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折顏上神是當之無愧的“桃花仙人”,坐擁十里桃林,桃花常開不敗,還釀得一手桃花醉。

其實,在明代,就有一位自稱“桃花仙人”的風流才子,他就是唐寅,也就是風流才子唐伯虎。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唐寅的這首《桃花庵歌》,我們都記得很順溜,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他的另外一首桃花詩。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桃花庵遇仙記》

那時那日此門中,桃花樹下初相逢。

只見仙人種桃樹,未聞仙人看花紅。

朝朝期待仙人顧,日日桃花笑春風。

忽聞仙蹤一朝至,桃花人面分外紅。

桃花谷裡桃花仙,桃花美人樹下眠。

花魂釀就桃花酒,君識花香皆有緣。

美酒消愁愁不見,醉臥花下枕安然。

花中不知日月短,豈料世上已千年。

不入濁世凡塵染,情願枝頭做花仙。

春來三月香風送,便是花奴問君安。

這首詩,乍一看,和唐代崔護的“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很是相似。但意境上卻完全不同。

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講的是男女之情,而《桃花庵遇仙記》寫的卻是理想與現實。

唐寅的詩,很口語化,詩的內容通俗易懂。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

有一天,在一個庵裡,我邂逅了一位美女仙人。仙人在庵裡種滿了桃樹,沒等到桃花盛開她就不見了。

於是我就在庵裡住下,天天等著仙人的出現,在一年春天,桃花不負所望,開得燦若雲霞。

突然有一天,仙人回到了庵裡,這一天她的臉就像粉嘟嘟地桃花花瓣,紅得分外耀眼。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從此以後,桃花庵裡就多了一位桃花仙人,醒時摘花釀酒,醉後花下安眠。

我有緣分得一杯桃花酒,酒入愁腸,凡情頓消,那一夜,躺在桃花樹下,我睡得安然。

身在花中不過是一場安眠,醒來才發現世上早已過了千年。比起凡塵裡的汙濁骯髒,我情願自己是枝頭的花仙,悠哉悠哉,隨心所欲。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這首詩,看似瀟灑,實則對於唐寅而言,卻是痛苦無處排遣的苦悶。

你以為唐伯虎真的是《唐伯虎點秋香》裡那樣,風流倜儻,左右逢源,集萬千愛慕於一身?

其實,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悲哀至極。

在事業上,少年唐伯虎才華橫溢,躊躇滿志,卻不幸被捲入科舉作弊案的漩渦,出獄後被責罰終生不得參加科考,從此斷了仕途之路。

在感情上,結髮妻子早早病逝,續絃妻子也在他仕途無望的時候離開,跌入低谷的他從此流連青樓,縱情聲色。

經濟窘迫的時候,他還曾出賣自己的文才和畫技,用一些不堪入目的詩和畫換取銀錢。

一代才子,淪落至此,悲哀!

唐伯虎《桃花庵遇仙記》:其實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後來,他湊錢在桃花塢買了一塊地,蓋了幾間茅屋,遍植桃花,並取名“桃花庵”。

經歷了官場的風風雨雨和感情的背叛之後,唐寅才真正地活得通透起來。

別人笑我忒風顛,我笑他人看不穿。”晚年的唐寅在桃花庵過得瀟灑肆意,時而賞花飲酒,時而賦詩作畫,歲月留下來的創傷,也都在灼灼桃花中慢慢撫平。

“不入濁世凡塵染,情願枝頭做花仙。”唐寅的意願很好,無奈卻被濁世染了大半生,等他終於決定看淡一切時,天命卻迫不及待地召他離開。

1524年,唐寅在桃花庵離世,結束了他悲哀的一生,享年54歲。

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好在他終究是如他所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