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为何要释放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

文史砖家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明朝的皇帝之中,明英宗朱祁镇应该算是一位比较传奇的皇帝。他虽然没有朱元璋那样的开国之功,也没有朱棣创下永乐盛世的才能,但他废除了人殉,释放了建庶人,这样的举动也让后世为之称赞。

朱祁镇为什么要释放建庶人?

建庶人,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棣发动靖难之战的时候,朱允炆死活不肯把皇位让给四叔,而且还一把火烧了宫殿。大火之中朱允炆和他的长子不知所踪,留下年仅2岁的次子朱子圭。

朱棣登基后,下令把建文帝那一脉的所有人都贬为庶人,这位年幼的朱子圭也在被贬之列。不仅如此,朱棣还将朱子圭幽禁在广安宫内,这一关就是五十七年!

明英宗朱祁镇成为皇帝后,因为一次错误的决定而引发土木堡之变,被瓦刺大军俘虏。一年后,朱祁镇从瓦刺释放回宫,但此时的大明皇帝已经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镇虽然回来,皇宫之内却没有他的位置了,表面上给了他一个太上皇的称号,却将他囚禁于南宫之中,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凄惨生活。

南宫的软禁生涯一过就是七年,朱祁镇终于在这一刻爆发了,他联合石享、徐有贞等人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从弟弟朱祁钰手中夺回皇位,改元号为天顺。

重新称帝的朱祁镇提出要释放永乐年间被幽禁的“建庶人”,这一建议提出来,有些大臣就提出反对。其实朱祁镇提出这一观点与《大明风华》剧情有点相似,那就是孙若微向朱棣提出要赦免“靖难遗孤”观点是一样的。

朱棣是篡夺了侄子的皇位,他举的是“清君侧”的旗号,正如电视剧中所说,如果靖难遗孤赦免了,那就代表朱棣的清君侧是错的。如今朱祁镇要释放建庶人,也代表着明成祖朱棣当初的决定是错误的。

但明英宗朱祁镇并没有理会这些,面对大臣们的质疑,他说了一句:“有天命者,任自为之。”这句话有点意思,宋太祖赵匡胤也说过这样的话,后来就发生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不过朱祁镇说这话还真是有把握的,靖难之役离此时已经历了三任皇帝,建文帝的残余势力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了,完全威胁不到他。

那么朱祁镇释放建庶人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关于这一点,史书上说他是因为念同宗之情,“亲亲之意,实不所忍”;有人则认为朱祁镇在夺门之变后,为了尽快获得民心才决定释放建庶人。

不过我却认为,朱祁镇释放建庶人完全是出自内心的决定。他第一次称帝的时候没有这样做,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刺俘虏了一年,回来后又被朱祁钰关了七年,在这八年时间里让他深深体会到失去自由的痛苦。因此南宫复辟后,朱祁镇第一件事就是想到释放幽禁了五十七年的建庶人!

结束语

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建庶人这一举动确实收到了很多好评,但对于建庶人朱子圭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有部电影叫《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讲述的是囚犯们在监狱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刑满释放后已经无法适应铁窗外的生活,有些人重新犯罪想回到监狱来,有些人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朱子圭在广安宫内生活了五十七年,据史料记载,释放他的那一刻,他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牛马为何物!朱子圭也在他重新获得自由后没多久就死去了,这或许是无法适应新生活的原因吧。


水煮汗青


如果不是被朱祁钰囚禁七年,朱祁镇估计永远想不起广安宫里还有个被关了55年的爷爷。也许是幸福来的过于突然,面对新娶的媳妇,十个美貌的小侍妾,朱文圭没有多少天就一命呜呼。

朱文圭没有见过院外世界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小儿子,当年朱棣夺权时,皇宫里烧了一把火,惠帝朱允炆人间蒸发,不知所踪,只留下仅2岁大的朱文圭。朱棣想斩草除根,在大臣劝说下,留下了这个小生命。为了避免出乱子,朱棣将朱文圭锁在广安宫里,让他与世隔绝。没想到这一锁竟是55年,经历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四代五个皇帝,从哑哑学语的小儿,长成知天命的老人。可悲的是57年来,他只在一个小天井里生活,竟然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

