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文|小河对岸

在朱棣的几个儿子中,汉王朱高煦最受其青睐。朱棣认为朱高煦跟自己最相似,身体矫健、善于骑射,在靖难之役中屡立战功,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而世子朱高炽不但比较肥胖、腿脚还有些残疾。比较肥胖、腿脚略有残疾,在今人看来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古人看来,却是极为严重。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古人认为身体有残疾的儿子,是不能够继嗣的。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在其老年,还娶了孔子之母,就是因为孔子的异母哥哥孟皮是跛足,不能够承继家族。而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也是因为自己是跛足而总担心李世民会把自己废掉,最终走上了逼宫之路。

因而,朱棣对朱高炽一直不那么满意,一度考虑立朱高煦为世子。但最终因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以及朱高煦的任性妄为而作罢。那么,既然朱高煦雄武似朱棣,却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而从侄子的手中夺得皇位呢?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其一,朱高煦起兵造反师出无名。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那是因为建文帝削藩而起。从朱棣打出的旗帜口号(清君侧,靖国难)来看,在当时看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削藩”是违背明朝祖制的,且根据《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起兵也是有合法依据的。但是,朱高煦起兵造反却找不到任何合法依据。

其二,朱高煦在威望上也与当时的朱棣不可同日而语。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其几位兄长都已经去世。于宗室藩王来说,朱棣最为年长,其资历与威望无人能比。当朝廷“削藩”,很多藩王都指望朱棣能够出面。在削藩的情形之下,藩王们都已成为利害共同体,藩王们自然以朱棣马首是瞻。而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打开南京城门(金川门)的,便有谷王朱橞(另一人为锦绣公子李景隆)。而朱高煦造反之时,其诸多叔叔仍尚在,即使朝廷有不当之处,也轮不到朱高煦出头。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其三,朱高煦的兵力也极其有限,又没有得到其他藩王强有力的支持。

朱棣起兵之时,其所处燕藩是北方重镇,且就藩十多年,根基深厚。其后,朱棣又裹挟了其弟宁王朱权,而得到了大宁兵马(史载:..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

而朱高煦因为多行不法,在永乐十四年曾被削去两护卫,并于第二年被徙封到了乐安(今山东惠民县)。朱高煦被徙封到了乐安,羽翼已经被剪除殆尽,且又非重镇,并无壮大实力的空间。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其四,朱高煦平素多行不法,而不得人心。

靖难之役时,朱棣并无不法劣迹,使得建文帝君臣无法从朱棣下手,而只得从其他劣迹斑斑的藩王下手。以致,朱棣兵临长江边上,建文帝还下令诸将:勿使朕有杀叔之名。

建文帝之所以不敢负杀叔之名,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事实上,朱棣并非过错一方(起兵因削藩而起),也没有显著的不法劣迹。而杀掉或逼死没有过错、不法劣迹的叔叔,这在极其讲究仁义道德的儒家看来,是不能忍受的污点。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而朱高煦却素来劣迹斑斑,多行不法之事,不但百姓对其痛恨,大臣们也不希望朱高煦当皇帝。

其五,明宣宗时期,朝廷有许多久经战阵的优秀将领。

建文帝时期,朝廷兵马虽多,但明初优秀的将领却被朱元璋清洗殆尽,以致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无将可用。而明宣宗时期,朱棣留下了一大批能征惯战的将领(久经靖难之役、北征蒙古的考验)。

雄武似朱棣的朱高煦,为何无法成功复制靖难之役?

再则,明宣宗的父亲朱高炽虽在位时间较为短暂,但毕竟还当了近一年皇帝。而建文帝的父亲朱标却并没有正式当过皇帝,在宗法继承上,等于说断了一代。在我国的皇位传承中,很讲究这一点。通俗地讲:我的皇位合法性来自于我的父亲,而非我的爷爷。建文帝的父亲朱标并没有当皇帝,这就给了朱棣一定的争夺名分(对朱元璋而言,太子既死,立孙与立子都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