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

摄彩73


《红楼梦》是一本奇书,内容涵盖万物,也不乏让人称道的诗词。其中的诗词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预示人物命运与故事情节的,比如太虚幻境中的判词判曲;另一类是作品中人物的创作,比如菊花诗、海棠诗、《葬花吟》、《芙蓉女儿诔》等等。

在所有的诗词中,《葬花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也是林黛玉自伤身世的代表作。这首诗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抒情淋漓尽致,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林黛玉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这首诗是黛玉的“诗谶”。林黛玉面对花开花落的自然交替,没有喜看新枝的欢悦,却有“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的感慨和一种对自己命运的担忧,继而触发了“何处有香丘”内心的呼喊和“未卜侬身何日丧”的悲哀。林黛玉以花落喻人亡,想的很多,隐喻了很多她对自然界万物更替的独特感受(明媚鲜艳能几时;花开易见落难寻等)和联想(红消香断有谁怜;他年葬侬知是谁? ),体现了她对人生命运的极度悲观的感受——既是对当前境遇的不满和悲观(寄人篱下),也是对今后生活的担忧和无奈(谁人可托)。更是其性格中主要成分的凸现——悲己及物和怜物及人。当“花落”和“人亡”被同时提及和视为同一结果时,悲伤、无助、甚至愤恨的情愫便弥漫全诗。

同时这首诗也是大观园群芳共同的诗谶。她们尽管未来的具体遭遇各不相同,但在“有命无运”这一点上却没有两样,都是在“薄命司”注册的人物。随着贾家的败落,所有的大观园内的女孩儿都要陷于污淖、沟渠之中,都结局凄凉,最终“花落人亡两不知”。

但是《红楼梦》中诗词众多,最好的是哪首并没有定论。像林黛玉的桃花诗,宝黛的咏白海棠、咏柳絮的诗,赏菊问菊的菊花诗,还有林黛玉和史湘云联句,妙玉最后结局的诗等,都有大家欣赏的名句,各有各的好,不能按某一种标准排出上下名次。“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哪首诗最好从来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




醉眠芳草


我认为评价的最好的一句,是木心先生所言:“《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私以为这句评价极为公道,因为木心先生没有站在一个诗人的角度来评价曹公,而是站在了一个小说家的角度。

以《红楼梦》中最负盛名的《葬花吟》为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诗,那么非常符合黛玉这样一个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伤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词造句的水平,与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为映衬。

但若是将它看作曹雪芹的诗,便觉得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文人,这样的作品是平平的了。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这首诗的叙事性和表达情感上尚能自圆其说,但就其艺术性而言,是不够成功的。

首先在它的思想表达上。同样是伤春悲秋,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它只是围绕着葬花时人物的所思所感来写,范围比较狭窄。

句中的“燕子来去”“杜鹃啼血”甚至是“花谢花飞”,都是伤春手法中比较常见的,在意向上没有标新,同样在思想中也没有立异,而是多用“愁”“怜”等字,如其中“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等,都透露着一种少女自怨自艾的情感,而没有更加升华拔高。

包括在最后的思想表达“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也不过是黛玉一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且明显是情胜于理,比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最后两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意境之高远,余韵之悠长,自然高下立现。

但正是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其无比的符合潇湘妃子这样一个形象。时常有人将《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相比较,又会出来许多人阻止说这两首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何苦比较,又说这首诗放在整个清朝也不过是二三流之作。

但其实换一种思路,它的格局虽小,对于黛玉一人来说已经足够,一位久居闺中的少女,即便灵魂自由思想高尚,也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刘希夷一般的阅历与格局。

《代悲白头翁》虽好,但终究不能出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之手,即便曹雪芹真的写出类似刘之作品,放在黛玉身上,反倒令人察觉不对;它的升华亦不高远,却让人一见便知是黛玉所做,而非宝钗探春之人作品,在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难道做到这样还不算成功么?