“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明史》

朱祁镇被关7年

明英宗朱祁镇也有相同的经历。朱祁镇即位时,明朝一派欣欣向荣,虽然有外夷骚扰,但总体来说是国富民安。但朱祁镇却在宦官王振的鼓动下,亲自带兵平定瓦剌叛乱,没想到成了俘虏。等他被放回明朝,龙椅上坐着的已经成了他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钰抱着回国的哥哥干嚎几声后,便将他送到南宫,让他当太上皇,其实是囚禁,不但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还将南宫大门上的大锁灌上铅水无法开启,只留下一个小洞用来传递食物用品。看管他们的侍卫狗眼看人低,经常克扣财物,朱祁镇的老婆钱氏不得不亲自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了防止人大臣串通谋反,南宫墙边的树木全部砍倒。朱祁镇在南宫里与世隔绝,七年里受尽屈辱。

直到拥护朱祁镇的石亨等人趁朱祁钰生病,砸碎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同病相怜释放朱文圭

朱祁镇重新当上皇帝后,回想在南宫中度日如年的日子非常悲惨,想起了还有一个人比他关的时间还长,就是爷爷辈的朱文圭,已经被关了55年了,自己被关七年,恍如百年,这老爷子被关55年,不知怎么过来的。同病相怜,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决定放他出来。大臣有人担心放出来会有变故。明英宗却说:“如果是老天爷的意思,就随老天的意愿吧。”

朱文圭刚被放出来,像白痴一样,连牛马也分不清楚。为了让他享受一下外面世界的美好生活,明英宗下令在凤阳为他专门修建了府第,给他娶了老婆,让他传宗接代,还送了他十个小妾,并派了二十个侍者照顾生活起居。可叹的是朱文圭真没有享福的命,可能是幸福来的太突然,享用过猛,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

听居凤阳,婚娶出入使自便。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给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几卒。——《明史》

明英宗复辟后才想起释放朱文圭,也算是人性的觉悟,而且赢得了“此尧、舜之心”的赞誉。


聋王异史


朱棣打进南京城,夺取了朱允炆的江山以后。由于当时朱允炆及朱允炆老婆马皇后,以及他的太子朱文奎都已经自焚而死(还有一种说法是下落不明),因此,朱棣把朱允炆剩下的那个两岁的儿子朱文圭废为庶人,他也就是“建庶人”。接着,朱棣再把朱文奎送到老家凤阳,把他关在一个院子里,派卫士看护着他,不准他出来。

(朱文圭剧照)

从此,朱文圭就一直生活在那个院子里,在长达55年的时间里,没有迈出过那个院子一步。不但如此,朱棣还不准他和外人接触。他因此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没有娶妻生子的机会。以至于他完全分不清什么是麦苗什么是韭菜,什么是马什么是牛。

他就这样熬到朱棣去世。朱棣去世后,接着朱高炽当皇帝又去世,再接着朱瞻基当皇帝又去世。直到朱祁镇当了皇帝以后,才把他放了出来。朱祁镇放他出来的时候,他已经57岁了,整整被囚禁了55年。接着,朱祁镇“与阍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也就是说,一次性给了朱文圭20多个仆役,10多个妻妾,让他随便使唤。可惜的是,“未几卒”。没过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也没有享受到什么。

那么,朱祁镇为什么不把朱文圭囚禁之死,为什么要把他放出来呢?

(朱棣剧照)

之所以说朱祁镇把朱文圭放出来,是一件不太让人理解的事情。一是因为这是朱祁镇的老祖宗朱棣干的事情。放了朱文圭,就意味着否定朱棣。朱祁镇为什么要否定自己的老祖宗呢?

二是这件事发生在朱祁镇复辟以后。复辟之前好理解,复辟之后就不好理解了。为什么说复辟之后不好理解呢?因为朱祁镇复辟的时候,朱祁钰有个妃子已经怀孕,朱祁镇把这个妃子撵了出去。后来这个妃子生了个儿子,朱祁镇把朱祁钰的这个遗腹子废为庶人,也就是“见庶人”,同时把这个见庶人囚禁了起来。既然把见庶人囚禁了起来,为什么会把情况相当的建庶人给放了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是怎么记载这一段的。《明史》上是这样记载的: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

这段话中,至少传达出了三个信息。一是朱文圭无罪。二是当有人说放了朱文圭不行的时候,朱祁镇说“有天命”。三是朱祁镇决定了放朱文圭的时候,大学士李贤赞扬他这是“尧舜之心”。

由此可见,朱祁镇之所以要放朱文圭,至少也有三层意思。

(朱祁镇剧照)

