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这是国际红十字节网上流传的一张照片,巴基斯坦群众给照片起名“The Real Superhero(真正的超级英雄)”。

漫威的超级英雄,是每个男孩梦想成为的人物,郭宗培上小学的儿子自是不例外。幸运的是,他有一个超级英雄的老爸就在身边。

“那次被叫去学校作演讲,儿子那个兴奋劲!”郭宗培从巴基斯坦回来后被儿子班级老师叫去讲援巴事迹的样子。算起来这已是郭宗培第二次去儿子班级演讲,上一次是讲急救知识,这是儿子班里独一份的荣耀。

而对于李瑞霞来说,她这个超级英雄在儿子面前则要低调很多,只是不想儿子为自己担心。直到回国一段时间后聊起,儿子才知道看似柔弱的母亲却是如此坚强。

出发执行任务前,胡弘刚结婚。回国那刻,妻子在机场一把抱住他,“曾经那个让她无数个夜晚担惊难眠的超级英雄丈夫,如今终于安全回来了。”

这些超级英雄们,来自不同的医院、不同的地方,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红十字会援助巴基斯坦医疗队

,他们习惯以“瓜N队”自称。

我们这次采访的“瓜2队”队员总共9人,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以下简称华山医院)、北京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以下简称999急救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红房子医院)的8名医务人员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1名项目联络员组成。他们于2018年5月1日抵达瓜达尔港,接替第一批医疗队员(首批医疗队员与2017年9月抵达)继续开展医疗服务。原本计划执行6个月的任务,却因为恐怖袭击等原因,队员们一共在那坚守了8个半月时间。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迎接中国医疗队的巴基斯坦孩子

荒野求生

出发前,红房子医院妇产科医生李瑞霞无数次设想过当地艰苦环境的样子,可飞机落地的一刻,还是被眼前的荒凉给深深冲击到了。

荒漠上的跑道,小平房候机厅,这就是瓜多尔港机场的所有。

“一下飞机感觉就凉到了脚后跟,仿佛去了火星。”去的时候还很兴奋的999医疗急救中心神经外科医生郭宗培,此刻心里只有凉凉。

荒凉意味着很多时候要靠双手去“拓荒”。

一台组装调试好的C臂机是“瓜2队”留下的财富,也是石晶晟“手工”能力的见证,作为华山医院骨科医生的他,之前都未发现自己有如此潜力。

这台中国产C臂机,当地没人会安装,国内技师又过不来,医疗队扫了一圈,没有懂工程技术的,也就石晶晟这名骨科医生跟C臂机的“亲缘”关系近些,于是组装机器的任务就落在了他身上。石晶晟只有硬着头皮上,拿着说明书对照着装,小两个月过去,机器快装好的时候,却发现少了配件,只能在国内下订单再运过来,5个多月后C臂机终于安装完毕正常使用,从此博爱医疗急救中心终于可以拍片了。

在瓜达尔港的8个多月,每一位队员都在不断刷新对自己潜能的认识。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队员们在修发电机

“修空调、修锁、修发电机,什么都会”,华山医院急救科医生胡弘,也是这次“瓜2队”的队长,他回忆这段日子是医生版的荒野求生。

没有药品管理经验的华山医院急救科护士长施华,如今要把要负责管理好所有药品和物资,清点上百箱东西。男医生们,医生、司机、厨师、水电工,都是一人分饰多角,所有人都充分发掘潜能,人尽其用。

医院经常停电,要自己发电,不会用就一点点学。因为当地沙漠气候,四五十度的高温,机器老化特别快,慢慢的,大家连发电机都会修了。

对于医疗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医疗物资的短缺,药品从国内海运过来本就慢,到了港口还要被海关扣上两三个月。

“通关需要交很多证明材料,找一堆领导签字,在你去找的时候不是领导生病就是出差,基本是大半个月都不在。”红十字基金会联络员沈舒羽负责医疗队的后勤安排,报关手续的繁琐与行政低效,一批物质从到港到拿到要经历2个多月的时间。

