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与山西有什么历史渊源?

格尔图青年


“先有大盛魁,后有归化城”,“一个大盛魁,半座归化城”

归化城,呼和浩特市旧城,近450年历史,明朝时始建,1636年皇太极纵火烧城,清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

大盛魁,山西太谷人王相卿,祁县人史大学,祁县人张杰,三个肩挑小贩为主体,在杀虎口开设商号,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

大盛魁,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员工6000-7000人,82家分号,公积金1亿两白银(清朝当时年财政收入3000万两白银),生意北达乌兰巴托、俄罗斯,西到乌鲁木齐,19世纪初大盛魁总号迁到了归化城,1929年歇业,1947年彻底散伙。

山西,元、明、清三朝,近800年避开了一次次战争,当广大北方人烟稀少时,山西人口得以保留。清康熙实行“移民定边”,即走西口(今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距呼和浩特200余里)。移民中,山西移民所占比例最高,直接改变了内蒙人口。今呼和浩特人,有很多山西人的后裔。

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时,深入漠北,粮草供应困难,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平定准噶尔部后,主力部队移防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输。

晋语,六千万人左右使用,包括内蒙古中西部,北方唯一一个非官话的方言,分为八片,其中大包片(大同--包头)、张呼片(张家口--呼和浩特)。

内蒙日常奶茶中使用的砖茶,与纵横天下五百年的晋商密不可分。


知行合一162


在呼和浩特玉泉区大召寺的西墙往北,有一条街叫做宁武街。曾经这里被称作宁武巷,而类似这样的地名,在呼和浩特还有许多。这些地名在呼和浩特的起源,其实都跟著名的走西口有关。

走西口的由来

如今的呼和浩特人,许多都是山西人的后裔。这就要从著名的“走西口”说起了。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女人挖苦菜,男人走口外。起初走西口是男人们春去秋归的事,逐渐发展成举家迁徙。走西口,是我国北方地区在清朝和民国年间的一次重要的移民活动。

老呼市人管“巷”子读作“hàng”子,呼和浩特旧城的很多巷子都有着深深地“走西口”印记。随着历史上在呼和浩特扎根的山西人越来越多,时间长了,来自山西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就被和地名相关联了。

比如位于大召西墙往北位置的宁武巷,宁武是山西忻州市的一个县,因为当年这里居住的山西宁武人特别多,宁武巷便由此得名,现在已经更名为宁武街了。

在老呼市人的记忆中,宁武巷和牛头巷是平行的两条街巷,宁武巷北边是小西街,南边是三官庙街和棋盘街,可惜除了宁武巷之外,现在这些老街道已经被新街道所取代,再也看不到了。

山西后裔对呼和浩特的影响

大量的山西人因为贫困、饥荒、外出谋生,或是想学习手艺等原因,陆陆续续来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其中就有不少山西的手艺人,山西不同地域的人手艺也各有千秋,比如山西长治县的剃头匠,定襄县和大同的铁匠,原平的杠房匠或者是售卖水果的商贩,五台县的泥瓦匠等等。



玄焱讯息


简简单单概括的说一下:从明朝开始陆陆续续从山西各个地方陆陆续续徒步或者赶着马车带着干粮开往内蒙方向讨生活俗称(走西口)一直到现在。大范围的走西口历史上应该有过几次,其中最多的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在清末民初。太原地区、祁县周围的开往现在的包头方向。忻州地区以及朔州周围的开往呼和浩特跟乌兰察布方向。所以现在许多内蒙古的人都是山西籍后裔。直到现在内蒙各地还留有带有山西特色的商号、寺庙、民宿建筑等遗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蒙晋一家亲。内蒙许多地方的方言跟山西的很多地方一样,还有许多的、美味佳肴也跟山西的一样。包括一些习俗比如红白喜事一些禁忌也都相似。一些人保存的家谱上都有注明是山西籍。这几年许多内蒙人回山西认祖归宗,祭祀祖先。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更体现了山西内蒙是真正的一家人。内蒙古百分之七十的汉族人都是来自山西,剩下的百分之三十来自河北山东等地方,相对要少一些。

