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楊應龍為什麼要造反?

似沐夕梓


楊應龍造反,在歷史上被稱為播州之役,是萬曆三大徵之一。並且還是三大徵之中規模最大的一役。其出兵規模,遠遠超過了同時期的抗倭援朝之役。



一、播州和楊氏家族

楊應龍是明朝萬曆時期的播州宣慰使。雖然他是朝廷冊封的地方官,但卻可以世襲。用俗話來說,他也就是所謂的土司,土皇帝。由他管理的播州,就是現在的貴州省遵義市一帶。明朝的時候不歸中央直轄,而是叫播州宣慰司。

所謂宣慰司,即介於省與州之間,一種偏重於軍事,掌管軍民之事的地方監司機構。用俗話說,就是天高皇帝遠的半獨立王國。

楊應龍並非是播州的統治第一代土皇帝,如果歸根溯源,他們家族在播州的統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之後歷經兩宋、元朝,楊氏家族一直都是播州的實際統治者。截止明朝萬曆收時期時,楊氏家族在播州統治時間已經超過了七百年。比大明朝的歷史要悠久的多。


二、蜜月期

播州楊氏和大明朝廷的關係一直都很好,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時候,楊氏非常配合,沒有給明軍搗亂。元朝被明軍幹趴後,楊家是第一批去南京表示效忠明朝的地方土司。

其後,歷經成祖、仁宗、宣宗、憲宗、孝宗等數朝,楊家與明廷的關係一直都很好,跟地方官吏的關係也非常融洽。他們在大明朝的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關係網,靠著販賣珍惜木材賺了很多錢。而明朝的諸多地方官由於都跟楊氏有灰色交易,因而當時很多地方官跟楊家的關係也非常好。

所以,起碼在萬曆之前,楊家是沒有想過要造反的。而諸多明廷官員也沒有想過楊氏會造反於朝廷。畢竟沒人會跟錢過不去。楊家要是沒有了,很多人會損失一大筆收入。

這裡跑個題。提到土司,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形象很土,很殺馬特,如果頭上不戴個羽毛,身上不穿個豹皮,那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土司。但其實,明朝時期的土司,普遍都是漢化很深的。特別是像播州楊氏那種漢化很深的大土司,其在文化方面早就跟內地的漢人沒什麼區別了。明廷官員雖然歧視土司,但也沒把土司視為蠻夷,朝廷允許土司享受半獨立的地位,其實也是想減輕朝廷對邊遠地區的財政管理壓力而已。




三、矛盾激化

明朝中前期,由於社會穩定,商品經濟比較繁榮,因此播州楊氏和明朝地方官員的關係都比較融洽。但是,明朝進入晚期後,這種融洽的關係急轉直下。

由於中原地區的經濟不行了,楊家的木材生意受到了影響,其收入一年不如一年。沒了穩定的收入,楊家就只能去搶,靠打仗和劫掠周邊少數民族,維持財政穩定。

明朝派到貴州和四川的地方官,因為需要利用楊家的武裝力量,因而對楊氏的種種不臣行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抗倭援朝時,四川需要出兵,但是四川軍務空虛,無兵可派,四川地方官就找到楊家,讓楊家幫忙出兵。求人矮三分,楊家勢力既然還有利用價值。因此,四川、貴州的地方官也就假裝沒看到了。

但是,窗戶紙總有捅破的一天。由於楊應龍漸漸發現,跑去那些大山溝裡搶少數民族同胞實在是沒什麼意思,路遠不說,還沒有油水。於是,他就開始搶漢人的城市。結果這一下就鬧大了。

鬧大了之後,朝廷怒了,打算懲罰他。但朝廷仍然顧忌他,並不願意出兵。只讓他繳納罰款了事。這個罰款的額度非常大,等於是讓楊應龍把之前洗劫的財寶全部吐出去。楊應龍一看罰款數額,非常惱火,這相當於他打劫,最後全便宜朝廷那幫貪官。於是他就一直跟朝廷周旋。拖延時間。

楊應龍這麼鬧,底下的人慌了。因為底下的小土司並不想得罪朝廷,結果楊應龍就殺了幾個不聽話的小土司。於是,他就跟底下的小土司鬧掰了。


備註:明朝的宣慰司,通常並不是只有一個土皇帝。在最大的土皇帝之下,往往還有小土皇帝擔任次一級的土司官職。這些大小土司官職都是世襲的。

四、造反

楊應龍和外部州縣,以及播州內部的小土司鬧掰後,於是就有了所謂的“五司七姓”聯名告楊應龍謀反。這些小土司本來就討厭楊應龍,覺得他做派張揚,手段殘忍。因此就對他是痛打落水狗,把很多有的沒的事情全部一股腦的捅到了朝廷。

朝廷收到奏報後,自然是大怒,但是由於楊應龍統治播州期間,播州的經濟與文化都達到了一個盛況,而且他的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所以朝廷這一次又忍了,讓他繳納一筆比先前更高的罰款。只要交了,這事就算兩清了。

楊應龍面對此情此景,他個人認為朝廷是要抄他的家,於是他就扯起旗造反了。

造反後,楊應龍號召苗人跟隨他一起殺地主分田地,只要跟著他就有錢有地。於是播州九溪十八洞的苗人群起響應,個個是踴躍參軍。楊應龍的隊伍因此迅速壯大,兵力高達16萬人之眾。頓時嚇尿了四川、貴州兩地的地方官員。

在這種情勢下,播州和朝廷的最終決裂似乎已經不可避免了。

不過前面說了,萬曆時期的川黔地方官都是渣渣,楊應龍準備造反,如果朝廷那邊沒有鎮壓的打算,這仗肯定還是打不起來的。所以當楊應龍扯旗造反後,貴州巡撫壓根就沒有派兵鎮壓,而只是派了三千老弱病殘的官軍去播州抓捕楊應龍,打算做做樣子,然後背地裡跟楊應龍談判,讓楊應龍把罰款交了,最後幫他把這件醜事掩蓋過去。

