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嘛的,地位高吗?

白话历史君


(包衣皇后)

清朝的“包衣”,是个特殊的存在,看似身份并不高贵,但有时却手眼通天。名义上是奴才,有时候却有点赫赫权势。

清朝包衣,到底是干什么的?

清朝包衣的由来

“包衣”是满族音译,意思是家中,如果包衣加两个字“阿哈”,翻译过来就是家奴。所以,包衣阿哈是全称,“包衣”是简称。

包衣阿哈,也分男女,男的叫“包衣哈哈”,女的叫“包衣赫赫”。总之,就是男家奴,或者女家奴的意思。

包衣阿哈的来源,有三块,第一是 满族平民犯了罪,或者生活难以为继,被领主收了。第二是打仗抢来的战俘。第三是世代依附领主的穷人。

看起来,包衣就是满族当中的底层人士,但是,有意思的是,包衣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有大把成功的机会。

清朝包衣中的出色人士

(曹玺和老婆孙氏)

包衣里面也是能出来权势人物的,也是能出来富贵人物的。

在清朝历史当中,有这么一些人,身份显贵,但却是包衣出身。

曹雪芹的家族,就是世代包衣。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经是多尔衮的包衣,顺治帝上位后,曹玺一家成了内务府的包衣,说白了,曾经为王爷服务,后来为皇室服务。

曹家命运的转变,是因为曹玺的老婆孙氏做了康熙的奶妈,就此曹家开始飞黄腾达。

除了曹家是包衣世家外,康熙老婆德妃就是包衣出身,而雍正的母亲孝恭仁皇后乌雅氏也是包衣出身。嘉庆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也是包衣出身。这三者都是正黄旗包衣。

也就是说,包衣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大人物早期是 包衣出身,但并没有被荣华富贵推出门外。

包衣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地位很高

(曹雪芹)

狐狸和老虎在一起,动物们惊慌逃窜。其实不是狐狸太强,而是老虎太强。

清朝的包衣们很有能量,原因没有其它,只是因为这些包衣可以和皇帝、皇后、太后、王公贵族等直接接触上,可以直接和权势人物们对话。

俗话说得好,宰相门前七品官,说的就是那些看门人都很有能量,不让进就是不让进。而内务府包衣们的地位,只能比七品官高,不会更低。

因为包衣们接触的人,都是达官贵族,所以感觉包衣们地位很高。其实,包衣们的地位来自于主子的认可。

清朝包衣,是个独特的存在,身份不高贵,但能量不小。看起来是个奴才,有时候却能帮着办成各种事。原因只是因为,很多清朝的包衣,服务的是满族人群中非富即贵的家族。


蓝风破晓


“包衣”这个身份的地位很奇怪,他们在最高统治阶层内是一直被压迫、剥削的一方,而在那个阶层之外,又是经常压迫和剥削别人的一方,那要问他们的地位高不高的话,肯定是比普通老百姓高的,毕竟他们也算是满清贵族身边的红人。

“包衣”应该叫“包衣阿哈”,是由满语直译过来的,有“家仆”的意思,所以题主把“包衣”和奴才划上等号也没有错。

“包衣”是一个很大的群体,来源也有所出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种是直接从满族百姓中吸收,当然,朝廷也不会无缘无故就把你抓去当奴隶,一把都是那种犯了大罪的,或者是被家人贱卖的。

第二种就是世代为奴的人家,这种没什么好说的。

第三种是在战争中抓来的俘虏,这些人极有可能被当做 奴隶。

而只要这些人一旦成为“包衣”,那么也算是有了翻身的可能,这也算是“包衣”唯一的好处了吧。

“包衣”的地位要细分的话,也有一些出入,那些服务于上三旗的地位肯定是比服务于下五旗的人要高,上三旗为皇室,下五旗为皇公贵族,还有,上三旗的“包衣”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内容,他们是代替了前朝的太监管事,所以他们除了服侍皇室外,还要管理太监。

那为什么说“包衣”可以咸鱼翻身呢?这一点看看雍正皇帝的母亲孝恭仁皇后就知道了。

孝恭仁皇后最初的身份就是正黄旗包衣。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包衣”并不是普通的奴才,他们是有人身自由的。


千古君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包衣奴才?地位高吗?一般人要是瞅见这几个字,估计就会想,这不逗乐呢吗?这都成奴才了,还谈啥地位不地位的?

