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安龍縣新市民居住區五福小鎮一角 劉朝富 攝

安龍縣按照省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的要求,圍繞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按照“先產後規、先規後人、先人後建、先建後訓、先訓後崗、先崗後遷、先遷後拆”的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確保“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兩年多來,安龍縣的搬遷群眾現在怎麼樣了?他們現在的日子過得好嗎?從大山裡搬出來都找到事情做沒有?......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安龍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的群眾,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成為新市民後滿滿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岑正林和妻子採摘“致富菇” 王 健 攝

這幾天,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城北新市民居住區五福小鎮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大家紛紛前來“搶房”,處處洋溢著“搶房”熱。

安龍縣普坪鎮秧地村支部書記駱科富顯得格外忙碌,手裡拿著分房名單跑上跑下,每一戶搬遷群眾的入住手續他都做得仔仔細細。

“到今天為止,秧地村的24戶搬遷群眾已經分到了房,就像搬來了一個寨子一樣,很熱鬧。”駱科富打趣地說。

在五福小鎮來“搶房”的不止是他們。

安龍縣篤山鎮納黑村納榮組50歲的韋成雄,由於自身身體的原因,一直和弟弟韋成必住在一起,家裡的獨生女韋芭蕉聰明懂事,在安龍一中高一(9)班讀書,心裡早就想有一個家在縣城附近。駐村幹部多次和他女兒電話交流說政策、講好處。最終,女兒說服了父親,同意搬到五福小鎮,也領到了鑰匙。

“我今天到五福小鎮附近的傢俱店看準了一副‘家神’,準備選個良辰吉日搬到新家。”王建科也是納黑村紅光組的村民,在大山裡度過40多年的他心裡滿是幸福,剛剛分到房、領到新房鑰匙的他這幾天正想著如何佈置溫馨的家。

源於什麼會讓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城北新市民居住區五福小鎮湧現“搶房”熱?這裡為什麼會有如此旺的“人氣”?

事實證明,“搬窮窩、挪窮根”,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成了安龍久居深山群眾走向好日子的選擇之一。

已經搬遷到這裡的群眾之所以能留住,得益於安龍縣堅持按照“產業入園、就業入戶、搬遷脫貧”思路,做到“一個居住區一個產業園、一戶搬遷戶一個就業崗位、一戶搬遷戶一畝食用菌、一戶種菇戶一年收入十萬元”的保障脫貧。

有了產業的保障,搬遷群眾猶如吃了“定心丸。”他們到這裡過得怎麼樣了?用他們的話說,新家住得舒坦,家門口務工很實在!

早上6點鐘,岑正林就和妻子提上籃子走出家門,5分鐘就來到他家的食用菌棚裡摘剛剛出棒的菌子。

“讓我摘給你看,菌帽要達到4公分左右,菌膜不能開,這才是最好的菇......”菌棚裡,接受過培訓的妻子黃少珍小心翼翼地手把手教丈夫如何識別一級菇的採摘,一旁的岑正林會心地跟著妻子把菌菇輕輕放在竹籃裡。

“摘菇很辛苦,也很講究技術,如果來晚點的話,銀子就化成水咯!”黃少珍認真地說。一級菇能批發到6塊左右一斤,二級菇、三級菇和片菇就不值錢了,到現在已經摘了200斤放在冷庫了。

岑正林一家是去年年底從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坡便組搬到五福小鎮的。以前為了生計,他和妻子常年在浙江台州印刷廠打工,留在家裡的是留守的兩個孩子和老人,日子過得不是滋味。

去年夫妻雙雙把家還,就橫下一條心搬出大山。在五福小鎮福苑9棟1單元3樓分到了120平米的新居,歡歡喜喜過完春節後馬上在家門口的百菇園裡承包了兩個大棚種食用菌,第一批上架17000棒菌包。這幾天棚裡的菌菇出得很好,讓他倆捨不得回家吃飯,生怕耽誤了採摘的好時機。

“現在搬到這裡住,既可以照顧孩子,又能在家門口創業,真是好!”岑正林說,大兒子就在這裡讀八年級,老么也在附近的幼兒園上學,父親每天負責接送娃娃和做家務,他和妻子就不耽誤種菌了。

不僅如此,安龍縣在安置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上高瞻遠矚,精心謀劃。在五福小鎮新市民居住區周圍佈置產業,在安龍工業園、錢相食用菌基地、眾鑫食用菌廠、華一生態養雞、粵旺蔬菜基地等提供不同層次就業崗位,滿足不同人員的就業需求。並引入貴州佩鳳服裝廠,將加工設備安裝到貧困戶家中,形成一棟樓一個班組、一個車間、一個鏈條的生產模式,讓群眾在家就業,確保每戶至少就業1人以上。

在安龍新市民就業孵化園中的安龍縣佩鳳服裝有限公司,距五福小鎮新市民居住的地方不足一里路的距離。

走進佩鳳服裝加工廠,上百臺電動縫紉機有序擺放,上百名工人熟練地操作手上的縫紉機,或鎖邊或鑲包或打領……一道道流水工序完成後,一件件成品衣堆積如山。

“要是不搬過來,這幾天正是農忙季節還得起早摸黑幹農活呢。現在上班離家近,又輕鬆,算是過上城裡人的日子了。”彭代會笑著說。

從安龍縣篤山鎮王院村王院組搬遷到五福小鎮壽苑7棟2單元的彭代會,自從搬到新家後就到這裡上班,她的工種就是專門做上腳扁,操作早已熟練的她,一天能得100多塊錢的計件收入。