其次是在它的结构上。由于歌行篇幅较长,对于其结构的明确性和层次感要求自然更加严格。简单来说就是叙事、抒情和说理三部分要流畅明了,才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

然而《葬花吟》明显不符合结构上的严谨,其中叙事抒情写景全部揉杂在一起,虽然有情景交融之感,但是结构上却是比较模糊。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反复提及同一场景,甚至连情感表达也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还是一个意思。

如其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几句,最终想表达的也不过是“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而已,并没有多少结构上的价值。这样的反复渲染,未免冗长。

但若再把它放回水中呢?请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林黛玉看到满天落花,悲从中来,手把花锄将花瓣轻轻葬去,随口成诵,敷衍成篇。她当时所关注的,也只不过葬花一隅,所思考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命运。

想到自己如同桃花一样不论多么尽态极妍,最终也不过是落花流水随春去,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结构上的窄化,虽然情感表达显得模糊糅杂,但却更加凸显了当时黛玉的无力,与在自己精神世界中的挣扎,如何去要求她悲天悯人放眼天下呢?

所以既是水草,还是放入水中的好,取了出来,不但观者有许多恶语评价,水草自身少了滋养,也会失了从前秀美活力。











追梦小卒


谢敬!

《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

确定的说,是《红楼梦》诗词作品的巅峰之作!曾经听红学专家说过,《红楼梦》诗词个个经典,但要比起《葬花吟》的特殊意义来讲,还是《葬花吟》为魁首,


它不但让我们清晰的看懂了林黛玉的一生起始是个什么样子,还把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牵引出来,总体来说,《红楼梦》,它的主题是围绕着宝黛爱情而展开的,俗话说,就是以宝黛为主角!

那么一首《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红消香断有谁怜,试看春残花渐落,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曲《葬花吟》,道出了不仅是黛玉的悲哀与悲剧!这首《葬花吟》不正是《红楼梦》群钗里的魂吗?!她们各个魂归何处??都是花落人亡两不知?那您说,这《葬花吟》!是不是《红楼梦》诗词的巅峰之杰作呢?我说肯定是!




以上我已经阐明观点!也可以这么说,《葬花吟》可算是《红楼梦》之魂!其真正的含义就在于此!!

!!《葬花吟》!更具有点睛之笔!



(谢悟空!谢阅)!(千眼看红楼!不同的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原创于3、12)!完稿!(通俗易懂,请你来看,敬请指正)!🙏🤝!

(群钗非裙钗)!


转运中的幸福


《葬花吟》在红楼梦诗词中算得上巅峰之作,但也有其他的可以媲美,比如《桃花行》等等。

首先,《葬花吟》洋洋洒洒,在特定的环境中如此大篇幅的字字见悲,句句带血的诗绝对是直击人心,想象力丰富,情感悲戚浓烈到了极点。尤其是偏后面的几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更是将黛玉的孤苦无依的身世、单薄多病的身体状态、对宝玉感情的不确定产生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放弃发挥到了极致,令人哀叹。

其次,同样是黛玉做的《桃花行》,毫不逊色。宝玉经受住了种种试探,黛玉才真正确定宝玉对自己的感情,一句“你放心”让黛玉已生心安。但是看看这几句,“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除了黛玉还能有谁能有如此情思和哀婉的语调,终究预示了宝玉黛玉的爱情坎坷,不会有善终。宝钗和宝琴堪忧能力作出此诗,但肯定不去作。

再者,除了这些充分预示黛玉命运的悲情诗,还有许多其他的诗词也很精妙。如薛宝钗的《临江仙·咏柳》“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不得不说白钗真的也是才华横溢,命题作文的能力又有积极向上的格调其他人真的比不了,这个她的家庭个人追求是高度契合的,花中富贵的寓意更是明显。

其他的不在列举,总之《葬花吟》在红楼梦诗词中算得上巅峰之作,但也有其他的可以媲美,《红楼梦的》作者真乃神人。





秋阳读线装经典


葬花吟里脂胭泪,木石盟前杜宇春。

在小可看来,《葬花吟》堪称旷世神作,称之为跨越时空的女子诗词巅峰也不为过。《红楼梦》里的诗词极多,但大多数都是作者模仿女子所做,顶天是《随园诗话》里那些作品的水平,情感有余,艺术不足。那几首菊花诗意胜于诗,螃蟹诗有佳句,香菱作诗第三首只有一句有唐人气韵,剩下的五美吟相当耐斯,秋窗风雨夕是男人伪作。其余诸诗,不过尔尔,尤其是《题帕三绝》简直恶俗!

唯独这首《葬花吟》,小可愿以头颅担保,这绝不是曹雪芹(或本书作者)所写,因为男人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种写不出与才情无关,与天份无关,天生就没有那种细腻入骨和柔情似水,如何写得出这断肠之作。哪怕是姜白石,周美成,纳兰容若来写,也是枉然!

