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四川因为人口剧减,政府实行了“两广填川”,那为什么四川不说广东话?

雷154135693


两广填川”实则为“湖广填川”,明明现在国人的“历史+地理”水平很低,很多人却偏偏装很懂的样子,甚至连我这样的历史民科大拿都敢质疑。

比如,前两天讲的两江问题,有个同学说两江就是江苏和浙江,我说两江这个词是“江南+江西”,“江南=江苏+安徽”,所以,两江既不是江苏,也不是浙江,我详细的分析了一遍,有些人却又嫌我说的墨迹,我是在写文章,关于江南省是怎么回事,我得不得讲透才行。

在那个问题下,又衍生了湖广问题,很多同学都表示,湖广是怎么样命名的?

如果说两江能够追溯到明朝,湖广则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时期设置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实际上包含了两湖、两广、贵川、海南等地的很大一片区域,到明清时期,两广等地相继脱离湖广行省,只剩下湖南、湖北,之后都沿用了元朝时期的这个称谓,所以,明清时期的湖广都是特指湖南、湖北。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湖地区距离四川更近,而两广地区则路途遥远,不符合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规律,所以,湖广填川更靠谱。

近古时期有湖广填川,近代则有“闯关东”的人口迁移,都是相近地理范畴内的人口迁移,闯关东实则为直隶地区(多为山东、河北)向东北进行的人口迁移活动。

所有的大规模人口迁移,都是因为战乱和灾祸引起的,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川”也不例外,四川是天府之国,从战国时期就是肥沃的土地,人口较为稠密,然而从宋朝开始,在面对游牧民族的冲击战争中,人口急剧减少,到元朝末年的时候,农民起义战争再次削减了四川人口。

历史上对四川人口减少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争,则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农民起义运动,张献忠在中原地区不敌官军的围追堵截,最后逃入四川,建立政权,清朝入关后,中原地区逐渐结束战争,但是四川依然是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旷日持久的战争,加上爆发瘟疫,使得四川人口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从康熙十年之后,一直到乾隆四十一年为止,历史上百年的湖广填川,才使得四川人口逐渐多了起来。

四川人口急剧减少,并非都死于战乱,很多都是逃出了四川,为此,清朝初期的人口政策是敦促川民回川,可见,四川人口基础还是以原来的四川人为主,这些人都是以四川话为主,这是很正常的。

唐朝诗人贺知章曾经写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其实,长期离家在外,人的口音是会发生变化的,纵横是辽东营口人,虽然属于东北,但是也掺杂胶东官话,属于辽东方言,高中的时候到沈阳读书,身边都是沈阳人,他们有的时候会笑话我们的方言。

比如我一个英语老师曾询问过我“夜壶包子”是什么包子,辽东方言中Y、R不分,热乎包子,就被说成是夜壶包子。

但是经过三年全封闭式高中学习生活,说的基本都是沈阳话了,等到高考完回到家乡,去熟食店,我说给我来一斤牛肉(rou),店员问我什么东西?

我说牛肉(rou)!他说没有!

我说牛肉(rou)!他说没有!

我说牛肉(you),他说,你不会正常说话吗!

好吧!三年沈阳话,回到营口全白瞎,从此又飚上了我们营口话。

大概那些出走在外的四川人,不管在外地说的是什么话,只要大家回到四川,依然飚四川话。

康熙十年时,清政府下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迁移到四川的人口是一批接着一批,这里面自然以湖南、湖北为主,人口总数占迁移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除此之外也有其他省份的人口,其中两广地区的人口也有一定的人数,但是不足十分之一的比例。

当然,四川人口众多,实际上包括了很多方言,整体来说以四川周边迁移过去的,在语言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又经过一定程度上的融合,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四川方言。

而如果详细考证的话,可能也会发现四川其实也有广东话的影子,这就是当初迁移到四川的广东客家人带来的客家话,当然,随着时间的流失,跟现代的客家话也有一定区别的。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闯关东,山东人闯关东喜欢到辽东半岛,大连人口更是以山东人后裔居多,以致现在的大连话跟山东半岛同属胶辽官话,但是大连话经过长时间发展,跟胶东半岛的话有很大的区别。


