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在令人激動萬分的國慶大閱兵上,除了驚歎於東風快遞的威風凜凜,也關注到首次公開亮相的巨浪-2,雖然因外表低調接地氣被網友親切稱為“

平頭哥”,但它在國防方面的地位不容小覷。

是我國自行研發的第二代潛地導彈,更是是中國核三位一體的重要一極;是尖銳有力的大國長劍,更是護國安定的定海神針。

而掀起這“巨浪”之人是一位常年與核動力打交道的老人,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 “中國核潛艇之父” 彭士祿。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顛沛流離的童年

童年,於多數人而言,應當是戲耍池塘邊無憂無慮的生活。可對於彭士祿來說,童年卻沒有如此幸運。他於1925年出生於海豐縣,彭士祿3歲時,母親蔡素屏犧牲。4歲時,父親彭湃於上海英勇就義,年幼的彭士祿從此成了無父無母的“通緝犯”。

而這不過是他悽苦童年的開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懸賞搜捕,在恐懼籠罩下的童年,他不得已過上了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的艱苦日子。

1931年,時年6歲的彭士祿被轉移到了潮安,等待時機再轉送中央蘇區瑞金。在這裡,他先後被20多戶人家收養過,長則一年,短則數日。他曾在自述中感激二十多位“母親“的愛撫,“我雖姓‘彭’,但心中永遠姓‘百家姓'。”

1933年,彭士祿住進“姑媽”潘舜貞家裡。未料到,竟然慘遭突襲,彭士祿和“姑媽”被國民黨兵一併關進監獄,成了“娃娃囚犯”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不過8歲的彭士祿遭遇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牢獄之災,苦楚良多,飯裡混有沙子,身上爬有蝨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後來,他又輾轉到了廣州感化院,期間發高燒導致癱瘓差點性命不保,最終因沒有人肯認他是彭湃之子,才作為“不規良民”釋放

即使重獲自由,他也未能享有尋常孩子的樂趣,開始四處流浪的行乞生活,並不幸再度入獄。好在其祖母周鳳幾番輾轉找到彭士祿,費盡周折營救出獄,這才結束居無定所的生活。

也許是這段不同尋常的童年經歷,造就了彭士祿堅忍不拔的毅力。他曾說,那段歲月雖然艱苦,卻很快樂,那時培養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對他一生都有影響。而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也格外珍惜。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為國改行,與核結緣

起初,他學的是化工機械,在校期間成績優異,5年內所有課程悉數滿分。

而改行的決定是在20世紀50年代,訪蘇的中國國防副部長陳賡問他是否願意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彭士祿的回答是"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從此,他與"核動力"結下了不解之緣。

緊接著,彭士祿被選派留學蘇聯,就讀期間仍是成績斐然,為後來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紮實基礎,學成歸國,前往二機部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幾年後,中央集中資源在研製兩彈一星上,核潛艇工程暫被擱置。

研究所裡的多數研究人員被調去研究原子彈,剩餘的人當中,懂核動力的人寥寥無幾,於是,研究核潛艇的重擔自然而然落到了彭士祿肩上。

僅憑著每月8塊錢的薪水,他想方設法提高研究所的理論水平,通過上課的方法講授核動力有關知識,又鼓動大家翻閱英語俄語資料,竟是在幾年內將一個個核動力門外漢領進門,甚至有了核潛艇的初步的設計方案。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於是,當國家定下第一個核潛艇工程,建設中國第一座試驗基地時,彭士祿帶著他的“學生”們投身到核潛艇的研發中。這一段研發的日子過得極其艱苦:由於交通不便,只能在工地吃住;沒有計算機,繁瑣複雜的數據全靠人力。

在惡劣的生活條件下,彭士祿所在團隊憑著打造國產核潛艇的信念,日以繼夜地工作。

研究過程中難免有舉棋不定或爭議不和之時。每每這個時候,彭士祿只要心中有七成把握,就敢站出來,拍板定案,至於餘下三分靠實踐解決。

遇上爭論,他會讓雙方用數據說話,“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故此,彭士祿有一雅號 “彭拍板”。有了“彭拍板”這樣既能大膽決定又能耐心做事的中流砥柱,研究工作有了章法可循,馬不停蹄地進行著,最終得償所願。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1號”駛向風高浪急的藍色汪洋,滿載著彭士祿團隊的心血與喜悅,告知世人: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舉國同歡之時,而彭士祿卻因為胃穿孔住院,做了切除手術,可他在多年以後回顧這段滿是心酸的研究之路,覺得一切都是值得。

彭士祿不僅在國內有了名氣,更是享譽國外。20世紀80年代,"世界核潛艇之父"里科弗訪華,想見識一下中國核潛艇"真神",未能如願見到,以至於傲慢的里科弗對此耿耿於懷。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航母上的一顆螺絲釘

彭士祿的大半生都獻給了核動力事業。他戲稱自己有三個夫人,第一夫人是核動力,第二夫人是菸酒茶,第三夫人才是妻子。幾十年間,他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奮進不息的精神不斷促進中國核事業的發展。

人們稱他為“中國核潛艇之父

”,他決口否認,說“對我來說,只有盡全力把它做好,沒有什麼之父之說。我們搞科技的人只是盡力盡責地去做。”所以,當國家開始研發航母時,這位昔日打造中國核潛艇而聲名遠揚的核動力專家只是謙遜地說道:我要做航母上的一顆螺絲釘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核潛艇的研究始終處於“秘密”進行的狀態,諸如彭士祿這樣的“核潛艇人”,都是十年如一日做隱姓埋名人,幹驚天動地事,畢生心血交付於國家核動力的發展。

“美國核潛艇之父”里科弗,80年代來中國,想見彭士祿卻沒見到

因為有了像彭士祿這樣默默無聞、看淡名利的前輩們,在祖國羸弱不堪的年代裡,為壯大國家實力悶聲幹事,砥礪前行,才留下造福後世之人的財富,他們用數十年的默默耕耘,賦予整個民族以力量

五十餘載風風雨雨,半個世紀鑄就輝煌。在無人問津的大山深處,他埋下頭,甘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窮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為國家最大的財富。

彭士祿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潛艇,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