如果您要是抱着这种想法来看这件事的话,俺觉得,还真有必要科普一下。

首先这包衣奴才他这身份,你必须得分三个阶段来瞅。

咱直接把他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

前期

说实话,包衣奴才您要是搁到前期,这的确和文章开头的想法是一样的,这都奴才了,还提啥地位不地位的,压根就没这资格。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好奇:“这为嘛叫包衣奴才,干脆点叫奴才不就得了,这家伙还整个修饰?”

这您就不了解了吧,这包衣他是满文音译过来的词的,这包在满文的里边指的是家,而这衣是个虚词也就是“的”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家的”的意思,那么包衣奴才这指的就是家里的奴才。

那么这包衣奴才是咋来的呢?

来源也比较复杂,他这里边既有汉人,也有满人。本身是满人身份变成了包衣奴才,要不是犯了罪啦,要不就是破了产,没法子为了口吃食活下去,把自己个给买了,这就变成了所谓的包衣奴才。

那么汉人的来源呢?这主要是来自于战俘,当年满人对大明朝入侵的时候,掠夺来的人口所组成。

这就是包衣奴才的俩主要来源。最初他们没有人生自由,被满族最上边那波贵族所拥有,强迫他们干活,你比方说,小到刷个马桶啦,洗个衣服啦,大到扛着锄头刨地啦等等这都是他们要干的活,至于其他的也用不着他们操心。

这就是包衣奴才前期的身份,这和文章开头的说法也差不离。

中期

那么有了变化是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手上发生的。这包衣奴才打这两位的手上,这就开始进入了中期。

啥变化呢?话说这努尔哈赤的时候,这满人实力算是大增,但这增加是增加了,他面临一个问题。

这实力是需要一场接着一场的战争来摆明你的强大,但这战争他是需要人口来执行的,您这人口基数上不去,说啥都是白搭。

为了这个问题,努尔哈赤他就把蒙古大草原上降服的蒙古人也编入了旗人的部队,最初他的能力也有限,降服的蒙古人也不多,再加上他还要防备这蒙古人,就编了五个牛录,隶属于满八旗的一部分。

这不后来随着战事的扩大,这五个牛录的蒙古人还挺好使,这就扩编成了两个蒙古旗,六年以后这就变成了八个旗,这就是满八旗的来历。

从这里,咱就能发现,这满人打仗他缺少人口,而且却的不是一星半点儿,要不也不会拿死对头蒙古人作为八旗的一种。

那么这战事进一步扩大,这满八旗加上蒙八旗他也不够消耗的,人手还不够。

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就把主意打到了那帮子为满人贵族提供服务的包衣奴才身上了。

这帮人相对于满人来说,数量算是庞大。

他就想把这些人给利用起来,他是怎么做的呢?

毕竟这大多数都是俘虏过来的,开始人家是不愿意的,跑你这里当牛做马的,所以努尔哈赤规定,在这些个奴仆当中,每二十个人抽一个人出来当兵。

而且这当兵的人需要的什么马匹器械啦,这都得由这二十个人一起出。

瞧见没,这努尔哈赤不仅解决了兵力不足的问题,还把出兵需要的物资摊到了别人身上,自己都不用出一分一毫,这买卖真划算。

咋说呢?这样做就有点无赖了,这事搁谁的身上,这都不服气啊!但是努尔哈赤抓住了一个重点,他只要让那个当兵的汉人服气不就成了吗?

所以他就把这帮子当兵的列为汉军户,而且在政策上给予了优待,你比方说可以让全家迁入到努尔哈赤所居住的城中,这是啥,这就表示努尔哈赤对你的充分信任啊!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这不就是汉八旗吗?”

不!不!您错了,这充其量就是前身,压根就不是啥汉八旗,真真变成汉八旗的时候,还是皇太极手里边变的,这个时候这帮子汉军户,依然挂靠在满八旗里边。

那么这事到了皇太极上位之后,汉军户的人越来越多,毕竟他被他征服的地盘多了起来,所以皇太极就下令这被征服地区的汉人不允许变成满人家里的奴。

他这也是为了减少满汉之间的矛盾做的一个措施。

这不后来皇太极下决心建立一支不隶属于满八旗的汉军,这就从满八旗那汉人里边十个人抽一个出来,就组成了一个旗的汉军。而且这也有了军功奖赏。

这就开始慢慢扩编,一个变俩,俩个变八个,这就称为了所谓的汉八旗。

那么打这里起,满八旗,汉八旗和蒙八旗算是齐备了,清朝三个军种这都有了。

这就变成了二十四个旗,这二十四个旗所有成员都叫旗人,汉八旗里边的就叫做汉军旗人。

所以您要说满人这都指的是最初的女真人,而您要说旗人,这里边包括的可就多了,满人,蒙古人和汉人这都有。

以后大家伙说的时候,就应该明白满人是旗人这没错,但你不能说旗人就是满人。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这汉八旗里边就有这旗人的包衣奴才,这身份他就一直没有变,您要是真想变一下,这就得让皇上同意才成,或者这主子点头把你这包衣奴才的身份给去了,二选一你自己选一个,您就说吧这难度高不高。