于是,队员们只能去“偷”自己的东西,从被海关扣留的集装箱里,冒着酷热一点点把东西往外搬。这其中就包括上海爱心人士捐助的维生素片,在一次给当地孩子体检的时候发现,他们存在严重的营养不良。

去学校捐赠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开心,队员们还给他们准备了糖和饼干,糖是施华专门从国内背过来的。

“孩子们开始只是好奇,当我们把糖和饼干给到他们的时候,孩子们想跟我们握手”,当孩子们伸出手的一瞬间,感动了每一位队员。一直听大家讲中巴友谊,直到这一刻才真切体会。

要离开的时候,一位女老师追了出来,她拿着几张纸给郭宗培。

“我一看是汉字,让我给她标拼音,她要教会孩子们。”

郭宗培说,那一刻他感觉到中巴友谊是植根在他们心里的,孩子们喜欢中国文化,想去中国留学,想当医生。

信任

“40多度的天气,在露天用敞口的玻璃管抽血,完全没有无菌环境”,这是胡弘所见的巴基斯坦医疗,多家医院均是如此。

瓜达尔地区有两家医院,G.D.A医院和D.H.Q医院。G.D.A类似国内县医院的规模,设备条件还行,医护人员却是严重短缺,每天G.D.A医院要接诊1200多名病人,而他们正式编制的医生却只有22人。外科主要是妇产科(当地生孩子多)和少许普外科,其余就是门诊。

而另一所相隔不到10公里的D.H.Q医院,条件更是要差很多,一间平房、一两名医生就是一家医院,条件比国内很多村卫生所都要差不少,就这样的条件,每天需要看500多名病人。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当地人生活条件很差,很多人就在露天支个床睡,平时又多是从事重体力劳动,所以基本每个人都有慢性关节炎,皮肤病、呼吸道感染、胃肠炎、耳膜穿孔等疾病也很多。

博爱医疗急救中心占地面积只有500平米左右,也就国内普通社区医院的规模,作为“中巴急救走廊的首个站点”,援建的材料及医疗设备都是从国内运过去。 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医院,却让当地人看到了“光”,不少巴基斯坦群众慕名而来。

郭宗培有一段时间他很纳闷为什么很多病人都是中午他们快下班的点才过来,后来才知道她们是走了十几公里路过来的。

“因为没人看孩子,女人们都是带着孩子组团来的。当地公交很不发达,很多女的就一起步行过来,好一点的,雇辆三轮车拉着一车人过来。”

虽然当地也有医院,但她们更相信中国医院,这些女患者在“瓜2队”到来之后多了很多。因为当地宗教原因,男医生不能给女性检查。所以,“瓜2队”招募的时候特别考虑了这一点,随着红房子医院妇产科医生李瑞霞的加入,来这里的女患者一下子增加了好多。

有一次一位病人拿着写着郭宗培名字的卡片和脑科的片子来到医院,他是专程从卡拉奇(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骑着三轮摩托车过来的,他说卡拉奇看不了,他信任这里。

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巴基斯坦劳工,他因为腹痛来医院检查,结果是阑尾炎。可他拒绝了手术的建议,因为没有钱,他甚至连去卡拉奇的路费都拿不出,只能保守治疗。幸运的是在给他输液一周后,病情得到了很好控制。后来他给医疗队送来了螃蟹,这是他唯一有能力表达的感谢(当地人不吃螃蟹,为此他特地出了次海捕的)。

中国医生的到来不仅是让巴基斯坦当地群众受益,也为无数在瓜达尔港援建的中国工人带来了希望。

“中国医生在这,我们敢生病了,还好有你们在。”

这是一位中国劳工在朋友圈里发的一句特别朴实的话。之前因为当地医疗条件太差,工人们生病了只能硬挺,而他们中有一些人已经在瓜达尔港坚守了8年。

胡弘说,“我们8个月的艰难,比起他们微不足道。”

孤寂中的苦中作乐

比起生活的艰苦,更难熬的是瓜达尔港的寂寞,为了安全起见,队员们被限制在港区内活动,出去一趟特别困难。想去社区义诊或去学校捐赠,必须提前一个月向港控和军方申请,由四五辆装甲车护送才能出去,所以队员们基本也都只能港区老实待着。

