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

迁客暮天钟


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呢,这么说吧,当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本来是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被慈禧调回京城做了直隶总督,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明升暗降的操作,经李鸿章插了一脚后又由马新贻接任,他上任不久便被刺杀,成为清朝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马案”。可见这个位置有多重要,而在整个大清王朝,历任者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皆是肱骨之臣。



督抚制度

清朝实行“督抚制”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就是设总督和巡抚管理省一级地方,类似于明朝设立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之外又增设军务总管如三边总督、蓟辽总督,这个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立从根源上讲,就是古代地方诸侯或者节度使性质。


清朝全国划分23个省,每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主管全省的财政、民政、司法,教育等;总督则是两省或多省为一大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比巡抚大,但又与巡抚相互独立,没有隶属关系,总督与巡抚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放到今天,可以将巡抚理解为省长,总督理解为军区司令员。

“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强干之员,而不求恺悌循良之吏。”——《清史稿.毛昶熙传》

清朝乾隆之后形成定制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这就是所谓的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专管某具体事务的总督与此不为一谈,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均无地方职责。这些总督的任用上多以实干家为主,坐而论道者几乎当不上这个职位,当然也不排除清中期以前的八旗宗室多担任此职,随着宗室的一代不如一代,众多汉人官员开始走向总督要职。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志三》

清朝总督一般为正二品,通过加授兵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右都御史衔,升为从一品,如果再兼大学士衔,则为正一品。各省总督兼衔也是按照律例进行,雍正元年(1723年)还做出明文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就是说做上了总督,基本上从一品就没得跑了,而这些总督一般都是在部院正官中推选,品阶本身也就不低,故而当上总督之后还有“督宪”、“制台”等尊称。相比较而言,巡抚一般就是从二品官员,与总督还是有差距的。



两江总督

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清史稿.职官志》

明朝南直隶辖地基本包含了江苏、安徽以及上海,清顺治二年(1645年)时,就是基于这个地区设立了江南省,治所为江宁(南京)。顺治四年时又设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仍以江宁为治所,这就是两江总督的前身。康熙元年设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康熙六年又将江南省一分为二,设江苏省和安徽省,各增设巡抚一员,以江南总督两省,所以两江总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苏、江西三省。而两江总督的命名是在康熙二十一年,这一年康熙下令将江西总督与江南总督合二为一,形成定制,仍“操江事务”。


这个“操江事务”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蕴含了很大的权力。这是由顺治元年所置, 驻守安庆,防护长江中下游地方兼巡抚安、徽、宁、池、太、广地方事务。康熙元年以江南总督操江事务时,是将“操江巡抚”所部的十二营改隶江南总督的,随后的变迁中,两江总督就成为这十二营的督统。从正面说,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防务的重要职位,从反面说,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航道、商船、军饷皆由两江总督管理调配,就连清后期的长江水师军饷也是两江总督节制,这里的油水有多大不言而喻。


“交两江总督琦善、南河河道总督张进、副总河潘锡恩虔赴河神庙代朕敬谨祀,着琦善、张井、潘锡恩俱著交部议叙,其在工出力人员等择其尤为出力者秉公酌保。”——《清史稿》

同理,统辖南河事务也是关乎国运的要职,清朝受益于前朝对于京杭大运河的维护,使江南财富能够顺利运往京城,但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是常常致使大运河堵塞,治理河道就成为旷日持久的政务,这个政务也确实利国利民,但也确实油水够肥。治理河道只是工程,但南河事务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治理河道,其中还包括漕运码头治理,往来商船查验,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走私食盐和粮食的船只。另外整个河道的防洪、赈灾款项也一并监管。道光时期大力治理初见成效,道光大肆嘉奖,其中以两江总督为首,可见河道总督也是给两江总督打工。但咸丰时期,海运逐步取代漕运,这个肥差也逐渐衰落。道光十一年,清廷还以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这在当时更是为两江总督一职加餐,只是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致使盐运秩序被破坏,才导致停兼盐政。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令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同治十二年,又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这里虽然丧权辱国,但对于两江总督来说,却是权力与利益共存的。通商口岸的自由贸易皆由总督管辖,面子上照顾洋人的利益,但对于朝廷,他是与洋人交往的核心人物,又是采办西洋、南洋大宗商品或者军备的重要环节。远了不说,清廷后来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进口南阳木材实用十万两白银,但国库支出六十万两,剩余那五十万不知落到了谁的口袋,当时李鸿章正愁没钱买炮弹,知道此事后气的破口大骂,矛头直指三个人,一是户部尚书翁同龢、二是大太监李莲英、三就是两江总督刘坤一。