畢竟,天高皇帝遠,萬曆那種宅男哪裡管得到貴州的事情。

結果誰都沒想到。楊應龍也是瘋了,他直接命令土司兵圍攻官軍,把三千老弱病殘的官軍全給殲滅了。


五、平叛

楊應龍的行為,終於把事情鬧大了。三千官軍被殲滅,換誰也不敢隱瞞。於是,這事報道朝廷。當時也是巧了,由於抗倭援朝正好剛剛打完,十二萬精銳明軍回朝。萬曆皇帝一看,你們也別休息了,直接開到播州去平叛吧。


十二萬大軍,而且還是剛剛從朝鮮跟倭寇血戰了幾年的精銳。再加上八萬地方部隊,一共是20萬大軍。這幫人一去,楊應龍的16萬土司兵在抵抗了114天后,被打跪了。

根據當時擔任川、湖、貴三省總督李化龍編纂的《平播全書》一書來看,當時平叛的明軍簡直就是猛虎撲食。哪裡是去平叛的,簡直就是去打劫的,平叛只是摟草打兔子,順帶手的事情。

於是,在播州當了七百多年土皇帝的楊氏家族就這麼悲催的被剿滅了。



六、總結

從整個事件的前因後果來看,其實楊應龍叛亂的原因很簡單:

首先,楊應龍不是一個有政治城府的人,他沒有受過任何民間疾苦和歷江湖鍛鍊。他這種人只能下順風棋,形勢好,才玩得好,但碰到重大危機或挫折時,就會一錯再錯,自以為是的以為能對抗朝廷。

其次,明朝的地方軍隊太虛弱,完全鎮不住地方土皇帝。楊應龍多次洗劫周邊府縣,對明軍的戰鬥力很瞭解。明軍的地方部隊但凡是有點戰鬥力,像楊應龍這種廳局級別的土地帝,斷然是不敢造反的。

第三,明朝中後期的經濟危機,也是楊應龍叛亂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朝中前期,全國的經濟形勢比較好,播州楊氏靠販賣木材能賺到大筆的錢,壓根就沒想過造反。但自從中原經濟不景氣後,播州也受到了影響。所以楊應龍叛亂的根源,其實還是在於播州的經濟不行了。他後來數次惹惱朝廷,就是因為沒錢。而如果他的財源不出問題,他是不可能造反的。誰會跟錢過不去?


平播之役後,明廷取消播州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置遵義、平越二府,分屬貴州和四川兩省。到了清朝時期,雍正帝加大改土歸流的力度。至清中晚期時,貴州已經沒有土司了。


Mer86


播州揚氏是一個由漢人組建的西南土司政權,歷經70O餘年,由唐朝開始至明萬曆結束。

經考證,播州揚氏的祖先是山西太原人揚端,當時正值唐僖宗乾符年間,西南邊陲的南詔國入侵播州一帶,揚端響應國家號召帶領幾百個族人應徵入伍,取得勝利後楊端被派在蜀地滬州駐守。本來楊端和播州湊不到一塊的,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揚端揀了個大大的便宜。

羅氏是唐朝分封在播州的諸侯,到第五代羅太汪因每幼無力擔負起抵抗外族入侵的領導任務,使播州在南詔的入侵中受了很大的損失,引起部落頭領的不滿而被趕走,羅太汪找到楊端請求邦其復位,楊瑞不知是出於同鄉的考慮還是覬覦羅氏的地盤,於公元876年率部從蜀地滬州沿赤水河水陸進攻播州,取得勝利後便入主播州。



從唐朝的揚端入主播州起,世襲至第六代楊昭,此時已進入北宋時期。到宋仁宗時期,楊延昭之子楊充廣路過播州時,發現同宗同脈的楊昭沒有子嗣,便將自已的兒子楊貴遷過繼給楊昭,楊昭去世後,由楊貴遷世襲播州之位。至此,播州又成為揚家將楊氏一族。揚氏主政播州後一直忠心大宋,不但竭心守護邊疆,還大力傳播和推廣中原文化,發展社會生產力,平等對待各民族,各部落土族,不但擴充了地盤,人口也由最初的幾仟人發展到十幾萬人。

公元1235年,播州楊氏已傳到第14代楊價手中,此時已至南宋末期,蒙古大軍消滅金國後,大舉南下入侵南宋。楊價帶領5OOO土族軍隊不但解救了被蒙古軍隊圍困的宋軍,還取得了陽平關之戰的勝利。不久,揚價先後在地勢險要的位置築城十餘座,其中最最名的就是釣魚臺,後來南宋守將在此憑險堅守,蒙古大軍在付出殘重代價後依然未能攻取,大汗蒙哥也在此重傷不治而亡。在播州也依山險修建了另一座保壘一一海龍囤。這座堅固的城池同樣也給後來萬曆年間平叛的明軍造成很大的傷亡。

元滅宋後,播州揚氏歸順了元朝,被封為播州安撫使,並且擴大了地盤,元朝統治者將播州做為鎮守南疆的撟頭堡,既可防禦外敵入侵,又可監視各部族,以防叛亂髮生。

到明朝萬曆年間的楊應龍已是第29代,楊應龍被朝庭封為播州宣慰使,下轄草塘、黃平兩個安撫司,併兼有真州、播州、餘慶、白泥、容山、重安六個長官司,及世襲的各級土官。剛開始,楊應龍多次協助明朝鎮壓其他少數民族的反抗,並向朝庭進貢名貴木材,深受明朝統治者的信任。時間一長,揚應龍恃寵而嬌,對各族人民的統治極為殘酷,經常以殺人來為自己立威,並且稍微與他有小過節的的也一樣殺掉,搞的播州當地人心惶惶。