其一,朱祁镇认为朱文圭无罪。

有人可能不理解。朱文圭是朱棣囚禁起来的,朱祁镇怎么可能说他无罪呢?显然,朱祁镇说朱文圭无罪,是有目的的。他的目的就是想表明,他是公平公正,大公无私的。他不会轻易冤枉一个好人。就算是他的老祖宗朱棣冤枉了别人,他也要给予平反。

朱祁镇在标榜自己大公无私的同时,也是想说明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他不会轻易放过一个坏人。“不轻易冤枉一个好人”和“不轻易放过一个坏人”是双向的,是相辅相成的。也因此,朱祁镇把朱祁钰的遗腹子废为庶人,才是有理有据,才是做得公平公正的。

其二,朱祁镇不担心朱文圭放出来后会闹事。

当有大臣说,不能把朱文圭放出来,放出来很危险的时候。朱祁镇说了一句“有天命”。他说谁“有天命”呢?说的是他自己“有天命”。意思是说,他的皇位是“天命所归”,别人是夺不去的。就算把朱文圭放出来了,朱文圭没有“天命”,他想要夺权,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这只是朱祁镇说的一句话。实际上,朱祁镇当时确实不害怕把朱文圭放出来后,他会闹事。毕竟这个人已经是个老朽了,而且江山在朱棣后人手里,已经传到了第四代,早就非常稳固了,所以,朱祁镇完全是有恃无恐。

(朱祁钰剧照)

其三,朱祁镇要体现他的仁爱之心。

朱祁镇夺了朱祁钰的皇位以后,他处死了于谦和王文等大臣,重用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帮他“夺门”的大臣。

不过,朱祁镇自己也明白,要说忠臣,于谦、王文才是忠臣。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只是投机者,是奸臣。这些人对他有功,但却不能长久重用。还有,他不能给别人一种抢夺皇位的形象,他要让别人觉得他是好皇帝。

因此,朱祁镇才会在不久后,便严厉打击石亨等人,对他们或罢免,或处死。同时,他还试图给于谦、王文等人平反。虽然最终没平反,但是他说了他们的好话,对他们做了正面的评价。这就是“尧舜之心”,是仁爱之心。

释放建庶人朱文圭,就是朱祁镇体现仁爱之心,想让别人觉得他是好皇帝的一种举动。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兵器世界,用军事的角度回答,朱祁镇这么好心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经历的一系列军事失败,他从一个庸人成长为了明主,不仅释放了朱允炆的后人,也开创了天顺朝8年的开明时代。

朱祁镇9岁就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年号正统,好在他有个开明的太皇太后主政,将近10年的时间里明朝稳定且繁荣,在正统8年太后驾崩前明朝没出过什么大事,尤其是后来导致朱祁镇兵败被俘的宦官“王振”一直不敢兴风作浪。

但这个时期的大明朝庭还是给朱祁镇埋了一个雷,那就是征伐云南缅甸地区的麓川之役,这其实就是对东南边境土司的征讨,明军虽然没有什么惨重的损失,但因此耗费的国力是非常惊人的,这导致原本稳定的社会民怨沸腾,大明王朝由此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一共4次,时间跨度长达9年,前三次最为频繁也都是太皇太后主政时期发动的战争,但在这位皇太后听政末期,宦官王振已经开始弄权,对南方用兵也只是为了他的一己私欲而已,三次战争均无法平定南方的叛乱。

第四次对麓川作战是朱祁镇亲政后发起的,也就是在正统13年,此时明朝国内已经因为连年用兵闹的民怨沸腾了,明朝不得不对叛乱作出妥协,对南方的控制大不如从前。

而在麓川之役结束后的正统14年,朱祁镇就在御驾亲征的土木堡之战中被俘,这个不到23岁的年轻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他甚至厚颜无耻的命令明军边境守将投降。

而就在他被俘的同时,他指定的监国、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被拥立称帝,他册立的太子朱见深也在不久之后被废掉。好不容易回到北京的朱祁镇顶着太上皇的名头被幽禁了整整7年之久!

