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可以详细描述皇陵内的结构?

瀟灑李子木


其实,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即使到最后也有二三十万人,前期达到七八十万。如此庞大的人群,如果全部都杀掉的话,估计里面也放不开。即使放得开,那也太残忍了。而且杀人也需要人吧,埋葬也需要人吧,总不能救随随便便横七竖八的,乱七八糟的在那里吧!这不符合建造陵墓的人的性格,所以这些修建皇陵的人不会都被杀掉。



有人活着就好办,有口就能说话, 一传十十传百,皇陵里面的结构就会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


秦始皇陵整个陵园占地面积达到了56.25平方千米,相当于1.7个澳门,78个北京故宫,将近1000个埃及胡夫金字塔。


再有,始皇帝的葬礼肯定不会偷偷摸摸地在晚上进行,一定是在大白天的进行。所以,会有很多人看到葬礼的规模,陪葬的物品等等,这也是大家能知道陵墓里面陪葬了很多珍宝的原因之一。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


司马迁肯定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写的,他不但会走访百姓,记录下来,作为自己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而且,他还会去查阅秦朝的《秦记》,真实性很高,是秦朝留给后代的资料。



综上,一是通过人证,口述的方式得到资料,二是查找当时记录的《秦记》这珍贵的资料,司马迁就是这样做的。


历史漫谈君


不用怀疑司马迁,他笔下的历史,还是很可靠的。

关于秦始皇陵,可能有人以为,修陵的人都已经被弄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知道里面是什么情况。其实,没有全部被弄死。

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中说:“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也就是说,被弄死的仅仅是秦始皇下葬之后,最后留在陵寝内的工匠。

而实际上有多少人参与了修建呢?司马迁告诉我们,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都被杀了么?当然不可能。

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也许只有主要设计人员才能完全掌握,比如总工程师李斯,总监工章邯。可以很明确的说,这两个人就没有被弄死在陵寝当中。也就是说,当年秦二世为了防止泄密所干掉的,仅仅是最后一批在陵寝中的工匠(也许是核心工匠),大多数人并没有死。

他们也许掌握不了秦始皇陵的全部秘密,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小道消息在民间还是会流传的。


第二个问题,司马迁真的详细描述了皇陵结构吗?

《秦始皇本纪》对于皇陵的描述是这样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看到没有,完全没有详细的描述。仅仅是说里面有很多奇珍异宝,而且还设置了机关。另外,皇陵里用水银制造了“江河大海”,还用人鱼膏作为“长明灯”使用。

这样的描述能算细致吗?看完之后完全无法想象出里面到底什么样子。比如奇珍异宝,都有哪些神奇的东西?都放在什么地方?比如水银制成的“江河大海”,是覆盖了全部陵寝,还是仅仅一小片地方?至于能射箭的机关,也没说明具体设置了多少,在什么位置……更别说什么陵寝的基本机构,完全没说。


所以,司马迁并不知道秦始皇陵里到底什么情况,他仅仅是把能搜集的资料,汇总一下而已。他所描述的,也是当时人们所传说和记录的内容而已。

而且司马迁进行创作的时候,对于资料来源和真伪非常重视,实在摸不准的,会都记录下来,让后人自己辨析。

关于秦始皇陵的相关资料,极有可能来自汉代“国家图书馆”的藏书,也就是司马迁说的“石室金匮之书”。很多书籍虽然现在已经亡佚,但是当时的司马迁是可以看到的(毕竟作为太史令可以掌管国家藏书),秦代的相关宫廷记载,司马迁应该能看到第一手资料。


七追风


秦始皇陵里面是怎样,至今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关于司马迁的《史记》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实,或许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们才能完全知晓。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内有机关无数,还有用人鲛油制成的不灭灯,水银制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秦始皇躺在黄金棺材内在水银上飘荡。经过专家用精密仪器测量,秦始皇陵内确实含有大量的水银,所以司马迁所说的水银制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实性。