明朝對待土司的政策不同以往,而是將以往地方諸侯的形式,改為儘量削弱土司的力量為目的,從而形成一個機制一一改土歸流制,就是改土司製為流官制。那麼以往的土司世襲制就不存在了。而且,明朝反覆將播州的歸屬在四川和貴州兩地來回變化,最後由兩地共同管轄。這樣楊應龍的地位和世代積累下的祖產隨時可能被朝庭拿走。這時楊應龍的愛妾田雌鳳與正妻張氏產生矛盾,並將張氏殺死。於是妻叔張時照上疏朝庭告楊應龍謀反,朝庭多次下令楊應龍到上司處接受審查,他拒不接受,並且暗地裡招兵買馬。`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明朝派巡撫都御史王繼光到重慶,與總兵劉承嗣、參將郭成兵分三路,一同向播州進發,不想在婁山關一帶被楊應龍設伏打敗,明軍損失慘重,只得退兵。揚應龍也積極備戰,不但加固海龍囤,還在前後修建了12道關卡,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據《明史》記載:“所居飾以龍鳳,僭擬至尊,令州人稱已為千歲,子朝棟為後主。"經過多年準備,楊應龍勢力日益強大,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佔領貴州洪頭、高坪、新村等地,又侵佔湖廣四十八屯,後又攻陷川東重鎮綦江,以此為據點可以直取重慶和成都。明朝在結束朝鮮戰事後,徵調八省兵馬進攻楊應龍,至萬曆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明軍會師於遵義北面的海龍囤下,自楊應龍的老巢猛攻,由於地勢險要,至六月五日才攻破海龍囤,楊應龍自殺身亡。明朝平定播州之亂前後歷時114天。


喬江寶


播州楊家政權,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極其奇葩的一個政治存在,實際上,如果按照實際執政時間來算,楊家政權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命的集團。

周朝號稱享有800年江山,實際上不但有西周東周之分別,在分封制的背景下,周朝天子並不擁有真正的帝國實權;漢朝有400多年江山,中間也被王莽插進去一個十幾年的新朝。宋朝名義上有300多年江山,可是一來有北宋南宋之分,二來,像南宋那種窩窩囊囊的政權,根本稱不上是一個帝國,宋朝實際上是一個類似三國分裂的格局,宋朝皇帝根本不像其他帝國那樣完全的掌有中國。

相比之下,盤踞在山高水險的雲貴高原的播州楊家,竟然在播州一地經營了700多年的家族基業!從唐朝到五代到宋朝到元朝直到明朝,真個是鐵打的楊家流水的皇帝。每一代政權交替,都沒有動搖楊家在播州的統治根基,每一朝皇帝都願意楊家做他們的播州代理人。

這絕對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現象。

為什麼楊家能夠連續725年屹立在播州不倒呢?

鐵錘認為奧妙首先在於楊家始終和當權的中央政權保持著良好的互動和信任,王朝在位的時候,俯首稱臣,交糧納貢。朝廷在播州無需派遣一兵一卒的社會資源,就可以源源不絕從播州取得經濟利益,而且楊家人還那麼聽話,那麼會來事。大家各取所需,何樂而不為?其次是楊家人在朝代更替的時候,從不留戀舊東家,很快投入新王朝的懷抱,新王朝為了籠絡地方豪強,自然願意做順水人情,封賞不斷,迅速確立新一代的君臣關係。

楊家正是靠著這個左右逢源的手段,做了700多年的土皇帝。

中國還有哪一家家族勢力有這樣的神通?

可是為什麼到了楊應龍這一代,楊家人要起兵造反了呢?

鐵錘用三句話,先把楊應龍造反的原因歸納一下,再做詳細的闡述。

首先,楊應龍在當地胡作非為激化了地方矛盾,而屠殺原配家族引起內訌,成為導火索;

其次,播州楊家,身陷地緣政治的夾縫之中,已經失去了迴旋空間;

最後,明朝政府在動亂初期處置不當,最終逼迫楊家一步步走向叛亂之路。

第一部分 楊應龍在當地胡作非為激化了地方矛盾,而屠殺原配家族引起內訌,成為導火索;

根據平播之亂核心人物李化龍撰寫的《平播全書》,楊應龍在播州血腥嗜殺,強徵民女為繡女,閹割平民兒童為奴,欺壓當地少數民族,種種惡性不一而足。雖然只是一面之詞,可是以世襲700多年的世家來說,這樣的事情多少會有一些,無風不起浪。

屠殺原配,是楊應龍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也是整個叛亂時間的最直接的導火索。楊應龍寵愛小妾田氏,最後老楊精蟲上腦,豬油蒙心,竟然把原配妻子張氏和自己的丈母孃給殺死。就算楊應龍是播州的土皇帝,可是這兩件畜生行為也是過於出格,也是他承擔不起的罪名:首先楊應龍妻子是誥命夫人,皇帝冊封的,輕易動彈不得;第二,殺岳母,屬於大逆不道的罪名。明朝以孝治天下。殺岳母,可謂不孝。

因此,當原配張氏的叔叔張時照和部下何恩,宋世臣向朝廷告狀,聲稱楊應龍謀反的時候,上面馬上開始動起了腦筋。因為播州行政歸口與四川,軍事歸口與貴州,兩家意見不同。貴州方面建議剿滅,四川方面建議安撫。從不同的態度,大家就知道楊應龍和兩地迥異的關係。果不其然,楊應龍在得知上面要追查之後,願意去四川,不願去貴州接受調查。

楊應龍被囚於重慶的時候,正好是萬曆皇帝發動朝鮮戰爭的時候,國家用人用兵之際,楊應龍主動提出願意出兵參加援朝戰爭。於是朝廷同意將功補過,把楊應龍放回播州,可是楊應龍的兵馬還沒開完動員會,朝鮮戰爭已經結束,戴罪立功已經麼有了機會。這就很尷尬了。四川巡撫王繼光繼續追查楊應龍,這回老楊賴在老窩死活不出頭。王繼光和總兵大人一道趾高氣揚進軍播州,結果到了婁山關就被楊應龍打的滿地找牙。