这段时间里他肯定在反思自己的人生,对重用宦官、连年用兵的行为,不可避免的要追悔莫及。尤其是土木堡之变他被俘是很亏的,因为在此之前的9年时间里明朝都在断断续续对南方用兵,精锐部队都不在长城方向,在土木堡之战中溃败的20万明军也都是临时拼凑的杂牌,假如说不是王振急于建功立业唆使朱祁镇御驾亲征, 他不至于遭此大难。

经历了战败被俘、被亲人出卖以及被幽禁7年的痛苦之后,朱祁镇的性格发生改变,面对同样因为亲人争权,而无辜被关押的“建庶人”,他心生怜悯之情!于是决定还他自由。


兵器世界


朱文圭:惠帝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

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即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1403年占领南京,结束历史三年的靖难之役,朱文圭的父亲建文帝朱允炆和兄朱文奎不知所终,母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将他长期幽禁在中都(安徽凤阳)的广安宫,这一关就是几十年,明英宗复辟后,将其释放重新获得自由,并为他修造房屋,安排人专职照料,而此时朱文圭已经五十六、七岁,整整被关了五十多年,甚至连牛羊都不认识,虽然被放出,但是身体早已垮掉,在恢复自由不久就去世了。

朱文圭


而如题目所问,为何是明英宗而不是其他人释放被囚禁55年的朱文圭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最主要的是同病相怜产生的共鸣。

明英宗九岁登基做帝,年龄尚小,但是有太皇太后张氏,以及“三杨”辅政,这个期间也许是因为年岁尚小,他根本就没有关注在中都还关着一个叫朱文圭的人。而当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最终重新回归朝廷的时候,此时他早已不是皇帝,当政的皇帝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而朱祁钰不可能轻易将皇帝之位交出来,于是对哥哥朱祁镇明英宗采取了囚禁的策略。明代宗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的时候吃穿不足,原配钱皇后还得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已补家用。为了避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明代宗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躲藏。这种被囚禁的日子是让人绝望的日子,被囚禁的人是看不到希望的,每天只能看看被囚禁地方上面的一片天空,对于外界一无所知,如果不是夺门之变的发生,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就这样一辈子被囚禁在其中直至死去,但是他很幸运,在被囚禁七年之后,明代宗重病,大臣们发动夺门之变,将他迎接出来重新当上了皇帝。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第二次当政的明英宗对被囚禁深有感触,知道那种生无可恋、毫无希望的囚禁日子是多么难过,所以,此时他想起了囚禁在中都的朱文圭,自己只是被囚禁了七年就如此,何况朱文圭自两岁开始就被囚禁,至今已经五十多年,他的人生岂不是更加的绝望和悲惨,所以,共同的人生经历,让明英宗产生惺惺相惜之感,最终决定释放朱文圭,还他自由。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2】此时朱文圭早已对自己的政权没有威胁。

当明英宗提出要释放朱文圭给他自由的时候,朝中的大臣还是有反对的声音,认为如果一旦释放朱文圭,势必再一次激情民间对于那些拥护惠帝势力起来反抗,不利于朝廷的发展。但是明英宗很是坚决,说出:有天命者,任自为之。最终释放了朱文圭,实际上,朱文圭自两岁开始就被囚禁,此时早已五十多岁,一个在不懂事的时候就被圈禁,在接触不到外界各色人等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人,他对外界的认知简直就是零,他甚至连牛羊都不认识,哪来的影响力呢!在一定程度上他就是废人,对目前的朝廷根本就没有什么大的威胁,何况“靖难之役”早已过去几十年,大明的根基早已稳固,一个被废的人出来是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的。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和明代宗


【3】明英宗能够被后世认可的事情之一。

纵观明英宗当政期间,不管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他的政绩只能说是稀松平常,特别还发生土木堡之变,自己作为皇帝被瓦剌活捉,这对一个王朝是莫大的耻辱。在经历被拘禁七年之后重新当回皇帝,他虽然比第一阶段时要好很多,重用贤臣良将,但是大明王朝经过前期的折腾,元气已伤,他并没有带领大明王朝走向辉煌的发展,而只是普通平常地发展。而作为本人的明英宗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被后世所诟病,尤其是土木堡之变,是他一生的耻辱,所以在重新回到皇位后,他要做一些能够挽回自己颜面的事情,释放朱文圭就是其中一项,确实后世认为他此举被视为他的明智之举的行为。另外一个就是在自己去世之前交代废除人殉制度。


所以,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明英宗最终释放了被圈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让他重新回归自由,但是由于几十年的圈禁,朱文圭早已身心疲惫,在恢复自由不久就去世了。



朱文圭,是明朝第二位皇帝,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的次子。

他的命运非常凄惨,还没到两岁,就被幽禁了,因为他生于1401年,而恰巧这个时期正是”靖难之役“时期,1402年,首都应天府被破,朱棣进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文圭也就成了俘虏。

话说朱文圭从2岁开始就被幽禁在了中都的广安宫,一直到他去世那一年,也就是1457年,整整55年。这个中都是朱元璋在安徽凤阳建立的一个都城,在整个历史上也算是数一数二豪华富丽的都城。