秦始皇陵占地56平方公里,前后修建陵墓耗时39年,动用劳工多达73万人,这在整个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没有比秦始皇更为壮观的陵墓。秦始皇自认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规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为三个批次,最后是由章邯负责主持陵墓修建,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又让丞相李斯负责监造,秦始皇去世后,则是由秦二世负责监造收尾过程。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为何能够对秦始皇内部构造能够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种说法,说给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劳工全部被杀死,没有一个人活着出来。其实这种说法是故意夸大,是为了摸黑秦始皇与秦朝。



修建陵墓耗时39年,前前后后动用劳动力73万,这在当时整个秦朝人数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且都是青壮劳动力,如果把他们全都杀了岂不是自毁长城?被杀的劳工应该是负责收尾工程,因为他们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为了保密杀死了他们。但是劳工中的绝大多数,对于入口与机关他们都不知道,所以杀他们没有必要。他们中许多人存活了下来,也就把秦始皇陵内的一些构造泄漏了出来,司马迁在游览民间的时候便收集来,写在了《史记》上。


传奇历史观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讲历史,快速有趣学知识,下面且听搜史君来答题。



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说秦始皇陵横穿整个骊山,挖穿地下有三口泉水,而且秦始皇陵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制作的机弩箭,如果有人想要宠物,绝对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且在地宫中以水银制成百川江河和大海,整个墓中天上的星象,地上的山川,都在里面体现出来了,不仅如此地宫中还用人鱼膏作为火烛,使之永远不灭。而当秦始皇陵修建完毕之后。参与修墓的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墓中,没有办法出来。

大家可能看到这就有点疑惑了,根本就没有人出来,这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地宫的构造呢?



要说的话,其实离秦始皇陵并不远,但是秦始皇陵竣工期到司马迁出生的时期,也仅仅只有60年左右,好比今天我们要想了解60年前的一些事,其实根本就不用查阅史书,只要咨询一下,比较了解的人就可以知道。

那么就有人说了,修建皇陵的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是谁都能知道,谁都能了解的。所以首先搜史君个人认为司马迁很多说法都是在对秦始皇陵的地宫进行猜测。

所以搜史君觉得司马迁所说的地宫的一些具象,不可完全相信。

司马迁记载,疑点重重



咱们可以理性的来分析一下,如果说有某一种物质可以在地宫中长久不灭,最有可能是什么?

我想大家都想不出来了吧,没有任何东西能在没有氧气的环境下长久的燃烧,所以司马迁所说的人鱼高也就不可信了。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点就是他所说的山川河流皆用水银作为具象,你想想如果天下的山川河流都用水银体现在墓中,这需要消耗多少水银?就算等比例缩小,这个水银的体积也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你不可否认古代真的有某种技术可以提炼出水银,但是可以将天下的山川河流作为具象体现在墓中,那需要的水银是人可以提炼出来的吗?就算可以那提炼水银的原材料又需要多少呢?

而那么就有人说,今天科学勘测也发现秦始皇陵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搜史君个人认为这些水银很有可能是当地一些矿石所含有的。按这样解释来也比较合理一点。

七十万人被处死

当时修筑秦始皇陵的70万人真的被处死了吗?这个问题很重要,搜史君个人认为70多万人全部被处死是一个很浮夸的说法。



当年被处死的很有可能是设计陵墓以及设计某些机关知道如何打开陵墓或者是规避机关设置的人,对于一些普通出苦力的工匠应该不会被处死。

这样对于司马迁能记载出秦始皇陵也比较合理了。

但是搜史君以为这些人不会知道,均是黄龄所有的全部构造,他们也会根据自己的猜测以及推理将这些告诉司马迁,司马迁也只是将他们的说的话记录下来,至于秦始皇陵中是不是真的犹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这就需要我们深思了。


历史中简堂搜史君



秦始皇陵,中国古代最大的“烂尾工程”

修筑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时间。为什么说它是中国古代最大的 “烂尾工程” ?因为秦始皇陵是分三个时期进行建造,整个秦陵并没有最终建造完成。

