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帝王死后,其灵柩需要放置几个月才下葬,他们不担心尸体会腐烂吗?

中原气象爱好者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了肉食没有及时冰冻,还隔了一段时间没注意的话,那么就会开始腐烂,人死亡以后也是一样的,我们学习生物时说过,物质之所以会腐烂,是因为空气中夹杂了细菌,当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免疫力会帮助我们抵抗这些细菌,但人一旦死亡,身体的机能全部停止,这才出现腐烂的现象。


我们在看一些史书时,会发现有不少帝王死后,灵柩要放几个月才下葬,像明朝的朱常洛,才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几颗药丸死亡,结果距离他父亲万历死亡,还没有到三个月,因此其还灵柩还摆在宫里。那么迟迟不下葬,古人不怕身体腐烂吗?像在现代的话,我们有好几种科技手段,可以保证人不腐烂,但古代的科技相对落后,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其实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在很久之前就发明了尸身不腐的方法。

有好几个朝代的书,都记录了当时皇帝死亡,所用的一些防腐方法,原来古代的帝王们死后,宫里的人会将其身体,进行全面的清洗,手脚也要清理干净,之后在用水银与砷,再使用各种香料涂抹全身,为的是防止散发出臭味,我们都知道水银,也就是后世的汞,可以达到很好的防腐效果。给帝王们所穿的衣服,也是经过消毒的,尸身处理好了以后,安置在灵柩之中。

灵柩的周围会放上许多冰块,减小腐烂的速度,当死去的帝王身体上,已经抹上一层厚厚的香料,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空气中细菌的入侵,有的朝代还会用上朱砂。棺木中会放上大量的防腐剂,以及干燥的东西,并且棺木的密封性,也是非常的好,如果是那种不太热的天气,放上几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古人的防腐技术还是非常好的,像马王堆出土的古尸,保存的如同刚去世时一样,也从侧面看出,古人们的智慧比起如今,也是丝毫不落下的。

关于防腐的技术,其实还有很多种,但古人大多数都会用到,例如刚去世时清洗身体,然后用水银浸泡,后面再用上香料,有时在棺木的下面,还会撒上一层厚厚的石灰,确保环境的干燥,还未下土之前,周围会摆放大量的冰块,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微生物的分解,达到防腐的效果。其实并不是每个皇帝死后,都会放几个月才下葬,之所以搁置,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陵墓没有修建完成,因此才放置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下葬。

总的来说,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还有许多防腐手段,还等着我们去挖掘,相传秦始皇的陵墓中,全是水银组成的“汪洋”,可见其尸身肯定保存完好,还有那些珍贵的文物,个人猜想大多数肯定没有受损,不过以我们现在的技术,还是无法去挖掘出来的。古人们之所以不怕帝王的尸身腐烂,是因为有一套完好的防腐技术,因此才将灵柩放了那么久。


木剑温不胜


咱以清代为例,说说皇帝时候的那些事儿。

大清朝的光绪皇帝是1908年11月14日死于中南海的瀛台,年仅37岁,他死后多长时间出殡的呢,据史载,他是在1909年3月14日那天开始出殡的,棺椁从北京启程,由人力肩扛一直到2百多里地的河北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的暂安处,为什么不直接下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光绪死的太早,他的皇陵还没建好,后来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上台,按照约定的清室优待条件拨款,才得以在1913年完工,这个时候距离光绪皇帝死已经5年了,光绪在暂安处足足待了4年才得以入土为安。

那么问题就来了,什么叫做暂安处呢,这个地方是专门暂时安放皇帝或者皇妃等梓棺的,其实这个就是清朝通常用的一个办法,因为有的皇后先死,这个时候地宫没有安置好,所以只能先暂时安顿在此处,在北京海淀区那边好像还有个暂安奉殿遗址呢。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皇帝和皇后皇妃死后,尸体都会做一个防腐的处理,在汉代还出现过用水银浸泡防腐的办法,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环节是棺椁本身选用上好的防腐材料,据史载,光是皇帝棺椁上的漆都涂了七七四十九遍,这样处理后,棺材内的环境便被密封的严严实实,在短期内是可以延缓尸体腐烂的。但是长期之后,该烂还得烂......除非像马王堆那种极端情况,2000多年了,里面的辛追夫人竟然千年不腐,栩栩如生.....


