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现在过年越来越无聊,年味越来越淡,但无论习俗和传统怎样变迁,年,依然是让人最眷恋的味道。

今天让我们回忆一下80后的年味。。。回忆一下儿时过年的味道!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一、准备年货

备年货、送年礼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大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衣服以及过年期间的食品,显然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一般在小年之前,都会把家里的年货备好。依稀回忆起小时候跟着父母去镇上值班年货的情景,在镇上的集市上,人挤人,那时候还是骑着自行车去赶集,买对联、糖果、瓜子、蜜枣、鞭炮等等,最重要的是买新衣了,小时候一般一年就买一件衣服,都是跟着父母在大集市上买的,父母带着我们挨个摊位转,砍价(几十块、几块的往下砍),一般最后一套衣服加鞋子买下来不到100块钱,已经很开心了。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二、过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王爷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在我们那里,腊月二十三要做发面火烧,我们那有句谚语叫“二十三,发面火烧夹糖管”,后面半句记不到了。记得要在晚饭前把“火烧”做好,然后开始祭拜灶王爷,老妈烧香祭拜的同时,等她一声令下“放鞭炮”,我们就开始忙活了,寓意着伴随着鞭炮声送灶王爷上天给天庭报人口、报团员、报平安等。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三、大扫除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子)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民间称做“扫尘日”。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四、贴花花

二十八贴花花。贴福字、贴窗花、贴年画、贴挂千,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腊月二十八的下午就开始忙活着贴对联了,忙的不亦乐乎。小时候贴完对联了,还要隔三差五出来巡视一下,就怕被那些比你还小的熊孩子把你家对联撕掉了,不知道你有么有干过这种缺德事。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五、煮肉,蒸馒头

煮肉,蒸馒头我已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了,可能谚语里没有固定的日子,我印象中也就二十八九吧。煮肉的时候,我们可勤快了,就蹲在灶房的灶台前烧火,就为了等肉煮熟的时候啃骨头,撕一大块肉来过过瘾,小时候基本上只要过年才吃肉,那肉吃着是真香啊;蒸馒头,蒸包子,让我想起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馒头和包子了,贼好吃,一次能吃三四个包子,蒸的枣花馒头,你有没有总是悄悄的把馒头上面的枣给偷吃了呢?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六、熬夜(除夕守岁)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准备一些瓜子、糖果之类的,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小时候精神特别好,前半夜的春晚节目小孩子们都不太喜欢,都等着过了十二点看我们的偶像明星唱歌,但父母一般都会让我们十二点前睡觉埋怨父母,说:“不是要守岁熬夜的吗,为啥让我们这么早睡觉”,现在三十多了,除夕夜一般都十一点左右就乖乖的睡觉了,再也不用父母来督促我们了!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七、年味穿新衣

正月初一穿新衣,穿新衣,不仅寓意着新的开始,也蕴含着求吉避凶的美好心愿,除夕睡觉时我们会把新衣服放在自己的床头,初一早上六点左右就起来了,首先等着父母烧香拜神时的指令“放鞭炮”,我们就会在庭院前燃放已经准备好烟花爆竹,寓意是震慑山妖鬼怪。然后老爸会发一块钱压岁钱,开心的不得了。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八、收压岁钱

压岁钱,春节习俗之一,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早上忙活完之后,等着母亲把煮好的饺子盛到碗里,我们就会赶紧端着饺子去给爷爷奶奶拜年,会挣5块钱压岁钱,开心的不得了,然后等到吃了早饭就会跑到商店买一挂100响的鞭,拆成一个一个的放在口袋里,一会放一个,也会去吓唬小女孩,哈哈。也会花几块钱去买一把玩具枪。一年就能收到三四十块的压岁钱,基本上都要不情愿的上交给父母。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观点

一直以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的大幕就被徐徐拉开,当日的扫尘和祭灶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此后,杀年猪、扫房子、腊月二十八“蒸馒头贴花花”等,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氛围。而除夕之夜,团年饭、守岁等习俗,则将过年推向了高潮,门神、年画、压岁钱等,都是人们喜爱的传统文化活动,并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也是好戏连台。正月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这就是拜岁。正月初二还是传统的姑爷节,开始和爸妈一起走亲戚,去外公外婆那里拜年……走亲戚徐徐拉开帷幕。亲戚朋友拉拉家常,满满的都是年味,充满了人情味。。。

可以说,春节是最为盛大的全民狂欢节,衍生出一系列系统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然而,因为不少传统文化传承不够,感觉从2005年往后,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春节变为“吃货节”,认为春节的精髓就是“吃”和“攀比”。而在生活日益富裕的情况下,平常都能吃到美味已经不稀奇了,现在开始流行过年“攀比”,比谁在外挣的钱多,比谁开的车好,比谁吸的烟贵,开始打麻将、斗地主、斗牛、三公,并且赌博时一个比一个装阔,看谁赌的大,就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自尊心,在村里炫耀几天,也许一年打工的辛苦所得,就在春节这几天挥霍精光,等过完年只能悄悄地黯然离开家乡,继续打工,所以春节的年味也就变淡了。因此,要想找回浓浓的年味,就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过一个“稀里糊涂”的年,只有对春节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认同,这个年才过得有意义。

回味“那个年代”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