1457年,明英宗大发善心,要释放朱文圭。明英宗是朱棣的孙子,明朝第六位皇帝,他为什么要释放掉被朱棣囚禁55年的朱文圭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四个字形容”感同身受“。

有人会好奇到底哪里感同身受了,这就要说一说明英宗的历史了。明英宗朱祁镇8岁时继位,22岁因受宦官蛊惑亲征瓦剌,结果被瓦剌俘虏,而后明朝便换了皇帝,大臣为稳定局势拥立了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代宗。

后来瓦剌释放了朱祁镇,但朱祁镇刚回国,就被朱祁钰幽禁在了南宫,这一幽禁便是整整7年。朱祁钰幽禁朱祁镇的原因是怕朱祁镇抢夺皇位。

公元1457年,朱祁镇在大臣石亨等人的拥立下,重新登上了皇位。朱祁镇第二次登上皇位,感慨万分,他想起了自己被幽禁在南宫时的遭遇,由此又想到了同样被幽禁的朱文圭,朱文圭和自己一样,都是无罪却被幽禁的苦命人,因此朱祁镇决定释放朱文圭的。

同年,朱文圭被释放,不再幽禁,可惜的是朱文圭还没过上多久好日子,就一命呜呼了。


理科男读历史


这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也同样被禁锢在南宫长达8年,所以推己及人,看到被囚禁55年的建庶人朱文圭而动了恻隐之心。

朱文圭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

1402年,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城,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在城坡之时,朱允炆和朱文圭的哥哥朱文奎都不知所终,而他的母亲马皇后自焚而死。

当时,朱文圭只有两岁,打着“清君侧”之名的朱棣不便对一个小孩子下毒手,就把他囚禁在中都凤阳的广安宫,明朝官方称其为“建庶人”。

这一关就是50多年,直到朱棣的后人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民之变复辟后,朱文圭才再度得见天日。

原来,朱祁镇先前被禁锢于南宫,所以对有同样命运的建庶人动了恻隐之心。据史载:

“上复位之后,因思建庶人辈无辜淹禁将五、六十年,意欲宽之。”

朱祁镇的这个想法,得到大学士李贤的支持。

于是,在奏闻孙太后以后,就将他释放了出来,并在凤阳为朱文圭修建房屋,派遣婢妾照顾他的生活。

朱文圭被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有50多岁了,由于自小就被囚禁,无法和外界接触,居然“出见牛马亦不识”。

重见天日后的朱文圭,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HuiNanHistory


建庶人可谓是历朝历代最惨的皇子了,被明成祖囚禁了整整55年,虽然得到明英宗的怜悯被释放,但重见天日的建庶人早已脱离社会,连牛马都不识,释放后没几年便死了。




建庶人本名朱文圭,是建文帝的次子。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即位后,与近臣齐泰、黄子澄决定削藩,这遭到了分封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的不满。同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靖难起兵,三年后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京师。

燕军入城后,朱文圭之父朱允炆和皇兄朱文奎不知所踪,母亲马皇后自焚而死。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浑然不知宫中发生的巨大变故,自己的父皇与皇兄早已与自己生离死别,更惨的是,即位后的明成祖朱棣为了永绝后患,命人将两岁的朱文圭送往中都凤阳,将他长期幽禁在广安宫。



朱文圭就这样在凤阳一关就是整整五十多年,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年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中年,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直到天顺元年(1457年),在南宫被幽禁了长达七年的太上皇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策划下,得到孙太后的同意,发动了“夺门之变”,将重病之中的代宗朱祁钰赶下皇位,拥戴英宗复辟。明英宗在经历了七年的幽禁生涯后,奇迹般的再登宝座,而正是英宗使建庶人结束了五十五年漫长的幽禁生涯。



七年的深宫幽禁生涯,英宗没想到还有重登宝座的一天,思己之苦,亦思他人之苦,所以在复辟的当年,英宗召来大学士李贤,表达了要赦免吴庶人(可能是建文帝之弟朱允熥的后代)、建庶人的想法,李贤听后即赞曰:“此尧、舜之心也。”于是请命于孙太后 ,将建庶人从广安宫接出安置在凤阳城,并一次性给了朱文圭20多个仆役,10多个妻妾。建庶人蒙圣恩,且悲且喜,被幽禁了整整五十五年的建庶人终于得以重获新生,而他的堂兄,同样被幽禁了几十年的吴庶人,则不幸去世。