老猪的碎碎念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通常是从上面看尸体,但我们从来没有从下面看过尸体。


在古代,虽然没有冷藏措施,但是古代的尸体在,在视床下是要放冰块的,源源不断的补充,并会在宫殿里是不会发出臭味的,这和现代的尸体冷藏技术是一个道理。

在一些解密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有的尸体是可以长久存放的,比如说我们感觉神秘的埃及法老木乃伊就保存了几千年。

人死以后随着环境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状态也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多层型和腐败型的实体,在一般条件下,人死以后体内体外的微生物开始分解尸体,从口鼻眼睛生殖器肛门直肠或者伤口处开始腐烂,直至全身组织溶解,最终白骨,在不同的环境下,经历着不同的变化。

虽然我们不能够回到在古代的时期去了解这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从挖掘出的古墓可以看出部分古墓的尸体是经过处理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保存型的尸体,保存型的尸体是指尸体的组织器官被部分保存下来,没有分解,但由于失去水分,实体的面容已经惨目忍睹。

所以说在不同的年代,人们就用不同的方法去保存尸体,并不会等到尸体腐烂的那一天。


侃山


我国历代王朝都盛行厚葬,一般逝者离世后会被摆设灵堂,停放三日吊丧,然后再抬棺出门去到指定的陵墓下葬。不过有的皇帝在逝世后,他的灵柩却必须摆放三个月左右才可以下葬,难道不担忧该遗体会发生腐烂吗?

其实古代皇帝在离世后一般先进行入殓,其中又分别为大殓跟小殓。通常是先将皇帝的遗体放入香气萦绕的热水中浸泡,并且由专人进行洗浴,等洗漱干净后,会用酒白仔细的涂抹全身,使其酒水渗透,这种做法一般是为了起到消毒跟清除污垢。

从科学上看,假如遗体外面污垢跟细菌很多的话,会很快在很短时间内发腐,因此香澡擦酒是古代帝王入殓前必须的流程。这方面大家可以参考东周时代的“浴尸”,当时的皇帝死后,皇室负责祭祀的主官就会派遣2名专业人士给皇帝的遗体举行小殓仪式。

负责进行小殓的两个专职小官,分别叫做裸人跟郁人。当中的郁人会提前采用郁金香草熬煮成香汤,然后用黑黍等谷物酿成白酒。等到皇帝驾崩后,主官就下令让裸人用郁人制作的香汤给帝皇泡浴,并且用黑黍酿成的白酒涂抹遗体。

据说“浴尸”仪式一般在举行在招魂活动结束之后,然后分别有管人、甸人、外御等官职人员举行大殓,接着是穿戴皇家衣饰,然后由专人给帝皇打扮遗容。《周礼注疏之卷十九》曾描述:“王驾崩大肆,以秬”,意思是说,周朝时期的皇帝驾崩后,都会用秬(黑黍酿成的白酒)擦抹遗体,以此来保持体香跟防止腐烂。

另外郑玄所写的《笺》曾日:“秬鬯,黑黍酒,芬香条鬯也”而在贾公彦所写的《仪礼义疏》也有描述:“大丧筑鬻,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两个作者都提到了郁金香草以及黑黍白酒的采用,可见古代帝皇在入殓之前很偏爱用这两种植物,而该物的效果到底如何呢?其实是具有一定功效的,郁金香草的香味能遮掩遗体摆放时间过长所散出的腐臭味道,而黑黍酒的酒精成分能够对遗体消菌杀毒。

