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之後,人們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而寫詩的水平感覺越來越低,說明了什麼?

飛龍在天9783


在宋代以後出現了新的文學形式——宋詞,很顯然在宋朝沒有了唐朝時候的詩的興盛。但是這並不是說明,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越來越高,而寫詩的水平卻越來越低。

由唐詩到宋詞,只是古代文學表達的主流形式出現了變化。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文學表達的主流形式,是由秦朝的詩歌發展到漢朝的歌賦,再到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的小說,這樣一個發展路徑。

這一發展路徑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學形式是不同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反應,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賞的特點,體現了時代的發展變化,唐詩以前的詩歌和漢賦大多屬於精英文學,深沉莊重、簡潔精煉,而宋詞以後的諸多文體,更多的是傾向於平民文學。

《文心雕龍》為劉勰所著,他在《時序》篇中指出,“時運交移,質文代變”、“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惰,興廢系乎時序”,意思說的就是社會經濟政治條件的發展變化制約著文學的發展。

從我們自身的感受來說,這一點也很容易理解。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學習過屈原《離騷》當中的一些段落,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比較艱澀難懂。待到我們學習唐詩的時候,瞭解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知道了他們對音韻格律的要求。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也有一定的規律。但是我們學習起來相對就容易的多,也比較直觀。唐詩確實是把以前古代詩歌音節和諧,文字精煉的藝術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古代抒情的比較典型的形式。但是因為有格律和音韻的限制,也容易使詩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夠自由的創造和發揮。相反宋詞的出現,句子有長有短,更為靈活。可以說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的鼎盛發展。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自宋代以後,不是說人們作詩的水平越來越低下了,而是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學樣式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式更自由靈活,更傾向於平民文學。


趣史雜談說


友的這個問題,讓我想到了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的知識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不說寫詩遠差於唐,恐還不及宋。整個現代社會的文學創作水平,也是和歷史上其他很多朝代相去勝遠。

迴歸主題,我認為唐朝的詩歌水平勝過宋朝的原因在於文化支撐,文化是一種精神,宋朝的人缺少了唐朝時代詩人的雄心壯志,宋朝的很多人沉迷酒色,應該說這在當時是一個社會風氣,遠沒有唐朝的那種,謙謙之君之風,要知道唐朝的很多詩人,那都是有著很大的抱負,大部分的詩人,那都是希望自己能夠建功立業,可是到了宋朝,那些文人,已經大不如從前。

我覺得直到現在,我們這個民族談論起文化詩歌,那麼唐詩依舊是佔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那是盛極一時的繁華;唐朝的那些詩人,用自己的文字,書寫起了中華文化最為燦爛的一頁。

查閱史料,我們不難發現,其實宋朝也有過短暫詩歌繁榮的跡象,但是很快這種繁榮就被各種因素給摧毀了。宋朝的士大夫,大多沉迷酒色,權財,溫柔鄉里,在文化上的貢獻,那遠不如唐朝,唐朝的詩歌讀起來酣暢淋漓,甚至令人熱血沸騰。這也就使得宋朝的詩人,無論他們怎麼寫,那也是寫不過唐朝的詩人。

可能有人會說宋朝有詞,就我個人感覺,通過仔細讀來,那些詞大多數都非常的消極,遠沒有了那種滿腔抱負的氣概。

希望這個回答讓你滿意。







林意詩語


大家好我是雅趣邢軍,很高興跟大家討論一下這個話題。

古代,筆墨紙硯那個年代,印刷術雖然有,但是也很落後。保留,傳播文字量太大的信息很麻煩,所以書寫著作,都追求凝鍊。有限的字數,儘量反應出更多的信息量,就是好文章的重要標準 。春秋左傳,經常有, 王親征,北。您看,四個字,就記錄了一場400甚至電視劇能講好幾集的事。就大王親自帶兵出征,打敗了,叫敗北。詩歌詩詞,恰恰是最凝鍊的語言精華。

