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将羌族称为“中国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羌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与汉族,藏族等民族有着十分深厚的血缘关系。羌族被称作“云朵上的民族”,在民族学,历史学上又有“民族演进活化石”之称。

也就是说,羌族的存在,伴随着,影响着中国历史上众多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始末。


关于羌族,有“汉羌同源”一说,说明二者有相同的源流。如今的羌族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的岷山一带,而历史上,横断山区本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民族迁移走廊!

也就是说,历史上经由横断山区迁移而形成的民族,都与羌族有关。当然了,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概念,也就是古羌人。

如今的羌族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也是唯一一支继承了古羌人族称和文化传统的族群。历史上,古羌人发源形成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随着历史发展,众多古羌人族群分不同批次南下,因此形成了羌人,氐人,彝人,纳西人等不同的族群。


也就是说,后来中国西南地区大部分民族,都是从古羌人中分化而形成。虽然他们自成一脉,但改变不了他们与羌族有深厚血缘关系的事实。

羌族是古羌人的直系后裔,他们继承了古羌人的文化传统,语言也好,服饰也好,生活习俗也好。

而如今西南地区许多民族,与羌族还有着或多或少文化习俗上的相似之处。可以说,羌族是一直见证着这些兄弟民族的成长。

而羌族也是古羌人后裔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因此才被称作“民族演进活化石”。


Mr农村大姚


这是因为羌族的历史非常古老,处在汉族和藏族的文化交界之间。透过羌族,既可以观察汉族的发展历史,也可以捕捉藏族的形成轨迹。

羌族的祖先源于何处?

我们今天所说的羌族,是55个少数民族之一。羌族人主要分布在汶川、甘孜和阿坝等羌藏自治州或自治县内。这也就意味着:

羌族的生存空间位于汉族和藏族之间。羌族的历史,既能联系着汉族,也能联系藏族。

根据范晔《后汉书·西羌传》的记载:

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

在中原王朝的传统史书中,羌族的祖先源于姜姓,换言之其实就是炎帝的后人,与作为黄帝后人的汉族是兄弟关系。

但是,在藏族的史书中,关于羌族的记载就与此存在很大差异了。

羌人最早居住于华夏民族的边缘。

随着华夏政权统治范围的扩展,羌人的生活空间逐渐向西迁徙,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来到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

随着唐代吐蕃的崛起,青藏高原逐渐成为汉、藏文明的交界,东侧是汉人的儒家文化,而西侧则是佛教文化的世界。羌人群体在几百年来就生活在这个文明交汇的空间内。

因此,在藏族的历史观念中,羌族并不叫这个名字,藏族称其为朵康人。换言之,羌族亦是藏族的边缘。

这两种不同的称呼,不仅揭示出了羌族形成的过程,也反映出了汉族扩大、藏族演变的历史轨迹。

因此,我们才会说羌族是“中国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HuiNanHistory


羌族,是个古老的名族。有关羌人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这说明,羌人或者说羌族比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要更久远。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族出自三苗,是“姜姓之别”。据此,如果一定要追根溯源的话,那么羌族至少可以上溯到神话传说的炎帝时期。因为以“姜”为姓的炎帝部落即属于古羌族部落。这样看来,羌族,被称为“中国民族演化史的活化石”有其一定的道理和依据。

羌,本意是指牧羊人。起源于青海河湟地区、渭水上游西北草原一带,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以及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主要活动区域。后来,炎部落东迁,羌族的一支也随着炎部落迁往中原,并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开花结果。而剩下的羌部落则留在了西北和西南的广大地区,分散成“凡百五十种”的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在当时,羌人被统称为“西羌”。

羌族男性服饰

随着时间的推移,羌人生活的地域不断发生变化,各个历史时期羌人也就随之出现了不同的名称。先后有“羌戎”、“西羌”、“东羌”、“姜”、“羌”和“氐羌”等等名称。

据《史记.殷本纪》载,“羌”即为“方国”之一。羌族是一支以游牧为主、逐草而居的部落。《诗经.商颂》中的诗文“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羌部落的历史。

羌族的女性头饰

武王伐纣时,西羌曾派兵相助。从这个历史记载上看,当时的羌人与中原人关系还是很密切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羌人所建立的“义渠国”,应该是羌部落早期最为强大的历史时期。到秦昭襄王,“义渠国”被彻底剿灭亡国,在四夷华夏化的大背景下,进入中原的羌人便逐步融合到中原汉人之中。而遗留在羌部落本部的羌人,也因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纯粹的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向游牧与农耕结合的转化,开始有了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形式。