另外在帝王的尸体入殓后,其灵柩棺材里会摆放各种具有浓香的药草等物,该药草能拖缓遗体发霉腐烂的时日,并且还能掩盖住臭味。通常皇帝们口中会含着一颗夜明珠或者玉珠、珍珠,据说能够镇住体内真气不让其外漏,并且使得尸体不腐烂。

在灵柩用材方面,官员们会专门在灵柩内撒上多层木炭跟草木炭,这些黑炭能吸潮并且能阻拦空气侵入帝王的遗体,以便加入其腐烂程度。有时候,帝王一死,大臣们首先将其遗体运到皇宫冰窖里冷冻,故称为“停灵”,等到小殓大殓仪式完成后,再抬出来举行葬埋,而在皇帝灵堂摆设的数个月时间里,皇室官员们会在灵柩周围摆放很多冰块,以冰镇的方法冷冻皇上的尸体,使得其不会过早发霉发臭。

周朝时期,用黑黍酒跟香汤沐浴较为流行,并且当时的古人相信能起到良好的防腐效果。后面的朝代逐渐研发出一种“贡”的物质元素,既是大家都熟悉的水银。他们通过用水银浸泡帝皇的尸体,以起到防腐效果。这些都是古代皇帝驾崩后,常用的防腐防臭方法,至于摆上几个月不腐烂的方法,主要是靠冰镇在冰窖里面,才会使得尸体不会腐烂。

参考文献:《周礼注疏之卷十九》、《笺》


猫眼观史


通常来说,人死了以后就要赶紧下葬,不然尸体就会腐烂发臭。但是皇帝死了以后,往往都要停灵几个月的时间才会让他下葬。这是因为皇帝去世是一件大事,需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然后才能将他安葬进皇陵。因为工作量大,自然就需要更多的时间。不过,停灵这么长的时间,古人们难道就不担心尸体腐烂吗?到时候皇宫里都会散发出是尸臭味,还居住在宫里的贵人们能够接受这样的气味吗?



有这种忧虑的人,只能说你们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很久以前他们就想出了很多防腐的方法,帝王死后,他们的尸体就会进行处理,以防止迅速的腐烂。经过处理之后,他们的尸身就不会发出恶臭,等到下葬之时,就能够正常的出殡了。那么帝王死后有几种防腐处理方式呢?



第1种,用水银。人死了之后,先用水银去擦拭他的身体,然后用丝绸将它包裹起来,再放进装有水银的棺椁里面。水银这种东西虽然有毒,但也有杀毒灭菌的效果。尸体放在里面浸泡着,就不会有微生物覆盖在尸体上,那么他就不会腐败。而且古代的水银技术已经发展得很超前,当时他们能够提炼出大量水银。因此用水银来防腐,对古人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第2种,用冰冷藏。冰的防腐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把冰放在棺椁里面,再将尸体放进去。在这样极寒的条件下,微生物很难生存,尸体的腐烂程度就会大大的降低。在古时候,冰虽然非常的珍贵,属于不易储存的物品。但是对于皇家来说,要拿出大量的冰块还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用冰防腐,也是皇家常用的方式之一。

第3种,用酒精防腐。酒精也有消毒杀毒的作用,因此,用酒精混上郁金香的液体来对尸体进行擦拭,能减少细菌的附着。在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尸体上的氧气也会减少。没有了氧气,大部分的细菌都会被消灭或者是被抑制生长。这样一来,尸体的腐败速度就会被大大的降低,也因此起到了防腐的效果。

所以说,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帝王的尸体不能立刻下葬,需要停灵几个月的时间而引发尸体的腐败速度太快的问题。毕竟方法多的是,这也是智慧带来的好处。


紫禁公子


其实古人防腐的流程与工序非常复杂,每个朝代所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如果都要罗列一番的话,恐怕没大半个月根本说不完,我个人在此就说说周朝以后的防腐技术,以供诸位参考。

