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今年7月份,一聽到小黃同學學成歸國,我就屁顛屁顛找他約了個稿。

因為不管是十年前還是現在,從小能去新加坡、英國名校留學,享受所謂“精英教育”,真真能被眾人羨慕好久。

然而,留學十年後的這個下午,他思考良久,卻告訴我:

港真,我挺後悔留學的。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接到約稿以後認真數了數,已經10年了。

從08年獨自一人出國,到如今,10年的確是個值得反思和紀念的時間點。也希望我的經歷能給想出國的同學們一些啟迪。

一 、明明超依賴家,14歲卻主動出國

從小因為父母在外謀生,我很小的時候就被寄養在別人家。

這家一年,那家半年。這樣的經歷讓我對家有種特別的依賴感。

家總是最溫暖的。走得越久這個體會就越深。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在經歷長時間的流浪,在五歲的時候父母終於回到家鄉安頓生活,一家人終於可以在一起生活了。

然而造化弄人,再十年之後14歲時候,我再次選擇離開家裡到數千公里外的新加坡求學。


二、 用了10年為代價,只是因為當初的一個不成熟的想法

出國具體好在哪裡?

我和父母根本不太清楚,更不知道出國以後可能會面對的問題。

在數年後,我終於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草率的決定。


14歲是一個青春期剛開始的階段。

心智不成熟,要面對懵懂地面對整個陌生世界;同時,還承載著青春裡無數的煩惱。(省略無數內心OS......

而我,卻在選擇這時候,孤身一人,前往異國他鄉求學。各種心酸,難以言表。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三 、出國後的我,不適應一個人的生活

把自己拋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所面對的問題,真的遠遠超過在家鄉時候。

即使說不用發愁生活開支一系列等經濟上的問題,但是,生活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項。

我有家人,但遙遙千里只能報喜不報憂。

我在法律上有一名監護人,但監護人基本不聯繫。

我會英語,但課程難度加上語言,仍然跟的很吃力。

總之,對家的依賴、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巨大落差、以及對目標的不確定,使我迷失了好長emmmm......很長一段時間。

那段時間,瘋狂看電影,通宵與國內發小一起lol,成了排解壓力的一個出路。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四、給小白們のTips:

身在國外求學,不管是文化、為人處事,還是生活方式都有著難以細說的巨大差別。

我慢慢發現,適應肯定需要時間。而熬過最初這段時間的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就是——

語言

在出國前就需具備一個很好的語言基礎,不只是單單需要考過雅思,或者託福之類的考試,更需要具備一個“用這門語言來學習”的能力,包括知識的學習和生活上的學習。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但是,

很多人有個經不起推敲的幻覺,認為在國外自然而然就可以學會這門語言。

就像大部分人也認為,只要換換環境,自己的人生就會有起色。

實話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誤區。

以下 是苦口婆心的解釋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第一,華人圈的存在使英語的學習“不那麼被需要”。

如今在國外,華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能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圈子,這個圈子可以讓你獨立於國外的生活圈,感覺跟國內無差別,不管做什麼都可以找到會說中文的。

也正是這樣的圈子,使華人出國多年仍說不好英語。

我見過很多人,就一直生活在這樣的圈子裡。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第二,在學習上,太簡單或太難都成為阻礙。

在國外(僅指英聯邦教育系統的國家)考試40分就算及格,而且論文分佔到一半,想要及格很簡單。

這也讓很多人抱有“畢業就好,不需要多努力”的想法,缺乏努力學習的動力。

另外,專業課的所需詞彙量比日常生活中要多得多,一開始基本上每節課都需要一定時間的預習,不然上課期間很難聽得懂教授再講什麼。

特別是有口音的教授,這在國外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所以不與導師交談,曠課,找代寫成為部分留學生的常態。

留學10年後,我卻後悔了

所以

如果自己對自己語言能力沒有信心,個人覺得要三思而後行。

結尾:

問: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選擇14歲出國留學嗎?

答:(沉默2.5秒)不會。

我們看慣了雞湯文,習慣性覺得歷經曲折,結尾必定上天。

就記得李誕反駁那句話: “我們要複製馬雲馬化騰的成功!” “你往哪複製,你內存夠麼?”

同樣的,眼熱別人留學成功案例的時候,不如問自己一句,你真的做好準備留學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