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與華嚴寺謂之大同廟宇“雙璧”,支撐起了可以仰視的終極木構。相比華嚴寺來說,善化大廟遊者寡落。想起第一次的善化寺,在西伯利亞寒流中,那次更是我的專場。


善化寺的開場白就是山門前的五龍壁,該款是1980年興國寺拆遷時挪來的,儼然已成為善化寺的主場照壁了。


五龍壁為單面壁,長近20米,高7米,北壁面為五彩琉璃龍鑲嵌,須彌座有龍、麒麟、羊馬、花朵等琉璃裝飾,壁頂有仿木斗栱、鴟吻等,與大同的其他明代照壁的形制大同小異,華彩共映,氣象盎然。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格局簡約,中軸線有山門、三聖殿和大殿,均為一水的廡殿頂建構,這在中國大概也是獨一無二的。


東西有重簷歇山式文殊閣、普賢閣2閣,以及大殿的2個剁殿觀音殿、地藏殿。今天的善化寺多為遼金遺構,清風流雲,彈指一揮近千年。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三聖殿坐北朝南,面闊5間,矗在半米高臺上。殿內佛壇上有金代原作“華嚴三聖”及2尊脅侍。正中佛主呈金身,結跏趺坐於須彌座蓮臺,持OK說法印。


殿左有金大定16年(1176年)所立的《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之記》碑,文為是朱弁在皇統三年(1143年)所撰。


朱弁為江左人,朱熹的叔祖,中學語文還有《朱弁》一文,他曾代表南宋通使大金,結果被扣16年,和張騫、蘇武遭遇同款,諸般出差,代價不小。而此碑記是朱弁在北方最後時光寫的,旋即“紹興議和”,他回到了煙雨江南。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普賢閣、文殊閣東西對峙,一金一今,均為重簷樓閣,普賢閣有金貞元二年(1154年)的題記,當初梁公斷代為遼,現身份大致明確。


文殊閣1910年遭焚劫,第一次來的時候,這地還是遺址,2010年又重建了此閣,時間正好100年。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大雄寶殿坐北朝南,面闊七間,立於高臺上,前出鐘鼓二樓,巍峨高聳,氣勢逼人。


大金天會、皇統年間雖有維修,但只侷限於屋瓦等,樑架、斗栱、立柱均為遼代原裝,它是善化大廟最早的木構。殿內有平棋天花和藻井,正中有佛壇。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佛壇正中為毗盧遮那佛,兩邊為東南西北四方佛,五佛端坐須彌蓮花座,泥塑金身,衣飾似水流淌,法相自然,身後有華致的明代背屏。


五方佛為金代產品,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教密宗造像。五佛左右有弟子、脅侍。殿東西置有二十四諸天塑像,為明清補塑,風格迥異於五佛。


這33尊大造像,強調的是動態性體量和靜態性的威儀,靜靜欣賞,靈魂似乎融化。殿內西、南兩壁之上還有大清康熙年間所繪的壁畫,華嚴七處九繪圖和彌陀法會圖。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大廟的旁邊是大同的“古城牆”,這城牆我去時剛免費20幾天,登牆可俯視近在咫尺的善化寺,龍壁前花壇有“人說山西好風光”字樣,這幾個字是晉國的代言。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山西的廟並沒經天營地的駭舉,它們只是時間的真誠守候者,也成為風光中的風光。


善化寺 「山西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