一般而言,古代帝王在下葬前要先入殓,又分小殓和大殓。

小敛之前,要先沐浴,用香汤浸泡尸体,沐浴洁净过后,再用白酒对尸体全面擦洗,力求每一处细节,甚至是毫发都要清洗干净。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洗去皮肤表面的细微污渍,让死者的仪容尽可能保持鲜亮色泽,二则是为了消毒。

毕竟尸体腐烂最明显的特征是在表面,而表面如果污渍或细菌过多,会在短时间内发霉腐烂,所以香汤沐浴是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也称为:

浴尸。

(经过浴尸处理过后的古人尸体)

有史可考的浴尸,最早是在东周时期,那时的王室主管祭祀会在帝王死后,率领专门负责入殓的两名官员为其遗体进行小敛。

这两名官员分别是:郁人,裸人。

郁人平常的工作,主要负责用郁金香草煮汤,并用黑黍酿酒。

等帝王归天以后,主管祭祀就会吩咐裸人,拿出郁人煮好的香汤,以及酿好的黑黍酒去沐浴尸体。

浴尸活动一般选在招魂之礼进行完毕之后,由甸人、管人、祝、外御等多名专职官员进行大殓,即化妆,穿衣等必要环节。

《周礼注疏·卷十九》有载:王崩大肆,以秬。

大概意思为,周朝的帝王诸侯们死后均会沐浴,而过程中擦洗身体主要用的就是黍酒。

如此便能使遗体保持香美的气味儿,而不至于发出腐臭味。

贾公彦所著的《仪礼义疏》有载:大丧筑鬻(yù),则此酒中兼有郁金香草,故得香美也。

郑玄所著《笺》中有载:“秬鬯(chàng),黑黍酒。芬香条鬯也。”

这样做的功效有两种:

1、掩盖尸体因腐烂而散发的臭味。

2、含有酒精的黍酒可以最大限度的消毒与杀菌。

再延伸来讲,酒精能够抑制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繁殖,并且在遗体入棺之后,因为酒精的挥发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尽快消耗棺椁内的氧气,在短时间内便能建立出无氧环境,使尸体的防腐状态延长,因此在周朝时,但凡是帝王或者诸侯归天,都会采用“黍酒沐浴”的方式进行防腐处理,这在周朝前后,是比较流行的防腐处理办法。

之后随着时代变革与技术发展,古人又发明出使用“贡”浸泡尸体的防腐方法,就是众所周知的水银。

最广为人知的一则例子,正是出土于马王堆的女尸,其尸体表面虽历经千年,却仍能看出明显被水银浸泡过的痕迹,在出土后,考古人员对女尸进行了研究,发现马王堆女尸体内与表面,含有大量硫化汞和乙醇。

而这两种物质也正是水银与酒精中的主要元素,这间接证明了:马王堆女尸也是采用“黍酒沐浴”与“水银浸泡”进行防腐处理,尽最大可能保证了死者的仪容完整。

除此之外,还有最为常用的冰块防腐,即在冰窖内储存大量的冰块,当帝王驾崩以后,会先将尸体放入冰窖内“停灵”,等到入殓仪式结束后再下葬,期间也能最大程度的确保尸体不会腐烂,这种方法在现代也较为常用,只不过现代改为了冰柜,方式大同小异,但作用还是相同。

另外还包括“摘除内脏防腐法”,因为古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人在死亡过后,正是由于内脏率先腐烂,因此才导致其他部位连带腐烂,所以就会先行摘除内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尸体的腐烂速度变慢,从而再用其他的防腐技术二次处理,最大程度的确保尸体不腐,像是古代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其中最关键的一道防腐程序,正是采用的“内脏摘除”。

还有最为奢侈的一种防腐技术,正是在棺木上做文章,如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极品木材,打造成棺椁,这种棺椁因木材本身足够稀有珍贵,且具备防腐作用,因此能使遗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腐烂。