秦陵的选址与初期的建造是由吕不韦来负责,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则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为重要的主体工程。后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阶段,这段时间,是从秦始皇下葬后开始算起。


建造秦始皇陵的73万工匠并没有全部被杀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进行建造,号称动用了73万工匠。这帮工匠大多是被强抓来的役夫或是罪犯。整个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应该是倒下一批后再补充一批进去。毕竟在建造时间上长达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个二十岁的人,等到完工也该有六十岁了。

秦陵最后阶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亲自主持。收尾阶段干了两年时间后,就发生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阳。而戍边的秦军又来不及回朝救驾,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少府章邯就提议,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几十万罪犯全给拉出来,组成一支 “虎狼之师”。胡亥听后大喜,让章邯连忙去办。结果,这支由几十万罪犯与工匠组成的乌合之众,竟然大败陈胜、吴广起义军。

后来,又因为刘邦、项羽大军日益壮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境地。最后,工程还没有完全峻工就一哄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个“中国古代最大烂尾工程”的名称。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部分的素材来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与陈胜、吴广起义军交战的那批乌合之众,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与陈胜、吴广起义军战斗时,有少部分人当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这部分人极有可能,将秦陵的内部构造及细节等情节泄露出去。

这类工匠对秦陵的所见所闻,就成了日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的部分素材。

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秦朝是否有专门负责记录与档案管理的官员?一直存有争议。直到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担任过秦朝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等官职。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简,也称为“睡虎地秦简”。这一发现,证实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职。

因此,司马迁《史记》里详细描述秦始皇陵内部构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缘于秦朝史官的记录和编撰历史。


夜不闭户深耕半夜


在西汉初期,也就是司马迁活着的时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内部具体结构,除非将皇陵扒开;可是想要大致了解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并非难事。

先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如何介绍秦陵结构:

“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归纳下来,就三点:

一,秦始皇陵深度达到了“穿三泉”的程度,为达到此深度,秦始皇动用民工70万人。

二,皇陵内部机关重重、珍宝满满、构造复杂;外部宏伟。

三,所有参与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内部,即活埋。

在解开司马迁如何得知皇陵结构之前,先对司马迁和秦始皇陵有个基本的了解。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在夏阳的一个史官世家。夏阳,就是现在的陕西渭南韩城,距离秦始皇陵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于公元前208年,司马迁出生,距离秦始皇陵竣工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马迁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阅典籍,只需咨询一下当地比较年长的老人就行。大概就类似于,00后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爷爷辈的人一定会给他讲个一二三四。

或许,司马迁的爷爷,就曾亲身参与过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马迁就算不知皇陵内部结构,但是对于“穿三泉、穿治骊山”这件事,司马迁想要知道并不难。而且,先秦时期贵族的丧葬习俗就是“穿三泉”,只不过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罢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仅极深(考古勘测深度达到30米,约十层楼的深度),而且面积极大,陵区总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观的表达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当于80个故宫、1000个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个国家加起来,面积还要大!

这样的规模,莫说2000年前,就是现在,也让人叹为观止。

故而,司马迁说秦始皇陵“草树木以象山”,即,种上花草树木看起来像一座山,一点都不夸张。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游览,依旧会对其庞大的“身躯”惊叹——毕竟,站在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会觉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于秦始皇陵内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也是当时的丧葬习俗之一。

比如说,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马王堆,他们的棺椁上均绘制了天文、地理、星象图,墓中也出土大量烛台等照明物品。

根据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寻求仙药,搞一些“人鱼膏”,并非什么难事;而在自己的陵寝绘制天文地理等图,根本就是标配,要不然,怎么显示皇帝在地下一统八方的气概?

