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之战为什么把齐国放在最后攻打?

大侃历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嬴政,这位千古一帝,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秦始皇雄才大略,“比肩三皇,功高五帝”,那么在六国灭国之战中,为何秦王嬴政要把齐国放到最后一个攻打呢?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能灭山东六国,靠的是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以张仪之连横破合纵、昭襄王靠远交近攻吞狼驱虎,“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决定秦王最后向齐国动刀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齐国强大而秦不敢小觑

齐国建国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周文王、武王时期的太公吕尚,可谓是“钟鸣鼎食之家”。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乃是众多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及至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名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比起类似今天“暴发户”般的秦国,齐国自有傲视其余诸国的底蕴,大秦虽强,但先与齐开战的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还会被其他诸侯国乘机攻打,不利于秦国大一统的国策。

二、伐齐路途遥远,应侯远交近攻

路途过于遥远乃是秦国最后灭亡齐国的最大原因。秦国与齐国,是东西两边的大国,秦的东出之路受到三晋阻拦,楚、燕、赵、魏、韩还有合纵盟约,秦国的手也还伸不到最西边的齐国,既然路途遥远,眼下又有小国阻拦,秦也暂时不想动齐国。秦昭襄王时,采用应侯范雎远交近攻之策,齐国看上去独善其身,但却不知唇亡齿寒

从秦国灭山东六国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可以发现,齐国虽强,但不足大虑,秦国首先的目标是三晋,只要三晋全灭,秦国的军队就能长驱直入,进而可攻楚、齐。因此在秦王嬴政消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没有越过三晋对齐国用兵,而是在消灭五国后,才进攻齐国,这时齐国是外有秦国的大军兵临城下而再也没有人能伸出援手,内有奸臣卖国求荣,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几乎是不战而降于秦。

三、齐室衰微,不足为虑

曾几何时,齐国也有取代二周、吞并八荒之志。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湣王即位,这时齐、魏、韩联军大破楚军于垂沙,楚国战败不得不俯首称臣,齐国也正式面对西方的虎狼之国——秦国。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齐将匡章率齐、魏、韩联军围困秦国,最终攻破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割地求和。明面上,秦齐之争,齐胜而秦败,在班师回朝之际,苏秦入齐,不仅带偏了齐王的思想,还让齐国四面树敌,离五国合纵伐齐,就差一根导火索了,三晋在等、楚国在等、秦国也在等。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秦昭襄王称帝,尊齐湣王为“东帝”,并约定五国伐赵,瓜分赵国。然而燕昭王害怕分赵后“齐愈强而燕愈弱”,暗示苏秦阻止这次活动,苏代骗齐湣王去掉了帝号,并组织齐、楚、三晋合纵攻秦,得罪了秦国。在对付秦国的同时,齐、赵、魏也在激烈地争夺宋国,又得罪了三晋、楚国。在秦昭襄王取消帝号后,齐国和赵、魏为了夺取宋国的控制权而公然大战,齐湣王只顾眼前利益,吞并了宋国,却交恶各国,有了宋国这根导火索,五国相聚,合纵伐齐,齐国险些灭国。在田单及齐人的帮助下,齐襄王复国,但此人并无大志,没有意识到秦才是自己的最大敌人,还忌惮功臣田单,其子齐王建也没有大才,虽然齐国自复国后“四十余年不受兵”,全仰仗着秦国无暇顾及,而其余五国自身难保,等到秦王政收拾完这几个国家后,齐王才发现自己内无贤臣良将,外无好友邦邻,只得开城投降。

秦灭六国,不是简简单单,靠着纸上谈兵就能达到的,秦首灭韩国,不仅是韩国挡路,“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剪除三晋,楚便再无帮手,四国既灭,燕、齐难以阻挡秦统一的步伐,最后都步入四国后尘,“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邓海春


秦灭六国为什么把齐国放到最后?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三晋亡国之后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三晋灭亡时为公元前225年,此时的秦国可谓羽翼丰满,并韩灭赵吞魏,领土瞬间扩大到与齐燕接壤。秦国野心已经是完全显现,并且已经对楚国进行了两年有余的战争,齐燕三国也是人心惶惶。此刻要进兵,就必须采取办法,防止齐燕结成铁盟。

