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聽我說,我想做我自己!”這個孩子的呼喊值得所有父母聽到

幾個月前,一名14歲男孩留下遺書,從家中14樓窗戶上大喊一聲“媽媽,我愛你”。


然後一躍而下,給家人留下了無盡的痛苦。

遺書中寫道:在初中的這幾年內,我彷彿日子一天比一天還難過了……我有多少次在床上翻來覆去的痛哭、失眠,你們都認為我朋友多,其實我很孤獨的,你們以為我十分陽光,其實我在很多事方面心裡十分難受。

短短几句話,足以令人感受到一個14歲孩子的孤獨與無助。

“請聽我說,我想做我自己!”這個孩子的呼喊值得所有父母聽到


但是更糾心的是看到一些人評論:


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真差,動不動就跳樓。現在的孩子就是寵壞了啊!

如果人人都這樣看待孩子的跳樓,而不考慮這背後的原因,悲劇還會上演。

01

真的只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嗎?


李玫謹教授在講座《青春期的叛逆教育》中強調,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陽光與智力相比,心理健康更重要。

“可現在很多家長不是這麼想的,很多家長都在逼孩子。”李教授非常惋惜地說。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某校在運動會上喊出這樣的口號:“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

笑過之後是心酸。

短短几句話,說出了孩子心中的抗拒和無奈。

父母以為孩子沒有自主能力,想事事替他們做主,可真正的是,不少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心中也有各自的願望。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中,媽媽宋倩為孩子規劃好了美好人生。

宋倩辭去穩定的工作,全身心照顧女兒喬英子,只為她能安心複習,考上清華北大。

但換來的卻是英子逃課去爸爸家裡拼樂高,她覺得媽媽管得太嚴太過壓抑,甚至去跳海。

英子愛好天文,在學校組織的誓師大會上,她寫下了自己的夢想:中國國家航天局。可媽媽強迫她寫考上清華大學,母女又吵了起來,女兒難過痛哭。

我們理解宋倩所做的一切,全是為了托起女兒喬英子,讓女兒在自己的助推下,擁有幸福的人生和最好的選擇。

“請聽我說,我想做我自己!”這個孩子的呼喊值得所有父母聽到


可這種壓抑又沉重的愛,讓喬英子越來越難過痛苦,以致天天睡不著,出現幻聽,抑鬱等情緒。

一味逼迫孩子,能彰顯父母的威嚴,但孩子心靈受到的傷害怎麼彌補?

孩子被迫接受父母的強制,一次次無力的抗爭被深深壓抑在心底,直至無法承受,做出傻事。

最後,有人說,是孩子心裡太脆弱。

但父母是否想過,其實孩子想要的不多,他們只是希望得到尊重,希望家長能把他當成獨立的個體。

02

以愛之名的苛責,是壓抑又沉重的愛


今天刷微博,看到一個視頻特別有感觸。

一名9歲的小學生寫不出老師佈置的作文“我的繽紛世界”,而坐在地上放聲大哭,邊哭邊抱怨,天天學習哪有繽紛世界。

這則視頻一發布,立即引發眾多網友的共鳴。

隨後孩子家長說,已經取消了假期給孩子報的兩門補習班。

“請聽我說,我想做我自己!”這個孩子的呼喊值得所有父母聽到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被大家抨擊,小女孩的家長還會給她繼續這樣“灰暗黑白”的補習生活。

好在這個女孩知道用自己的力量反抗,而父母迫於網絡的壓力暫時停止了。

可更多孩子,沒有這樣的機會,一直被父母強壓著拼命學習。

這個寒假才剛剛開始,我家孩子歡天喜地回家。可孩子還沒到家,我就接到學校通知寒假要補課。

一場對抗戰拉開了,孩子拒絕補課,家長們在群裡拿出十八般武藝勸孩子去學校。


“我們都是為你了,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不努力,將來你會後悔的。”


“我已經給你報名了,補課費也付了,你必須去。”

我家孩子告訴我,他有個同學哭著說為什麼不跟他商量,得到的回答是“這件事犯不著和你商量,我們大人決定就好了。”

幾個孩子只能抱團取暖求安慰。

有一個孩子難過地說:“活著有什麼意義?”

慶幸沒有更多孩子這樣想,大家都來安慰這個同學。

多數情況下,家長不過是藉著愛的名義來支配孩子罷了。

我們都理解“愛之深責之切”,但每一次“責”也許是苛責,都是在剝奪孩子的選擇權,這是對親子關係一次又一次的傷害,讓孩子根本沒有愛的感悟和體驗。

真正的愛,應該是理解與充分的信任,而不是父母的過分壓制。

孩子的路,終究要靠自己去走,父母能做的是指明方向,而不是代替他們做決定。

03

傾聽孩子的心聲,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綜藝《少年說》裡的一個場景,讓人看了很心疼孩子。


一個常年生活在學霸陰影下的初中女生,在天台上對著總是拿她和別人孩子對比的媽媽說:“媽媽,孩子不是隻有別人家的好,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老是要這樣子打擊我。”


媽媽的回答是:“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為什麼媽媽提的要求你都達不到?”

孩子又委屈又無奈地哭著走下臺。

孩子的酸楚和可憐,那麼清晰明顯,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痛。

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青春期孩子喜歡說:


“跟你說了也白說,反正你也不關心。”


“說了你也不懂,我們沒有共同語言。”

實際上,孩子內心傳遞的聲音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孩子的吶喊,多麼真摯而迫切啊。他們一直想說的是:

“不要試圖把我同別的孩子作比較,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有我的方式,我有自己的行動準則。”


“請給我一些自由,讓我自己決定有關的事情,允許我做錯事或不成功,以便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我的內心並不像你看到的那樣,我雖沒見過多少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地觀察一切。”

這些話,是我家孩子告訴我的,他說他的同學特別想對父母說這些話,但又不敢說。

孩子的要求如此簡單,父母是否去了解傾聽過孩子的心聲。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這本書中說:


學會給孩子選擇權。就算你對孩子的控制成功了,也是在讓你的孩子與你越來越疏遠。告訴孩子不同選擇的結果,冷靜堅定的提出具體的要求,而不是權力爭奪。

愛孩子就要給孩子足夠的尊重,而不是以愛之名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04

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

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寫道:沒有“壞父母”,只有“笨父母”。


是啊,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但很多人並不知道該怎樣做父母。

哲理詩人紀伯倫說過:“孩子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孩子的主見與思想,一部分是孩子的本能,另一部分離不開父母的扶持與培養。只有父母懂得肯定和認同孩子,才能激發出他們更強的活力。

懂得這樣做的父母,才是智慧、遠見的父母。

他們總能成為孩子的朋友,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和孩子感同身受。當孩子不開心時,聽他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在孩子無助、苦悶、絕望時,陪在他身邊,給他愛的抱抱。

他們不會把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而是讓孩子放飛理想做回他自己,會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理解;當孩子遭遇挫折時,他們會鼓勵孩子,賦予孩子直面失敗的勇氣。

“請聽我說,我想做我自己!”這個孩子的呼喊值得所有父母聽到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明智的父母知道,自己對待工作、生活的積極和努力,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不言之教”。

為人父母,唯有執著地栽培自己,讓自己的生命走向開闊,才能與孩子共享美好時光。

2020年,願我們都能學會做聰慧的、理性的、遠見的父母。

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