司马迁记载的最重要的细节,莫过于“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只有这一条,无法从过去的丧葬模式里推测,即,秦始皇之前的贵族,很少有人动用这么多水银来陪葬。

司马迁是如何得知呢?《史记》记载了一个来自巴蜀的寡妇巴清:

“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

翻译过来:巴蜀之地有个叫清的寡妇,祖上坐拥出产丹砂(可炼水银)的矿,巴清就是凭借这座丹砂矿,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从来不知道缺钱是什么滋味儿。

巴清的炼制的水银都卖给谁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后没几年,秦朝灭亡,如此数量庞多的水银(数百吨),全都消失不见,能够合理解释去处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秦宫典籍有记载也说不定。司马迁作为太史令,专门掌管皇帝的文史档案,只要有这方面的记载,怎会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学勘测,也证实了皇陵内部存有大量水银。

因此,司马迁通过查阅古籍、实地走访、合力推测,将秦始皇陵内部大概结构写给后人看,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细节,比如说,数量庞大、规模壮观的秦兵马俑,司马迁只字不提。


记者李满


司马迁作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始皇陵的描述是这样的:

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秦始皇陵规模宏伟,堪比秦咸阳宫殿,内藏奇珍异宝,布置机关暗器,诸如机弩矢、水银、人鱼膏等描写具体生动,让人脑洞大开。这是文献资料中关于秦始皇陵墓最早的记载。

接下来,司马迁又写道:

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下葬完毕,负责督造的官员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放下来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如此,工匠们全都封闭在里边。然后,墓上栽种草木,远远看出就如一座山,与周边融为一体。

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地宫)的描写惟妙惟肖,要知道这是首次描写,他是如何得知详情的呢?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已有交代:“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或言”就是有人说。司马迁对秦始皇陵中的细节是不是从他人口中探听到呢?

完全有可能。

司马迁创作史记时是公元前104年,距离秦始皇陵草草完工(公元前208年)只有百余年时间。此时,司马迁大概40岁左右(司马迁生年幼争议),其生年与秦始皇陵的跨度也只有60余年。从史书创作背景来看,60年并不太长,如果幸运,当事人是可以在世的。如果不在世,当事人的儿子甚至孙子也是有可能知悉详情的。这是司马迁听说秦始皇陵实情的前提。

有人说,工匠不是已经殉葬了吗?当然,殉葬只是其中一部分。综合各种资料来看,至少有三类人接触到了秦始皇陵并活了下来。

设计督造的官员

据史料记载,丞相李斯为皇陵的设计者,少府令章邯为监工,章邯之下又有监工,其数量虽然无法得知,但规模定然不会少。李斯于公元前208年被杀被杀灭族,但其子李由仍将兵在外。章邯发骊山刑徒对抗农民起义军,不久又投靠项羽。这些人都是秦始皇陵的知情者。

侥幸存活的工匠

秦始皇陵是73万工匠花了30年时间分3期完成的。如此大规模的人员组织和旷日持久的修建是不可能并没有纰漏的。况且在修建皇陵的最后关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情急之下,部分工匠和役夫又仓促组成了军队,用于抵抗起义军。这部分人是有可能将秦始皇陵之中的详情讲出去的。

来过秦始皇陵的盗墓者

现代考古探测,皇陵封土以下区域,大概率是完好的,但从开挖的外围遗迹来看,秦始皇陵确实被盗扰过,而当事人正是项羽及其领导的军队。《史记·高祖本纪》载“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汉书·刘向传》也载“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尽管项羽“掘始皇帝冢”尚有争议,但不排除盗墓的可能性。

以上三类人极有可能是秦始皇陵信息的一手掌握者,他们也有可能将信息传给后代,并为司马迁所得知。司马迁多方比较后最终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

对于修史严谨司马迁来说,“道听途说”还远远不够。司马迁还多方求证,尽可能逻辑还原。如对地宫中水银与史记中“寡妇清”的记载也有逻辑自洽之处。总之,汉朝是继承秦朝最多的朝代,作为一个汉代人,司马迁想要了解秦始皇陵的具体情况,应该不是特别困难的事。


