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孤独的幸存者》海报

《孤独的幸存者》是一个涉嫌剧透的片名,当看到四名海豹队员被派出去侦察村庄时,一想到片名,我们就能大概猜出最后是“杨家将”式的结局。

不过,也因为有了这个念头,观众不由自主地处于一种草木皆兵的情绪状态,任何细微的动作,都会被臆想成改变人物命运的转折点。这又是另一番体验。

由于电影的时代背景是阿富汗战争,在价值观上仍存有争议,这个话题过于复杂,此处暂不讨论。

抛开故事背景,仅从影片的视听语言打造出来的感官效果看,《孤独的幸存者》有不少可圈可点的段落。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长官叫我来巡山

比如四名海豹队员暴露行踪后,迅速制服了三名阿富汗村民,然后在林中商议如何处置他们。

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5分钟,这五分钟里一律是特写镜头,画面中四名队员加上三个村民,七张脸来回转换,台词不断。

虽然是通篇长对话,但是影片通过剪辑,配合台词,做出了节奏上的变化,完成情绪的渲染。

这五分钟里基本遵循了“谁开口就先给谁镜头”的原则,偶尔穿插一些其他人的反应特写,三个村民被“剥夺”了发言权,只能露脸。

刚开始语速正常,台词偏长,每个人的脸在画面上停留的时间也相对较久。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林中开会

在讨论到放走村民可能会有二百多个武装分子上山围剿他们时,镜头变为远景,将一众队员囊括其中,先用景框作围剿之势。同时,这也是要变奏的前兆。

在这之后,又进入一系列特写镜头,队员们语速加快,甚至互相抢话,剪辑开始加速,基本上一两秒就跳下一个镜头,观众的情绪跟着加快的节奏一起紧张了起来。

最终由队长决定放走村民,这成了四名海豹队员噩梦的开端,侦察任务忽然变成了遭遇战。

拍摄战争场面的其中一个难点在于表达清晰,因为双方对垒,空间跨度极大,并且每个人都在运动,若不合理编排,观众很容易弄不清战况。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侦察任务变成了遭遇战

从美军和塔利班第一枪打响开始,电影进入战争场面第一阶段。此时海豹队员们因为武器上有瞄准镜而稍占先机。这一阶段的镜头组合有一个基本套路。

先是一个中景镜头里队员做出瞄准动作,接一个模拟瞄准镜视角的主观镜,然后接开枪动作,配上枪声和弹壳掉落声,再接一个塔利班分子中枪倒地的镜头,最后镜头再回到开枪队员身上。

这样有序的安排,首先观众可以看清战况,其次节奏相对平缓,给了观众一个过渡期,同时也表现出战斗初期局势相对稳定。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狼狈撤退

第二阶段从丹尼的手指被射断开始,此后队员们依次中枪,狼狈撤退。电影到了这一阶段,手持摄影镜头明显增多,晃得越来越厉害,兼具了真实感和紧张感。

同时,在这之前塔利班分子都是以正面出境,队员开始撤退后,就出现了从背后拍摄塔利班分子的镜头,展现他们前进的步伐和围猎之势,表明战局已经失衡。

之后战斗场面持续进行,剧情进入了观众从片名就能预测出来的阶段,战友依次牺牲,最后只剩马库斯一人获救。

无需千军万马的两军对垒,仅是一群武装分子围攻四名海豹队员,就能拍出真实、紧张且悲壮的气息,靠的不是特效堆叠,而是实打实的场面调度与高水准的剪辑技巧。

《孤独的幸存者》: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体验

队长牺牲

一部战争电影,能营造出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那么这部电影应当可以到达及格线。

影响《孤独的幸存者》最终评价的,可能是片中描绘的战友情谊能加多少分,也可能是美国主旋律元素能减多少分。

无论如何,战争电影的内核总是反战的,希望沉迷战争场面的观众能理性观看,避免好战因子的觉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