史论纵横


大家好,我是沉沉,很高兴为你解答。

关于这个问题,我身有体会,我老婆是广东的,我是浙江杭州的。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广东,每次去的时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广东话。

在广东,虽然他们当地的小孩子上学,老师教的时候是讲普通话的,但是他们的普通话依旧是没有什么进步,一听就知道他们是广东人,口音很重。我一到丈母娘家,耳朵边就一直是嗡嗡的,完全听不懂他们的话。

我第一次到广东的时候,刚下飞机,准备去车站买票,一进到车站里,所有人都在讲广东话,我完全懵了,竟然不知道说什么了!

我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五六年了,我老婆平日里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回到广东流畅的切换成了广东话。而我,每年都去广东呆上一段时间,始终还是一口普通话,完全没有办法讲广东话。

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就告诉我们,其实你在哪种环境里,你就会慢慢改变自己。虽然很多人移民到四川,但是,四川当地还是本地人多,他们之间的交流方式还是四川话,所以,移民进川的人,他们身边还是讲和他们一样的话的人,他们自然就不会讲四川话,但是,长时间下去,双方之间交流活动频繁,语言上还是会有影响,到时候,就看外省人被四川人“洗脑”,讲外省话,还是四川人成功“洗脑”外省人,让他们都讲四川话。一般来说,还是本地话占优势,因为本地的人多,他们的根在这里,文化在这里。


沉沉在在


作为四川人,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首先,并不是两广填四川,而是湖广填四川,湖广地区是今天的湖南,湖北地区。但清初向四川移民并非仅来自湖广地区,还有广东,江西,浙江等十几个省的无地贫民。第二,经历明末清初的战乱,四川民生凋蔽,但并非所有四川人都死于战乱和战后的饥饿,虎灾,流落至陕西,云贵,湖广等地的四川人达数十万!因此康熙三年(1664),四川巡抚张德地恳请朝廷下令让各省的督抚敦促流离在其它各省的四川绅民回川,但收效甚微。康熙六年(1667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再次上奏皇帝说,他只是个空头巡抚,因已经无人需要他来管理,“四川有土无民”。康熙十年(1671年),湖广总督蔡毓荣说:“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马湖(今四川屏山)知府何源浚也说:“蜀地民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四川人口渐渐多了起来,然全省也只有一万八千零九丁,约合九万多人,“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四川通志》卷七十一)。但是这并不是四川当时全部的人口,出于对战乱的恐惧,当时有一定人口藏于深山山区,民间也有大量隐藏人口的习惯。

由此,在康熙六年(1667),清廷开始下达更加严厉的行政令,敦促川民回川,并令四川加大户藉核对力度,务必“改土归流”至康熙十年(1671) ,清廷再次颁令“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政府又作了关于“以四川民少而荒地多,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 的规定。同年,还作了凡他省人民“在川省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分的规定。极大的支持了四川人口的充实以及生产的恢复,至康熙五十年,各省迁入四川者已达一百余万人,四川人口己恢复至三百万左右,清廷就不再鼓励移民入川。但其后数十年中,每年仍有一定民众迁入四川,造成四川人口压力,清廷开始禁止向四川移民。

由此可见,湖广填四川的主力实际上很大部分是明末逃难至其他省的四川省人民,同时,各省迁入四川的人民一百多万人也并非一次性迁入,而是几十年时间中逐步迁入的,这些迁入者实际上每年的迁入人数是有限的,且并非都来自一个地方,杂乱的口音逐渐被四川当地人同化。当然各省迁入者也极大的改变了四川的文化,今天四川南部,与北部的口音有很大的差别,以重庆为例,重庆人一般见面说:吃(chi)饭没的?而忠县以北的四川人一般是说:吃(克,ke)了饭没的。由此四川口音,并没有被广东完全口音替代。