以上就是叛亂的起因。

其次,播州楊家,身陷地緣政治的夾縫之中,已經失去了迴旋空間;

播州楊家在播州經營700多年,在行政管轄上,絕大部分時間都屬於四川管轄,楊家和四川當地政府的淵源一直很深。可是到了明朝初期,朝廷對於播州的管轄權一變再變,到了明朝嘉靖年間,貴州地區獲得了播州的軍事管轄權,四川地區保持播州的行政管轄權,一僕侍奉二主,其中尷尬可想而知,而大部分都是因為經濟利益而起。四川是播州老東家,楊家在四川根深葉茂,打點充足,從他自願前往四川受審就只見一斑,越是這樣,貴州越是不滿。所以變亂初起之後,貴州上來就是要置楊家於死地的姿態,而四川方面則態度較為緩和。

最後,明朝政府在動亂初期處置不當,最終逼迫楊家一步步走向叛亂之路。

萬曆23年,兵部侍郎邢玠擔任貴州總督,再次問罪楊家。楊應龍見勢不妙,上演一出捨車保帥的苦肉計,把手下黃元等12人推出去做替死鬼,同時認罪認罰,自願繳納白銀四萬兩作為採木金。可是上面依舊不願意輕饒,他們拿掉楊應龍的官帽子,讓他的長子代行播州土司之職;這還不算,還要把楊家二少爺抓到重慶做人質。等到楊應龍全盤答應了地方政府的要求之後,楊家二少爺好死不死,死在了重慶。真實的死因是什麼,我們現在不得而知,可是隨後發生的事情,徹底激怒了土皇帝楊應龍:楊應龍要求重慶方面把兒子的屍體送回來,竟然遭到了拒絕。說實話,這件事做的就有點不講人倫了。隨後楊應龍再也不替繳納四萬兩白銀當贖金的事情,而且放出話來,我兒子活過來,銀子就送過去。(吾子活,則銀子至矣)隨後楊應龍開始在播州地界排兵佈陣,做好了戰爭的準備,而且率領手下兵馬四處襲擊附近的四川和貴州區域,正式走向了決裂。

在戰爭初期,播州方面佔據了優勢,萬曆27年,貴州巡撫江東之率領3000兵馬圍剿楊應龍,結果全軍覆沒。這個時候萬曆皇帝已經完成了朝鮮戰爭,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楊應龍。萬曆派遣名將李化龍率領八路兵馬,總計20萬大兵,圍剿叛賊楊應龍。在朝廷的強大軍事進攻下,播州逐漸喪失優勢,最後楊應龍自殺身亡,萬曆28年,楊應龍妻子兒女六十多人被帶回京城,碎磔於市。

平播之亂,以萬曆朝廷的全面勝利告終。

總結:

平播之亂,位列萬曆三大徵之一,也是三大徵中耗費精力,耗費兵力,耗費財力最多的戰爭。表面上萬曆皇帝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實際上對於國庫空虛,早已走向衰敗的明朝政府來說,是在風雨飄搖的帝國大廈上面,又給予了沉重一擊。有人說明朝並非亡國於崇禎,而是亡國於萬曆,這三大徵,就是最重要的一個證據。


鐵錘文史


播州的楊應龍是被明朝逼反的,播州楊家統治播州800多年經歷了幾個朝代,始終都歸順朝廷,特別是元宋對峙階段,堅定的站在南宋一方,協防重慶釣魚城,直到南宋滅亡後才歸順大元,所以楊家有些跋扈但是應該沒有反意,只想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播州也是比較富裕的地區,後來遵義入黔就是以為貴州的收入連官員都養不活,軍隊戰馬都吃不飽,劃入遵義後才解決這個問題了,可見當年遵義的富裕。

明朝為什麼要逼反播州楊家?這也是被逼無奈,播州楊家手握十多萬軍隊,讓誰都如坐針氈,不放心,在古代即使太子擁有這麼多軍隊一樣會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何況一個地方土司。更重要的是緬甸蠶食雲南,甚至軍隊都打到四川攀枝花了,雖然被明軍擊敗,但是播州楊家的地方勢力存在直接切段大明對雲南四川貴州的控制,所以土改流勢在必行。


勇行萬里路


最近相信很多人對於《夜天子》這部電視劇也是一直在追啊,裡面就說到了播州土司楊應龍,但是第一部完了,楊應龍還沒有造反,很多人看了結局也知道會有第二部的,看過小說的人應該都知道的。

歷史上確實有楊應龍這個人的,而且也確實是播州的土司,後來也確實造反了的。楊氏在播州經營已經超過了數百年,我們都知道西南少數民族大部分地區都是土司制度,當時的雲貴地區,四川很多地方都是這樣的,而這個楊氏土司從公元727年就已經開始世襲土司了,已經傳了29代了,在這些地方土司就是土皇帝。把那些朝廷派的官根本不放在眼裡。

播州土司傳到了楊應龍這一代,世襲了土司,而且明朝在播州也設著了宣慰使司,楊應龍也世襲了這一職位,後來又升到了驃騎將軍。

平叛楊應龍的造反也是萬曆三大戰役之一,還有寧夏戰役平叛蒙古人,還有援朝戰役打退了倭寇。再就是平定楊應龍的播州,化解了苗疆的問題。

楊應龍造反其實也是必然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土司制度其實已經慢慢的不再被朝廷所接受了,所在明朝開始的時候就對西南地區進行土改歸流,什麼意思呢?以前朝廷對這些地方都是實行間接的統治,朝廷對這些地方也很少管理,沒有官員。但是土改歸流之後就是朝廷直接統治這些地方,設置朝廷的官員,駐地等等。但是要說到土改歸流真正實施還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進行的比較徹底。

那麼進行土改歸流對於當地的土司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朝廷接管這些地方,也就意味著這些土司就不能為所欲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這些土司很多人還是不願意的。

