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布干維爾島,這座西南太平洋上,所羅門群島中最大的島嶼,這座島嶼上,曾經有著世界最大的銅礦,由澳大利亞所有。

故事發生的時間是1989年,這一年,因受到叛亂分子的襲擊,銅礦關閉,政府下令撤走島上所有的白人,並對該島實施封鎖,派兵鎮壓。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在政府軍和叛軍互相廝殺這段時間,島上的居民陷於混亂和恐懼之中。電燈不亮了,發電機也沒有了燃料,整個島嶼陷入了黑暗當中,醫院的藥品也被叛軍搶劫一空。年紀最小的孩子們染上痢疾也無藥可治,最後只得將他們的屍體掩埋掉。

在這黑暗、混亂,處處充滿恐懼的時期,學校的老師也被撤走了,而唯一留在島上的白人瓦茲先生,主動承擔起了老師的責任,他的教學內容是每天給學生讀一個章節的《遠大前程》,這部狄更斯先生的偉大文學作品。

他相信文學會將孩子們帶入另一個世界,使孩子們於這亂世之中,在另一個世界,在文學的世界,精神可以得到安寧,他相信文學的力量會幫助孩子們度過這艱難困苦的戰爭歲月。

然而,文學雖然給孩子們帶來了安寧與希望,卻同時給自己帶來了死亡。

《皮普先生》這本書是作者在戰爭期間,經過實地採訪後所寫。這段採訪經歷使作者對戰爭與苦難有著切身的體會,作者被海島上遠離文明的大人和孩子的善良所感動,被戰爭血淋淋的現實所震撼。

作者便以女主人公瑪蒂爾達,一個十三歲,布干維爾島上女孩的視角來講述這個故事,於是書中的世界顯著那麼的單純,人物的言行是那麼的幽默,可是在單純與幽默背後卻透露著血淋淋的現實。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書中以狄更斯的《遠大前程》給線索,貫穿全文,更是以《遠大前程》中的主角皮普這個人物來展開描述,皮普這個虛構的人物與瑪蒂爾達有著諸多相像之處,是瑪蒂爾達在《遠大前程》中結識的新朋友,可是這個人物卻給全村人帶來了災難,給瓦茲先生和瑪蒂爾達的母親帶來了死亡。

在充滿戰爭的島嶼上,文學為孩子們在悲慘的生活中建立起了另一個世界

在布干維爾這座島嶼上,政府軍與叛軍之間的戰爭打的正酣,政府將島上所有的白人撤走,而瓦茲先生為了自己的黑人妻子格雷斯,選擇了留在島上,他也就成為了島上唯一的白人。當學校的老師被撤走後,瓦茲先生便主動站出來承擔起教書的責任,而他的教學內容很簡單,就是每天給孩子們讀狄更斯先生的《遠大前程》。

在此之前,這些遠離文明的孩子,包括大人們,誰都不知道狄更斯先生是誰,當然也不知道《遠大前程》,更加不知道《遠大前程》中的皮普先生了。

“我父親的姓是皮利普,我的教名是菲利普。”就這樣,瓦茲先生開始讀起了《遠大前程》,也是在這一刻,瓦茲先生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文學世界的大門,使孩子們暫時忘記了現實世界的殘酷與艱難。

對於瑪蒂爾達來說,瓦茲先生同樣給她帶來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她消磨著夜晚的時光,可以趁著夜色到達另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在那裡,她結識了一個新的朋友,皮普。

在另一個世界,瑪蒂爾達也見到了死亡,她看見了皮普在墳地裡,周圍是他死去的父母和五個哥哥的墓碑,而現實當中,瑪蒂爾達也目睹了那些因患痢疾而亡的嬰兒,他們被埋在山坡上。瑪蒂爾達發現自己在有些事情上和皮普是一樣的,比如兩人都不是真正地瞭解自己的父親。