九龙王龙九


还是有的,四川各个地方我基本都去过,其中德阳罗江的新盛镇的龙姓还有李姓就是说的广东土话 比如说吃饭 他们说的是恰饭 第一次去他们饭桌上说 恰 你快恰呢 请你去耍他们说的是嗨 挺有意思的 这两个姓氏的人祖先都是康熙乾隆年间从广东迁过来的 我本人是巴中恩阳的 祖上是从湖北孝感迁过来的 但是最早是落户巴中南江



什么旋律哟


四川有70万人说土广东话 主要分布在重庆一带

四川人并非都说四川话,除了说土广东话的土广东人外,还有说旧湘语的。只是由于四川话的强势地位,说土广东话和旧湘语的人同时也说四川话。四川西部还有说康巴语、嘉绒语、彝语、羌语、摩梭语等为母语的族群。

四川话片区

四川话

四川话的学术名称是四川官话,因为四川还存在土广东话和旧湘语方言区。四川话是由明朝之前留下在四川地区的巴蜀语和湖广的旧湘语、广东的客家话(土广东话)、江西的赣语等相互融合形成。

从保持中古时期的巴蜀语特点的多少来看,川北、川东的成渝片由于是湖广填四川的主要地区,因此受外来语言影响大,保持巴蜀语音少,为新派四川话;川西、传南地区由于土著居民较多,受外来影响较小,保持巴蜀古音比较多,属于语言的稳定去,是为老派四川话。

土广东话分布地区

土广东话

土广东话,最初被称呼为广东话,或四川客家话,是四川重庆一带的客家话方言。土广东话是明清时期闽粤客家话,并受四川官话的部分影响,但能和现代闽粤客家话基本相通。土广东话在四川分布很广,以成都龙泉驿区最多。


四川话中的古蜀语词汇

1、称呼母亲为姐,存在于汉朝时期古蜀语;

2、称您为养,存在于晋朝时期古蜀语;

3、称岭为栋,存在于南北朝的古蜀语;

4、称老人为波,存在于后蜀的古蜀语;

5、宋朝时的古蜀语词汇有:百丈为牵船绳、坝为平地、浩为小巷、师塔为僧墓、溉为江边道路。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的祖上是从广东入川的,至现在约为200年,刚来时的前五代人仍然说广东话,由于散居在有人地区,被四川话同释了。当时如果广东人迁往的是一个聚居区,由于人多,广东话便保留了下来,如成都市的洛带镇一带,广东话的客家语汇仍然很流传。


卓清德1


我就是湖广填四川的客家人,现在居住在成都龙泉驿洛带古镇,我们都讲客家话。我祖籍广东梅州张雨村。



客家农民万三哥


广东话并不是指一种语言,广东有三大语系:1、广府话.包括大家熟知的广州话也有说是白话,还有一些地级市说的话如五邑地区的方或阳江话或茂名话还有广西一些地方都有。2、闽南语系.如大家熟知的潮州话以及粤西的雷州话和黎话。3、客家话.如梅州、惠州、韶关等等很多市都有。而那时广东迁去的基本是客家片区的,事实现在四川还有说客家话的地方,怎么就没有广东话呢?

为什么叫湖广?全称是洞庭湖周边广大地区,简称湖广,设湖广总督府,跟广东没有任何关系,那有的人又会说了,你说没有关系那为什么我们说客家话?首先要搞清楚,广东原本是没有客家人的,广东的客家人都是从江西迁到广东的,跟广东的土著广府人和潮汕人发生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四川的客家人其实是由江西迁入的,跟广东完全扯不上关系。自贡市区语主要受北方盐贩子影响,纯北方语,卷舌音比普通话严重多了。荣县西北方向接近半个县范围的话相差很大,只要是跟标准四川话不同的发音均属于粤语口音,已经过检验,但是否来自两广却不得而知,族谱显示我们的宗祠就在本地,无法证明是外迁的。