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最最凝鍊

道德經,論語都是薄薄的一小冊,幾千字而已,已經被後人學者解讀出幾百萬,書千萬字的含義了。

宋代以後直到今天,古典的,詩詞創作水平是逐代下降,確是不爭事實。不要創作水平下降,主要是廣大欣賞群體,古文,古文字閱讀理解能力逐代下降而造成的。所以就逐步喪失,減少了培植的土壤。廣大普通百姓,學生們,排除掉因為義務教育的升學,功利因素,不需要國家提倡 真正發自內心喜歡這些的,百分比太少。

截止大清滅亡,歷代還在延續科舉取仕。廣大平民學子為了翻身,為了為國效力,為民請命都努力學儒家道家各種經典,苦練書法,文言文。尤其宋代,想考取公務員,當官,不但考核文章,對書法,寫詩,甚至畫畫。所以那時代造就了歐陽修,蘇軾這類詩文,書畫,從政各個領域無一不精的全才。

語言過於凝鍊是一種美,但是也有比較大的缺憾。就是解讀起來比較難,比較類,特別容易產生歧義,產生爭論。所以,古代文言文,包括詩詞,逐漸就被白話文,被表現更精準的今天的漢語淘汰了,其實某些角度看,是一種文化損失,也是一種進步。

當年,電報普及到民間,因為按字收費,都很凝鍊。今天,信息時代,要講的越詳細越好,合同越完善越好。

回答完畢,謝謝閱讀。


雅趣邢軍


詩,一般都是即情即景的,是有感而發,境隨心轉的產物,用“相由心生”來解釋在恰當不過,誠如提問者所言,自宋代之後,人們對寫詩的熱情有所減緩,但我不支持寫詩的水平有所下降之言。因為不管是那種文學形式的存在與發展,都離不開那個時代所賦予的土壤及澆灌。

根據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再到現代雜文及百花爭豔這一軌跡我們不難發現,改變的不是某一類型的水平,而是隨波逐流,順應時代變遷的習好。比如說當下,影視劇的發展以及微電影、抖音,都給人於身臨其境的感受,當人們習慣了這種“快餐”文化,各方面的創作,特別是文字方面的創作就顯得尤為遲緩,直到不得不放棄,因為來不及,當你還在惆悵,還在反覆構思,反覆琢磨、推敲用詞的時候,別人的畫面早就席捲了微信圈,再琢磨下去,已索然無味。

所以,不管是寫詩也好,愛詩也罷,都是個人的一種心境,喜歡你就保留,不喜歡也沒人對你強求,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襄陽郭大俠


我認為這反而說明了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詩賦能力對人們來說不再是必需的技能!

社會發展下,人們變化的喜好

現代詩人·何其芳:“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

從周朝的《詩經》,到稍晚一些,戰國時代的《楚辭》,漢朝樂府,魏晉南北朝的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小說以及散文,人們的見識在增長,喜好的東西在變化,表達方式也在產生改變。

唐詩宋詞且不多說,其他的看名字很熟悉,但是內容似乎一下子又想不起來,但其實很多學過的內容這其中的。《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楚辭》裡的《離騷》,屬於漢樂府的《木蘭詩》,屬於南北朝民歌的《敕勒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元曲裡我們學過的包括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相應的每個時代,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有變化。比如“宋詞”,“詞”是始於南朝梁,形成於唐,極盛於宋,但宋人並不是只喜歡詞,也寫詩,只是沒有唐人那般瘋狂罷了。

再者,國家的教育政策也和詩賦興衰有關,古代有科舉之後,是士子出人頭地相對更好的一個機會,而唐朝科舉是要考詩賦的,這是唐朝掀起詩歌熱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麼宋朝科舉自然也是會考到宋詞的。

到了明清,封建專制的頂峰,科考也都是禁錮民智的八股文。盛極而衰,封建制的漏洞越來越多的暴露在人們眼前。有人就喜歡寫小說來抒情,然後就有人樂意在哪個天橋底下說書,恰恰民眾也喜歡聽這些書。明朝包括借古諷今的《水滸傳》,清朝的《儒林外史》,《紅樓夢》。再比如考場失意的蒲松齡,蒐集了大量民間鬼怪故事合成了《聊齋志異》,刊印之後,風靡天下。