而且當時楊應龍的勢力確實是很大的,首先在經濟上但是楊應龍掌握了播州,而這裡又是西南最繁華的地方,楊氏家族有著大量的莊園,作坊等等。而且在軍隊上楊應龍也是積極的準備,招兵買馬,楊應龍有了勢力之後自己也是非常的驕橫,欺壓百姓,而且楊應龍依然覺得自己就是皇帝竟然雕龍飾鳳,而且還用宦官,宦官在古代只有皇宮裡才有的。楊應龍造反關鍵的還是他的兒子,楊應龍驕橫成性被朝廷革職,他的兒子又被押解到了重慶關鍵是還死了。楊應龍看到自己的兒子死了,也是不得不造反了。因為他知道繼續再等等下去,朝廷也會找個理由把他給滅了的。

經過楊應龍造反之後,明朝就開始在西南地區大規模的進行土改歸流,間接上楊應龍造反也是推進了朝廷對於西南地區的管制,促進了西南地區的發展。


中國歷史研究所


導讀:播州楊家,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家族,與歷代皇家關係緊密,但到了楊家29代家主楊應龍時,卻與明朝到了勢如水火的地步,最終起兵謀反被鎮壓,史稱“播州之役”,由於此戰規模極大,波及甚廣,故與“寧夏之役”,“朝鮮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那麼楊應龍為何謀反,筆者認為起因是楊應龍驕橫跋扈,無視禮法,引發朝廷不滿,而明廷處理失當,最終激化矛盾,致使楊應龍舉起反旗。



楊應龍是何方神聖

楊應龍是播州楊家29代傳人,為人驕縱無禮,常有僭越之舉,引起朝廷封疆大吏的不滿。那麼楊應龍為何如此囂張呢,那要從播州楊家的輝煌史說起了,唐末時,楊家祖上楊端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自立為主,成為當地的土司,而從楊家入主播州算起,歷經五代十國,兩宋風雲,大元大明而不倒,傳至楊應龍已是第29代,這就很神奇了,為何改朝換代都無法動搖楊家的根基,筆者認為這與播州的地理與楊家的理念有關。

  • 播州的地理原因

播州地處中國西南,與四川,貴州,湖南交界,“凡聯三省,此地勢西北塹山為關,東南俯江為池,中皆山谷盤亙。巉崖峻壁,跨接溪峒,人馬不得並行”,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地方,歷來為兵家所重,而由於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朝廷很難深入管理,於是在播州經略多年的楊家就成了後世朝廷官方認證的土司。

秦為夜郎、且蘭地,漢屬牂牁,唐貞觀中,改播州—《明史》


  • 楊家的處事哲學

而楊家能在朝代更替之時,獨善其身,除了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外,還有一個保命哲學—活在當下。

怎麼說呢,就是但凡改朝換代,楊家從不拖泥帶水,不留戀前朝,只為當朝效力,而且這不單單是口號,而是實打實的,但凡朝廷有事,楊家必然赴湯蹈火,加上積極獻貢,於是才成就了楊家700年的播州輝煌史。

楊應龍與朝廷關係的轉變

但到了明萬曆時,時任楊家家主的楊應龍與明廷的關係開始變得微妙起來了。起先雙方關係和諧,楊應龍也是大力獻貢,維持良好的君臣關係,但後來事情發生了變化,因為楊應龍太高調了。

而關於楊應龍的所做所為我們可以從明廷的《平播州書》裡窺探一二,“楊應龍益橫,所居飾以龍鳳,僭擬至尊:令州人稱己為千歲,子朝棟為後主,益選州人子女為繡女、閹人。 ”這雖然是明廷的一面之詞,但想必楊應龍多多少少有些打插邊球的嫌疑,我們不難想象,穩居播州數百年,作為名副其實的土皇帝,有些膨脹是必然的。

“貴州巡撫都御史葉夢熊疏論播州宣慰楊應龍兇惡諸事……巡按御史陳效則歷數楊應龍十二大罪,而複次其怙兇阻勘之狀”—《明實錄》



但問題是光明正大如此行事就麻煩了,於是周邊的封疆大吏看不下去了,紛紛上書彈劾,但朝廷內對待楊家也是意見不一,最後的結果是,楊應龍到重慶接受問責,但因表示願意出兵援朝而被釋放,但還沒來得及發光發熱,戰爭已經結束了。

於是主懲派繼續追責,這可激怒了楊應龍,公然抵抗,大敗官軍,這又激起了朝臣的不滿,要嚴懲楊應龍,這時楊應龍知道闖了禍,只能認慫了,“面縛道旁,泣請死罪,願執罪人,獻罰金”,並辭任土司之職,由長子接替,接著又派次子到重慶做人質。



本來事情到這裡也了結了,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將局面帶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什麼事呢,在重慶做人質的次子楊可棟死了,而更離奇的是屍體不歸還給楊應龍,這就過分了,而楊應龍此時說了一句“吾子活,銀即至矣”。此時此刻,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楊應龍不但不交錢了,還要報復。

於是調動苗兵,大肆劫掠周邊城鎮,朝廷派貴州巡撫率兵三千前往征討,全軍覆沒。之後朝廷集結重兵20餘萬,由李化龍統帥,力求一戰消滅播州楊家,而由於此次朝廷精銳盡出,楊應龍無力抵擋,最後兵敗自殺。

貴陽聞警,居民盡避入城,遠近震動。朝議責元鎮敗狀,令李應祥並將其軍,遂合水西、鎮雄諸部,直抵海龍囤,竟滅賊。—《明史》



楊應龍造反的原因分析

那麼回過頭來看楊應龍造反事件,楊應龍為何會反,筆者總結其原因為二點。

  1. 楊家盤踞播州多年,根深蒂固,深得當地各族人民支持,而萬曆年間戰爭頻發,戰果未知,作為家主的楊應龍雖無明顯的自立之心,但也流露出來目中無朝廷,驕橫跋扈的作風。
  2. 明廷在此次事件中確實有引人深思的地方,在楊應龍服軟之後還是不依不饒,窮追猛打,最後在楊應龍退休罰款的情況下,把他兒子弄死了,直接促成了播州之亂。而其背後應該是明朝中央集權與土司制度日益深化的矛盾所致。


