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之后,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而写诗的水平感觉越来越低,说明了什么?

飞龙在天9783


在宋代以后出现了新的文学形式——宋词,很显然在宋朝没有了唐朝时候的诗的兴盛。但是这并不是说明,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越来越高,而写诗的水平却越来越低。

由唐诗到宋词,只是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出现了变化。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是由秦朝的诗歌发展到汉朝的歌赋,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的小说,这样一个发展路径。

这一发展路径反映的是:不同的文学形式是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应,因此具有多元兼容,雅俗共赏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唐诗以前的诗歌和汉赋大多属于精英文学,深沉庄重、简洁精炼,而宋词以后的诸多文体,更多的是倾向于平民文学。

《文心雕龙》为刘勰所著,他在《时序》篇中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惰,兴废系乎时序”,意思说的就是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发展变化制约着文学的发展。

从我们自身的感受来说,这一点也很容易理解。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都学习过屈原《离骚》当中的一些段落,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比较艰涩难懂。待到我们学习唐诗的时候,了解了古体诗和近体诗,知道了他们对音韵格律的要求。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也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我们学习起来相对就容易的多,也比较直观。唐诗确实是把以前古代诗歌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古代抒情的比较典型的形式。但是因为有格律和音韵的限制,也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够自由的创造和发挥。相反宋词的出现,句子有长有短,更为灵活。可以说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的鼎盛发展。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自宋代以后,不是说人们作诗的水平越来越低下了,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文学样式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式更自由灵活,更倾向于平民文学。


趣史杂谈说


友的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知识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是不说写诗远差于唐,恐还不及宋。整个现代社会的文学创作水平,也是和历史上其他很多朝代相去胜远。

回归主题,我认为唐朝的诗歌水平胜过宋朝的原因在于文化支撑,文化是一种精神,宋朝的人缺少了唐朝时代诗人的雄心壮志,宋朝的很多人沉迷酒色,应该说这在当时是一个社会风气,远没有唐朝的那种,谦谦之君之风,要知道唐朝的很多诗人,那都是有着很大的抱负,大部分的诗人,那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可是到了宋朝,那些文人,已经大不如从前。

我觉得直到现在,我们这个民族谈论起文化诗歌,那么唐诗依旧是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那是盛极一时的繁华;唐朝的那些诗人,用自己的文字,书写起了中华文化最为灿烂的一页。

查阅史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宋朝也有过短暂诗歌繁荣的迹象,但是很快这种繁荣就被各种因素给摧毁了。宋朝的士大夫,大多沉迷酒色,权财,温柔乡里,在文化上的贡献,那远不如唐朝,唐朝的诗歌读起来酣畅淋漓,甚至令人热血沸腾。这也就使得宋朝的诗人,无论他们怎么写,那也是写不过唐朝的诗人。

可能有人会说宋朝有词,就我个人感觉,通过仔细读来,那些词大多数都非常的消极,远没有了那种满腔抱负的气概。

希望这个回答让你满意。







林意诗语


大家好我是雅趣邢军,很高兴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古代,笔墨纸砚那个年代,印刷术虽然有,但是也很落后。保留,传播文字量太大的信息很麻烦,所以书写著作,都追求凝炼。有限的字数,尽量反应出更多的信息量,就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 。春秋左传,经常有, 王亲征,北。您看,四个字,就记录了一场400甚至电视剧能讲好几集的事。就大王亲自带兵出征,打败了,叫败北。诗歌诗词,恰恰是最凝炼的语言精华。

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最最凝炼

道德经,论语都是薄薄的一小册,几千字而已,已经被后人学者解读出几百万,书千万字的含义了。

宋代以后直到今天,古典的,诗词创作水平是逐代下降,确是不争事实。不要创作水平下降,主要是广大欣赏群体,古文,古文字阅读理解能力逐代下降而造成的。所以就逐步丧失,减少了培植的土壤。广大普通百姓,学生们,排除掉因为义务教育的升学,功利因素,不需要国家提倡 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这些的,百分比太少。

截止大清灭亡,历代还在延续科举取仕。广大平民学子为了翻身,为了为国效力,为民请命都努力学儒家道家各种经典,苦练书法,文言文。尤其宋代,想考取公务员,当官,不但考核文章,对书法,写诗,甚至画画。所以那时代造就了欧阳修,苏轼这类诗文,书画,从政各个领域无一不精的全才。

