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糾結:工作一天回到家,只想躺在沙發上靜靜,結果孩子在你面前張牙舞爪,要拽著你一起玩。

玩吧?累呀,孩子玩的遊戲幼稚地可笑,玩一會兒就煩了。不玩?孩子又怎麼會輕易放過你,兩三歲的孩子直接把你當肉墊子蹦蹦跳跳,再大點的孩子直接說,“媽媽你不愛我”,一句話讓你的心涼到塵埃。

這時候把手機扔出去就皆大歡喜了,你躺在沙發上難得清靜,孩子躺在你身上安靜地玩手機,一副歲月靜好的模樣。

誰都知道玩手機的危害,可能會損害孩子的視力,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和想象力,但架不住孩子喜歡,家長省心。在家裡,外出吃飯,還是出門旅行,手機都是讓孩子安靜的最佳武器。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最強大腦》的科學判官魏坤琳,人稱Dr.魏,寫過一本關於孩子大腦培養的書—《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在這本書裡Dr.魏指出,電子產品孩子能不用就不用,特別是對低齡的孩子。

01 孩子晚接觸電子產品,防止視覺缺陷效應

孩子從出生就積極接受外部信息,發展認知、運動、語言和社交技能等。有研究表明,通過電子屏幕學習的孩子,不如在現實中接受真人教學的孩子效果好,這種現象孩子越小就越明顯,這就是視覺缺陷效應。

Dr.魏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中提到一個實驗:把2歲的孩子分成兩批,第一批坐在實驗室裡,剛好能看到是窗外的人,那個人在表演藏東西。第二批看電視,電視裡的人在表演藏東西。電視裡的表演跟第一批孩子看到的真人表演一模一樣。

觀看結束後,讓孩子們去藏東西的地方找藏的東西。結果顯示,看電視的孩子更難找到,看真人表演的孩子則容易得多。這說明,雖然看的是同樣的表演,但孩子通過電視獲取到的信息,不如親眼看到的現實生活中的信息。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孩子透過電子產品接觸的虛擬世界,是經過設計且帶有盈利目的,孩子看到的並不是全部的世界。現實生活中孩子可以動用手眼耳鼻等感官器官,全方位的感知世界,獲得全方位的刺激。

從視覺缺陷效應的角度看,孩子接觸電子產品越晚越好。但完全不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也是不可能的,手機電腦等已經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難想象一個完全不會用電子產品的孩子,將來如何生存。

因為電子產品的普及性,美國兒科學會2016年修改了對孩子看電子熒屏時間的指導意見,把孩子的使用時間從2歲放寬到了1歲半。但這並不意味著1歲半以後的孩子就能敞開了玩。毫無節制的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指望孩子自我管理,就是天方夜譚。

針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Dr.魏給家長提出了八個字的建議,那就是合理約束、巧妙選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要有度,同時家長要做好引導,選擇適合孩子、副作用少的玩法。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02合理約束: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要有章法

讓孩子有節制的使用電子產品呢,Dr.魏提出了3點:限制時間、限制場景和提供替代方案。

  • 限制時間

美國兒科學會關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建議為:2-5歲的孩子,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

除了限定總時間外,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單次時間也要進行一定的限制,比如一次不超過20分鐘,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約定好時間就要執行,可以在快結束前的5分鐘,2分鐘時提醒一下孩子,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也做好必要的收尾。

  • 限制場景

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中還列出不推薦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場景,比如:吃飯時間、睡前1小時、臥室、親子游戲時間。特定場景不使用電子產品,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休息,獲得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這一點很多家長做得不好,有的孩子不愛吃飯,邊讓孩子看電視邊給餵飯,孩子忙著看電視,咀嚼不充分影響消化吸收,孩子沒有吃飯的概念,容易引起厭食,還有安全隱患。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 提供替代方案

我上大學的時候,很多男生沉迷遊戲,從早到晚都泡在網吧裡,很多課考試不及格,拿不到學分,連學位證都沒有。這就是初高中的時候玩遊戲被限制,上大學沒人管就報復性的玩,最後把自己的前途玩進去了。

限制孩子玩電子產品的時間和場景,就像是治水時的“堵”,能解決眼前的困難,卻無法從根源解決問題,提供替代方案才是“疏”,是最終的解決方案。

替代方案,就是讓孩子除了玩電子產品,還有更多好玩的事情可做。孩子覺得好玩的,不一定是昂貴的玩具,家裡現有的東西都可以當成孩子的玩具,比如勺子杯子,沙子麵粉,都是孩子喜歡玩的。

再比如外出運動,足球籃球羽毛球乒乓球,不太挑場地,小區裡都可以玩得很開心,還可以畫畫彈琴做手工看書,自制闖迷宮、穿越火線等遊戲,這些都可以作為替代方案,讓孩子打發時間消磨精力。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孩子在約束時間和場景內使用電子產品,父母還要干涉孩子做什麼嗎?當然要,選擇適合孩子的產品,充分利用電子產品的優勢,才能讓孩子揚長避短,收穫更多。

03巧妙選用: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Dr.魏提出了給孩子選擇電子產品的三大原則:互動性強、創作性強和實用。

  • 互動性強

安安靜靜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是互動性最差的方式。孩子只是眼睛盯著電視,處於被動輸入的狀態,大腦沒有思考,也就不會有成長空間。

可以讓孩子玩一些體感類的遊戲,或者是跟著電視做運動,模仿人物的語言動作等。通過主動輸出調動孩子的感覺器官共同反應。

  • 創造性強

創造性強,是要能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不單純做一個看客。可以讓孩子玩一些創造性強的遊戲,比如畫畫類的塗色塗鴉,彈琴類的遊戲,人機互動類的課程等。讓孩子能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調動手眼協調運動。

還可以讓孩子拍照、修圖、拍視頻等等,不管是構圖還是選材,都需要動腦思考,同時也能讓孩子有一定的成就感,意識到電子產品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也激發孩子開發更多的功能。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 生活化、實用

對大人來說,電子產品的功能除了娛樂,還有工作、學習、社交和生活,只要帶手機出門,就萬事大吉。地鐵公交刷手機,買東西付款刷手機,地圖導航用手機,出門打車用手機,一機在手全都有。

引導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也要側重生活和實用方面,比如教孩子查地圖,利用搜索引擎和相關的APP找好吃的餐館,好玩的遊樂園,想要的玩具等等。讓電子產品成為生活的助手,讓孩子成為它的主人,而不是被它控制。

不想讓娃玩手機,陪玩又嫌煩?Dr.魏來支招:合理約束,巧妙選用

對孩子來說,他對電子產品的態度取決於父母對電子產品的態度

。如果爸爸媽媽用電子產品玩遊戲刷視頻,孩子就會把電子產品當成遊戲機。如果爸爸媽媽用電子產品工作學習,把電子產品當成輔助工具,孩子就會更看重電子產品的實用功能。

龍生龍,鳳生風,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不是老鼠兒子天生會打洞,是天天看著鼠爸鼠媽打洞,耳濡目染學會的。在為孩子沉迷電子產品犯愁之前,要先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是網癮青年。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效果會比粗暴的管制好得多。州官能放火,百姓也能點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