313省道穿過安龍縣錢相街道轄區,這條省道讓五福小鎮和城北新市民居住區一期遙遙相望,一路之隔的城北新市民居住區一期的就業同樣喜人。沒到上班時間,下午2點,安龍縣聯翼飾品有限責任公司廠房內,搬遷到這裡的婦女們早早就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等待著“串”出她們的幸福生活。

該公司是專門針對的易地扶貧搬遷戶解決就業崗位的,主要從事項鍊、鳳冠、手鍊等配飾的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目前,可容納搬遷群眾就業在300人以上。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搬遷群眾在佩鳳服裝廠務工 王 健 攝

九龍社區,作為安龍縣第一個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2016年底完成搬遷後,及時成立了九龍黨支部,有了基層黨組織這一堅實堡壘,搬遷到這裡的群眾便有了幸福的日子。

“在這裡掃地,每月我家老兩口都有3千多的收入,去年殺頭大肥豬,現在臘肉都還多得很。”易地扶貧搬遷戶梁昌龍高興地說。在九龍支部的幫助下他從思想上脫真貧、真脫貧。

九龍社區的搬遷群眾,去年在安龍縣棲鳳街道平寨居委會上白洋坪流轉土地240多畝,採取3(九龍居委會) : 3(合作社) : 4(精準貧困戶)的農校對接的運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白洋坪溫氏養殖場的豬糞和蘑菇小鎮廢棄菌棒,發展綠色果蔬菜項目,月工資3000元左右,輻射帶動160戶精準貧困戶。

“現在不僅在蔬菜基地入了股,還打工,每月能有2至3千元的收入,給自己做事還能領工資,這是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來自普坪鎮的搬遷戶賀選春在領取4月份工資時高興地說。

在九龍社區,陸續成立了“貴韻物業”“九頭山種養殖合作社”“小螞蟻食用菌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感恩食用菌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統一建設大棚、統一品種、統一菌包生產、統一技術標準、統一品牌、統一回收銷售和農戶分戶種植”管理模式,發動群眾入股合作社、參與種植食用菌。

感恩專業合作社社員李明芳,在縣食用菌園區領種2個大棚,3個月便種菌收入3萬餘元。感恩專業合作社的20戶均產業扶貧政策帶來的“紅利”,敲開了邁向好日子的“幸福大門”。

同樣,九龍社區小螞蟻食用菌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108戶社員,已全部投入到發展食用菌產業中,預計今年底戶可增收10萬元以上。

“以前我們一直想搬回去,現在政府想方設法帶領我們創業、就業,像我家就種了兩個食用菌大棚,肯定能過上好日子。”田勝蘭說,“搬來這,住得踏實。”

如今的九龍社區安定,鄰里和睦,形成了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定甩掉貧困帽的新氣象。逐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搬遷群眾在安龍聯翼飾品廠上班 王 健 攝

安龍縣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按照“九個一”(一個安置區一個產業園、一個安置區一個講習所、一個安置區一個宣傳隊、一戶搬遷戶一個就業崗、一戶搬遷戶一畝食用菌、一戶種菇戶一年十萬元、一戶搬遷戶一戶新市民、一戶搬遷戶一個輔導員、一戶搬遷戶一個物管員)和圍繞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七先七後”思路,提前規劃和建設市民服務中心、新市民講習所、社區管理中心、衛生服務室、警務室、幼兒園等公共服務場所,全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硬仗。以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為目標進一步完善要素保障,通過舉行“搬新家、過新年”等系列活動,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宣傳力度,推動群眾與新環境見面、與產業見面、與就業見面,掀起搬遷熱潮。

該縣按照省易地扶貧搬遷“六個堅持”要求,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嚴格控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堅決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

新市民居住區緊靠該縣的百菇園、百花園、工業園、石材園、粵旺集團蔬菜基地,區內佈置食用菌產業園、服裝加工廠等,實現產業、就業、創業配套,讓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創業和就業,解決搬遷群眾長遠生計和發展問題。

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安龍縣五福小鎮的“搶房”熱 劉朝富 攝

安龍縣牢牢把握“八要素”,全力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大調整,緊緊圍繞“三個革命”,充分運用“五步工作法”。以產業發展為突破口,立足資源優勢,高站位謀劃佈局,把食用菌產業作為“一縣一業”發展推進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來抓,按照“全區域佈局、全產業鏈打造、全利益聯結、全要素配置、全機制調動”的“五全”模式,實現食用菌產業的裂變式發展,加快推進脫貧攻堅同步小康進程和易地扶貧搬遷。

該縣還開展“老鄉進城”體驗活動(到醫院體驗文明就醫,到超市體驗文明購物,坐公交車體驗文明乘車等)和“八大講習”行動,形成“感恩新時代、奮進新生活、爭做文明市民”的濃厚氛圍。通過完善居委會等管理服務體系和幫助組建物管公司、合作社等形式,強化搬遷群眾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服務意識。按照“一戶搬遷戶一名輔導員”要求,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輔導搬遷群眾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變為新市民。

與此同時,快步推進影視小鎮、蘑菇小鎮新市民居住區建設,確保各居住區實現今年內搬遷入住。全力落實新市民計劃,開展以“三抓一建五項行動”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措施和培育舉措,激發搬遷群眾內生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