语言过于凝炼是一种美,但是也有比较大的缺憾。就是解读起来比较难,比较类,特别容易产生歧义,产生争论。所以,古代文言文,包括诗词,逐渐就被白话文,被表现更精准的今天的汉语淘汰了,其实某些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损失,也是一种进步。

当年,电报普及到民间,因为按字收费,都很凝炼。今天,信息时代,要讲的越详细越好,合同越完善越好。

回答完毕,谢谢阅读。


雅趣邢军


诗,一般都是即情即景的,是有感而发,境随心转的产物,用“相由心生”来解释在恰当不过,诚如提问者所言,自宋代之后,人们对写诗的热情有所减缓,但我不支持写诗的水平有所下降之言。因为不管是那种文学形式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土壤及浇灌。

根据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再到现代杂文及百花争艳这一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改变的不是某一类型的水平,而是随波逐流,顺应时代变迁的习好。比如说当下,影视剧的发展以及微电影、抖音,都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受,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快餐”文化,各方面的创作,特别是文字方面的创作就显得尤为迟缓,直到不得不放弃,因为来不及,当你还在惆怅,还在反复构思,反复琢磨、推敲用词的时候,别人的画面早就席卷了微信圈,再琢磨下去,已索然无味。

所以,不管是写诗也好,爱诗也罢,都是个人的一种心境,喜欢你就保留,不喜欢也没人对你强求,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要自己开心就好!


襄阳郭大侠


我认为这反而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诗赋能力对人们来说不再是必需的技能!

社会发展下,人们变化的喜好

现代诗人·何其芳:“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

从周朝的《诗经》,到稍晚一些,战国时代的《楚辞》,汉朝乐府,魏晋南北朝的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小说以及散文,人们的见识在增长,喜好的东西在变化,表达方式也在产生改变。

唐诗宋词且不多说,其他的看名字很熟悉,但是内容似乎一下子又想不起来,但其实很多学过的内容这其中的。《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楚辞》里的《离骚》,属于汉乐府的《木兰诗》,属于南北朝民歌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元曲里我们学过的包括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相应的每个时代,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变化。比如“宋词”,“词”是始于南朝梁,形成于唐,极盛于宋,但宋人并不是只喜欢词,也写诗,只是没有唐人那般疯狂罢了。

再者,国家的教育政策也和诗赋兴衰有关,古代有科举之后,是士子出人头地相对更好的一个机会,而唐朝科举是要考诗赋的,这是唐朝掀起诗歌热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宋朝科举自然也是会考到宋词的。

到了明清,封建专制的顶峰,科考也都是禁锢民智的八股文。盛极而衰,封建制的漏洞越来越多的暴露在人们眼前。有人就喜欢写小说来抒情,然后就有人乐意在哪个天桥底下说书,恰恰民众也喜欢听这些书。明朝包括借古讽今的《水浒传》,清朝的《儒林外史》,《红楼梦》。再比如考场失意的蒲松龄,搜集了大量民间鬼怪故事合成了《聊斋志异》,刊印之后,风靡天下。

以下有两句对蒲松龄的评价,大家看后可感受到一些。

郭沫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到了近现代,多种题材涌现,各有所专。散文,现代诗歌,小说等等。其中大出彩者,鲁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一员,通过所创造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等角色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这就是以他为代表的的近现代人的表达方式。

不一样的童年

80,90后的童年记忆里大多包含着“弹珠”“滚铁环”“黄泥巴”“自制的陀螺”等等一系列,而现在00,10后的童年记忆里大多都是游乐园,手机游戏。


这种变化也印证了社会的飞速发展,选择多元化,不同时代人们接触的和喜好的东西都变了。

结语

诗歌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了,包括它自身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从2000多年前的周朝到现在,人类文明,社会,主体肯定是在不断进步的,现代也有很多诗文大家,但这种体裁只是大家众多选项中的一种了。