综上,按理说直隶总督是九大封疆大吏之首,但毕竟在皇帝眼皮子下边,权力是大,却也是最为掣肘。而两江总督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又有河海之便,大权在握且天高皇帝远。这就好比清末大搞洋务的李鸿章和张之洞,李鸿章位高权重,身在北京,办个北洋水师还要受听太监和王爷左一嘴右一嘴,张之洞虽名分不及李鸿章,却天高皇帝远,即使汉阳铁厂办的一塌糊涂,一张万寿贴就能赢得慈禧的欢心。


棍哥观史


哈哈,两江总督是很大的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行政区上也包括了今天的上海市。因为最初是设有江南省,清初分开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所以称为两江。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地区,与北京相对应,也称南直隶。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举考试,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直隶总督号称总督之首,因为地域在京畿。但以对朝廷财政的贡献,两江是第一。

见《清史稿》的解释:

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一人。顺治二年,以内阁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寻改应天府为江宁,罢南直隶省府尹。四年,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九年,徙南昌,时号江西总督;已,复驻江宁。十八年,江南、江西分置总督。康熙元年,加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初置凤庐巡抚,驻淮安,以操江管巡抚事领之。六年省归漕督。至是始来隶。四年,复并为一。十三年,复分置。二十一年仍合。寻定名两江总督。雍正元年,以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道光十一年,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与北洋遥峙焉。


因为两江的重要性,太平天国之前两江总督职位多由满人(旗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著名的一些两江总督:于成龙、噶礼、史贻直、尹继善、高晋、陈辉祖、孙士毅、陶澍、林则徐(未到任改两广)、邓廷桢(未到任改云贵)、耆英、何桂清、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刘坤一、沈葆桢、彭玉麟、左宗棠、张之洞、...

从制度上,总督是正二品官,因为兼职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而为从一品。但其中一些极特殊的重臣,也会被授予大学士的头衔,而为正一品。


几苇渡


两江总督是清代独有的一个官职,两江总督这个职务经常出现在各类书籍或影视作品中,所以大家对其常有耳闻。许多人对两江总督的印象只停留在它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官,但至于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却并不了解,本文将从品级和实权两方面分析下两江总督的一些情况。

两江总督品级很高

两江总督这个职务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清代康熙年间,是清代顶级的封疆大吏之一,其品级至少是正二品,最高是从一品,通常就是从一品。

清初规定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两江总督也不例外,直到雍正时期开始规定总督可以加尚书衔或都察院御史衔。

所以从雍正时期起,清代的总督加衔是一种惯例,也就是说雍正时期起总督的品级一般都高配为从一品。

清朝后期出现的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以大学士兼管两江总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官至正一品,但是这个正一品来自于大学士的品级而不是两江总督的品级。也就是说此时的两江总督仍然是从一品的职务,这点需要注意。

两江总督实权很大

清代实权最大的地方官就是直隶、两江、两广等9位总督,这其中又以直隶总督为最,因为直隶是京师所在地,所以地位很特殊。两江总督则是直隶总督以外最重要的地方官了,因为两江地区人文翡翠、经济发达,历来都是清朝非常重视的地区,所以两江总督实际上是天下第二地方官,其实权不言而喻。清代许多名臣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这个职务,这其中包括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另一方面,按照清代官制,虽然有一些一品京官的品级不在总督之下,但是这些京官里头有不少是太师少师、太傅少傅或者殿阁大学士这类虚衔或荣誉头衔,如果这些人没有兼任其他的实权职务,那么他们其实是没有多少实权的。