也許是現實過於殘酷,隨著《遠大前程》故事的推進,瑪蒂爾達更加陷入到這個世界無法自拔,在這個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完整的、合理的,瑪蒂爾達與皮普更加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她同皮普走在相同的街,去相同的酒吧,見相同的人,只可惜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單向的,只能她與皮普對話,而皮普卻無法與她進行對話。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此時,皮普對於瑪蒂爾達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她在沙灘上用貝殼拼出皮普的名字,總是到海邊去陪著他。當瑪蒂爾達的媽媽給她佈置作業,讓她記住家譜上祖宗的名字,她卻感覺同死去的祖宗相比,甚至同身邊的人相比,《遠大前程》中皮普、哈維漢姆小姐,以及喬·加格利這些人物才是她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說瓦茲先生給孩子創造出的世界比現實更吸引人。

當瑪蒂爾達發現不僅自己珍愛這本書,自己的同學們也都非常珍愛這本書,甚至他們或許也打開了那扇門,住進了這個世界時,恰恰是《遠大前程》失蹤之後,幸好這本書已經被瓦茲先生講完了。

失蹤的書並沒有阻擋瓦茲先生講《遠大前程》的決心,也沒有影響孩子進入到那個世界,因為瓦茲先生決定以另一種方式找回《遠大前程》。

他讓孩子們平時隨意回想書中發生的故事情節,不需要按照時間的先後順序,也不用非常準確,只要能想出來就好。當大家把自己想出的情節在課堂上說出來後,瓦茲先生便記錄下來,當大家將所有情節彙集到一起後,書中完整的故事便被拼湊出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瑪蒂爾達又重新來到了這個世界,大多時候是在夜晚,也有的時候是在凝視大海時,有的時候沒有任何預兆,突然就來到了這個世界。

也正是因為瓦茲先生這樣的安排,使瑪蒂爾達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有了新的瞭解,這裡面,有的人她不喜歡,有的事她不明白,而對於皮普,她仍是一如既往的喜愛,甚至因為知道了接下來的情節該如何發展,更加激起瑪蒂爾達想要保護皮普的慾望。

當她發現同學們也非常珍愛這本書,也住進了那個世界,心裡面可能也裝著皮普,是在一次大家找回情節的課堂上。同學塞莉亞找回了一個情節,但接著她又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是書中沒有講到的,而是塞莉亞幻想出來的,就好像她在那個世界,事情就那麼發生在她眼前一樣。這令瑪蒂爾達感到非常吃驚和佩服,而瓦茲先生竟然也給記錄下來,將它放到了這個世界中。

就這樣,孩子們在瓦茲先生建立起的世界裡暢遊著,並在找回《遠大前程》的過程中重建了這個世界,不斷的根據自己的想法為這個世界添磚加瓦。這裡沒有戰爭,沒有殺戮,有的是結滿白霜的早晨、繁華的大都市、林立的高樓。

文學給孩子帶來希望的同時,也為村裡帶來了災難,帶來了死亡

正當孩子們每日暢遊在瓦茲先生為他們建立的文學世界中,一天,政府軍的直升機在黎明前降落到村子的海灘上,熟睡中的人們被喧鬧聲吵醒。村民們不約而同的從各自房子裡走出去,就好像事先排練過一樣。

政府軍的指揮官用出人意外的,柔和的聲音對村民們說,出於安全考慮,他想要村子裡面每個人的名字,這讓村民們懸著的一顆心變得踏實了許多,畢竟名字不是炸彈,不會給他們帶來危險,這段要求還是很容易滿足的。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正當村民們開心的將自己的名字寫下來時,一名士兵從海灘跑過來,對著指揮官耳朵悄悄的說了什麼,指揮官便和士兵一起去了海灘。幾分鐘後,兩人便匆匆的邁著大步回來,原來瑪蒂爾達在沙灘,用貝殼拼出的皮普的名字,被士兵發現了。

指揮官大聲的問道:“誰是皮普?”之前柔和的聲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憤怒。學生們都知道答案,瑪蒂爾達的媽媽也知道,因為她總給媽媽講《遠大前程》的故事,當然,很多學生的家長也都知道。

這時,瓦茲的學生丹尼爾不假思索的說道:“皮普是狄更斯先生的。”說完他便用手指了指學校的方向,並且帶領士兵將瓦茲先生和他的妻子格雷斯驅趕到人群中。

當指揮官問瓦茲先生是否是狄更斯時,瓦茲先生看到離指揮官僅一步之遙的丹尼爾後,便意識到誤會是如何產生的,出於保護丹尼爾的目的,瓦茲先生承認了自己就是狄更斯。雖然此時,很多的學生和家長都可以戳破他的謊言,但是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他們相信瓦茲先生,也知道瓦茲先生為什麼這麼做。