史趣


秦始皇当年统一了六国,得到了大量的钱财奇珍异宝,然后开始给自己修建陵墓,秦始皇的陵墓具体修建了多久呢?当年秦皇陵一共修建了37年,但并没有修建完成,修建的秦皇陵是由吕不韦选址的,后来他把这项修建秦皇陵得工程交给了自己信任丞相李斯,所以秦皇陵最后由李斯负责督造的。

虽然是由秦始皇最信任李斯督造,但实际上这项工程太过于庞大,秦始皇自认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自己陵墓当然要庞大,威严才行,生前是皇帝,死后那也是鬼帝才行,所以这项工程非常巨大,耗费人力,物力,时间都非常大,到最后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这项工程还没修建完成,在秦始皇下葬后,大部分工程都完成后,就杀死了那些修建秦皇陵的人。

当然秦皇陵的修建,可没有这么简单,之后又花了两年时间进行秦皇陵的完善,实际上修建秦皇陵花了39念时间,但是这些修建秦皇陵的人都被杀死了,奇怪的是在后来司马迁的记载中,详细的描述了秦始皇得陵墓。

秦皇陵修建一共花了39年时间,这么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说当年大概有70万人参与秦皇陵得修建,人多口杂,难免没有一些人早就想到秦皇陵修建完成那一天自己就会被杀死,所以那些人就修建一些隐秘逃生路,所以这些人逃出去后,难免流传了出去。

在秦皇陵修建过程中,期间换了很多设计师,建造者,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也会流传出去。

虽然秦皇陵被现代发现,但是目前也只是发掘了一部分,剩下的还未发掘的部分,在种种原因下,无法继续发掘,只能发掘了一些陪葬墓,光是这些陪葬的兵马俑就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要是秦皇陵全部被发掘,八大奇迹都无法来形容。



丨青衫染墨意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47年,13岁的嬴政即位为秦王,也就是在这一年,嬴政就开始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陵已经修建了37年。

这还不算,秦始皇去世后,尸体从沙丘运到咸阳,秦二世即位后,在对秦始皇的尸体进行安葬时,秦始皇陵仍然没有修好,秦二世仍用了2年时间对秦始皇陵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加上前面的37年,一共用了39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任何一座雄伟的陵墓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秦始皇陵墓也是如此,前后建了39年,古代的工匠在建陵墓时,也同时需要对陵墓内外结构、安全防盗、保存效果进行各种设计。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秦始皇的陵墓是这样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秦始皇刚即位时,就在郦山开山凿洞,等到统一全国后把七十多万刑徒送到郦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铜封固,然后把棺材安放在里面,仿制的宫殿和各种珍奇宝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满满的。

让工匠制造带机关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时就会自动射向目标。拿水银制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机械将水银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齐全,地上景象万千,还有利用人和鱼的脂肪制作的蜡烛,很长时间都不会熄灭。



另外司马迁还有关于陪葬人员的记录,秦二世将秦始皇后宫中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嫔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还有制造机关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隶,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随葬品,接着关闭了墓道,最后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门,将所有陪葬人员全部关闭在陵墓中。

司马迁所在的时代,已经离秦始皇去世过去了一百多年,司马迁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不仅内部结构知道,连陪葬人员情况也知道?

有2个原因:一是建造时间很长;二是参与人数太多。



一、建造时间很长

建造时间前后持续了39年,差不多相当于一代人了,39年中,参与监督、设计、建造、施工的官员、工匠、奴隶、平民换了一批又一批人,就算秦始皇下令保密,持续这么长时间,难免会有陵墓的资料泄露出去,或者记录下来。

建造这么复杂的工程,难免会用到很多的设计图与资料,也难免会有一些资料因人而宜的保存下来,甚至我估计秦朝中央政府也有一套严格保密的关于秦始皇陵墓的设计图及施工图,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乱,这些图纸流落出去都有可能,当然也有可能被萧何收走了。