相同功效的还有金缕玉衣等物,但这些防腐技术存在一定心理作用,即古代帝王信仰用玉石进行陪葬能起到防腐作用,实际并不如传统的防腐技术效果好,且用料昂贵,制作繁琐,因此历史上的相关例子并不多见。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变迁与技术革新,防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最早的香汤沐浴到现代的冰柜冷藏,可谓万变不离其中,都是运用物理和化学知识进行防腐,当然以古人之智慧,防腐技术与环节堪称异常繁琐,单靠我这一篇文章难以详尽,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些相关知识,相信会比我阐述的更加细致且完整。

最后再说一则趣闻,秦始皇驾崩时是在出巡途中,按照他所留的遗诏,必须要把他的遗体运回咸阳下葬,但当时恰好是酷暑时节,气候炎热难当,所以为了防腐,李斯和赵高等人就把秦始皇的遗体和腌好的咸鱼鲍鱼装在一起,同时运送,此举正是为了通过“盐”能防腐的作用,最大程度确保秦始皇的遗体不腐,可是不等到达咸阳,即便有咸鱼相伴,其遗体早已臭不可闻,不禁令人唏嘘感叹:

纵使千古一帝,看来也难挡自然法则啊~

——————


钱品聚


序言:

以清朝皇帝为例,皇帝死亡之后,首先要在乾清宫停灵。停灵时间长短不一:世祖25天、圣祖20天、宣宗18天、文宗11天等。停灵之后,把棺材移动到殡宫。各个皇帝选的殡宫也不一样,大部分都是景山的寿皇殿或者观德殿。在殡宫停放时间更长:世祖2年2个月,圣祖近4个月,宣宗10个半月,文宗1年。在殡宫停放之后,把棺材移动到陵墓。在陵墓还要停放一段时间:多者数年,少者仅几天,如高宗10天,仁宗7天,而穆宗梓宫则多达近5年的时间。总之,清朝皇帝死了之后,基本上要过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埋进地里。这个过程中,尸体不会腐烂发臭吗?

答案是当然会啊,但是人家也不傻,会利用当时的技术来保证尸体不会腐烂。接下来就和大家聊聊,古代皇帝是如何对尸体进行防腐的。

防腐措施

由于历史的发展,从古至今,各朝各代对尸体的防腐方法是不同的,下面我们就来举例讲一讲各朝代是如何对尸体进行防腐的。

沐浴消毒法

这个沐浴消毒法听起来就很通俗易懂了,首先人在死后便对其进行沐浴,并消毒。可是具体是怎么实施的?

沐浴就是黍酒(黒黍酿的酒),用这种酒和香汤混合液对尸体进行沐浴,这样会使身体散发香气,而不是臭气。消毒就是简单的蒸煮了,当时也并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了,让尸体的腐烂速度可以降下来。

纺织品裹尸

《仪礼·士丧礼》载:“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

首先古人也明白这个原理,就是人死后,尸体接触空气的时间越久可能腐烂的就会越快。所以古人的方法也就很简单,把尸体消毒之后,便用纺品把尸体裹的严严的,为死者填塞耳朵、覆面、裹首、结跗、缚手、套尸,然后在外面再以衾(单被)包裹,以绞结扎。是不是很像古埃及的木乃伊。

冰块减低温度

《礼记·丧大记》:“君设大盘造冰焉,大夫设夷盘造冰焉,士并瓦盘,无冰。”


冰块降低温度的原理大家应该都明白吧?那过年杀的猪,你把肉冻起来,半年后都能吃。就这个道理,就是通过低温抑制细菌的繁衍。来实现对尸体的保存。


明月谈历史


古代皇室人员死了之后,放几个月才下葬是在正常不过的了,还有放几十年才下葬的都有。比如说清朝的光绪皇帝,死了五年才下葬,这个时候大清都亡了。而清朝的孝庄太后死了三十七年才下葬,孝庄本来是皇太极的妃子,在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去世,但是一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下葬,已经快四十年了。所以说在古代不光是很多皇帝死了很久才下葬,皇室成员很多都是死了很久才下葬的。

当然人死了,尸体腐烂是肯定的。难道这些人不怕吗?