史海浮沉假行僧


这问题关系到文学史,应该从历史角度来看待。只谈诗词方面,大致经历周秦诗经,两汉词赋,随唐七言、五言,长短句的宋词、大段唱词的元曲,明戏剧,清五言、七律诗。民国白话散文诗,新中国白话诗、古典诗词并重等,这么些阶段。周秦时的诗经,作者想押韵,但是不知怎么去押,只是凭借经验,大致押了些不太准确的韵律。两汉词赋排比句而已,也沒有押韵。随代时因为大统一,有僧人(艺僧)把罗马拼音反切成汉语拼音,将汉字分为声、韵两部分读音相拼。这才解决押韵。因此唐代七律、五言诗大暴发。出现李白、杜甫等众多 的诗歌名家。诗歌与歌唱连在一起,太标准的格律能唱,但唱起来有困难。因此宋元两代,出现词这种容易唱的作品。这应该说是诗词的进步。元代读书人没有地位下到底层,因此他们写出大型的戏剧,把中国文化推向高潮。明清两代,一方面继续戏剧等,一方面重新回到七言、五言。已经说也有一定的作为。民国年间‘五四’时期,这时的文化人,发觉只是写七言、五言不够味。不能再象明清文人那样!他们提倡白话诗文,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也有继续古典诗词的,因此两方面都有成就。简单说毛泽东的古典诗词,达到时代的高峰。另一方面白话诗文方面,最好的国歌、最好的军歌,最强的志愿军战歌,都属于白话方面的诗词。这应该是文学方面关于诗词的历史。现在有人抛开历史,说白话诗文怎么、怎么?只能说明社会产生弱智现象,自己不懂就发表高见了。


文庙山居


说明诗歌过时了,也不受重视了。就像现在,你不能说当今写诗的人水平不行,只不过是不再流行了,写得再好的诗不强迫你去背诵,也没人搭理了,头条上诗人就很多,但有谁会去背这些人的诗呢?绝大多数人顶多是看两眼,就又去刷手机里面的小视频了。写诗的人也只不过在自娱自乐。

我们背诵古诗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文化,但是真正的诗词爱好者却已经寥寥无几了。古代诗词流行主要是因为古代没有太多新鲜的东西,几首小诗就像现在流行的歌曲一样被大家传唱。当年的诗仙诗圣估计也像现在唱歌的天王天后那么火。但是要是敢上这个时代可能也就是个网上的段子手。人们喜欢的东西也在逐渐进化,唐诗,宋词,元曲,戏曲,评书,影视,流行歌曲,再到今天的演唱会,小视频。只能说人们的欣赏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升级了。是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淘汰了古代诗歌!


scwsw


1、国家层面。以科举取士为例,唐朝诗赋专门一科,用来取士,依靠诗赋获取功名的,往往从高层到底层都赞颂有加。位高权重的人也以门客诗赋才情高为耀,诗人间又多唱和和切磋诗艺,这种情况下诗人众多和诗歌发达就成为一种必然。宋初诗歌还延续了晚唐的余绪,时有好诗出现。到了王安石执政时期,他改革科举制度,废除诗赋取士,诗赋地位自此从国家层面被弱化下来。继之的以解经背经取士为主,元明清尤甚。这也是为什么宋元明清诗学式微,而宋明理学发达,清代训诂发达的主要原因(有关词、曲第2点说明)。

2、诗歌自身层面。唐以前乐府古诗发达,但格律诗不发达,自从南北朝时期谢眺和沈约等人力主诗须格律(主要是沈约等支持和创制的四声八病说),文人一时附会跟从,再经庾信等人身行力践,陆法言等人探求音韵专著的推行,到初唐格律诗逐渐成熟起来。接下来的盛唐、中唐、晚唐格律诗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因为格律诗特别讲究声韵、对仗,在辨音、炼意、炼句、炼字、用典方面要求极高,在这种情况下有唐一代将意象锤炼到了极致,将声韵之美也发挥到了极致,将古人古意也发掘到了极致。而宋、明、清各代继续以格律为绳墨,在唐格律诗这座巨峰面前,实难有太大发挥空间,因为可供选择的新意象太少了,若没有极高天赋,很大在格律诗上有大的作为。还好宋人发现了词的广阔天地,最终造就了词在两宋的极度发达,其实这也是突破了诗的句式束缚而带来的极大成就。元曲在音韵上放宽,突破了韵书的部分束缚,也创造了曲的短暂辉煌。然而自此以后诗就再也没有大的突破。

3、选择层面。文学艺术可供选择的形式增多了,爱好文学艺术的人才被分流了。唐以后,绘画、戏曲、小说、小品文等逐渐发达起来,除了诗歌外,大众有了更多选择,创作者反过来也会根据社会风尚变化而从事不同的文学艺术创作,潜心一门技艺的人少了。