如果被萧何收走了,就成为汉朝中央政府的藏书,就会流传下去,司马迁也许能看到部分,如果没有流传下去,司马迁也可能收集到其它渠道得到的关于陵墓的资料,况且司马迁对于陵墓的描述也只是大概的描述,并不是如何如何的详细。

二、参与人数太多

要建陵墓,首先要勘测、规划、设计,这些都需人完成,可能最初帮秦始皇设计的人早已死去,后面多次更改了结构也有可能,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召集了70多万的刑徒开始建造,70多万人啊,从公元前221年开始建,这些人并不是全部被杀了,也有一些人活下来。



刑徒并不全是奴隶,也有服徭役的平民,当年刘邦不就是送刑徒去骊山,有不少人跑了才开始造反的吗?这么多人不可能全杀了吧,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总共也只有3000万人,一下就杀70多万,不可能嘛,秦始皇也没有这么残忍。

而骊山的70多万刑徒,据说在陈胜部将周文打进函谷关后,章邯曾率领部分刑徒军队迎战起义军,这部分人都参与了平定起义的战争,大部分人战死或被活埋,也有一部分人随章邯投降后活了下来,也会有各种口传和记录下来。



除了刑徒和奴隶之外,还有工匠,工匠可能真是大多被杀,因为知道的太多,并且司马迁也写了工匠大量被杀,但除了这些人,还有秦朝的官员和士兵呢,官员负责监督,士兵负责维持治安,总不能连秦官和秦兵都杀了吧!

由于涉及人数太多,秦始皇陵墓也就是公开的秘密了,人人都知道,包括秦朝内部大量的官员和士兵都知道的,总会有人记录一些信息,被司马迁收集到了,写进了史记。



也正是由于秦始皇陵墓是公平的秘密,根本就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保密,因此有大量的资料流传下来,而司马迁作为史官,是很严谨的,只有确认是真实的,至少在司马迁看来是真实的,他才会写进史记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始皇雄才大略,不仅要在人世间做皇帝,就算死后,他也要成为另一个世界的主宰。为了实现他的这个愿望,他建造了宏伟的兵马俑,有了这些虎贲之士的陪伴,秦始皇相信在那个世界,他也能够成为最靓的那个崽。

当然只干活不享受,可是不行的,秦始皇还为自己未雨绸缪,建立了一座,极为庞大,极为华丽的地宫,供自己在身后享受。

这座陵墓到底有多大呢?从秦始皇13岁登上秦王宝座,到37年之后,秦始皇归天,这种陵墓依然没有修好。虽然有人会说,在古代皇帝的陵墓,绝不会在这位帝王还在世的时候就修好,因为修好了之后就意味着这座陵墓的主人就要进去了。

但是秦始皇的这个墓还真不是修到最后磨洋工,要等始皇帝死翘翘之后,才最终完工,

秦始皇的坟墓直到秦二世继位之后,过了两年才最后完成收尾工作,由此可见,这个工程的浩大。

当然,秦始皇的坟墓并没有被打开,我们对于这个浩大的陵墓的了解基本都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详细地描述了秦皇陵内部的结构,秦始皇用水银制作山川河流和江湖大海,墓中上面是日月星辰,下面包罗万象样样都有,司马迁的描述让人心驰神往。

可是问题来了,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而且知道的那么详细?莫不是这位大历史家还兼职做摸金校尉?在历史上可是有修建秦始皇陵的人全部被杀了的传说。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秦始皇陵断断续续修了39年,动用的人工多达几十万人,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验收,有人负责监督,有人负责管理,这么多人怎么可能杀的干净。这些亲历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最终传到了司马迁的耳朵里。

再者,像秦始皇墓这样的大工程,肯定会有大量的图纸,而秦朝政府为了防止外泄,肯定也会将这些图纸收藏在府库。刘邦进入咸阳后,这些东西很有可能被细心的萧何收走,成为后来汉朝府库的典藏,而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是有机会看到其中的一部分的。

所以太史公就把文字资料和一些口头资料进行结合,去伪存真,再用语言润色,就把秦始皇陵惟妙惟肖的重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