當指揮官問道誰是皮普先生,瓦茲先生試圖向他解釋,皮普先生只是小說中虛構出來的一個人物,為了向沒有讀過《遠大前程》的指揮官解釋清楚,瓦茲先生讓瑪蒂爾達去學校取《遠大前程》。

然而,天空的講桌上並沒有這本書,瑪蒂爾達檢查遍了屋裡的每一張桌子,都沒有找到,此時瑪蒂爾達想到了皮普先生,當一名逃犯威脅皮普,如果他第二天早上不給他帶來食物,那麼他便會挖出皮普的心肝,此時皮普經歷的恐懼瑪蒂爾達也同樣在體會著。

空手而回的瑪蒂爾達使指揮官變得憤怒不已,他認為是瓦茲先生欺騙了他,他認為村子裡面藏了一個叫做皮普的叛亂分子。憤怒的指揮官命令士兵將煤油倒在村民的席子和衣服上,不到五分鐘,這些席子和衣服便燒為灰燼,村民們只剩下身上穿的衣服。

他給村民們兩星期的時間,希望下次來的時候,大家能夠交出那個叫做皮普的人。然而沒過幾天,他們又來了,當然,他們依然沒有找到皮普先生,惱羞成怒的指揮官命令士兵燒燬村民的房子。

當政府軍再次離開後,淳樸的村民們也並沒有責怪瓦茲先生,而由於書的丟失,瓦茲先生便帶孩子們用另一種方式來找回《遠大前程》。與此同時,叛軍們也來到了這個村子裡,村民們對待叛軍的態度與政府軍相比截然相反,因為叛軍大都是當地人組建起來的,他們對待叛軍像自己家人一樣,將自己的東西給叛軍吃。

當叛軍來後的第二天,他們發現了瓦茲先生,他們用友好的口氣問瓦茲先生叫什麼名字,瓦茲毫不猶豫的說自己叫皮普。由於叛軍們都對這個島上唯一的白人非常感興趣,便總是問他一些問題。

最後,瓦茲先生決定給他們講講《遠大前程》,當然,對叛軍來說,這是皮普先生這個唯一白人自己的故事。瓦茲先生決定用七個晚上的時間將故事講完,然而故事還剩一個晚上就講完時,叛軍們便悄悄的離開了。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而在同一天,政府軍再次出現了,與他們在一起的還有一個俘虜,這個俘虜就是在村裡駐紮,聽瓦茲先生講故事的叛軍中的一員。很明顯,他捱了很多次打,他的臉已經變得慘不忍睹了。

政府軍當著所有人的面問俘虜,誰是皮普,俘虜費勁的抬起胳膊,朝學校指了指,於是士兵們便拖著他向學校走去。當大家陷入異常的平靜和深深的恐懼時,突然學校方向傳來了槍聲。

就這樣,瓦茲先生,那個曾經為大家帶來文學世界的瓦茲先生,被當成了皮普,就這樣被政府軍槍殺了,然而更加惡劣的事情還在後面,政府軍將他剁成塊,扔進了豬圈。

很顯然,指揮官不想讓大家承認這件事情發生過,便問大家誰看到了這件事情,此時,單純的丹尼爾再次站了出來,毫不猶豫的說自己看見了,於是兩名士兵便將他帶進了叢林中,而他的奶奶,向指揮官請求陪著孫子一起去,於是這祖孫二人也被政府軍殘忍的殺害了。

指揮官得意的再次問大家誰看到了這件事情,瑪蒂爾達信仰上帝的媽媽站了出來,她說,她看到了政府軍將瓦茲先生剁成了碎塊,瓦茲先生是個好人,她可以作為上帝的證人。

媽媽的舉動使瑪蒂爾達感覺到驚訝與恐懼,因為她知道,媽媽並不喜歡瓦茲先生,那本《遠大前程》就是媽媽偷走的,就因為瓦茲先生不信奉上帝,不相信有魔鬼,並且這個時候,邁出這一步,就意味著死亡,而她的媽媽卻毫無畏懼。