痛苦的是当地网络信号还特别差,连让人好好宅着上网的机会都不给。出发前靠在移动硬盘里的电影、电视剧也是早已看腻。倒是让大家把久违的锻炼捡起来了,每天晚饭过后,大家都是围着院子跑步,聊以解忧。队员们几乎跑遍了所有能跑的地方,接着开始爬那些建设中的大楼,爬上楼顶,看瓜达尔港在中国援建下的日新月异也是别有感觉。

因为宿舍信号不好,队员们每次想和家里人视频都要跑到远处一个信号稍微好点的地方。

“在机场分别时,我太太偷偷抹泪,儿子在那到挺美的,回到家才反应过来爸爸走了,大哭。”以前儿子每晚睡觉前都是郭宗培给他讲故事,如今只能短暂视频聊以慰藉。

比起其他有过灾难救援经验的队友们,李瑞霞是第一次参加这类任务,环境比她想象中还要糟很多,但她都是咬牙挺着。只是讲到错过儿子十岁生日时,瞬间有点绷不住。在上海,孩子的十岁生日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篝火露天电影

“那天学校组织家长们与学生一起过生日,我在执行任务,孩子父亲不巧也有事,看到视频里唯有儿子一人在那孤伶伶的,瞬间我眼泪就止不住了。”

石晶晟说他们是最会苦中作乐的一帮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大家总会想尽办法去组织各类团体活动。

大家痛苦于巴基斯坦饮食的难以适应,好在有老郭(大家习惯这么叫郭宗培)这位大厨在,油泼面、香辣蟹、饺子都是他的拿手菜,回国后更是让队员们时常想念。其他队员就去海边抓螃蟹、钓鱼,准备食材,或者大家一起包饺子。

“这位大厨很重要,如果不会做菜,那就更无聊的。”

枯燥的生活,因为一群吃货的经常聚餐多了很多色彩。

快到圣诞节的时候,大家想着做一点新鲜的事,也是鼓励大家走出宿舍,不要总窝在里面。于是,施华这个仓库管理员想到了露天电影。

两个篮球架间拉起床单就是幕布,投影仪灯光打上,施华又找出了3个充气床垫,大家坐在上面,一个完美的露天电影搭建完毕。队员们去垃圾场找来废木头搭起篝火,将午餐肉、香蕉、馒头拿出来烤着吃。

这场露天电影可是羡煞了旁边的兄弟单位,也成了很多队员们这一生最美丽的电影记忆,以后再好看的电影,再多的美味,这样的感动却不会再有。

冲在第一线/背包留一半装药品

开始时,队员们对于天天把大家限制在港区颇有微词,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而接二连三的恐怖袭击,马路上到处站着的荷枪实弹的士兵,让大家明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瓜达尔港,每年的恐袭橙色预警高达10多次。在医疗队刚到达两个月的时候,恰逢当地开斋节,也是恐怖活动最高发的时刻。6-8月,博爱医疗急救中心被迫关闭,工作暂停。

而最让大家恐惧与煎熬的是2018年11月23日针对卡拉奇中国驻巴领事馆的袭击事件。

当时很多队员是从家人口中得知恐怖袭击的,因为存在时差,凌晨还在睡梦中的队员们被家人的电话吵醒,他们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了关于恐怖袭击的报道。

队员们当时不知道的是,那次恐袭中还有2名恐怖分子是准备袭击瓜达尔港的,他们已经伪造好了政府证件、车牌,武器也运进来了。就在他们马上准备发动袭击的时候,被巴情报部门抓获,此时离医院不到15公里。

“那天我们在上班,结果刚吃完饭,军方的人就来找我们,让我们下午不要去了。”

郭宗培回忆当天的场景,因为还有很多药品和设备没有拿回来,万一需要救援怎么办。

商量许久,大家决定,“女同志留下,男的去。”

