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國之寶,7000多斤玉石打造,卻被道士當了近100年鹹菜缸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時間不可捉摸,文物卻打破了隔閡,記述了五千年文化的華彩樂章,但近代之後,許多文物流落海外,據統計,光是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就多達163萬件,而這個數量,更不到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有時候文物保護離我們並不遠,往往就在我們身邊。

今天要說的是一件堪稱國寶級的文物,它曾一度不知所蹤,被人當做醃鹹菜的缸子,名為:“瀆山大玉海”。

光聽這個名字,我已經能夠知道這是件玉製品,“海”有大之意,看來這塊玉還不小,至於“瀆山”的解讀比較多,一種說法這塊玉產於“瀆山”因此得名;另一種說法說這塊玉原本放置的瓊華島四周被水包圍,故而起名“瀆山”;最後一種說法則是說“瀆山”通“獨山”,位於河南南陽西北部,是我國傳統的玉料產地。

許多人知道“瀆山大玉海”的名字,卻不知它的用途,事實上它就是一件裝酒的容器,碗狀,由一整塊玉石雕刻而成,高0.7米,重達7000斤,可儲酒三十多石,為元世祖忽必烈所造,專門用來犒賞三軍所用。

據說忽必烈入主中原之後,將瓊華島改名為萬歲山,在山上最高處建了處廣寒殿,宴請群臣,豪放不羈,大口喝酒吃肉,又命數十名工匠,耗時五年才將一塊巨大完整的美玉雕成酒碗,便是瀆山大玉海。

然而元朝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滅亡之後,為了教育國人奢侈亡國,元大都的許多宮殿都被拆毀,好在放置大玉海的廣寒殿被保存下來,大玉海沒有被銷燬。

據說萬曆七年,廣寒殿突然失火倒塌,玉海被轉運而出,搬到御用監,明朝滅亡之後,這裡被改成了道觀,名為“真武廟”。

不知觀裡的道士是不知其來歷,還是其它原因,這個名噪一時的瀆山大玉海竟然被他們用來醃鹹菜,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近一百年,直到康熙的時候,真武廟重修,才有人發現這醃鹹菜的“缸子”為玉製,道觀改名為“石缽庵”。

直到乾隆年間,輔臣高士奇看到了大玉海絕非凡品,隨後查閱了資料,驚喜的發現此物正是丟失數百年的瀆山大玉海!他立馬將這件事上報給了乾隆,乾隆喜出望外,賜下千金贖回了大玉海,但其底座並沒有一同移回,而是又讓人用漢白玉重新做了一個底座,放在承光殿前。

雖然乾隆對這件東西非常喜愛,卻對上面的雕刻不太滿意,因此又讓人先後重修了四次,因此玉海上的龍鱗雕刻有明顯的清代特色,此後乾隆有讓人複製了一座送到石缽庵,後來此處成了民居,仿製玉海被移到了法源寺,因此現在說這件國寶通常有兩個,一仿製版玉海以及真底座的在法源寺,另一座元代的原版清代的底座在承光殿內放置。

除了本身的價值之外,瀆山大玉海,經歷了元明清三代,見證了元代玉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預示著明清玉品製作高峰的到來,因此被評為我國鎮國玉器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