当然清朝的一品京官也不都是虚职,像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样的职务还是很有实权的。但是因为清朝每个部院的实权并不一样,而两江总督又是数一数二的封疆大吏,所以这几位一品京官也不见的都比两江总督有实权。

在六部里面实权能比拟两江总督的可能只有吏部尚书,毕竟吏部掌管天下的官员任命,实权不可谓不大。本来兵部尚书应该是很有实权的,但是清朝的兵部尚书情况特殊,权力不是很大。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权力不可小觑。都察院是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是天子的耳目,拥有纠弹百官、重案会审等大权,左都御史作为都察院的掌门人,其权力可想而知。

两江是现在的哪些地区?

清朝初期的两江地区是指江南省和江西省这两个省,两江总督因为掌管两江地区政务而得名。

后来江南省在康熙六年时被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所以清代康熙六年后的“两江地区”实际上是指江西、江苏、安徽三省,不过两江总督这个职务名称仍然被沿用下来。

放在现在来讲,两江地区对应的就是江西、江苏、安徽以及上海市这四个地方。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清代两江总督这个官职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几乎都是最顶级的。


历史守望者



清代的两江总督,同其他总督一样正二品官员,加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銜为从一品官员,在诸总督中位列第二。

总督,全称为“总督xx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事务”,管辖区域除四川总督管辖一省,其他总督管辖多省军政事务,总督主要以军事为主,因为各省巡抚管理本省军政事务,以民政为主;总督直接管辖的汉军绿营军队称“督标”,总督为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权力最大的军政官员,习称封疆大吏,民间俗称“上马管军,下马管民”。

全国计设有直隶、两江、两广、湖广、闽浙、云贵、四川、陝甘八总督,后增设东三省总督。

另外有管理专门事务的总督,专事整治河道、管理河务的河道总督,专事南粮北运以供京师的漕运总督。

列第一位的是直隶总督,辖区拱卫京畿,天子脚下,战略地位重要自不必说,而且身兼“北洋通商大臣”,与其他总督只有军政大权不同,又多了全国外经外贸大权的一半,并且节制北洋水师。


两江总督府,后为太平天国天王府、国民政府总统府。

两江总督,正式名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辖区今江苏(含上海市)、江西、安徽,历史上“苏湖熟,天下足”,为中央朝廷重要税赋、粮食来源,同时,身兼“南洋通商大臣”,掌握全国外经外贸大权的另一半,后又兼理两淮盐政,所以,在诸总督中位列第二。

两江总督,类似新中国成立初期设立的管辖数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区政府主席,但比大区政府主席权力更大,比大区政府主席还多执掌军权及外经外贸权。

清代著名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林则徐等,皆曾任两江总督要职。


z山海


清朝共有八大总督。其中直隶总督掌握枪杆子,守卫皇帝所在的北京城。两江总督掌握钱袋子,他如果卡住两江的钱粮,皇帝就要饿肚子。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设立了直隶,也就是现在的江苏、安徽两省,拱卫京师。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所在的直隶依然是北京的钱粮供应地,只是改称南直隶,清初改称江南省。

清朝当然知道南直隶的重要性,派来的是位重臣,就是被明朝崇祯皇帝哭祭的大忠臣洪承畴。洪承畴的身份还不是两江总督,而是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属于临时性职务。清军平定江南后,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清廷正式在南京设立总督。有意思的是,此时设的不是“两江总督”,而是“江南河南总督”。总督管辖区域,除了江南省(安徽、江苏),还有江西以及河南,共三个省(今为四省)。

因为管辖范围超大,总督忙不过来。两年后,清朝把河南抽离了两江总督管辖范围,只管江南省和江西省,官称是江南、江西总督。你看,江南省和江西省开头都是“江”字,两江总督的“两江”,就是这么来的。

不过,两江总督真正叫起来,是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而在此年的前四年里,江西省是单独设总督的。1667年,朝廷分割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在习惯上还称江南省。江南加江西,还是两江。

皇帝所在的北京城,一天都离不开江南的财赋粮米。所以,能当上两江总督的,都是皇帝绝对信得过的人。就比如地主家要找一个看管金库粮仓的管家,不是知根知底的心腹,谁敢用?