这个时候,他就遇到了一个问题,包衣奴才是奴才,但这奴才打仗有了军功,而且这军功还不少,最后居然能做了这主子的上司。

这就比较尴尬了,俩人要是见面了,您是主子给上司行礼,还是奴才给主子行礼,这搁到等级森严的过去,您不把这事弄明白了,礼法可就要乱了,咋整?

皇太极到是很看得开:“咱就各论各的!”

这主子永远是你主子,只要这主子没点头把你开出去,你就是奴才。奴才给主子先行礼,官场上咱另算。

后来皇太极干脆把这口子全撕开了,就说这包衣奴才他也能做官,这不后来那波没有当兵的包衣奴才也能通过科举做官。

这不这包衣奴才坐大了之后,他自己个也会有包衣奴才。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包衣奴才的包衣奴才。

这个时候的包衣奴才,您就不能拿最开始的眼光去瞅了。开头真的是奴才,而现在这奴才有了自由,有了能够论才学做官的自由,这事受到皇帝的保护,主子都不能拦着。这些包衣奴才身份已经被清朝政府纳入了统一管理当中去了。

这为嘛会这样呢?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问题,你想满人入关你把男女老幼全加上撑死了也就一百万,他要管理中原这么大的地盘,人手压根就不够。

所以他就干脆把这包衣奴才也用上了,来管理中原。

所以这个时候所谓的包衣奴才比一般的汉人地位还高一点。

你像清朝出名的年羹尧啦,曹雪芹啦等等,这身份都是包衣奴才,而且就是凭借包衣奴才的身份和主子走的近,这才加官进爵的,当然后来落魄了这不能算里边。

咱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主子要是召唤你这当官的包衣奴才去给他们家干点活,这绝对是必须的。当然是个主子的都不会这么干。

那历史上最出名的和珅和大人他也是包衣奴才,这要是遇到他的主子在,他也得向这主子行礼,您就算是乾隆蹲这,这礼仪都不能废,这就是规矩。

在这里,咱在普及一个小知识,清朝这每三年选一次秀女,这秀女通常都是从满八旗,汉八旗中的上三旗里边挑,这挑出来的都叫秀女。

那么这八旗秀女可以看做是皇后啦,妃嫔啦这些皇帝老婆的备选,至于这汉八旗里边上三旗选出来的,这都去承担后宫里边的杂役,洗个马桶啦,洗个衣服啦,这都是他们的活。

当然她们也是有机会成为皇帝的老婆,但这概率极低,整个清朝二百多年下来,真真的没几个。你比方说康熙那九子夺嫡中的八阿哥,他的母亲曾经就被康熙骂过是辛者库的那啥妇。

从这里咱就能看出来,你就算是生了儿子,这地位也不高。

后期

这是中期,那么到了后期,这基本上也就进入到了清朝末期,快要被埋到历史的沙土堆里的时候,这就又有了变化。

最显著的就是,选秀女的时候,最开始汉八旗上三旗的还叫秀女,这后边就干脆变成了包衣三旗使女。这称为也就变了,您自己个也能体会这当中间的变化。

从这里咱也就能感觉这包衣奴才和满人之间有了那么看不见的东西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哟!


梁老师说史


在《新世界》里,徐允诺是关老爷子的包衣,虽然徐记车行财雄势大,但徐家一样要像供奉祖宗一样供养着关老爷子和关宝慧。这其实涉及到满清八旗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包衣阿哈。

包衣是家奴,世世代代都如此。

包衣阿哈系满语音译,“家仆”之意,“包衣”即“家的”、“阿哈”即“奴仆”,简称“包衣”。

包衣一般有三种来源,一种是平民犯罪沦为奴仆,或家贫卖儿女到人家做奴;一种是奴才生下的儿女,叫家生子;一种是战争俘虏。无论哪一种,只要进了家门,就世世代代为奴,包衣和他的子孙,婚丧嫁娶、日常起居都要由主人决定。无论日后富贵贫穷,这种主仆关系永世不得更改。《新世界》里关老爷子虽然家败,但徐家一样要好好侍奉着主子,关宝慧直呼徐允诺大名,对徐天吆五喝六就是因为这种从属关系。

