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導言:秦始皇帝陵的封土(墳丘)到底有多高?文獻記載和考古實測的巨大差異,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帝陵封土只是一個半拉子工程。但即使如此,其高度在歷代帝陵中也是空前絕後的,這是否是“非壯麗無以重威”觀念的延伸?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一景

一、116米高:秦始皇帝陵巨大的封土

(一)文獻記載:“高五十餘丈”

最早記載秦始皇帝陵封土高度的文獻是東漢時期成書的《漢書·楚元王傳》,這時距離秦代滅亡已經過去了約180年。《漢書·楚元王傳》記載:

“秦始皇帝葬於麗山之阿,下錮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週迴五里有餘”。


秦漢時期的“五十餘丈”相當於今天的116米高。以後各時期的文獻記載大都沿襲了《漢書》的說法,只是表述略有不同。《漢書》對秦始皇帝陵封土高度的記載,因為成書時間距離秦代最近,又被後代文獻記載沿襲最多,所以也就最可信。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高大如山的秦始皇帝陵封土

(二)考古實測:忽大忽小,令人稱奇!

運用科學的測量方法測量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始於20世紀初。1906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實地考察和測量後,得出封土高度約76米。1962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在封土正西側277.7米處,測量出的封土高度是43米

1982年,《秦始皇陵與兵馬俑》一書中說封土高度約46米。1975年《文物》11期刊登的《秦始皇陵》中說封土高76米。1982年,張佔民先生測量得到的封土高度是55.05米。1998年,劉佔成先生認為封土現高35.5米。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高大如山的秦始皇帝陵封土

這些數據,最大的76米,最小的35.5米,差距達到40米之多,令人不禁稱奇!這些關於封土高度的數值忽大忽小,變化沒有規律,而且就發生在近代以來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內!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在這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應當變化不大,要怎樣解釋這些忽大忽小的測量結果呢?!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陵園俯瞰圖

這其實是因為所選擇的測量點的不同而造成的。如果秦始皇帝陵所在的區域處在一個完美的水平面上,那麼,在這個平面內的任何一個地點測量封土的高度,得出的結果都應是同一個數值,但秦始皇帝陵陵園以及周邊地區偏偏就不是處在一個水平的平面上。

這裡地勢總體上南高北低、東高西低。陵園外城南牆海拔521米,外城北牆海拔443米,二者的高差達到78米。外城東門海拔498米,外城西門海拔479米,二者的高差有19米。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佈局示意圖

對秦始皇帝陵封土高度的實地測量,採用的方法都是計算封土最高點和測量點之間的高度差來確定的,所以,在陵園內或陵園周圍距離、海拔不同的點測量封土的高度,就會得出不同的數值。

測點的位置越高,封土的高度越低,測點的位置越低,封土的高度越高。對於測量者來說,秦始皇帝陵封土的最高點是顯而易見和容易確定的,不會產生大的分歧,但是,在確定測量點時,每個測量者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認識來選定位置的,測點的位置也就各不相同,封土高度因而出現了忽大忽小的怪相。

但不管是以上哪一個測點測出來的帝陵封土高度,都距離116米高的文獻記載高度有很大的差距,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是因為116米高僅僅是設計高度,在實際操作中並未達到。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一景

二、50多米高:被迫停工的半拉子工程

21世紀初,被稱為“兵馬俑之父”的袁仲一先生認為,在測量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時,可以考慮四個相比較來說更合適的測點:

“一是現存封土的北邊沿中部。這裡位置適中,高低相宜,封土距離現地表高51.3米。二是內城北垣中部,封土距離現地表高78.3米。三是外城北門外,封土距離現地表高87.1米。二、三兩個測點是在內外城北垣的中部,也比較合理。四是陵園的北界中部,封土距離現地表高106米,這裡和秦漢時期古人的測點一致”。

如果要從這四個中選擇一個作為封土高度的話,袁先生認為最好選擇51.3米,因為這一數值不含地形高低而形成的落差因素在內。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陵園俯瞰圖

文獻記載封土“高五十餘丈”,大約相當於今天的116米,但現在實際的測量高度只有50多米,即使按106米來算,也差了10米之多。如此大的差異,絕不是2000多年的風沙、雨水侵蝕所能做到的。

對同處於關中地區的,西漢的十一座帝陵的封土高度進行實際測量,並與文獻記載的高度進行對比,發現兩者沒有顯著差別,文獻記載的高度大都低於實際測量高度2米左右,個別漢陵封土的測量高度甚至高於文獻記載的數值。所以,秦始皇帝陵的封土高度即使受到風沙、雨水侵蝕而縮水減少,範圍也應在2米左右,也就是如今的高度應在114米左右。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西漢十一陵平面分佈圖

綜合考量後認為,秦始皇帝陵現存封土高度“縮水”的主要原因應是秦末農民起義打斷了封土的建設,所以沒能達到目標高度,秦始皇帝陵事實上是一個半拉子工程。正如《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

“(秦二世)二年冬,陳涉所遣周章等將西至戲,兵數十萬。二世大驚,與群臣謀曰:‘奈何?’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酈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

客觀地記載了秦始皇帝陵最後的停工時間在秦二世二年的冬天,是因為要調遣在酈山(秦始皇帝陵)修陵的刑徒反擊農民起義軍,屬於被迫停工。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帝陵遺址公園一景

三、空前絕後:前無古人、唯我獨尊心態的物化體現

雖然秦始皇帝陵是一個半拉子工程,但在被迫徹底停工前,伴隨著秦始皇的下葬,陵墓的主體工程其實已經完工。就現存的秦始皇帝陵工程遺址來看,帝陵整體上規模宏大,封土體量的高大程度更是空前絕後,這其中到底包含著什麼樣的意圖?

有這麼一條文獻可以供我們類比,《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八年,高祖東擊韓王信餘反寇於東垣。蕭丞相營作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太倉。高祖還,見宮闕壯甚,怒,謂蕭何曰:‘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宮室。且夫天子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說。”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漢長安城宮城想象復原圖

可見,楚漢戰爭勝利前夕,劉邦在前線打仗,派蕭何到關中營建即將創立的漢帝國的首都長安城,等劉邦打了勝仗回到關中,看到修建的奢華壯麗的首都長安,很氣憤,責備蕭何說:“天下剛剛脫離戰禍,一切都還未可知,怎麼能勞民傷財,把都城的宮殿修建的這麼奢華呢?”蕭何回答說:“非壯麗無以重威”,於是漢高祖劉邦轉怒為喜。

“非壯麗無以重威”,意思是不把首都長安城修建的壯麗奢華就無法顯示劉邦的帝王威儀。龐大、複雜的秦始皇帝陵固然有窮奢極欲的一面,但秦始皇首創了影響中國2000多年的皇帝制度,為了鞏固這套制度,修建壯麗的帝陵和體量空前的巨型封土,以顯示至高無上的皇帝威權也是情理之中。高大的封土同時也表現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前無古人的不世功績,是唯我獨尊心態的物化體現。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秦始皇

結語:實際上,“非壯麗無以重威”的傳統即使在提倡節約型社會的今天,仍然被傳承著。前幾天路過我所生活的片區的法院大門,門樓莊嚴、大樓高聳,讓我發自心底產生一種敬畏,這是對法治威權的宣誓!

“非壯麗無以重威”:秦始皇陵的封土,如何成為唯我獨尊的體現?

法院大門


參考文獻: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園考古報告(2009~2010)》,科學出版社,2012年。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