英宗这么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自己七年的幽禁生涯既苦又悲,更何况建庶人比己更惨,他对建庶人颇有同病相怜之感,而且靖难之役已过几十年,如今已是老态之躯的建庶人早已经构不成什么威胁,英宗办此一件好事,可以博得巨大的美名,为他重拾朝政,争取朝臣的拥戴肯定能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真的心存悲天悯人之念,释放建庶人,都无疑是朝野称颂,万民皆赞的事情。



不过,由于建庶人在深宫被幽禁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在一个封闭不大的空间里一关就是五十五年,整个人从身体到精神都是极差的,突然间被释放,他对外面的世界几乎是浑然不知,“出见牛马亦不识”,连牛马不知为何物,可见建庶人这几十年过的有多惨,加上幽禁生涯的压抑和生活的清苦,建庶人的身体本来就差,出来后没多久便卒亡了。


大国布衣


引言:

朱文圭是建文帝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是朱棣的重孙,从靖难之役的立场来看,他俩是敌人。朱祁镇在复辟之后释放了被软禁的朱文圭,有两个主要原因:他把朱文圭看成了他自己,他释放朱文圭也是为了他自己。

梳理一段历史,理清明英宗和朱文圭的关系

1399年,朱棣发动了历史上著名"靖难之役"。造反的对象是大明的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棣的大哥朱标的儿子。成则为王,败则为寇。这一战的赢者是朱棣,他终于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成了大明的第三代皇帝。

朱允炆和他的皇后,还有大儿子在战争结束后不知所踪。有人说他们被火烧死了,有人说他们被人救走,逃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更有人说,朱允炆出家为僧。

朱文圭,是朱允炆的次子,是父母生死都无法带走的孩子。那一年,他只有2岁。

登基后的朱棣杀了一大批建文帝的大臣,本来,朱棣也要把2岁的朱文圭杀了以绝后患。有几个大臣出面为这个可怜的孩子求情,朱棣迫于舆论的压力, 也为了彰显自己的仁厚,就把他暂时关在了广安宫。

这一关就是55年,朱文圭在暗无天日的广安宫,从2岁的孩子变成了57岁的老人,大明王朝的天都翻了好几页。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三代帝王先后离世。到了明英宗朱祁镇,又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的一生,经历了两次皇帝的即位,第一次即位是在1435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朱祁镇在战争中被俘。1年之后,朱祁镇回到北京,被自己的亲弟弟明代宗朱祁钰软禁在南苑,时间长达7年。

1457年,朱祁钰病重,幽闭中的朱祁镇成功复辟,第二次即位大明的皇帝。也是这一年,朱祁镇释放了软禁55年的朱文圭。据说,朱文圭走出广安宫的时候,就连牛和马都不认识。

朱祁镇释放的不是朱文圭,他释放的是被软禁的自己

不经意地一看,朱祁镇释放了被软禁的朱文圭,好像是自己尝过了失去自由的苦之后,对被软禁的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三少以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同情”。就是说,朱祁镇是出于同情的理由而释放朱文圭的。

如果朱祁镇真的有一颗恻隐之心,他在1435年第一次即位之后,为什么不把朱文圭放了?朱文圭从1399年到1435,这36年的时间里,他的生存状态一直没有改变。

假如朱文圭真的值得朱祁镇同情的话,朱祁镇早就同情了,至于等到朱祁镇第二次即位之后再来同情吗?!

当然,朱祁镇主动释放朱文圭,与他自己被软禁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多年,从2岁的少儿到白发的暮年老人,他是历史上囚禁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子。

虽然时间最长,朱文圭却并不痛苦,2岁的孩子待在方寸之地,对人生一无所知。因为不知,才没有人生的七情六欲。可朱祁镇不同,他在南苑被囚禁了7年,天天惊恐,夜夜恶梦,生怕看不到明天的太阳。

那种诚惶诚恐的日子,朱祁镇真的过怕了!只要一想起朱文圭,他就会忍不住想起那个被关在南苑的自己。于是,他决定释放朱文圭,释放那个记忆中一直被软禁于南苑的朱祁镇。

所以说,朱祁镇在软禁朱文圭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他释放的虽然是暮年的朱文圭,但真正释放的却是内心的自己。

朱祁镇释放朱文圭,利于复辟之后的人心稳定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成祖朱棣是通过造反才登上皇位的。他的皇帝之路, 隐藏着一段流血的历史。他在最后留下了朱文圭的小命,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在天下人面前显示自己的仁厚,以笼络人心,为巩固自己的皇权铺路。