包衣的荣辱生死,在主家的一念之间。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是包衣出身,比如曹雪芹。曹家就是内务府正白旗的包衣阿哈,也就是皇族家的包衣,《雍正王朝》里年羹尧也是胤禛家的包衣。主家富贵,可以推荐包衣出去做官,年羹尧就是包衣出身做官最大的代表人物;但是包衣的生死也在主家一念之间,一时生气打死包衣,官府也不会追究。

很多包衣的女儿都给主家做小妾,这是合法的,无论主家七老八十还是年富力强,包衣绝对不敢拒绝。当然因为这种婚配制度,也出了不少“名人”,雍正的母亲乌雅氏就是正黄旗包衣,嘉庆的生母魏佳氏也是正黄旗包衣。

反哺报恩报仇,也在包衣一念之间。

在清代,有很多贵族因为某些事情家族破败,大多数包衣也就四散而去。有个故事,知州去县令家做客,县令得知知州夫人是旗人,特意请了一个不入流的吏员的旗人妻子过去相陪,二人见面知州夫人跪拜吏员妻子并全程侍奉在旁,都不敢上桌吃饭,知州夫人原来就是人家的包衣出身,无论自己如何荣华富贵,见了主子也不能忘了身份。

但是,很多包衣被放出去做官后,因为主家败落不相往来的有很多,其实见面双方都很尴尬,能够不忘出身,想徐允诺这样依旧奉养主家的包衣其实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因此,包衣的出身并不露脸,能否做出一番事业首先看主家能否给机会,但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本事。


历史转角359度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包衣奴才”这个词是清朝出现,虽然里面有“奴才”两个字,我们现代人听来是个贬义词,但是在清朝,不是谁想当“奴才”就能当的,很多高官都认为能称为“奴才”是一件比较光荣的事。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

谁有资格自称“奴才”

有奴才,便有主子,一般汉臣,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包衣奴才”这个词汇,是被后人简称了,或者说是满语翻译的不够准确,完整的翻译应该是“包衣阿哈”,这个“包衣”满语的意思就是“家里的”,“阿哈”则是奴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家里的奴才”,这样一听,我是皇帝家里的奴才,是不是瞬间提升一个档次。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以自称“奴才”为荣了吧。

地位

包衣奴才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在自己主子面前比较恭恭敬敬,但是到了外面,他们就成了别人的主子,相对其他人,则更容易升官发财。

包衣奴才的来源

首先他们是满族人,也有家生的奴婢,还有战俘,战犯等等,这些人一旦成了奴才,就世世代代是奴才,婚丧嫁娶的事都由主人安排。

不是所有的奴才都是风光的,他们也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的,满洲分为八旗,上三旗的包衣奴才,可以去宫里的内务府等机构打工,而下三旗的人则去伺候王宫贵胄。

有人问:和珅是不是包衣奴才,不是,因为和珅是满洲正红旗,1769年文生员身份承袭的三等都尉,算是满洲的贵胄。

说到这里,包衣奴才有大概的了解了吧。

如果有更多其他观点,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红缨先生


包衣奴才的地位很高的,怎么算人家都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仆人,起点摆在那里的。

严格来讲 “包衣奴才”的说法是错误的,包衣就是包衣,奴才就是奴才,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大部分人认为“包衣”就是“奴隶”,其实不然。

包衣与奴隶的区别: 努尔哈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模式,而建立了“主仆关系”明确的八旗制度。换言之,八旗制度等同于清朝的包衣制度,这是学术界的共识。

清代的所谓“奴隶”,多指身份“下贱”的底层汉人,而满族包衣则是“家仆”,八旗贵族的家奴。

“家仆”与“奴隶”的区别很大,奴隶则只能做太监,做宫女,永远无法步入仕途。 家仆却是可以当官儿的,比如和珅。延禧攻略中的令妃他们家也是包衣出身。

包衣的待遇: 包衣与满清贵族相比,虽然是下等人。但是与普通汉人相比,却是上等人。(狗仗人势嘛)

包衣是个铁饭碗 :