两江总督的主要任务,是替朝廷掌握住枪杆子,主抓军事。民政上的事繁剧而琐碎,总督忙不过来,一般都由巡抚、布政使打理。也就是清朝人称的总督管兵(不包括各省驻防旗兵),巡抚(布政使)管民。

清朝设立两江总督,把明朝时不属于南直隶的江西省也拉进来,主要就出于军事上的考虑。

两江最北端与山东接壤,过了山东就是直隶北京地界。两江最南端与广东接壤,过了广东就是南洋。两江的江西往东是浙江、福建,往西是湖南、湖北。而两江的安徽往西是中原的河南、湖北。用清朝人自己的话说,两江三省地域相接,地势连为一体,共进共退,实天下要害。

也就是说,一旦周边地区有事,两江总督可直接调兵,可南可北,可东可西。朝廷也给了两江总督以机变之权,可先用兵后奏报。

不过,到了道光朝,出现一种声音。说两江有江苏和安徽就足够了,江西不应该归两江管,应脱离两江,单设总督。之所以有这种声音,是考虑到江西和两江的核心江苏之间隔着安徽,来往不便。如果江西境内有什么事,再跑到南京汇报工作,来来往往耽误时间。

而著名的磕头宰相曹振镛却认为江西地扼湖广与闽浙之间,是朝廷锲在南方一颗重要的战略钉子。而且江西兵力非常少,单独设总督,就这点兵力,够管谁的呢?

江西一直留在两江总督辖区。

两江总督主管军事,但并不意味着巡抚在民政问题的话语权比总督更大。你想,掌握枪杆子的,话语权会小吗?

总督是侧重于军事的同时,也管着民政,比如财政大权。总督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查藩库,核对数字。而一省的布政使如果离开,也必须陪着总督亲自来查库银。

除了要管银子,因为运河在两江境内,总督还要管漕粮的运输。如果漕运总督暂时没人,就由两江总督代理。另外,在咸丰以前,黄河是走江苏入海的,两江总督也要管黄河治理。如果黄河有事,总督必须离开南京,去江苏淮安督办河工,不能偷懒。

盐就更不用说了。道光十年,公元 1829年,朝廷决定由两江总督兼理两淮的盐务。地球人都知道,在封建社会,盐有多么的重要!管圣人云:无盐则肿!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有本事别吃盐……

两江总督还管外交。清末有两个著名的涉外职务: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作为清朝最为重要的两个总督,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大臣。

两江总督之于清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直隶总督,这都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听到的官职,总督是省长吗?

非也,巡抚才相当于现在的省长,而总督的权力在此之上,是官至一品的大臣。

其中的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对清廷十分重要,很多名人都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

总督的官阶品级和作用

在明清时期,一省之长叫巡抚,负责各方面的事务。总督的管辖范围覆盖两、三省,权力比巡抚更大;

在官阶品级,巡抚一般是从二品,而总督是从一品,而是都是由朝廷各部院中推选出来的。

但是总督和巡抚并不是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是互相协调配合,有时候总督还会兼任一方巡抚。

两江总督的特别之处

直隶总督是八大总督之首,这一点无须多言, 在其他七大总督当中,两江总督位居第一。这由其管辖区域决定,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包括江南(安徽、江苏)和江西两省。

这里是重要的粮食产地,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称,同时因为河港众多、水运便捷等原因,这一带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是清廷的赋税重地,税收收入甚至超过直隶省。

此外。在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旧河道经过江苏地区,注入黄海,所以黄河、长江这两条大河都在两江总督的管辖范围内,其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结语

明清时期的总督是由朝廷派出的军政长官,是负责一方事务的封疆大吏,相当于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或刺史。

两江总督凭借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赋税大户的身份在朝廷中举足轻重,我们熟知的晚清重臣都曾经被委任,例如曾国藩、张勋和晚清四大名臣。从以上方面都可以看出两江总督官职的地位和身份。