石晶晟让胡弘留在后面指挥,有什么情况他冲去。

“你是有两个孩子的,万一出了事情孩子怎么办?”施华的话石晶晟听见了,可还是随着郭宗培一起开着两辆车把B超机、心电图、药品、消毒锅等拉了回来。当时部队战士拦着队员们不让去,可为了突发救援他们必须去。

他们忘不了之前多次和当地民众一起恐袭演习的时候,教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跟着红十字跑就行了”。

当时,每一位队员都准备了一个大背包,除了装一点吃的、2瓶淡水、一些简单行李,

每个人的包中都要腾出一半来装药品、担架、对讲机,就这样每天处于待命救援状态。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队员们与荷枪实弹的巴基斯坦士兵

“我们每天都穿着印着红十字的衣服,就意味着我们要永远冲在危险的第一线,这一身红白,肩担的责任不亚于任何军装。道斯(电影《血战钢锯岭》主角原型)拒绝开枪,却在钢锯岭的枪林弹雨中救下近百人,这是我们的义不容辞。”

保证完成任务

石晶晟后来回忆,那天晚上回去他确实想了很多,想着万一出事,真不知道孩子怎么办,“爸爸总还是放不下女儿的!”

“ 出发前,我把银行卡拿出,密码写在纸上,和写好的遗书一起偷偷放在抽屉里”李瑞霞来之前对于巴基斯坦当地的局势有所耳闻,当时准备仓促(红房子医院是在出发前2个月才接到通知的),又是第一次参加此类任务,她作了最坏的打算。而此刻或许就是她预想的最坏的情况,躺在床上的她彻夜难眠。这是医生的责任,只是放不下儿子。

这种战备待命状态一直持续了两周多的时间,之后大家才逐渐把包里的东西拿出来。

因为这次恐袭,原本任务完成准备回国的“瓜2队”变得归期遥遥。

“所有国内飞巴基斯坦的航班全部取消了,问领事馆、红十字总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程时间。”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去,只能漫漫等待,这是最让人沮丧的。那段时间是队员们最难熬的,每天都在打探消息,等来的却都是没有消息。

“那段时间大家很焦躁,一点就燃,很容易吵起来。”施华回忆那段时间就是大家的心理拉锯战,吃饭时大家也不讲话了。近3个月的延期,越到后面越难熬,加上恐袭威胁,大家真是怕回不去了,每个人的神经都可能随时崩掉。

胡弘的妻子是名机械工程师,对于丈夫援巴她给了很大支持。但在任务时间超期过后,加上听到的恐怖袭击,她开始变得非常焦虑,担心的成晚睡不着。

“我不知道她流了多少眼泪”,胡弘说那时候妻子打电话过来,总还是有点情绪的,他只能尽量安慰她,“我是队长,如果我这边情绪崩溃了,队员们就更不行了。”

而无论队员自己内心的焦虑、家人的情绪,大家没有一个人向医院抱怨过。

真正的超级英雄!援巴医疗队在瓜达尔港的日子

“请领导放心,保证完成任务!”这是在援巴微信群里,999急救中心副院长马圣奎每天看到不变的回答,没有一名队员、家属向他抱怨过。

“甚至在听到外面枪声的时候,想到的是要不要我们去救援。”

终于到了要走的时刻,大家悬着的心放下了,可又舍不得了,在这里留下的太多的东西。痛苦、感动、开心、泪水,编织着大家独一无二的记忆和坚不可摧的友谊,无可取代。

走的时候,瓜达尔港正式通航,那些队员们曾跑步爬过的大楼,如今已巍巍而立,已不是初见时的荒凉“星球”。而什么时候能再去看一次瓜港成了许多队员心中最大的梦想。

瓜达尔港位于巴基斯坦俾路支省、中巴经济走廊的最南端,是连接欧亚非的重要海上通道。2002年,中国应巴政府要求,对瓜达尔港口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并于2015年正式接手港口的运营建设任务。2017年2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成立丝路博爱基金,并于当年5月在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援建了中巴急救走廊的首个应急单元——中巴博爱医疗急救中心,为瓜达尔港当地居民和援巴的中国企业员工提供医疗与急救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