包衣相当于“旗下人”,所以有正规的旗人户口。 旗人户口是一个“铁饭碗”,清政府每个月都会给旗人发放赡养银子,所以包衣饿不死。

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

不对吧?包衣不是奴才吗?哪来的自由权? 包衣是奴才不假,但是满清皇室的奴才,而不是汉人的奴才。包衣有旗人户口,旗人户口比汉人户口高级很多,大清律法明文规定,拥有旗人户口的满人,不可以被主人买卖,也就是说,在清朝买卖汉人是合法的,买卖旗人则是违法的,所以包衣拥有人身自由权。

包衣的政治待遇好 :

包衣虽然是满清皇室的奴才,但是包衣有参加科考步入仕途的权力。汉人当奴才就是没有科举权,你见过哪个太监考上过状元? 所以在清朝,汉臣对皇帝称“臣”,满臣对皇帝称“奴才”。

包衣服务对象,是满清入关时各旗的旗主。比如包衣出身的和珅,和珅的祖宗是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包衣,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大清朝的铁帽子王。换句话说,包衣服务的对象,都是爱新觉罗家的族人,一般非皇族出身的满人或者汉人,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也都无法拥有“包衣”的权力。

尽管和珅权倾朝野,但是如果和珅敢称呼自己家的奴才为“包衣”,那便是以下犯上,意图谋反。

因此,包衣既不是奴隶,也不是奴才,而是专门服务于皇族的旗人。

包衣好比“总统的保镖”,奴才好比“看门的保安”,两者的工作性质虽然相同,但是待遇和地位,完全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白话历史君


清朝的包衣主要是负责皇族的护卫、内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等,可以简单理解位包了衣食住行的职务。

其实包衣奴才这个词是一个误解,包衣跟奴才不是一个事情。

其实包烟奴才是汉文跟满文的误解,包衣这个职务身份是和满清的旗人相当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举个例子。在道光年间有一个亲王,曾经私自惩罚和禁足包衣,后来被皇帝知道了之后直接罚款。还有康熙的堂兄杰书,据说当年包衣把岳父家给拆了,结果杰书还是得先去请示康熙才能处罚,所以从其地位和历史事迹来看,包衣其实完全就是跟贵族一样的地位了。

现在影视上经常会有包衣奴这么一个说法,其实这也是电视剧的误解,奴隶跟包衣是完全不一样的。

以前的奴隶指的是普通骑兵家里的奴仆,像这种奴仆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这旗下家奴家族是可以随意打杀,他们是必须依附于家族存在。所以在历史上很多尊贵的包衣人,真的是有被误解当成奴隶,可能会被打一顿,或者是呼来喝去。后来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顺治就在名称直接区分包衣跟奴才,所以我们今天讲的包衣奴才并不恰当,因为包衣的地位真的很高!

我是明清笔记更多历史可以关注我哦!

明清笔记


所谓包衣,全称包衣阿哈,是满语家奴之意。顾名思义,所谓包衣其原本就是女真贵族和富户的家奴而已!其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之所以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完全是因为后来清王朝的入关……

包衣的构成

女真时期,包衣阿哈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女真贵族原本的“世奴”。女真人、包括后来的所谓满洲人,保留了浓重的奴隶制残余,这其中就包括包衣阿哈,他们的奴籍是世袭的,因此也成了后来清王朝包衣的“主力军”。除了这些女真“世奴”之外,随着女真人、包括后来所谓满洲人的崛起,许多辽东地区的汉人,还有蒙古人、朝鲜人等成为了女真、满洲贵族的战争俘虏,这些俘虏随之也成为了女真、满洲贵族的家奴、成为了包衣阿哈。再后来,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编制,这些包衣阿哈与主人编入同一牛录,显然会让主人觉得“掉价”,于是他们被独立编制为了包衣牛录,这就是清王朝后来所谓包衣的起源。

当然,除了那些女真“世奴”和战争俘虏之外,也有“自愿”卖身为奴者。最初都是一些为生活所迫的女真、满洲平民,后来随着女真、满洲贵族的崛起,不少朝鲜人、汉人也争相归附,其中有不少人就被编入了包衣牛录之中,如清高宗乾隆帝的淑嘉皇贵妃金佳氏,她的祖先就是早年间归附满洲的朝鲜人,后来被编入了包衣牛录。再如著名的“汉奸”洪承畴,他投降满清之初,也被清太宗皇太极编入了包衣牛录!后来清世祖顺福临为了顾及他的所谓“脸面”,这才将他由包衣牛录改编入了汉军牛录……

包衣的崛起

最初的包衣阿哈是名副其实的家奴,基本就是从事一些体力劳动。随着后来满洲人对明王朝战争铁幕的拉开,人口稀少的满洲人面临着巨大的兵员缺口!于是,自家青壮的包衣阿哈被满洲贵族们草草武装、送上了战场,包衣也开始登上了清王朝的政治舞台!