我所了解的大致就是这些。兄弟们有需要补充的评论区见


海中金牛


明朝时的西口笼统的说,是指“杀虎口”,它是内地与北方民族互市的市口之一,位于山西省原雁北地区右玉边墙的杀虎关市场设于边墙关外,边外蒙古地区统一于清朝统治之后,长城内外成为一体,内外商路畅通,归化、缓远两城,(注)在商贸、军事方面取代了“杀虎口”成了与东口(张家口)相对而言的“西口”,时间在康熙中后期。清朝一代,因形势所需,山西人人曾掀起几个“走西口”的浪潮,西部蒙古地区便成了山西人的第二故乡。
尽管内地人对少数民族有过不等价交易的不体面历史,但在沟通民族文化,互通有无,土地开发等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其中出现了不少佼佼者。对此本文就以所集资料以几个特别代表性的例子概括,奉献于读者
西口古道
一:隆庆四年,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达成边口互市协议之后,杀虎关守卫的军、政、吏、卒、便开始睁一眼闭一眼地把出边商农少量地放出边外,汉人逐渐渗入,土默特部臣服于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后,允许汉人持证出边经商,此时杀虎口人或在杀虎口有字号的通事行,就派出行商持证出边,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外的大小召前开展边贸活动。归化城取代杀虎口的边贸地位由此作为起点逐渐形成,这些人成为清代“最早“来归化城的山西人。
二: 从1696年到1928年两个半世纪,“西口”最有名气的旅商号是大盛魁。大盛魁的商业网点遍布华北华南重要城市,它垄断着外蒙古(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各种资源,特别是马羊牲畜及珍皮张、药材,那里的牧民把它恭称为“赛音大盛魁”(即宫府老爷),活佛及多数王公都是它的债务,该商号的创始人是山西祁县人王相廷,使大盛魁生意兴隆通南北的经理是右玉的秦钺以及晋帮伙友。
西口古道
三:西口药铺中历史最长,获利最多的“永合堂”,乾隆年间由大同大兴店投资开设,大盛魁从外蒙换取的鹿茸,大多由永合堂收购,后来来口外承租土地发家的山西人李七十二操纵了归化城的鹿鹿市场,但永合堂并未因此衰败,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参加公私合营。
四:归化城最早的刻版印刷业是由山西人开设的,位于小南街席力图与大召中间的“三元成”。当时三元成获利最大的是承揽席力图召的印“经”业务,其次是印制祭祀神鬼的神纸课马,谓之“纸马栏柜”,因前者厚积资金,三元成逐渐发展为财力雄厚多种经营的“府庄”(由山东东昌府进货而得名)经营商品有烟、酒、糖果、海味、纸张、颜料等,三元成最初的财东为顶户部的杀虎口李家,伙计中有祁县人,也有左云右玉人。后来李家抽股,店铺掌柜为祁县人,一直公私合营。
西口古道
五:清末西口书院中最有名气,最受学生爱戴的山长(校长)是大同人夏恭;教师中以山西人吴天章最有名望他们培养出不少有才华的学生,后来多数成为绥远的上层人物。
六:康熙后期,土默特旗效约出嫁于土谢土汗部世首领的恪静公主的一块肥土,作为公主庄园后开发成四个村庄,归化城人谓之四村水地,现属呼和浩特东郊太平庄乡,最早在这块荒土上承租垦荒的是山西寿阳人。年复一年,在乾隆初年已成为土默川上的产粮大户,土默川上的蒙古贵族也效仿这种形式由口里汉民包租转租自己拥有的牧场,把半农半牧的土默川迅速地推进到农业社会。山西寿阳人可谓西口外牧场变农田之最先者。
西口古道
当然了,以上收集,是山西人开发呼和浩特和土默川地区的几个代表性的例子。山西人对这个地区的文化、生活、农业、手工业、工业都有较大的影响。笔者此文,也仅仅是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各位读者有什么资料,或者见解,欢迎留言补充,不胜感激。
注:“绥远”,乾隆四年建成,位于归化城东北,相距里,专驻八旗兵及其家属。因出现在归化后,故又称“新城”,是现在呼和浩特的新城区范围之内的中心点。归化城建于万历年间,原城范围很小,城内仅有土默特旗的都统衙门、议事厅、皮市和收税的皮厅与大厅等,铺面很少。字号都在大、小召前,康熙中期曾扩城,加固成为品字形,南门修在现在的大十字。随着商业的发展,人口剧增,出现了以牲畜皮毛交易为中心的北头起(位北门外)围绕召庙形成的市区,归化城人叫做“南头起”,二区原来都属原来的归化厅管辖,故统称谓归化城。与后建的“绥远城”相对而言称之谓旧城。

张斌echo


作为山西人,有发言权

如今的呼和浩特人,许多都是山西人的后裔,这要从著名的走西口说起。

走西口多是迫于无奈,背井离乡走的,而且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属于一种重大的移民现象。

呼和浩特旧城的很多巷子都有着深深地“走西口”印记。随着历史在呼和浩特扎根的山西人越来越多,时间长了,来自山西不同地区的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就被和地名相关联了。

大量的山西人因为贫困、饥荒、外出谋生,或是想学习手艺等原因 陆陆续续来到呼和浩特、包头等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在山西人聚集居住的街巷上,曾经有不少造型多样,手艺精美的传统建筑。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宁武巷路东的22号大院,这里曾被作为玉泉区政府的办公地点。

呼和浩特很多的巷子都是以山西地方命名的。


vlog147


说到内蒙和山西的关心就不得不说晋商的发展,当年的政府实行海禁,让自然环境恶劣,人口众多的山西百姓生活艰难,万般无奈之下走西口寻找更好的生活成了一个选择,也成就了我国近代商业发展的一个传奇。


923老石油


首先呼和浩特是明朝建立的,当时主要是蒙古人,后来随着山西人走出西口外,有很多山西移民来到呼和浩特,如今呼市话的口音也是以山西以北地区口音为主,也以山西忻州人居多。


生如夏花11056


走西口就是说的山西人来呼和浩特(绥远城)和包头闯天下的辛酸。山西饥荒很多山西人拋家舍业闯西口,闯关东另谋生计。历史虽久,可难以抺灭呼和浩特人勤俭持家的老一辈山西人的风骨。


老陕来内蒙


呼和浩特有很多山西人,还有包头也有很多山西人,都是走西口时从山西过去的,方言也基本差不多。


会飞的鱼25499352


呼市的汉族大部分是山西人,走西口来的,呼市普通话的太原普通话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