4、近现代层面。至于近现代诗学式微就更是必然。文化娱乐方式太多了,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分散。从事诗歌创作的人看似不少,但真正潜下心来研究诗歌和深入体验生活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只是附庸风雅罢了。民国时期因受外国诗歌的影响,现代诗歌开始出现和发展起来,大有对传统诗歌取代的架势,但终因身子骨儿不硬,太多地方说服不了大众,而成为大众调侃的对象。但这个新生事物还是有价值的,毕竟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加以时日力量壮大,或许会有一片天地。至于现当代人写的传统诗词,因自身功底太弱或缺少应有的天赋,实话讲,与明清的诗词相比都差距很大。传统诗词除了功底要厚,生活阅历要广要深,还要天赋和创意加持,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极难,希望有这样的天才人物出现。

5、知识水平层面。上面所讲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是一种误解。知识越来越多是事实,不过这个“多”暗含杂而不精。水平越来越高果真如此?什么叫高,高是一种洞见,能发现常人发现不了地方,创造常人创造不了的辉煌。就诗而已,今人(宋人相对唐人亦是今人,以此类推)水平比古人是越来越低。前面4点已经讲明原因,不再赘述。


文史醒言


不是宋人写诗水平低,而是现代人对诗歌了解太少,以为宋人写诗水平低。现在说宋人诗歌水平低,基本上都是人云亦云吧,真正读了多少宋诗恐怕很难说。我自己就读的不多,而且宋诗规模太过庞大,读完显然不可能。宋诗与唐诗不同,唐诗大体优美丰腴,宋诗大体古奥痩硬,两者相比,一般人肯定选择唐诗。而且欣赏者的水平与年纪什么的也决定了大部分人只可能欣赏唐诗,像我自己,年纪不大,当然是喜欢唐诗为多了。

唐宋诗之分,最权威的莫过于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开篇的《诗分唐宋》:

“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曰唐曰宋,特举大概而言,为称谓之便。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夫人秉性,各有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故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唐以前之汉、魏、六期,虽浑而未划,蕴而不发,亦未尝不可此例之。叶横山《原诗》内篇卷二云:“譬之地之生木,宋诗则能开花,而木之能事方毕。自宋以后之诗,不过花开而谢,谢而复开。蒋心馀《忠雅堂诗集》卷十三《辩诗》云:“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元明不能变,非仅气力衰。能事有止境,极诣难角奇。”可见五七言分唐宋,譬之太极之有两仪,本乎人质之判“玄虑”、“明白”,非徒朝代时期之谓。……且又一集之内,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

缪钺(叶嘉莹称为“老师”的一位诗词大家,现在知道他的人可能不太多了吧)的《诗词散论》里面也说:

“唐诗以韵胜,故浑雄,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唐诗之弊为肤廓平滑,宋诗之弊为生涩枯淡。虽唐诗之中,亦有下开宋派者,宋诗之中,亦有酷肖唐人者;然论其大较,固如此矣。

兹更进而研讨之。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此皆唐诗所罕见也。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似空而实,似疏而密,优柔善入,玩味无,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务求充实密栗,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故宋诗内容虽增扩,而情味则不及唐人之醇厚,后人或不满意宋诗者以此。”

两位先生论述很多观点是相同的,但是二人只是说唐宋诗异趣,风格不同,都没有说宋诗一定就不如唐诗,实际上,钱先生还有《宋诗选注》,说明他对宋诗还是相当看好的。这里的问答者既然都已经达到批评宋诗的水平,那我就不翻译了。毕竟,钱先生好像也说过,翻译只有差的(虽然他是说外文翻译,我觉得也可以说古文翻译)。


黑猫芝士


你好,我是八风吹,我来试着回答这个问题。

我觉得是题主有点混淆知识和诗之间的关系。因为中国以前是文史政合一的封建帝制,持有最大话语权的阶层就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一众文人,这些人其实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人生观,科学素养,执政视野和他们写文章的水平并不直接相关,尤其是唐之后八股成为定势,策论主要考察的是一个人文字水平、书法水平和揣摩圣意之后表达是否逻辑清晰的水平,这基本上也和执政没有关系。

换句话说,以如今的角度来看就是一群彻头彻尾的偏科文科生,这种人只会文字,而他们牢牢的把握了整个社会的话语权之后,交流的手段就是看诗文,以诗会友,用诗社交,和所谓的社会结构知识关系不大,说到底写诗是一种艺术范畴,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文字艺术水平,尽管诗的意境需要一个人的知识内蕴做基础,但仍然不能把诗和知识作对等。

唐宋之后,经过元朝科举的断代(元朝也有号称的科举,但是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人才选拔制度),可以说官员们已经无暇抽出更多的时间去磨练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水平了,因此唐宋是诗词高峰也就没有什么好疑问的了,因为它本来就和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结构不相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