清王朝入关、定鼎天下之后,出于对汉人的天然不信任,用人又成了大问题。偌大的国土,全部交给汉人显然是不放心的,可满洲贵族子弟就那么多,显然不够用!于是,在对明王朝作战中立下了军功的包衣们进入了满洲统治阶层的视线,用自家的家奴总比汉人要放心得多,不是吗?随后,这些包衣们被撒向了全国各地,职位也在不断提升。久而久之,出将入相的包衣出现了……包衣也逐渐成为了清王朝政治舞台上一股非常奇特的政治力量。

包衣的地位如何

包衣在清王朝的地位如何?这还要分具体层面而言。对于汉人和普通旗人而言,“上三旗”包衣是皇帝的家奴、“下五旗”包衣是入八分宗室王公的家奴,都是“攀龙附凤”的角色!正所谓“宰相家奴七品官”,更何况是帝王家的家奴?加之包衣的特殊身份,皇帝对自家“上三旗”的家奴们也比对其他人相对更加信任。久而久之,包衣在外面的地位也迅速提升!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家族,实际上就是“上三旗”包衣。因为是帝王家的家奴,曹氏家族获得了他人无法企及的起点,曹寅的母亲被内务府选为了清圣祖玄烨儿时的保姆!之后,曹氏家族也跟着水涨船高,几代人“世袭”肥缺——江宁织造!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是曹寅儿时因为母亲的关系与清圣祖来往密切、关系匪浅。外放江宁的曹寅事实上充当了清圣祖的耳目,他可以随时与清圣祖书信往来,大至两江政务、小至家长里短,都可以直接告诉清圣祖。如此一来,别说是普通官员,就算是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也不敢在曹寅面前造次!不是曹寅可怕,而是他背后的皇帝清圣祖可怕……

但包衣毕竟是皇家的家奴,无论你在外面开衙建府也好、出将入相也罢,到了皇帝和“本主”面前,包衣永远是奴才!这不仅体现在称呼和礼仪上,还体现在选秀上。清王朝规定,旗下适龄女子必须参加三年一度由户部组织的选秀,为皇帝和宗室王公挑选配偶,但包衣不在此列!“上三旗”包衣出身的女子只能参加内务府一年一度组织的选秀,被选中者,无论你是总督家的千金还是将军家的小姐,都必须入宫充当宫女,伺候人!因为这是包衣作为家奴的本分!“下五旗”包衣也差不多,适龄女子必须优先由“本主”挑选作为使女,这是包衣的义务!

再就是奴籍的世袭,无论包衣出将入相也好、位列中枢也罢,相对于“本主”,他的身份永远是家奴。如果碰上家道中落的落魄“本主”及其后代,出将入相的包衣被羞辱是免不了的。但他们却不能反抗,因为这是祖制!心里再不痛快,也必须认这位“本主”。举个例子,说清朝时的某位扬州知府请旗人出身的两淮盐运使赴宴。为了巴结这位“财神爷”,扬州知府特地从下属中找来一位旗人作陪。等到了开席时,江淮盐运使的夫人见到了扬州知府那位下属的夫人之后,又是行礼、又是下跪……那位下属的夫人也毫不客气,直接坐到了上座,而江淮盐运使的夫人却在旁边站着。扬州知府正欲指责下属的夫人失礼,结果她却说:“我在这儿,她不方便坐”。接着又对两淮盐运使的夫人说:“既然今天主人家请客,你就坐下吃吧,别讲什么礼仪了。”两淮盐运使的夫人这才坐下吃饭……事后,红着脸便离开了!扬州知府不解,托人打听后才知道,两淮盐运使的夫人是包衣出身,而自己那位下属的夫人正是“本主”的后代……本来想拍马屁,却拍到了马蹄子上!由此也可见包衣相对于“本主”的地位。

综上所述,包衣原本只是女真、满洲贵族的家奴,后来逐步变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一直活跃在清王朝的政治舞台之上。至于其地位高不高,这就要具体看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官职多高,包衣见到“本主”也必须自认家奴、执下人礼,心里再不痛快,表面文章也得做!


