術輸出的蛻變。

值得一提的是,"神寧爐"全面用於神寧煤制油項目後,就終止了德國西門子24臺GSP氣化爐的工藝包及專利許可合同,僅這一項,就節省資金約2億元。"神寧爐"的問世,也最終迫使西門子退出了我國煤氣化市場。如今,"神寧爐"已經成為繼美國GE、德國西門子、魯奇加壓氣化、殼牌氣化爐之後,最具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的新型氣化爐成套裝置。

有史以來的"最大項目",讓中國核心技術,在世界舞臺閃耀光芒

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以下簡稱400萬噸煤制油項目),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大!究竟"大"在何處?對於中國煤炭產業的意義何在?姚敏用一組數據做了形象的說明。

"這個項目是目前世界上單套投資規模最大、裝置最大、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概算投資550億元,動靜設備1.3萬臺,儀表設備11萬臺,電氣、儀表電纜1.8萬公里,相當於我國高鐵目前的運營里程數。"姚敏一口氣說了好多組數據,看得出來,這個400萬噸煤制油項目讓他極為自豪。

他接著說,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在石油化工及煤化工行業一次性投資建設規模最大的化工項目。而後,他又用更為形象的對比說,這個項目是青藏鐵路投資的1.7倍,比三峽大壩樞紐工程靜態投資還多50億元。同時它又是一個綠色工程項目,始終追求"近零排放",環保節能投資62億元,佔總投資11.23%。400萬噸煤制油項目生產的合成油品,具有超低硫(接近零)、低芳烴、高十六烷值、低灰份的特點,這些指標均優於國V和歐V標準。

從西北農村走出,博士畢業,他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現已是國企副總

說到這個項目,姚敏似乎有說不完的話,一組又一組的數據信手拈來。他說,更為重要的意義,在於這個項目本身的各項突破,以及里程碑式的進程。這個工程,引領著一批民族企業在國外技術封鎖中突出重圍,推動了我國重大技術、裝備的國產化,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項目同時承擔著國家37項重大技術、裝備及材料自主國產化任務,工藝技術、裝備臺套數統計項目國產化率達到98.5%。

從2004年至今,姚敏參與主持了包括25萬噸/年煤制甲醇、60萬噸/年煤制甲醇、100萬噸煤泥綜合利用、100萬噸煤化工副產品綜合利用、400萬噸煤炭間接液化等8個項目,按照"尋才、求才、納才、育才"理念,引進、培育了一支近9000人的煤制油化工領域多層次人才隊伍,建成了一個全球領先、國內最大的現代煤化工基地,使一個傳統煤炭企業實現了華麗轉身。來自中國寧夏的核心技術,在世界舞臺上閃耀光芒

回首"拼命三郎"姚敏的"煤海"十五載,有艱辛,有曲折,但於他而言:更多的是喜悅,是成就感。能夠親自負責、參與一個世界級現代煤化工基地的建設,是他人生中的一大幸事。同時,也將激勵姚敏和他的團隊繼續為煤化工產業的長遠發展貢獻創新的力量。

關注"西安科技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文章素材來自西安科技大學官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