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记74186481
《卖拐》系列是赵本山非常成功的作品,连续三年登上央视春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也是赵本山具有争议性的作品,那就是它的作品意义到底是什么。
赵本山的小品很多是上价值的,比较典型的就是《三鞭子》、《牛大叔提干》、《送水工》、《同桌的你》等等。赵本山在春晚如日中天,影响力越来越大,导演们就开始考虑不能让赵本山只是瞎搞笑了,还是要搞出一些意义来,于是就出现了上述很多作品。
其实早期赵本山的小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目的就是让观众笑。比如《相亲》,两人之间产生的很多笑料完全是因为误会,其中的很多包袱儿都没有多少价值,但真的是让全国人民彻彻底底地笑了一把,赵本山也因此走出东北,走向全国,迎来更多的观众。
关于小品的意义方面的问题,其实在赵本山出现之前就曾经引发争议。最典型就是朱时茂、陈佩斯的《吃面条》,几乎是一丁点儿意义都没有,也没有存心讽刺一心想出门的陈佩斯,其实就是让观众开心笑一次,哪怕只是看到一个人吃撑之后的样子。
回到《卖拐》系列小品,这些小品展示的是如何骗人,而好人如何上当,最后的结局是所谓坏人取得了胜利,这是不太符合一般人的价值判断的,尤其是在春晚这样亿万观众瞩目的舞台上。但当时的赵本山影响力太大,他作品的成败决定着春晚的成败,导演最终决定还是让这样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小品上,意义只能由孙涛等人的小品来补齐。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如果导演真的有追求,敢于拍一些不一样的,就可以在最后不安排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晚会小品更多是为大部分观众服务,观众需要什么,小品就要演什么。不过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看到《卖车》等小品第一时间反应应该不是坏人得逞好人上当,而是这就是一个喜剧小品,它让我痛痛快快笑了出来,这就够了。
春晚语言类节目难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有那么多人盯着它,这不敢说那不敢讲,因此它不可能做到最好,只能做到最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