但是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湘西赶尸呢?相信很多人对于林正英的僵尸片应该是很熟悉的。在以前湘西交通不便,人在外面死了之后,都是要落叶归根的,所以就有了赶尸人,据说在湘西地区以前的赶尸人,就有一种药,能够让尸体几个月不腐烂。

在皇室来说,用的棺材那都是最好的金丝楠木,这些棺材基本上隔绝了外界,里面即使尸体腐烂了,外面也基本上闻不到味道的。据说古代皇室的棺材光是漆都要擦数十遍。

还可以用香料,其实在几千年前的人就知道用香料来给尸体防腐除臭了。

其实在古代皇室人死了之后,对于尸体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每个朝代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过称,比如说先给尸体洗,然后还要用香料浸泡,还要用酒来擦尸体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防止尸体腐烂,或者是用其他的味道来掩盖尸体的腐烂味。


中国历史研究所


皇帝死后,并不一定都是几个月之后才下葬。其时间有长有短,短一点的只有几天,长一点的甚是超过一年。而古代是一个重礼的社会,即使大行皇帝的尸体腐烂发出恶心的味道,在旁边守灵的人亦会假装闻不到。

每朝对大行皇帝的处理并不一样

朝代不一样,对大行皇帝尸身的处理也不一样。就拿汉朝来说,当时的风气认为死后还能复活,而这个复活的关键就是玉。故当时对大行皇帝尸身先是按照礼仪来沐浴更衣,然后饭含珠玉,入殓的时候先是敛以缇缯十二重,再套上金缕玉衣等等。

其他朝代又由于其社会以及风气之不同,对大行皇帝的尸身处理方式也有着各自的特色。总之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死后复活的想法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防腐观念也不一样

像是汉代的皇族以及先秦贵族等等,他们对尸体防腐的观念就是玉能保住尸体不朽。故而身上到处都是放着大小不同的玉,汉代皇帝和诸侯王更是穿着金缕玉衣,再不济也会用各种玉来封一下自己的九窍。因为在那个时期,他们相信玉能够防止尸体不腐,是他们能复活重生的关键之一。

汉朝之后,其实人们也慢慢发觉,玉对尸体的防腐作用并没有多大关系,故而汉朝的那种重玉的防腐方法也就没有那么流行了。越到后世的帝陵就没有那么重玉了,这个从明万历皇帝的定陵考古就能看到历史之变化,之后各朝也有着自己的防腐方法,只是对复活这件事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了。



古代越是痴迷于复活的才会更加担心尸体的腐败问题,只是时间越推移,人们对死后复活就更不报有希望了,所以人们这时候对皇帝尸体的处理是各朝的特色化的。古人对大行皇帝尸身的处理,都是按照各自的礼数在做,不过对大行皇帝的防腐处理必须是在不失礼数条件下才能进行。

而且古代的皇帝对于自己驾崩之后丧葬的隆重程度也有着不同的安排,像是汉文帝他下诏让自己七日之内就入葬了,后来有些皇帝入葬的日期更短,这样哪会担心腐烂的问题。而那些停放越久的尸体,以古代的防腐技术而言,湿尸的防腐技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故停放越久其腐烂的味道弥漫在停放灵柩的宫殿中当然多多少少能闻到味道,但就算能闻到味道又如何?他们这这时候必须做的是自己没有闻到而已。所以古人对尸体的腐烂问题虽然会担心,但由于技术所限也只能是瞎操心而已,因为有礼的约束在里面。