诗人写诗喜欢伤春悲秋,所伤所悲者不外乎落花而已,李义山顶多是叹息一声“肠断未忍扫”,晏同叔只不过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周美成更是站在那里静静发呆“簌簌半檐花落”,姜白石有些害怕和伤心所以写了“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到了纳兰容若无非是伤了离别“落尽梨花月又西”,不难看出,这些文人,看到落花,只是忧愁,只是黯然,只是流泪。

只是看着而已!

唯有黛玉一人葬花!

抛开诗里葬花和林黛玉的契和,单单葬花字,前人就不曾写过。一般而言,只要前人不曾写过,必为名诗!

唐朝之后的诗人有很许其实很牛,他们能写出许多唐诗来,为何偏偏不写,最大的原因是不想重复,不敢重复,重复前人的技巧,创意,思路,布局,怎么看都是一个笑话。

《伊州歌》一出,后代诗人便不敢用动作描写来思念在战场上的夫妻。《陇西行》一出,后代诗人轻易不敢用“可怜……犹是”这个组合写诗,而到了《枫桥夜泊》这种神诗一出,后代无人敢在姑苏城外夜泊赋诗,赋了也不敢四处张扬。

无他,拾人牙慧,智者不取也。

《红楼梦》把葬花吟传了出来,正合书中的“传诗”之意,更让人膜拜的是,这葬花吟只能是林黛玉有资格写,只有林黛玉有资格是作者。换作任何人来写都是矫情,都是虚伪,都是混帐!

人诗一体!

写前人未有之意,便足以笑傲千古了!

不信?

我们随便看一下那些传世诗词,哪一首重复前人了?声声慢之后,谁敢用六个以上的叠字?贺新郎一出,谁敢轻易在词里用别离典故?那首疑为李白所写的忆秦娥一出,谁敢轻易在汉陵外吟诗赋对?

经典,因为不重复前人,所以不可复制。

复制便丑!

李易安不是说了么“世人作梅,下笔便俗!”

诚哉斯言!


亦有所思


巜葬花吟》是小说女主人公林黛玉吟诵的一首诗。评价这首诗是否为《红楼梦》诗词中的巅峰之作,主要应看该诗与其书中所有其他诗词作品相较,在思想情感上的表现力,还应看该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突出成就。就书中的诗词来看,几乎都能找到前人乃至同时代作品的影子。《红楼梦》诗词,有的借鉴了他人作品的词语意象、词语表达、思想内涵,艺术成就可圈可点。《葬花吟》名为咏花,实则写人。全诗血泪怨怒凝聚,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楚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形象细腻展示了黛玉因寄人篱下而多愁善感的性格,展示了发自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表现了细微两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等复杂的斗争过程而产生的焦虑不安与情感迷茫。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之命运同自身命运相联系,有力而深沉地控诉了摧残花季命运的封建黑暗势力。诗中将自身遭遇、命运、思想、情感触入景物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超越了书中所有诗词。全诗可谓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总之,无论是思想情感的表达,还是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红楼梦》书中其它所有诗词无可比拟的,可以说《葬花吟》是该书诗词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下掩盖的是封建制度的摇摇欲坠,必将“一败塗地”而不可挽回的灭亡。而《葬花呤》,则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也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当時,就有作者友人《题红楼梦》七绝一首得到印证“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絲?”请注意“似谶成真”,也只有当時就知道曹雪芹,写林黛玉这个女子之死的情节,熟悉的人才可说出来。

《葬花吟》不仅是林黛玉自身哀叹,而且也有一种对身世遭遇的不平之气,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含有难以言尽的愤懣,也是对迫害她,这个現实社会的強烈控诉。尤其是“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当向望的自由幸福成为泡影時,表现出的那种不向恶势力低头,而孤傲自芳,宁死也不甘身受其辱,这才是真正的思想价值所在。

如果把《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这三首,基本上都含有“诗谶”诗歌放在一起深读细研,就不难发现,不仅暗示林黛玉悲惨的一生,而且也是宝黛爱情悲剧的象征。不僅是《葬花吟》,《红楼梦》所有诗词歌赋场是作者曹雪芹,依据人物性格,根据故事情情节,因人制帽,诗即其人,如果简单用一句“多才多艺”很难能表示出这位文坛巨人的“巅峰”!