以下有兩句對蒲松齡的評價,大家看後可感受到一些。

郭沫若:“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到了近現代,多種題材湧現,各有所專。散文,現代詩歌,小說等等。其中大出彩者,魯迅先生是當之無愧的一員,通過所創造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等角色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與黑暗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這就是以他為代表的的近現代人的表達方式。

不一樣的童年

80,90後的童年記憶裡大多包含著“彈珠”“滾鐵環”“黃泥巴”“自制的陀螺”等等一系列,而現在00,10後的童年記憶裡大多都是遊樂園,手機遊戲。


這種變化也印證了社會的飛速發展,選擇多元化,不同時代人們接觸的和喜好的東西都變了。

結語

詩歌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了,包括它自身的形式也在不斷創新。從2000多年前的周朝到現在,人類文明,社會,主體肯定是在不斷進步的,現代也有很多詩文大家,但這種體裁只是大家眾多選項中的一種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這問題關係到文學史,應該從歷史角度來看待。只談詩詞方面,大致經歷周秦詩經,兩漢詞賦,隨唐七言、五言,長短句的宋詞、大段唱詞的元曲,明戲劇,清五言、七律詩。民國白話散文詩,新中國白話詩、古典詩詞並重等,這麼些階段。周秦時的詩經,作者想押韻,但是不知怎麼去押,只是憑藉經驗,大致押了些不太準確的韻律。兩漢詞賦排比句而已,也沒有押韻。隨代時因為大統一,有僧人(藝僧)把羅馬拼音反切成漢語拼音,將漢字分為聲、韻兩部分讀音相拼。這才解決押韻。因此唐代七律、五言詩大暴發。出現李白、杜甫等眾多 的詩歌名家。詩歌與歌唱連在一起,太標準的格律能唱,但唱起來有困難。因此宋元兩代,出現詞這種容易唱的作品。這應該說是詩詞的進步。元代讀書人沒有地位下到底層,因此他們寫出大型的戲劇,把中國文化推向高潮。明清兩代,一方面繼續戲劇等,一方面重新回到七言、五言。已經說也有一定的作為。民國年間‘五四’時期,這時的文化人,發覺只是寫七言、五言不夠味。不能再象明清文人那樣!他們提倡白話詩文,與挽救民族危亡相結合。也有繼續古典詩詞的,因此兩方面都有成就。簡單說毛澤東的古典詩詞,達到時代的高峰。另一方面白話詩文方面,最好的國歌、最好的軍歌,最強的志願軍戰歌,都屬於白話方面的詩詞。這應該是文學方面關於詩詞的歷史。現在有人拋開歷史,說白話詩文怎麼、怎麼?只能說明社會產生弱智現象,自己不懂就發表高見了。


文廟山居


說明詩歌過時了,也不受重視了。就像現在,你不能說當今寫詩的人水平不行,只不過是不再流行了,寫得再好的詩不強迫你去背誦,也沒人搭理了,頭條上詩人就很多,但有誰會去背這些人的詩呢?絕大多數人頂多是看兩眼,就又去刷手機裡面的小視頻了。寫詩的人也只不過在自娛自樂。

我們背誦古詩的主要目的是傳承文化,但是真正的詩詞愛好者卻已經寥寥無幾了。古代詩詞流行主要是因為古代沒有太多新鮮的東西,幾首小詩就像現在流行的歌曲一樣被大家傳唱。當年的詩仙詩聖估計也像現在唱歌的天王天后那麼火。但是要是敢上這個時代可能也就是個網上的段子手。人們喜歡的東西也在逐漸進化,唐詩,宋詞,元曲,戲曲,評書,影視,流行歌曲,再到今天的演唱會,小視頻。只能說人們的欣賞水平隨著時代的進步升級了。是這個多元化的世界淘汰了古代詩歌!


scwsw


1、國家層面。以科舉取士為例,唐朝詩賦專門一科,用來取士,依靠詩賦獲取功名的,往往從高層到底層都讚頌有加。位高權重的人也以門客詩賦才情高為耀,詩人間又多唱和和切磋詩藝,這種情況下詩人眾多和詩歌發達就成為一種必然。宋初詩歌還延續了晚唐的餘緒,時有好詩出現。到了王安石執政時期,他改革科舉制度,廢除詩賦取士,詩賦地位自此從國家層面被弱化下來。繼之的以解經背經取士為主,元明清尤甚。這也是為什麼宋元明清詩學式微,而宋明理學發達,清代訓詁發達的主要原因(有關詞、曲第2點說明)。