农民工歪说历史


前言:

“包衣”是“包衣阿哈”的简称,它来源于满语“booiaha”的音译。在满语中,包衣是“家”的意思,阿哈是“奴仆”的意思,所以,“包衣阿哈”也就是家仆的意思。

包衣是一种世袭制度,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上一代是包衣的话,那么他的后代也将是包衣的身份。身为家仆的包衣,一切都属于八旗贵族,要听八旗贵族的话,为贵族们提供服务。

这样一看,包衣好像就是奴隶。但事实上,在清朝,包衣非但不是奴隶,地位甚至还远高于普通人。

包衣奴才的由来

我们知道,在清代,八旗由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三部分组成。其中,镶黄、正黄、正白,属于上三旗,由皇帝亲自统领。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等被称为“下五旗”,由各王公贵族分领。

除此之外,八旗制度又将隶属于皇帝和王公贵族的私属家奴编为包衣,设有包衣参领、包衣佐领、管领等职务。包衣没有满洲、蒙古、汉军的区分,按旗色一分为八,其中,属于皇帝的家仆被称为“上三旗包衣”,由内务府管领;而其他属于王公贵族的家仆则被称为“下五旗包衣”。

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啸亭杂录》

而包衣和正身旗人的差别其实很小,他们的地位是差不多的。正身旗人一般在外打战,所以,又常被称为“外八旗”。包衣一般专门服务于旗主,负责管理旗主的家中事务,所以,又常被叫做“内八旗”。他们都隶属于旗主,是旗主的属人。

旗主与属人之间是一种“施养”与“被养”的关系,旗主作为“施养人”,可以决定属人的政治身份和经济待遇等,并且负有恩养的义务。而作为“被养人”,属人有服从旗主,为旗主效力的义务。在这种关系之中,旗主被属人称呼为“主子”,属人在自己的旗主面前要自称“奴才”。

包衣奴才并不是奴隶

因为包衣和旗主存在“主仆”之分,所以很多人就认为八旗包衣属于旗主的“奴隶”,但其实这是错误的。

一、八旗内的“奴仆”制度

从上面可以看出,八旗从建立的时候起,本身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主仆关系”,八旗的旗主都由爱新觉罗氏的宗室掌握,可以说它是爱新觉罗皇室的“私属物品”。

清军入关之后,为了遏制各王公贵族旗主的权力,削弱了“外八旗”对旗主的义务,而“内八旗”对旗主的义务减弱得不多。这时候,作为“内八旗”旗人的“包衣旗人”的私属性就显得越发明显。

但就算这样,在正式场合中,清朝皇帝还是普遍的将八旗整体称为“仆”,特别是“满洲世仆”一词更是经常出现,比如,在乾隆八年和咸丰四年的诏书中就有出现。由此可见,八旗本身存在这种“主仆”关系。

但念本年米价稍昂,又值年终诸物皆贵,八旗贫苦世仆,未免窘迫。朕心深为轸念,著加恩八旗各赏银一万两,分与满洲五千两,蒙古二千两,汉军三千两,令各旗查明实在贫苦之人,不论各甲喇、佐领,统计人口多寡,各赏银二三两。——乾隆八年上谕

二、关于奴隶的界定

在清代,一般奴隶都是出身低贱的底层汉人,他们大多数来源于入关后圈地圈进来的农民,被称为“旗下家奴”。他们的特征有:

  1. 没有独立的户籍,只能完全依附于主家户口之内,又被称作“附户”。

  2. 没有人身自由权,可以随意进行买卖。

  3. 在法律上,他们处在近似于贱民的地位。

  4. 不能参加科举、捐官。也不能与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通婚。

  5. 如果被旗人杀死,旗人只需受一点轻微的惩罚。被汉人杀死,汉人也可以罪减一等。

三、关于包衣是否是奴隶

首先,我们先来看下包衣的特征:

  1. 有正规的旗人户口,属于旗人。

  2. 有人身自由权,作为旗人的包衣是不能被随意买卖的。

  3. 在法律上,包衣的地位待遇跟正身旗人是一样的。

  4. 包衣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以做官,比如和珅。

  5. 包衣可以拥有旗下家奴。

四、关于包衣和旗下家奴

很多人将包衣当成是奴隶,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包衣和旗下家奴的区别。

清代的包衣旗人,他们的主人是八旗的旗主。而旗主只能由“入八分”的宗室王公担任,“入八分”的宗室王公中等级最低的是“奉恩辅国公”。也就是说,包衣所服侍的对象,身份最差的也是皇族宗室里的“奉恩辅国公”家族。同时也说明,包衣只存在于高级皇族的家庭里,一般的非皇族出身的旗人贵族,无论身份地位有多高,都是无法拥有自己的包衣的。