湖广填四川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距离不是太远,口音也差不到哪里去。我家老祖宗从湖南常德移民到了重庆梁平,根据史料记载当时全四川当地人口仅剩大约四万人,我现居住的重庆梁平区(原梁平县)虽然有二千六百年历史,可是在清朝初年几近无人了。我是广东人填四川的第九代后人,我和我父亲不会说广东话,我阿公也只会一部分,那是因为进了四川以后经过这么多代人,又从广东人聚居的地方换到了其他地方,语言环境在不断的更改,所以我和我爸已经不会广东话了,而我连四川话都说不来,我的口音更接近北方人。

我老婆广东的嫁到四川来!一年时间四川话说的很溜。现在不说是广东人根本听不出不是四川人!但是回老丈人家里就惨了!有的说客家话有的说潮州话!客家话还能听懂大概意思!潮州话就一脸懵逼!风俗也不一样其实很不习惯还是我们四川过年热闹!凡是湖广移民后代手臂弯过就能看见一条不太明显的捆绑线,不信你看看,四川土著人就没有,我们已多次测试,所以我们川人上厕所叫解手,川人也喜欢背着手走路,按说行为是不会遗传的,这个值得研究。

面积人口够大,不与周边强势语接触过多方言会保留很长。 举个实例,新疆玛纳斯县有个广东乡,广东人多点,但量有限,被同化的很快,社会发展的今天听不懂不易交流的方言消失很正常,而三道岭的东北话因好听,听的懂现在还很有生命力。不是土广东话,那是畲族话,畲族人原在浙江,福建,江西的三角山区地带生存,不属于广东人,是明未清初世局动荡时趁广东空虚,渗透流徙至广东的畲族人,后来因人数越来越多,被广府编为客籍管理,慢慢被叫作客家人,由于与广东原住汉人发生多年械斗冲突,清政府借四川人口需要补充的原因把部分畲族人分流去四川,史上叫湖广填川。
当年是湖广填四川,并不是两广,而且以湖南人居多,两广占少数。我们一族就是湖南永州那边迁过来的,口音差距不是很大。再有就是广东人过来的很多客家人,他们平时除了说四川话还会讲客家话,但是我完全听不懂。成都附近的客家小镇就好几个(洛带,木兰等等)

历史深度揭秘


湖广填四川,是指发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据说,有湖北、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通览》曾描述“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由此看来,广东人在迁徙人口中占比不是最多的,也就不存在讲广东话一说,但是在成都洛带古镇,有大约四万人讲客家话,他们的远祖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候迁移过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谢谢!


子曰读历史


是湖广填四川,不是两广填四川。

其实,早在元代明代就均有类似行动,只是规模不如清代而已。



约康熙10年开始至乾隆41年,也就是1671年至1776年的这100多年时间,以国家政权组织方式加部分居民自发向四川移民,100多万来自全国的移民到达四川,路线如图。



具体说,各省分布情况没有详细数据,但民国时期对成都某地进行过简单调查,可以大体推算湖广填四川的省籍划分。

约5%—10%自陕西甘肃进入四川北部,约5%自云南进入,约10%自两广通过贵州入四川,剩余均为湖北湖南进入四川。

所以这叫湖广填四川。

湖广名称来自于元代的湖广行省,当时湖广行省包括两湖两广,但元末已分离为湖广省与广东、广西行省。明代湖广省就是今天湖北湖南两省,清代分离为两个省,但湖广总督名义始终存在。所以明清湖广只是指湖北湖南,与两广无关。



在湖广方向进入四川的70%人口中,又分为三部分,一是本为江南省、福建、浙江、河南乃至山东、直隶等地移民路过湖广省进入四川,约20%。二是湖广本地人,大约40%。三是各地人口在湖广停留1~4代后,再次入川,大约有10%。因湖广省移民大量进入四川,江西迁移人口补充,又有江西填湖广的说法。

正因为湖广填四川的省籍成分分布太多,湖广话成为相对主体,融合四川本地语言与各移民语言形成今天的四川话。其中,两广进入四川后代主要分布川南自贡地区,所以今日自贡语虽归属四川话范畴内,但与其他川话片区存在显著差异,大体原因应该如上所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