朱祁镇的皇帝之路与朱棣稍有不同,他的第一次即位是封建王朝的世袭制,第二次即位才是发动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杀害了曾经拥护朱祁钰登基的大臣,包括许多大明的功臣于谦、王文等,明代宗朱祁钰也在这场变故中暴毙。

总之,复辟之后的朱祁镇,日子过得并不舒畅,特别于谦的死,成了朱祁镇在历史上永远也洗不掉的政治污点。还有朱祁钰的死因,也都算在了他的头上。

朱祁镇在南苑被软禁了7年,朱祁钰要是想弄死你,估计朱祁镇早都死了好几年了。可是,朱祁镇复辟没几天,就弄死了自己的亲弟弟朱祁钰!

所以,朱祁镇复辟后,朝野内外,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这些声音反映出了朱祁镇作为君主残忍狂暴的一面,对于重新执政的朱祁镇很不利。

大臣都怕朱文圭出来之后,会给自己的爹娘报仇。所以,释放朱文圭的时候,当时有很多大臣反对。越是有人反对,朱祁镇释放朱文圭的意义就越大。

一个不识牛马不辩东西的垂垂老者,无任何社会和江湖经验,能有多大的威胁?!

明英宗顶住巨大的压力释放了朱文圭,还在凤阳为他建了房子,又派人专门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只是,朱文圭无法适应社会,没过多久就无疾而终了。

历史也因为明英宗这一行为,作出了英明的赞许。

三少说:

俗话说,女人的心海底的针。三少以为,皇帝的心其实比海底的针更深。明英宗为朱文圭做的一切,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为了他自己。如果说朱祁镇同情朱文圭,还不如说同情自己更为恰当。


三少yun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搞清楚“建庶人”到底是谁?其实,除了“建庶人”之外,明英宗朱祁镇赦免的“庶人”还有另外一位——“吴庶人”。他们都是明王朝的天潢贵胄,之所以沦为“庶人”,还要从建文年间发生的那场“靖难之役”说起。

“建庶人”“吴庶人”的前世今生

建文元年,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打出了“靖难清君侧”的大旗、发动了一场大规模武装政变!经过三年多的内战,朱棣于建文四年攻陷了彼时的国都南京。而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皇太子朱文奎则在一场大火中踪迹全无……但朱允炆并没有绝后,他的另一个儿子朱文圭活了下来,彼时尚在襁褓之中。

起初,朱棣是打算杀掉这个侄孙以绝后患的。不过,在权衡利弊之后,朱棣最终还是放过了这个孩子,将其幽禁了起来,这一关就是五十多年!自幼便被幽禁、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以至于朱文圭长大之后竟然牛马不识、连话都说不周全。因为朱棣即位之后直接将建文一朝给“抹去”了,如何定位朱允炆的这个儿子成了大问题。无论是封亲王还是郡王,都会引发不必要的麻烦。朱棣索性将他贬为了“庶人”,以建文一脉之故,又称“建庶人”。

那么,“吴庶人”又是谁呢?懿文太子朱标最根正苗红的嫡子之一朱允熥!如果按照纯粹的“嫡长子继承制”,被明太祖立为皇太孙的应该是他而不是朱允炆。所以,朱棣对这个侄儿也比对其他侄儿更加特别“关照”……“靖难之役”后,朱棣先是将朱允熥由吴王降为了广泽王,之后又找借口削去了他的王爵、将其贬为“庶人”并幽禁,号“吴庶人”。

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谋逆并扯上了建文帝朱允炆的旗号、诈称蜀藩的崇宁王朱悦燇为“建文君”。幽禁之中的正牌朱允炆嫡子朱允熥倒霉地“躺枪”,不久之后便莫名其妙地暴毙了……但明王朝对宗室的幽禁是“世袭”的,只要没有被赦免,被幽禁凤阳高墙的宗室子弟所生的后代也继续被幽禁!因此,“吴庶人”朱允熥虽然死了,但他的后代却依然“承袭”了“吴庶人”的身份、被继续幽禁。后来明英宗朱祁镇赦免的所谓“吴庶人”,实际上不是朱允熥本人,而是他的后代。

“建庶人”“吴庶人”被赦免

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从正统十四年的那场“土木堡之变”说起。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撺掇下,带着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朱祁镇却被蒙古人追着屁股打!最后连自己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