正一品贵妃


清朝的两江总督,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直隶总督,坐稳疆臣第二把交椅的要员。其本官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两江,即江南和江西的合称,康熙年间,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和安徽省,到了现代,江苏省又分出了上海直辖市。所以两江,就是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和上海市这三省一市之地。

坐镇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理论上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的军政大权, 但不同于其他总督,两江官制经过一番别出心裁的设置,彼此互相牵制和制衡。要作为总督的官员个人有足够能力和威望,才真正抓得住权。

如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的驻地都在武昌,广东巡抚和两广总督的驻地都在广州,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的驻地都在昆明,正所谓“督抚同城”,实际上这种和总督同城的巡抚,都是总督的直接下属。

而江苏巡抚驻地却在苏州,并不受驻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管辖,直接掌控苏南各府军政大权。 所以若是皇帝更宠信的苏抚,完全可以不理会江宁的总督。而天高地远的安徽巡抚、江西巡抚更不用说,两江总督对他们的节制,也就是个名义。


甚至管理江苏、安徽两省绿营兵的江南提督,也并不驻节江宁,而在松江府,同样与其他各省提督驻节省城,受督抚节制大不相同。

所以若是皇帝宠臣担任的两江总督,本身又有能力与威望,方可以名副其实压制三省巡抚与江南提督,成为军民兼管的三省之主,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曾国藩,否则就仅仅是个政令只行于苏北、苏中各府与江宁一城的地方民政官罢了。

清代二百余年,最有名的两江总督,莫过于曾国藩。他刚刚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封“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有二十万湘军为辅翼,真正在苏、皖、浙、赣四省说一不二的藩镇,几类于裂土封王了。 并获得世袭罔替的一等侯爵位,并加首席大学士头衔,被称为元辅,虽然他的本官还是两江总督,却已是无可争议的当朝第一大臣,远非其他任何总督、朝官可比。

只是曾国藩年事已高,加上嫡系子孙也无帝王才,长子曾纪泽本是一介书生,即使起事成功,也不过是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或者是李鸿章作嫁衣,才宁可自减羽翼,裁撤湘军,效忠清朝到底,以全一时令名。岂料还是终究难得满清皇室信任,被慈禧巧借天津教案,轻轻松松毁其一世英名,沦为举国皆唾骂之“汉奸”。


狐狸晨曦


清朝建立之后,为了管辖若大一个中国,选择在地方实行督抚制。将清朝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负责管理行政,一个省或者多个省设置一个总督负责管理军事要务。一般来说,清朝总督的权力要比巡抚大很多,不过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上下级关系,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

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总能听见“两江总督”这个称呼,两江总督在朝中可是一品大员,听着就觉得很厉害的样子。两江总督管辖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并不是江苏和浙江这“两江”。

这个官职也是基于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在清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两江总督有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几人。

清朝的两江总督,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直隶总督,坐稳疆臣第二把交椅的要员。其本官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

坐镇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理论上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的军政大权, 但不同于其他总督,两江官制经过一番别出心裁的设置,彼此互相牵制和制衡。作为总督的官员个人有足够能力和威望,才真正抓得住权。乾隆之后,很多省份的总督会直接兼任巡抚。这也就表明了不管初衷如何,总督其实是一方军政民政的最大主官。

总督的级别应该是正二品,相当于省部级正职。但是九大总督中的直隶总督和两江总督由于太过重要,雍正之后惯例会加上兵部尚书衔和都察院右都御史,这就变成了从一品,副国级。而其他总督一般都是兼兵部右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还是正二品。

清朝历史上共任命了80个两江总督,前期一般由满族人担任这个官职,大家也都知道清朝是以满族为尊的。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担任两江总督的汉人逐渐增多。上文提到的几个人就分别在道光、咸丰年间担任两江总督。

因此,两江总督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的人选也会非常谨慎,毕竟他牵动着整个国家的财富和地方权力的格局。

两江总督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曾国藩、李鸿章、林则徐等等这几个人。按照具体的情况来说,这几个人当时统管的职务、手中的权利有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像是李鸿章和曾国藩几人,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平定了战乱。