2、詩歌自身層面。唐以前樂府古詩發達,但格律詩不發達,自從南北朝時期謝眺和沈約等人力主詩須格律(主要是沈約等支持和創制的四聲八病說),文人一時附會跟從,再經庾信等人身行力踐,陸法言等人探求音韻專著的推行,到初唐格律詩逐漸成熟起來。接下來的盛唐、中唐、晚唐格律詩經歷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因為格律詩特別講究聲韻、對仗,在辨音、煉意、煉句、煉字、用典方面要求極高,在這種情況下有唐一代將意象錘鍊到了極致,將聲韻之美也發揮到了極致,將古人古意也發掘到了極致。而宋、明、清各代繼續以格律為繩墨,在唐格律詩這座巨峰面前,實難有太大發揮空間,因為可供選擇的新意象太少了,若沒有極高天賦,很大在格律詩上有大的作為。還好宋人發現了詞的廣闊天地,最終造就了詞在兩宋的極度發達,其實這也是突破了詩的句式束縛而帶來的極大成就。元曲在音韻上放寬,突破了韻書的部分束縛,也創造了曲的短暫輝煌。然而自此以後詩就再也沒有大的突破。

3、選擇層面。文學藝術可供選擇的形式增多了,愛好文學藝術的人才被分流了。唐以後,繪畫、戲曲、小說、小品文等逐漸發達起來,除了詩歌外,大眾有了更多選擇,創作者反過來也會根據社會風尚變化而從事不同的文學藝術創作,潛心一門技藝的人少了。

4、近現代層面。至於近現代詩學式微就更是必然。文化娛樂方式太多了,人們的注意力被嚴重分散。從事詩歌創作的人看似不少,但真正潛下心來研究詩歌和深入體驗生活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數人只是附庸風雅罷了。民國時期因受外國詩歌的影響,現代詩歌開始出現和發展起來,大有對傳統詩歌取代的架勢,但終因身子骨兒不硬,太多地方說服不了大眾,而成為大眾調侃的對象。但這個新生事物還是有價值的,畢竟起步晚,發展時間短,加以時日力量壯大,或許會有一片天地。至於現當代人寫的傳統詩詞,因自身功底太弱或缺少應有的天賦,實話講,與明清的詩詞相比都差距很大。傳統詩詞除了功底要厚,生活閱歷要廣要深,還要天賦和創意加持,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極難,希望有這樣的天才人物出現。

5、知識水平層面。上面所講的“知識水平越來越高”是一種誤解。知識越來越多是事實,不過這個“多”暗含雜而不精。水平越來越高果真如此?什麼叫高,高是一種洞見,能發現常人發現不了地方,創造常人創造不了的輝煌。就詩而已,今人(宋人相對唐人亦是今人,以此類推)水平比古人是越來越低。前面4點已經講明原因,不再贅述。


文史醒言


不是宋人寫詩水平低,而是現代人對詩歌瞭解太少,以為宋人寫詩水平低。現在說宋人詩歌水平低,基本上都是人云亦云吧,真正讀了多少宋詩恐怕很難說。我自己就讀的不多,而且宋詩規模太過龐大,讀完顯然不可能。宋詩與唐詩不同,唐詩大體優美豐腴,宋詩大體古奧痩硬,兩者相比,一般人肯定選擇唐詩。而且欣賞者的水平與年紀什麼的也決定了大部分人只可能欣賞唐詩,像我自己,年紀不大,當然是喜歡唐詩為多了。

唐宋詩之分,最權威的莫過於錢鍾書先生《談藝錄》開篇的《詩分唐宋》:

“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曰唐曰宋,特舉大概而言,為稱謂之便。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夫人秉性,各有偏至。發為聲詩,高明者近唐,沈潛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來,曆元、明、清,才人輩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範圍,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漢、魏、六期,雖渾而未劃,蘊而不發,亦未嘗不可此例之。葉橫山《原詩》內篇卷二雲:“譬之地之生木,宋詩則能開花,而木之能事方畢。自宋以後之詩,不過花開而謝,謝而復開。蔣心餘《忠雅堂詩集》卷十三《辯詩》雲:“唐宋皆偉人,各成一代詩。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元明不能變,非僅氣力衰。能事有止境,極詣難角奇。”可見五七言分唐宋,譬之太極之有兩儀,本乎人質之判“玄慮”、“明白”,非徒朝代時期之謂。……且又一集之內,一生之中,少年才氣發揚,遂為唐體,晚節思慮深沉,乃染宋調。”

繆鉞(葉嘉瑩稱為“老師”的一位詩詞大家,現在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太多了吧)的《詩詞散論》裡面也說:

“唐詩以韻勝,故渾雄,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氣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穠華繁採;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譬諸修園林,唐詩則如疊石鑿池,築亭闢館;宋詩則如亭館之中,飾以綺疏雕檻,水石之側,植以異卉名葩。譬諸遊山水,唐詩則如高峰遠望,意氣浩然;宋詩則如曲澗尋幽,情境冷峭。唐詩之弊為膚廓平滑,宋詩之弊為生澀枯淡。雖唐詩之中,亦有下開宋派者,宋詩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論其大較,固如此矣。

茲更進而研討之。就內容論,宋詩較唐詩更為廣闊。就技巧論,宋詩較唐詩更為精細。然此中實各有利弊,故宋詩非能勝於唐詩,僅異於唐詩而已。

唐詩以情景為主,即敘事說理,亦寓於情景之中,出以唱嘆含蓄。惟杜甫多敘述議論,然其筆力雄奇,能化實為虛,以輕靈運蒼質。韓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詩,始於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經,描摹刻畫,委曲詳盡,此在唐詩為別派。宋人皆寫入詩中,且往往喜於瑣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蘇、黃多詠墨、詠紙、詠茶、詠畫扇、詠飲食之詩,而一詠及論事說理講學衡文之見解,在宋人詩中尤恆遇之。此皆唐詩所罕見也。夫詩本以言情,情不能直達,寄於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實,似疏而密,優柔善入,玩味無,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長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詳,詳唐人之所略,務求充實密慄,雖盡事理之精微,而乏興象之華妙。……故宋詩內容雖增擴,而情味則不及唐人之醇厚,後人或不滿意宋詩者以此。”

兩位先生論述很多觀點是相同的,但是二人只是說唐宋詩異趣,風格不同,都沒有說宋詩一定就不如唐詩,實際上,錢先生還有《宋詩選注》,說明他對宋詩還是相當看好的。這裡的問答者既然都已經達到批評宋詩的水平,那我就不翻譯了。畢竟,錢先生好像也說過,翻譯只有差的(雖然他是說外文翻譯,我覺得也可以說古文翻譯)。


黑貓芝士


你好,我是八風吹,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是題主有點混淆知識和詩之間的關係。因為中國以前是文史政合一的封建帝制,持有最大話語權的階層就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一眾文人,這些人其實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人生觀,科學素養,執政視野和他們寫文章的水平並不直接相關,尤其是唐之後八股成為定勢,策論主要考察的是一個人文字水平、書法水平和揣摩聖意之後表達是否邏輯清晰的水平,這基本上也和執政沒有關係。

換句話說,以如今的角度來看就是一群徹頭徹尾的偏科文科生,這種人只會文字,而他們牢牢的把握了整個社會的話語權之後,交流的手段就是看詩文,以詩會友,用詩社交,和所謂的社會結構知識關係不大,說到底寫詩是一種藝術範疇,反映的是一個人的文字藝術水平,儘管詩的意境需要一個人的知識內蘊做基礎,但仍然不能把詩和知識作對等。

唐宋之後,經過元朝科舉的斷代(元朝也有號稱的科舉,但是是一種非常不平等的人才選拔制度),可以說官員們已經無暇抽出更多的時間去磨練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水平了,因此唐宋是詩詞高峰也就沒有什麼好疑問的了,因為它本來就和生產力和整個社會的知識水平結構不相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