淡看天上月


在古代,帝王的灵柩放置几个月,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下葬的事情屡见不鲜。古人不怕尸体腐烂么?当然不怕,尸体腐烂是必然的,不腐烂才是奇特的,古人早就已经知道了。所以,他们并不担心尸体腐烂的问题,他们担心的是尸体腐烂所带来的味道的问题。

因为棺椁下葬前要放置一段时间,特别是某些帝王、妃嫔的棺椁,在下葬前,会长期停放在宫内,或者某些特定的停棺地。尸体腐烂之后,会有很浓烈的味道,如果不妥善处理,估计停放棺椁的地方,人是没法轻易靠近了。这会严重影响日常的打理、祭奠。

古人很聪明,从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

首先,在人去世之后,会为遗体沐浴。

这一做法,至少从周朝时已经开始了。《周礼注疏》载:“王崩,大肆以秬”,意思就是王去世了,要用秬酒(黑黍酒)给遗体进行全面的清洁。

古代没有蒸馏酒,酒精度数很低,就跟现在的米酒差不多,所以,这时候的酒没有什么强效杀菌作用。之所以用酒清洁,是因为纯粮酒有浓烈的香气,用以掩盖初期腐烂时的味道。

其次,对遗体使用九窍塞。

《抱朴子》中记载:“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所谓的九窍,就是耳鼻眼口肛阴等所有孔窍之处。使用特制的玉石或者金质窍塞,将九窍全部闭合。

九窍塞应该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可能作用并不大。除非选择的玉石材料带有一定的辐射,那倒是有可能。

再有,就是在棺中放置干燥的香料。

古人素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就是用来遮盖异味,带来芬芳的。香料对于掩盖遗体腐败的味道,同样具有很大作用。而且,有些香料除了具有芬芳的香气之外,还有杀菌和吸湿防潮的作用,对于遗体保存,也非常有益。

这种做法至少从汉朝已经开始了。比如湖北江陵汉墓,棺内就放置有杀菌的香料。马王堆一号汉墓,也发现了花椒、香囊、香枕等物。在《三国志集解》的引《述征记》注中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将四方收集来的珍香药物数十石,捣碎之后,全部放到了刘表的棺中。到了晋朝永嘉年间,天下大乱,“郡人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可见香料对于遗体防腐和掩盖异味的奇效。

这一做法,在满清皇室也大量使用。在考古光绪陵墓时,考古人员在光绪皇后隆裕的棺中,发现了将近有半个棺木的糊状物。当时,打开棺木的军医伸手摸了一下,黏糊糊的,跑到另外呕吐了半天。后来才发现,这些糊糊根本没有异味,甚至还有淡淡的清香气,原来是棺中之前放置了大量干燥的香木碎屑。因为棺木长期泡水侵蚀进水,香木屑就被泡成了黏糊糊的烂糊糊。

还有,就是密闭棺椁。

古代丧葬,通常是內棺外椁的形制。外椁有石质的,多数是木质的。帝王的棺木通常都是选用上等木料,比如金丝楠木等。而且做工也极其的考究,当棺木的盖子闭合之后,基本上是严丝合缝,这已经可以避免异味的散发了。

同时,棺木也会刷上油漆,增强了棺木的密闭性,并且还会用油漆封闭棺木的缝隙,进一步增强了棺的密闭性。这就让棺内遗体腐败的味道很难散发出来。据考古发现,商代妇好的棺木就刷有油漆。到了清朝,慈禧的棺木,更是刷了数十层之多。

密闭的棺木,可以极大的隔离空气流通,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尸体的腐败速度,又可以隔离腐败的味道散发出来。所以,棺木即使停放很久,也不会闻到异味。

如果使用的是木质椁,棺木放在椁中,又加了一层隔离,异味就更加难以散发出来了。

因此,古人对于停放数月,甚至数年、数十年的灵柩,并不十分担心尸体腐败的问题。反正棺木闭合之后,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再次打开的。不管棺内的遗体如何,负责守护灵柩的人,还有祭拜、经过的人,都闻不到什么味道,这就已经足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