老兵4200


《葬花词》是写的很美,百吟不厌,尤其是谱成曲,那更是九曲回肠,如思如诉,如歌如泣,如痴如醉,如梦如仙。但要抬到最高峰,似乎格局太小,毕竟是一个小女子的触景生情,花开花落,人生如梦,青春似水,年华如落央,不是有过情感挫折的人,是难以有心痛之感的。遥想当年,妻子在世时,最爱唱这支曲,尤其是那句“一抔黄土掩风流”“花落人亡两不知”,真叫我肝肠寸断,“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仿佛一语成谶,直叫我有追香而去之念。当然,还是《好了歌》最重要。《好了歌》才是全书主旨,是思想高峰。而《葬花词》只是情感和艺术的高峰。




朵朵佬爷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两首才是红楼梦一书中诗词的巅峰!

看懂了这两首诗,也就清楚了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

至于《葬花吟》这首诗,水平高不高,我不评价。时间能证明一切。

好的诗歌,千年流传。《红楼梦》成书不超三百年,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还看这书?

我相信再过两百年,那时的中国小孩子定然还会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但《葬花吟》这诗,估计只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或者资深的诗词爱好者才会直销和注意了。


天之重云


《红楼梦》中的诗句判词经常被拿出来赏析评价,以此判断曹雪芹诗才高低,评价结果也往往众口不一。有人说判词诗句都与书中人物性格与命运息息相关,曹公笔力十分深厚,也有人反驳《红楼梦》中诗句良莠不齐,若抛开书中隐喻,这些诗词不过稀松平常。

木心先生所言:“《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甚好

这句评价极为公道,因为木心先生没有站在一个诗人的角度来评价曹公,而是站在了一个小说家的角度。问题中的《葬花吟》是否是巅峰?我们来分析一下!如果把它看作是林黛玉的诗,那么非常符合黛玉这样一个少女多愁善感和她自身伤春悲秋的性格,也符合黛玉的思想水平和遣词造句的水平,与黛玉的《桃花行》等其他作品也互为映衬。

但若是将它看作曹雪芹的诗,便觉得作为一位久负盛名的文人,这样的作品是平平的了。这首诗的叙事性和表达情感上尚能自圆其说,但就其艺术性而言,略有欠缺!首先在它的思想表达上。同样是伤春悲秋,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它只是围绕着葬花时人物的所思所感来写,范围比较狭窄。句中的“燕子来去”“杜鹃啼血”甚至是“花谢花飞”,都是伤春手法中比较常见的,在意向上没有标新,同样在思想中也没有立异,而是多用“愁”“怜”等字,如其中“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等,都透露着一种少女自怨自艾的情感,而没有更加升华拔高。包括在最后的思想表达“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也不过是黛玉一人的所思所想所感,且明显是情胜于理,比起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最后两句“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意境之高远,余韵之悠长,自然高下立现。但正是这样的“先天不足”,使其无比的符合潇湘妃子这样一个形象。时常有人将《葬花吟》与《代悲白头翁》相比较,又会出来许多人阻止说这两首诗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何苦比较,又说这首诗放在整个清朝也不过是二三流之作。但其实换一种思路,它的格局虽小,对于黛玉一人来说已经足够,一位久居闺中的少女,即便灵魂自由思想高尚,也无论如何都做不到刘希夷一般的阅历与格局。《代悲白头翁》虽好,但终究不能出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之手,即便曹雪芹真的写出类似刘之作品,放在黛玉身上,反倒令人察觉不对;它的升华亦不高远,却让人一见便知是黛玉所做,而非宝钗探春之人作品,在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难道做到这样还不算成功么?其次是在它的结构上。由于歌行篇幅较长,对于其结构的明确性和层次感要求自然更加严格。简单来说就是叙事、抒情和说理三部分要流畅明了,才不会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然而《葬花吟》明显不符合结构上的严谨,其中叙事抒情写景全部揉杂在一起,虽然有情景交融之感,但是结构上却是比较模糊。给人的感觉是作者在反复提及同一场景,甚至连情感表达也不过是换了种说法,还是一个意思。如其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几句,最终想表达的也不过是“一朝花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句而已,并没有多少结构上的价值。这样的反复渲染,未免冗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