於是,瑪蒂爾達的媽媽被政府軍性侵後,便如同瓦茲先生一樣,被剁成了碎塊,扔進了豬圈。

這一天,所有的事情都亂成了一團,這個世界也失去了秩序,瑪蒂爾達先後失去了老師、同學和母親,而瓦茲先生為她建立的那個世界卻依然存在於自己的內心之中。

當政府軍走後,為了能像樣的安葬瓦茲先生和瑪蒂爾達的媽媽,人們殺掉了所有的豬,將它們掩埋在地下。

而當人們找到丹尼爾時,發現他被四肢展開來高高的掛在樹上,就像一幅耶穌受難圖,人們將他和祖母葬在了一起。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瓦茲先生與因陷入文學世界而發瘋的妻子格雷斯之間的愛情故事

當瓦茲先生在村裡時,總是在一些特定的日子,戴上小丑的紅鼻子,也許這對他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在這些特定的日子,他戴著紅鼻子,用一根繩子拉著手推車,而他的太太便站在車上,看上去像皇后一樣。

這一奇怪的舉動在很多人眼裡一直是一個謎,直到長大後的瑪蒂爾達的一次拜訪,徹底解開了這個謎。

昆士蘭大學畢業後,瑪蒂爾達決定找到瓦茲先生曾經的家,於是便在電話簿中找出了四十三個瓦茲,一一撥打電話,在第九個還是第十個電話中,找到了一位叫做瓊·瓦茲的人,這個人便是瓦茲先生的前妻。

在對瓦茲太太的拜訪中,關於瓦茲先生和格雷斯的層層迷霧逐漸被揭開。原來,格雷斯曾經住在瓦茲先生和太太的隔壁,不知從何時開始,瓦茲先生便深深的迷戀上了這位黑人女士。他從來沒見過長得這麼黑的人,也從來沒見過這麼白的牙齒,他常常將耳朵貼在牆壁上,他可以聽見她的動靜,他知道格雷斯什麼時候洗澡,什麼時候看電視。他成為了追蹤格雷斯行動的專家,她為格雷斯深深的陶醉,即使當格雷斯被送到精神病院,瓦茲先生也會經常去看她。

原來,兩人曾經在劇院裡面演戲,有一個劇目叫做《希巴女王》,而格雷斯深深的陷入了劇中,她無法擺脫,也不想擺脫,她把自己當成了希巴女王,於是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皮普先生》:文學可以為人們打開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在瓊·瓦茲家裡,瑪蒂爾達發現了《希巴女王》的劇照,劇照中,瓦茲先生戴著一個小丑的紅鼻子,格雷斯扮演的希巴女王站在一輛手推車裡,瓦茲先生拉著手推車,該劇的導演認為這一行為可以表示兩人已經達到了心心相印的地步,這也解開了一直埋藏在瑪蒂爾達心中的謎團。

最終,瓦茲先生帶領格雷斯來到了她的家鄉,雖然這一切對瓊·瓦茲來說非常不公平,但是她並沒有怪瓦茲先生,她只是認為瓦茲先生是一個不勇敢的人,他應該和自己離婚,而不是不告而別,一走了之。

格雷斯的病逝是在政府軍燒完房子離開後,瓦茲先生帶孩子們用另一種方式來找回《遠大前程》的時候。村民們在山腰上為格雷斯挖了一個墓穴,用編織的席子將格雷斯從頭到腳包裹起來。村裡的人可以走動的,都和瓦茲先生站在一起,來送格雷斯一程。

葬禮中,從村裡人的口中,瓦茲先生知道了很多格雷斯孩童時期的事情,他知道了格雷斯是同學中最聰明的一個,格雷斯的母親非常漂亮,格雷斯曾經因為手指頭上面紮了一個魚鉤,跑到海灘上大聲嚎哭,格雷斯可以用德語和修女交談,就這樣,人們把自己記憶中,關於格雷斯的事情點點滴滴講給瓦茲先生,瓦茲先生也認識了一個他從未見過的黑人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