而旗下家奴,是八旗制度中整体地位最低的群体。外八旗人和包衣人都可以拥有旗下家奴。比如和珅,他就是包衣旗人,他有一个叫“刘全”的管家,这个管家就属于旗下家奴。

五、关于包衣的民族组成

有的人认为,包衣就是战争中俘虏的汉人。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

在清代,包衣的来源很复杂,有满人,有蒙古人,也有汉人,甚至还有朝鲜人,其中,满人和蒙古人的比例占包衣的一半以上。像富察氏、钮祜禄氏、瓜尔佳氏、那拉氏、索卓罗等满族大姓,都有旗籍是包衣的支系。比如叶赫那拉氏的清代总理衙门大臣那桐,他的出身是镶黄旗包衣,还有索绰罗氏的英和,他的出身是正白旗包衣。

由此可知,包衣旗人里面什么族的都有。

所以,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包衣并不是奴隶。如果准确的形容的话,他们应该是服务于旗主的有特殊义务的旗人。

包衣的身份地位

有人说,“包衣出身的人,身份地位低下,旗人贵族都鄙视他们。”这也是不对的。

在清代,包衣是可以做官的。而且,整个清代,有不少的官员都是包衣出身。除了上面说的和珅、那桐、英和之外,还有很多,以正白旗包衣为例:

辉发那拉氏的“苏家”,有大学士麒庆、内务府大臣俊启,他们都属于正白旗包衣;索绰络氏的“石家”,有尚书德保、奎照,也是正白旗包衣;还有晚清的“崇蒋家”,也是正白旗包衣。

上面三家都是清朝中后期著名的旗人世家,而且都可以算是旗人中的头等世家,是王府结亲的选择对象。比如溥仪的叔叔载涛,他的嫡妻就是“崇蒋家”的,也没见载涛鄙视这位包衣出身的嫡妻。

总结:在清代,“包衣奴才”并不是真正的奴才,只是相对于皇帝和王公贵族来说,他们是奴才。他们的身份地位并不低,不仅可以入仕做官,甚至还可以像和珅一样做军机大臣这样的大官。真正奴才是“旗下家奴”,他们是整个八旗体系里面地位最低的,甚至还不如汉人。


李小新吖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干什么的?地位高吗?

包衣奴才的称呼是从清朝开始的,属于清代八旗内部的一种领属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主人和奴仆之间的关系。

包衣的全称是“包衣阿哈”,满语里的“阿哈”就是奴隶、奴仆的意思。

那么,包衣奴才到底怎么来的呢?他们到底是干什么的?

包衣奴才早期的主要来源是满族的战争俘虏。努尔哈赤时代,女真军队东征西讨,经常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以及朝鲜北部获得俘虏,那些正兵让战俘帮助他们做事,这便是包衣奴才的原型。

在清朝前期,有不少汉人被迫成为包衣奴才,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满清入关之前被清军抢掠的俘虏,然后被作为战利品分配给清军官兵为奴。

后来,有些罪犯或者负债破产的人也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他们主动投靠八旗贵族,作为包衣奴才为主人服务。

这种制度长期在满族内部流行,通常包衣奴才的作用就是帮助主人做各种杂活,有的负责耕地、有的负责贸易、有的也会算账,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身自由。

但是,这种“奴隶“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奴隶有很大的不同。


相对而言,包衣奴这种奴隶是“半奴隶”状态,它们的人格是受到一定程度尊重的。

远古时期的奴隶没有人身自由,他们是主人的“工具”,完全等同于私人财物。

但是在清朝中后期,包衣奴是有工资的,主人开始重视包衣奴的人格和劳动。

社会进展到封建社会,大家的人格意识也在增强,即便身为奴仆,他们也不是完全没有社会地位。

有的人说,包衣奴才一点地位都没有,恐怕有点武断。

包衣奴才也不是没有翻身的机会,他们的地位主要来自他们的主人,如果主人的地位高,他们也能狐假虎威,然后也可以升官发财,甚至受到重用。

历史上曹雪芹祖上就是包衣奴才,后来得到了机会,执掌江宁织造局,积累了巨额财富,如果不是因为过于贪婪,造成严重亏空,曹家也不会败落。


总的来说,包衣奴的社会地位还是有一点的,但他们的奴籍世代传承,一代为奴,世代为奴,这些人要想改变生活,只能努力伺候他们的主子,然后得到主子的赏识,这算是他们的唯一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