楊家覆滅的影響

在播州之役後,在此地縱橫700年的土司楊家最終覆滅,之後明朝對播州實行改土歸流,而至於楊家的覆滅有其歷史必然性,畫地為王,根深蒂固的土司歷來被朝廷所忌憚,當時機成熟時,必然會有所動作。

而從大的方向看,播州之役的意義還是積極的,加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民族文化經濟的交流,有利於國家的穩定。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播州楊家由於盤踞播州數百年,深得人心,加上此代家主楊應龍過於囂張的生活作風,引起明廷不滿,而在明廷的各種過激操作下,楊應龍最終還是舉旗造反,而當明廷對外戰爭結束,重兵相加之下,楊家的覆滅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臨石觀海


題主問的一定是萬曆平播州之役,是萬曆三大徵之一。萬曆二十八年二月,明朝廷為了鎮壓播州土司楊應龍的叛亂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此次戰役楊應龍在明王朝24萬官兵八路圍攻之下,最後於六月以楊應龍兵敗自殺而告結束。這是這起事件的簡單過程,如果大家想具體瞭解可看《明史紀事本末》(該書言之頗為詳細)、《明史》、《石匱書》、《罪惟錄》等書籍。

萬曆三大徵分別是平寧夏之役、萬曆援朝之役、平播州楊應龍之役,這三場戰役得失原因都各有不同。在我看來寧夏之役屬於本可以少打或者不打(更多是因為政策失當而打)、萬曆援朝之役必須急打、大打(豐臣秀吉的野心人盡皆知,欲以朝鮮為跳板攻明朝)、而本文寫到的播州之役則是屬於遲早要打(明廷確實有政策失當,但不管是否失策,這場戰役都是繞不過去的,就是個早晚問題)。那麼為何說平播州這場戰役繞不過,遲早要打呢?

從其根本原因上來說,這是源於土司制度的弊端,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繼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當地的土酋管理屬民,並不改變當地的統治機構,像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是朝廷下詔襲封的,按《明史》的說法就是“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徵調,無相攜貳”。


像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只要聽從朝廷調遣,對朝廷表示恭順,便可保無虞。但是問題在於土司對所轄之民,所轄之境擁有絕對的管理權,當然還有自己的軍隊,這就形同獨立王國,更容易與中央分庭抗禮,有明一代中央與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終存在,在楊應龍之前的麓川之役,楊應龍之後的奢安之役都是土司與中央王朝矛盾的體現,這個矛盾爆發只需要一個偶然因素。可見土司世襲制就是矛盾的根源。

而具體到播州楊氏,這個弊端就很明顯。播州楊氏在播州建立統治長達七百餘年,經過幾百年的經營,楊氏的統治已經是根深蒂固,且兵力財力雄厚。以史料看,楊應龍多次帥播州軍隊隨明軍聯合進行大規模作戰,屢建奇功,這充分顯示了播州強大的實力。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隆慶六年襲職,以從徵剌嘛諸番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多卻敵先登,斬獲無算,先後賜金幣。
《全邊略記·卷七》:應龍於隆慶壬申襲職,從徵哈麻先登,多斬獲,從徵九絲,捕虜無算,從徵楊柳溝,卻地先登。先後賜金幣。



這些史料一方面顯示了楊氏在反叛前確實對明廷有調必徵,且戰功卓著。而另一方面確實顯示出了楊氏之實力確實能和朝廷分庭抗禮(從楊應龍反叛的情況來看,其調動10多萬的軍民與明廷相爭,實力可見一斑),對於這樣財力、物力充盈的土司,明廷肯定是有所忌憚的,正如《萬曆三大徵考》的作者茅瑞徵所言“蜀三面鄰夷,且借為用,而播為最勁,此不可制”。因此,楊氏內部一旦有機可乘,明廷絕不會放過征討的機會。


其次,川、黔撫按之爭激化矛盾。明代播州地處四川、貴州、湖廣交界處,其地與四川的聯繫更加緊密。由於地處衝要,且土地豐饒,從明初以來播州就成為了川、黔兩省官員爭奪的要地。尤其是貴州方面的官員對播州更是覬覦已久。早在嘉靖初年,經過川貴總督的會勘,最終決定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於四川、在軍事上歸貴州管轄。

《明史》卷312:總督奏,仍以播歸四川,而貴州思石兵備仍兼製播、酉、平、邑諸土司事,報可。

而楊氏在當時實力膨脹,又對其屬下的五司七姓進行殘害,波及貴州,貴州巡撫葉夢熊趁機上疏“歷數應龍二十四大罪”,力主討伐楊應龍。更在萬曆十九年提出將播州所轄五司悉數改土歸流。而四川方面,巡撫李化龍認為應當以“撫”為主,這就引起了貴州方面官員的極大不滿,指責四川官員對楊應龍有私心,行包庇之事,所謂“在黔者謂蜀有私暱應龍之心”,由於此事重大,朝廷決定對楊應龍虐待五司七姓的事進行審查,在重慶會勘楊應龍,坐法當死,楊應龍以兩萬金自贖。正在此時,日本侵略朝鮮,明朝廷徵發天下之兵,楊應龍表示願意率兵五千徵倭,被朝廷釋放,此次會勘戛然而止。


在這期間,原任四川巡撫李化龍“引嫌求退”,繼任者王繼光表示要嚴厲審查楊應龍,想再次將楊應龍召回重慶“嚴提勘結”,楊應龍拒絕赴召。至此,川黔兩省意見一致,決定以兵威逼楊應龍。但是卻被楊應龍擊敗。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與明廷的關係出現了大的裂痕。明廷本來就對楊應龍的實力比較忌憚,此次又在征伐中大丟顏面。在這場戰役後,明廷就已經有消滅楊應龍的想法了。只是苦於萬曆援朝戰爭正在進行,以“撫”的手段來安撫一下楊應龍的情緒而已,儘管楊應龍後來對明廷做出較大的讓步,如其次子楊可棟去重慶做人質,向朝廷繳納四萬金助採木,但打是幾乎不可避免的了。其後楊應龍之子楊可棟的死更成了導火索,直接爆發戰爭。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是時,寇氛未靖,大司馬欲緩應龍,專事東方,天子亦以應龍向有積勞,可其奏。


