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之宝,7000多斤玉石打造,却被道士当了近100年咸菜缸子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时间不可捉摸,文物却打破了隔阂,记述了五千年文化的华彩乐章,但近代之后,许多文物流落海外,据统计,光是海外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就多达163万件,而这个数量,更不到私人收藏的十分之一,有时候文物保护离我们并不远,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要说的是一件堪称国宝级的文物,它曾一度不知所踪,被人当做腌咸菜的缸子,名为:“渎山大玉海”。

光听这个名字,我已经能够知道这是件玉制品,“海”有大之意,看来这块玉还不小,至于“渎山”的解读比较多,一种说法这块玉产于“渎山”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说这块玉原本放置的琼华岛四周被水包围,故而起名“渎山”;最后一种说法则是说“渎山”通“独山”,位于河南南阳西北部,是我国传统的玉料产地。

许多人知道“渎山大玉海”的名字,却不知它的用途,事实上它就是一件装酒的容器,碗状,由一整块玉石雕刻而成,高0.7米,重达7000斤,可储酒三十多石,为元世祖忽必烈所造,专门用来犒赏三军所用。

据说忽必烈入主中原之后,将琼华岛改名为万岁山,在山上最高处建了处广寒殿,宴请群臣,豪放不羁,大口喝酒吃肉,又命数十名工匠,耗时五年才将一块巨大完整的美玉雕成酒碗,便是渎山大玉海。

然而元朝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灭亡之后,为了教育国人奢侈亡国,元大都的许多宫殿都被拆毁,好在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被保存下来,大玉海没有被销毁。

据说万历七年,广寒殿突然失火倒塌,玉海被转运而出,搬到御用监,明朝灭亡之后,这里被改成了道观,名为“真武庙”。

不知观里的道士是不知其来历,还是其它原因,这个名噪一时的渎山大玉海竟然被他们用来腌咸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一百年,直到康熙的时候,真武庙重修,才有人发现这腌咸菜的“缸子”为玉制,道观改名为“石钵庵”。

直到乾隆年间,辅臣高士奇看到了大玉海绝非凡品,随后查阅了资料,惊喜的发现此物正是丢失数百年的渎山大玉海!他立马将这件事上报给了乾隆,乾隆喜出望外,赐下千金赎回了大玉海,但其底座并没有一同移回,而是又让人用汉白玉重新做了一个底座,放在承光殿前。

虽然乾隆对这件东西非常喜爱,却对上面的雕刻不太满意,因此又让人先后重修了四次,因此玉海上的龙鳞雕刻有明显的清代特色,此后乾隆有让人复制了一座送到石钵庵,后来此处成了民居,仿制玉海被移到了法源寺,因此现在说这件国宝通常有两个,一仿制版玉海以及真底座的在法源寺,另一座元代的原版清代的底座在承光殿内放置。

除了本身的价值之外,渎山大玉海,经历了元明清三代,见证了元代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预示着明清玉品制作高峰的到来,因此被评为我国镇国玉器之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