为了彻底拒绝蒙古人的政治讹诈,以于“军中大佬”于谦为首的主战派朝臣说通了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以“国赖长君”为由将朱祁镇同父异母的弟弟郕王朱祁钰推上了皇位,史称景泰帝,南明政权上庙号“代宗”。瓦剌见“奇货”变成了“烫手山芋”,索性将朱祁镇送回了北京。为了到手的皇位,景泰帝朱祁钰直接将朱祁镇幽禁在了南宫之中,这一关就是八年!为了防止朱祁镇与外界联络,朱祁钰命人将南宫门锁焊死并砍光了周围的树木,等于是将朱祁镇与外界彻底隔绝了。

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武将石亨、文臣徐有贞和宦官曹吉祥看到了政治投机的机会,趁着朱祁钰病重、带人撞开了南宫的大门,将被幽禁的朱祁镇接了出来,并以“太上皇复辟”的名义将朱祁镇再次推上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已经病入膏肓的朱祁钰猝不及防,等得到消息是已经回天乏术了……朱祁镇就这样当了八年太上皇之后又重新成为了明王朝的皇帝!在重新掌权之后,朱祁镇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赦免“建庶人”“吴庶人”,给他们置办房产、发放生活费并规定:建吴两家以后生活、婚丧嫁娶一切恢复自由。而且朱祁镇说到做到,不仅释放了“吴庶人”之后,连被幽禁了五十多年的堂叔“建庶人”朱文圭也放了出去,而且还给他娶了媳妇儿……只可惜,被幽禁了五十多年的朱文圭连自由后的生活都无法应付、交际能力更加为零,没过多久便去世了。

明英宗为何要赦免建、吴

关于这个问题,最大的前提应该是“感同身受”。在“夺门之变”前,明英宗朱祁镇被幽禁了近八年时间!幽禁的生活有多难熬,没有谁比朱祁镇更有体会。或许是出于同病相怜吧,复辟之后的朱祁镇想到了“建庶人”和“吴庶人”,提出了赦免建、吴的想法。彼时明成祖朱棣已经作古多年,连他的孙子明宣宗朱瞻基都已经入土二十余年了,人们早已淡忘了“靖难之役”、淡忘了建文帝朱允炆。加之“靖难之役”的亲历者也大多已经作古,赦免建、吴的政治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朱祁镇不用担心会引发政治连锁反应。这是朱祁镇赦免建、吴的最大前提条件,如果是在仁、宣两朝,这是无法想象的。试想,如果赦免了建、吴,那些靖难元勋算什么?乱臣贼子吗?参加了“靖难之役”的明仁宗夫妇又算什么?要知道,朱棣一家可是全家造反,一个也没落下!

如果有人认为朱祁镇赦免建、吴仅仅是出于怜悯,是因为“同病相怜”,恐怕就小看朱祁镇了。他在乎的并不是赦免建、吴本身,而是这件事的长远影响和青史评价!说到底,无论明王朝官方认与不认,“靖难之役”就是谋逆!既然是谋逆,总归是要有人买单的。仁、宣不能做是因为政治形势,但朱祁镇可以。建、吴是“靖难之役”最后的“小尾巴”,彻底解决了建、吴问题,帝系大宗就彻底“合法”了。朱祁镇赦免了建、吴,两家自然感恩戴德,还有谁会去揪住“靖难之役”不放?如此一来,原本非法的帝系大宗彻底“合法”了,自此大宗帝系不用再背负一个“叛逆”的骂名了……而这,正是仁、宣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情。

再就是朱祁镇的私心了,在他的前半生,“土木堡之变”是永远无法洗脱的污点!将来在煌煌青史之中,史家将如何评价朱祁镇?可想而知!朱祁镇赦免建、吴,虽说无法彻底抹去曾经的耻辱,但起码可以用“仁德”的美名去掩饰掉部分污点。事实也的确如此,后世提起明英宗,虽然指责他“土木堡之变”的罪责,但往往也会提及他“夺门之变”后所施行的仁政,诸如赦免建、吴,废除人殉等等……说白了,朱祁镇赦免建、吴,为的还是自己,是为了给自己在青史之中留下一点儿好名声,以洗刷“土木堡之变”的污点和耻辱。

综上所述,明英宗朱祁镇赦免“建庶人”和“吴庶人”有“同病相怜”的原因,但更多地还是出于政治需要,还是为了自己的名声!既然建、吴两家对于帝系大宗已经够不成什么实质性威胁,将他们赦免又可以了结当年“靖难”的一桩公案、让帝系大宗彻底“合法”,而且还能给自己邀一个仁君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