羌族女性服饰

大约在魏晋时期,有一支羌人从青海进入西藏,发展至隋唐之际、结合当地土著居名建立了“土蕃国”。

南北朝时,氐人苻坚趁中原混乱之际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后秦政权。统治中原各族三十余年。

在唐朝时,吐蕃国曾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后来又与唐为敌,为唐所灭。

北宋时期,羌人的一支党项羌在今宁夏、甘肃、青海一带建立“西夏”政权,存世约二百年。后为元所灭。

上述便是羌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体演变和与汉民族政权交流的大体过程。

中国现今的羌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景颇族、怒族等均为羌族的后裔。另外,现今缅甸百分之九十以上人口也是羌人的后裔,印度、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国也有少量的羌族后裔。要特别说明的是,羌人并不是汉民族的祖先。他们只是与汉民间存在交往和融合而不是汉民族的先祖。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中,因战争、疾病、迁徙和融合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羌人,却能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保证了本民族的繁衍且生生不息,在这个立场上说,羌族,被称为“中国民族演化史的活化石”有理论上的支持和事实上的依据。


天涯孤旅a


中国羌族——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又称“云朵上的民族”。 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青海、四川、重庆等地的原住民融合,形成藏族、彝族以及今天的羌族。所以羌族是一个比华夏族更古老的生活在中华大地的民族。而古羌族也是形成华夏民族的一支主体,都是炎黄子孙。


关于羌族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羌族是古中原地区著名的民族共同体之一,当时别 称“姜”、“羌”、“氐羌”。

据《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说的都是羌族的历史源流。

羌族再历史上除了炎帝后裔,部分形成华夏民族之外,其他羌族先后建立了一些政权,如汉时在西昌,雅安,乐山一代的牦牛、青衣羌国, 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等,但都昙花一现,没有什么影响。直到唐末,党项羌人拓跋思恭因受到吐蕃人的侵扰,内迁大唐,在陕西宁夏一代定居,并被赐姓国姓李。一个影响中国数百年历史的国家,在随后轰轰烈烈建立,却又轰轰烈烈消亡,直到泯然于历史长河,不见踪迹。这就是西夏!



公元1038年,定难节度使,夏国公李元昊建立夏国,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西夏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与技术,废行蕃礼,改用汉仪,对外常与宋辽两国处于战争与议和的状态,国力渐强。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大致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让西夏与金朝自相残杀。西夏内部也多次发生弑君、内乱之事,经济也因战争而趋于崩溃。最后于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西夏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最有名的当属自己创立的文字。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


西夏文字的创制借鉴了汉字的形制,在构成上可分为单纯字和合体字两大类。其笔画多在十画左右,撇、捺等斜笔较多,结构均匀,格局周正,有比较完整的构成体系和规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数党项后裔还在使用。此后便被历史所淹没,变成了一种死亡的文字。

现在中国官方认定的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等、绵阳市的北川县、平武县等.其它省市。现有人口约309,576人(2010年)。 羌族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原始宗教,盛行万物有灵多种信仰的灵物崇拜。

羌族主体祖祖辈辈一直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参与和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全部成长历史并延续至今。所以羌族无愧于被称为“中国民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

(本文部分文字数字引用自搜狗百科)

综上!


君笺雅侃红楼


羌族源于古羌。“羌”,原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古羌人以牧羊著称于世,是华夏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反映出古羌与殷商密切的关系。甲骨文卜辞中有关“羌”的诸多记载,表明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十分活跃。

后汉书·西羌传》中,有秦厉公时羌人无弋爰剑被俘,逃回家乡后教羌民“田畜”,自此羌族开始有了原始农业生产,使其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记述。

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据中国近代史学家范文澜推测,炎、黄二帝都出自远古的羌族。炎帝首先从西戎游牧区进入中原,黄帝则随后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流域。直到如今,许多汉字仍带有羌人的游牧血统胎记。如汉字以羊为“美”,以羊为“善”,以羊为“祥”,以羊为“義”,以献羊为“羞”。

炎黄子孙的起源,实际上是来自于中国上古时期的两个重要民族,一个是古老的华夏族,另一个就是古老的羌族。

华夏族经过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渐转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而古老的羌人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进,通过分化与融合,一部分融入汉民族,成为了汉民族重要的成员;更多的则是经过逐步分化,成为今天十几个独立民族的重要源头,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与古老的羌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许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