其三,楊應龍轄區內部矛盾激化。這個就有兩大因素包含在裡面:一、五司七姓。二、其家族內部問題。

先說五司七姓。所謂五司是真州、餘慶、白泥、容山、重安五個長官司,七姓是指田、張、袁、羅、譚、吳七姓。他們都是楊應龍的下屬。而楊應龍和他們矛盾根源在於利用自己簽印承襲表箋的特權,向土司與地方土目索賄,並削奪七姓權力導致的。

《天下郡國利病書·四川備錄·上川東》:初,黃平、草塘、白泥、餘慶、重安五司,凡承襲表箋須宣慰司印文乃達,往往索賄無厭,此釁端所由起。又其地有七姓之民,應龍寄以心腹,七姓又藉龍為奇貨,靡費金錢累鉅萬。久之,龍覺其欺,乃稍稍收其權,遂交仇惡,七姓叩閽鳴冤,且反噬龍矣。


楊應龍本人確實也是好勇鬥狠,既然你不服我,就發兵追殺你,於是就發兵攻擊五姓七司。說到這裡要特別提一下,楊應龍雄猜嗜殺確實有之,但是,是針對土司內部,而對明廷楊應龍確實在一開始並無反心,極盡恭順的,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明廷剿撫失宜所造成的。

《國榷》萬曆二十八年六月壬朔條:然應龍非有逆志,不過積忍嗜殺。而當事或重視之如虎,或蔑視之如鼠,均失其等,釀成大禍。


土司之間互相吞併本是當地之常事,像如此事件實力強大一方吞併弱小一方實在是見慣不怪,大家也默認此規則。但是播州這個地方有其特殊性,是漢化程度較高的地方。五司七姓裡有不少知識分子並不認同楊應龍的吞併,於是拼命告發楊應龍,楊應龍面對告發,則拼命發兵圍剿,惡性循環,驚動了明廷,釀成了一場惡戰。

而楊氏宗族內部也出現了裂痕成為了導火索。楊應龍寵幸小妾田雌鳳,田雌鳳汙衊楊應龍的正妻在外有姦情,張氏被楊應龍逐出。不久張氏與其母又被酒醉的楊應龍斬殺。於是“妻叔張時照與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飛文,告龍反”。從這件事上來看,楊應龍的個人殘忍嗜殺的性格給自己招來了禍患。


綜上所述,楊應龍的反叛,絕不是單個因素導致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明廷的原因,也有楊應龍個人的原因,是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參考文獻:《明史》、《國榷》、《明史紀事本末》、《全邊略記》、《天下郡國利病書》


論史


答案就是楊應龍自己也不明白。

如果楊應龍的目的是老老實實當播州土霸王,那一開始他就應該老老實實的,不要三番兩次挑戰明朝政府底線。

如果他的目的是想割據西南,那早在朝鮮之役膠著的時候,就應該動手,出兵席捲西南。更何況他招募的兩個軍師也建議他速取重慶、成都,挾持蜀王,以謀取西南。

如果他的目的是為死在重慶的兒子報仇,那他就不應該一直龜縮在海龍囤,試圖憑藉播州地利抵抗明軍。明明最初實力佔優,卻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相讓給明軍。

楊應龍的眼界比後來的奢崇明、安邦彥都不如,奢、安二人有較為明確的造反目的性,雖然成都、貴陽都未能攻下,但叛亂度比播州之役大多了。楊應龍沒一明確目的,所以他最終也只能自絕於海龍囤上。


s臨溪主人


中國歷史一直以來就伴隨著兩個主要矛盾,一個是君權與相權,另一個就是中央與地方!

因此,播州楊氏的反叛,其實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是中央與地方矛盾的集中提現!

自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楊端佔據播州到1571年楊應龍承襲播州宣慰司一職,楊氏盤踞播州已近700年!

通過這七百年的發展,楊氏在播州的勢力可謂是盤根錯節,宛如土皇帝一般,再加上當時的播州一帶十分富庶,強大起來的播州楊氏土司自然不會滿足於現狀!

這就是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也就是說,地方在強大之後,必然出現與中央政府針鋒相對的情況!

地方想要獲得更大更多的權力,而中央則要限制地方的做大做強,因此,雙方必然會有一個交鋒的過程,只是這個交鋒的過程,剛好發生在了楊應龍與萬曆皇帝在位期間!

有了前面29代人的鋪墊,到了楊應龍的時候,播州楊氏可謂是兵強馬壯,而當時的明王朝,則是處在一個由勝轉衰的過程中。

且當時的明王朝,剛剛經歷了平定蒙古人叛亂的寧夏之役,抗擊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朝鮮之役,國力削弱不少,這也使楊應龍更加的肆無忌憚了些。

而楊應龍這人又比較殘忍,噬殺,他聽信寵妾的枕邊風而殺了自己的妻子及岳母,因此被妻叔張時照嚮明廷狀告其謀反之心。

當時萬曆皇帝對如何處置楊應龍也是搖擺不定,最後還是命重慶知府王士請令楊應龍至綦江聽勘。

楊應龍花錢買平安,請納銀四萬兩助採木贖罪,並縛獻黃元等12人抵斬,朝廷允准,以子楊朝棟代其職、次子楊可棟留渝作人質。

後來,楊應龍的次子死在重慶,於是楊應龍徹底反叛,由於楊應龍的軍隊裝備精良,一時間竟連續擊敗四川,貴州,重慶等地的明軍,萬曆皇帝不得不從全國各地調集兵力。


1600年,明軍20萬人馬圍攻楊氏老巢海龍囤,楊應龍見敗局已定,便自殺而死。

至此,盤踞播州724年,歷29代的土皇帝楊氏政權,至此覆滅!