李鸿章晚期的时候还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正是因为这样,李鸿章所受的争议是很大的。而曾国藩则支持且促成了“留学生事件”,还发展洋务运动。两江总督所统领的地方是当时清朝财政收入最大的地方,但是具体两江总督能拥有多大的权利还是要看总督自己的能力。


徽公子


一、源起。

总督一官,源起明朝。

明英宗时期,因川陕用兵,英宗派遣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前线军务”,总督一词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整个明朝,“总督”都是临时差遣。即某地方有突发事件,需要朝廷派出大员专项处理,于是派某某“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等等。

在明朝,总督没有具体品阶,职级中带“总督”者,品级还是依照原来官衔。

二、变化。

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总督逐渐成为一级官职。

乾隆中后期,全国设置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川陕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等。

三、品阶。

按照清朝制度,总督为从一品官员。

两江总督全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两江总督所辖范围为“江南、江西”两省(包含如今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方广大;不但惯例这些地方的民政,并且总览一方军务,赋税(粮饷),水军操练,以及河道管理等等,可谓将两江地区行政、军政、财政一把抓。

两江总督一般还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职衔,可见权力之大。

清朝两江地区是一国赋税中心,地位极重。故此两江总督在朝廷百官中地位超然。历任两江总督中出了许多名臣,诸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叶之秋


两江总督是清朝的封疆大吏中最大的官(晚清时因北洋水师之故变成了直隶总督),号称疆臣领袖。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民政和军务,约略相当于文革时期的南京军区司令。


清朝的督抚没有明确的统属关系,都直接向皇帝负责。但总督能不能管得了巡抚因人而异。因为清代官制,总督兼署兵部尚书(正部)衔,同时兼左都御史衔;巡抚兼署兵部侍郎(副部)衔,同时兼右都御史衔。说是兼署,只是挂个名头,方便有事时统兵和监察,并不是要到衙视事。所以,虽然论起来巡抚是总督的属下,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当真。

清朝的官制,封疆大吏都是军事民政一把抓,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即承平时期管民政,战乱来时统兵。这也是与明朝最大的不同之处。晚清统兵大员,掌管方面的,几乎清一色的两榜进士出身,而那些专职的武将,则多是受这些人节制的。

其中总督最大,相当于大军区司令但兼管民政。从一品,一般管一个或几个省。省里设巡抚,正二品,相当于现在在省委书记。巡抚下面设布政使(藩司,从二品)和按察使(臬司,正三品)。布政使就是现在的省长,主管民政和税收,因此藩司衙门就是现在的省政府。按察使是副省级,负责刑名,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臬司衙门不好与现在比,大致相当于省高检和高法,再加上一点点公安厅(感觉现在的公安厅太厉害,清朝没有相对应的部门)。布政使和按察使都向巡抚负责,是巡抚的下属。以上这四个职务,统称为封疆大吏。



清朝的督抚制度不太规范。有的地方总督管几个省,如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等。有的地方只管一个省,如四川总督。有的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河南和山西)。有的省只有总督没有巡抚(四川)。还有两个特殊的总督:漕运总督与河道总督,这两个总督虽然与其它督抚级别差不多,但不算封疆。

督抚一般都不在一个城市。如两江总督驻江宁,江苏巡抚驻苏州。但也有督抚同城的,如广州(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福州(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武昌(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等。督抚同城一般被许多督抚诟病,因为一个城市有两个最高长官往往矛盾重重。所以河南巡抚和山西巡抚最受追捧,因为这两个省上面没有总督,巡抚唯我独尊。

同治中兴前,两江总督是疆臣领袖。因为那时两江地面是东南财赋之区,每年赋税钱粮占全国财政收入的80%。同治中兴以后,朝廷设南北洋大臣,分别由两江总督沈葆桢和直隶总督李鸿章兼任。沈葆桢是个讲理学的人,不如李鸿章务实,所以北洋水师发展起来了,而南洋水师不温不火。北洋崛起以后,直督的地位超越江督,疆臣领袖的地位也就由直督取代。不过江督的地位并没有下降,一直与直督并驾齐驱。


江督出名臣,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都当过江督,如于成龙、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