历史上羌族的形成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的发展史。被称为“中国名族演化史中的活化石”实至名归。


超人小航航


这个题目有点大,但我们可以来说说羌族的云云鞋

羌族“云云鞋”的传说有多个版本,但多数围绕在美丽的爱情故事身上,其中有一个传说最为动人。据说天上有一位仙女爱慕凡间男子,便用天上的云,湖畔上的杜鹃花为男子绣了一双鞋,这便是羌族人世代追捧的“云云鞋”。【摄影:胡东进|来源:去驴行】

在羌族传统习俗观念里,云云鞋代表着美丽的爱情,往前数十年云云鞋是定情信物的象征。过去羌族女孩会亲手缝制一双云云鞋,待到心中喜爱的男子出现,便会送予对方当做定情信物。

如今年轻一代的羌族人,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已经很少有人亲手缝制云云鞋。这种社会变迁,也催生出专制云云鞋的民间商贩。

虽然有所变化,但婚嫁之时一双云云鞋自是少不了。若是在家中,遇到喜庆节日时,也是会遵从长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穿上云云鞋庆贺。

今日的云云鞋已然成为羌族人文化代表,在羌族人所在的风景区,总能见到翘着腿认真做鞋的人。路过的游客有时一时好奇,便会买几双当成纪念品。

见游客识货,羌族人也有一种文化被认可的喜悦。

制作云云鞋完全需要手工,从鞋底到鞋面,一针一线都是辛苦活,又因为年轻人多在外谋生,从事这一行的也多为羌族中老年人。

如今的云云鞋制作工艺也面临着流失,多个民间艺人、文化学者不停奔走,希望通过羌族文化展出,以及规范化云云鞋产业,提高工艺技术实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价值。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也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但如何保护并发扬光大,这不止需要时间,也需要整个社会去认可。或许云云鞋以及民间工艺产品,都需结合时代元素,把传统文化演变为流行文化。或者寄生于旅游产业,通过旅游实现其第二次生命力。


去驴行


11月18日,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羌年。羌年要举行盛大庆典。传统服饰,民俗、宗教、舞蹈等多种文化将得到展现,

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民族族姓记入甲骨文的民族。羌族的碉楼、栈道和溜索等建筑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新石器时代遗留的如蚕丛和大禹的遗迹等文化遗物和保留至今的白石崇拜习俗、羌笛、歌舞、服饰等民间习俗,以及对羌民族的羌历年、祭山会、牛王会等著名节目,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在中国少数民族发展史上,只有羌族,各种文化、宗教、习俗、建筑、遗物等是保留、传承和发展得最好最全的,所以,被誉为中华民族演化史上的“活化石”。


恋海云帆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对上古时期的历史已经模糊不清,要分析远古时代燕山以南到长江流域的民族分布可以参考欧洲在公元前后的各个部落,比如南欧洲的罗马人,西欧洲的日耳曼人,东欧的斯拉夫人。大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北至河套地区,西到湟水谷地,南达秦岭,东界太行山的广大地区,活跃着两大部落群体,一个是炎帝神农氏部落,主要是在渭河流域由西向东发展,一个是黄帝有熊氏部落,主要活动在黄土高原的北部,有西向东发展,这两大部落群体的生产方式是农耕兼畜牧业,炎黄部落均来自于古羌人,而古羌人是在人类第一次大分工之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群体,后来由于生产力发展,分化出了几大部落,向东部发展的以农耕生产为主,向西迁徙的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主要活动区域在青海湖到岷江一带。在西部的古羌人后来演变为羌族,藏族。与古羌人同时代的是在山东半岛的东夷人,以渔猎生产方式为主,在先秦时期,对东夷人的记忆比较清晰,所谓华夷之分,而在长江中上游则广泛分布着古三苗人,以农耕生产和狩猎为主,周人称之为南蛮子。在从太湖流域到福建两广的沿海地带则是古代百越部落,所谓百越就是多的意思,并不一定是一个人种,而在大凉山到云南,则是古彝人,史记中的西南夷。经过两千多年的融合,到了战国时期,这些民族主要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民族,胶东半岛的东夷人被齐国征服了,黄河上游的羌族,长江中游的楚人,东南沿海地带的百越人,西南的百僕人。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至明朝,燕山以南到南海的各个民族基本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汉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