Mr農村大姚


播州楊氏,是歷史上中國西南的一個土司政權。唐朝唐僖宗乾符三年(876),楊端割據播州,形成世襲土司政權。直到明朝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1600),楊氏才被明朝政府所滅。

唐太宗貞觀十三年(639),唐朝政府廢隋朝牂柯郡置播州,改原牂柯縣為遵義縣(治所在今遵義市綏陽縣境內),作為播州州治,後來屬於黔中道。此後唐朝衰落,播州多次淪陷於南詔。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太原陽曲縣人楊端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自立為主,建立起一個世襲刺史的家族政權。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楊實獻其地歸附宋朝,宋朝在其地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仍以楊氏為其首領。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復設播州安撫司。南宋末年,播州軍為抗元主力之一。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楊邦憲降元,元於其地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安撫使。至元二十八年(1291),播州安撫司升為播州宣撫司,統轄十九個長官司和諸苗族峒寨,勢力範圍包括今貴州東北部和重慶綦江。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楊氏降明,此後被視為苗疆土司。

隆慶五年(1571),楊應龍世襲父親楊烈的播州宣慰司一職。萬曆十四年(1586),楊應龍升任都指揮使,因從調有功,加封為驃騎將軍。而就在萬曆年間,播州楊氏與大明朝廷關係惡化。

楊應龍當時控制著經濟發達的播州地區,擁有大量莊園和紡織作坊。勢力坐大後,他理所當然地成了明王朝統治西南的潛在威脅。且楊氏歷代統治播州,勢力盤根錯節,早有不臣之心。

而楊應龍認為四川官軍弱不經戰,對其非常輕視,久欲佔據整個四川,獨霸一方。他的居所雕龍飾鳳,又擅用閹宦,儼然是把自己當一個土皇帝。楊應龍為人狡詐多疑,好以誅殺立威,結怨甚深,所轄五司七姓不堪其虐,紛紛叛離。楊應龍還聽信寵妾讒言,殺妻及岳母,妻叔張時照嚮明廷告其謀反。

萬曆十八年(1590),貴州巡撫葉夢熊也上奏揭露楊應龍的不法諸事,力主勘問。此時,松潘地區動亂不安,播州壯兵不斷受調到外地協防,四川巡撫李化龍便奏請暫免勘問。可以說,在處理楊應龍一事上,黔蜀兩省意見不一。

萬曆十九年(1591),葉夢熊重議勘問,奏請播州改派流官治理。李化龍與之相左,遭致懷疑與斥責。朝廷詔命黔蜀兩省會勘,楊應龍當然願赴蜀而不赴黔。二十年,楊應龍赴渝受審,依法當斬。時倭人進犯朝鮮,楊應龍請求獻金贖罪並帶兵徵倭,朝廷允准。繼任四川巡撫的王繼光堅持嚴提勘結,楊應龍抗命不出,朝廷進而下令進剿。

二十一年(1593),王繼光會兵進剿,抵達婁山關。楊應龍詐降,暗地遣兵據關衝殺。朝廷官軍大敗且死傷過半,王繼光被革職。二十三年(1595),兵部侍郎邢玠命重慶知府王士請令楊應龍至綦江聽勘。楊應龍縛獻黃元等12人抵斬,並請納銀四萬兩助採木贖罪朝廷允准,以其子楊朝棟代其職、次子楊可棟留渝作人質。

不久,楊應龍聞次子死,拒繳贖金。二十四年(1596),楊應龍派兵襲掠餘慶、大呼、都壩,焚劫草塘二司及興隆、都勻各衛,圍黃平,戮重安長官家。二十五年(1597),他流劫四川江津、南川諸邑,襲擊貴州洪頭、高坪、新村諸屯,並侵擾湖廣48屯,朝廷震怒。萬曆二十七年(1599),貴州巡撫江東之等率兵3000進剿。楊應龍令其弟楊兆龍、子楊朝棟至飛練堡迎戰,官軍無一生還,江東之被革職。

隨著明朝援朝抗倭戰事接近尾聲,萬曆皇帝決心平定楊應龍叛亂。同年五月,李化龍再度出山,奉命節制川、黔、湖廣三省軍務,主持平播戰事。楊應龍於官軍集結前率兵八萬陷案江,縱兵血洗綦江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初春,明軍兵分八路進軍播州,總計二十萬人。

其中一路總兵劉珽乃平倭名將,素有威名,令苗軍聞風喪膽。他率軍一直攻到了婁山關下。婁山關是楊應龍老巢海龍囤的門戶,與海龍屯並稱天險,易守難攻。但是,此地卻被劉珽在四月至六月兩個月內攻破。六月初六日,楊應龍見敗局已定,與愛妾周氏、何氏關門自縊,兒子楊朝棟、弟楊兆龍被俘。戰役前後歷時114天,官軍斬殺楊應龍的部隊2萬人。萬曆二十八年(1600)十二月,李化龍班師回朝,並將楊朝棟等69人押解到京師,磔於鬧市。至此,平播一戰以完勝結束。

楊應龍老巢龍海屯遺址存留至今,位於今貴州省遵義市老城西北約28公里的龍巖山巔。當年楊應龍調集8萬役夫工匠、用了4年時間,在其祖先修建的龍崖屯基礎上擴建城堡、宮室,筑前後12關,在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山上圍築堅壁巨壘。建築物均以千斤巨石砌築,城門嵌刻關名,城門上營造箭樓,城內修建倉庫、兵營、水牢。各關之間石牆相連,可這還是阻擋不了明軍平播的步伐。

第二十九代播州土司楊應龍逾越規制、為害一方、威脅西南穩定,為大明中央剿滅。平播之役宣告了割據播州,傳位29代,歷經七百多年的楊氏世襲統治的徹底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