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这条有秦昭襄王时期的丞相范睢提出的统一大计,也是始皇嬴政一统天下的基本策略之一。在面对齐楚燕三国之时,秦国态度暧昧,不断瓦解齐楚联盟。由于燕国与齐国有世仇,所以燕国被顺理成章的孤立。齐楚联盟在未来一年被不断瓦解,秦国经过简单准备,大举发兵华而不实的楚国。

楚国在秦惠文王时期,曾一度是秦国胆寒之国,但秦庄襄王在位之际,通过连年的对楚战争,楚国国都郢都被秦国攻占,楚王不得不迁都。此刻的楚国地方虽大,却早已没有能力与秦国一战。齐楚联盟已经瓦解,楚国只能自我挣扎,最后在公元前223年灭亡。这时就剩下齐(燕国国都已破)。

其实结果已经很明显,列国多年来战争频频,各国早已国力空虚,五国合纵尚且不能把秦国如何,更别说齐燕两国。况且两国速来积怨,很难达成同心同德的政治联盟。齐王建,这个在位四十余年的昏君,不思谋政,整日浑浑噩噩。燕国自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未遂,就引火上身。秦王政派大军伐燕(公元前227年,秦国兵分两路,一路北进伐燕国,一路南下伐楚国)。燕国在公元前226年国都破,太子逃走。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抓,燕国宣告灭亡。

而在这一系列的战争之中,齐王建始终在齐国七十余城中享乐。

公元前221年,秦军突然奔袭至临淄,齐王建不战而降,后饿死于松柏之间,齐国亡。

何为最后?

把齐国放在最后打,在我看来有以下原因:

1.地理位置。齐国处在列国最东方,优先下手肯定不可能。在吞并三晋之后,如果贸然对齐国发兵,纵使灭国,秦国军队便会被燕楚两国包夹,从而在战争中撮合两国结盟,不利于迅速统一。

2.燕国谋刺。秦王政在吞并三晋之后的第一步打算原本是稳住燕齐,拿下楚国。可是燕国却来了个刺杀的荆轲,玩火自焚。秦王政被刺杀后大怒,决定发兵燕国,这无形之中让齐国铁定成为最后一国。

3.战略分析。齐国在亲惠文王时期名号很响,但是自从五国合纵攻齐之后,齐国虽然靠着田单复国,但国力已经大伤。自齐王建继位以来,整日不思谋政,沉迷酒色。早在秦赵长平之战时,齐国周子就曾向齐王建 进言,支援赵军粮草,并且说明唇亡齿寒之道理。浑浑噩噩的齐王建不以为然。

在往后的战争之中,齐国看睁睁看着列国被灭,无动于衷。或许在齐王建心中,秦国一统天下是天意吧。对于如此昏庸无能的君王,只要加以金银珠宝、绝色美女的诱惑,自然不会出手救援别国,秦国也可无后顾之忧!


(欢迎看官姥爷赞同、评论~通俗易懂的解答简单有趣的历史,欢迎关注~)








秦风汉韵论古今


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纵横、棋局与几何学

诸葛亮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陆地似棋局,棋局不过就是纵、横两类线条,这就涉及到平面几何,几何的英文就是Geometry,意思就是大地测量

几何最早起源于古埃及,geometry也就是源自古埃及,因为尼罗河定期泛滥,一泛滥就导致原来的田地划分界限模糊了,于是古埃及人学会了土地丈量、测绘,在地图上画好界限和比例尺,每次洪水泛滥之后,就按照地图上标记的比例来重新丈量土地。

古埃及人的大地测量技术被古希腊数学家总结为几何学,这是最初级的平面几何,西方人称之为欧几里得几何

所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也不过是通过地图和几何学初级的原理来进行地缘战略分析和规划。

2.秦国的连横战略

围棋上有种术语,叫做断。

战国七雄,只有秦国位于西边,其他六国都位于崤(xiao)山以东,被称为山东六国——分别为北面的燕赵、中部的韩、魏,南部的楚国。

山东六国如此从南到北联合成反秦同盟,那秦国的好日子就到头了。秦国这时候只有防止山东六国南北联合,才能避免自己陷入极度的被动局面。

这时候就需要使用围棋的断,来切断山东六国的联合。

这时候,秦国只有联合最东边的齐国来夹击中间的韩国、魏国,迫使韩、魏一起隔断燕赵与楚国的联系,这样就是切断了山东六国的联合可能。

秦国最西,齐国最东,两国不接壤,中间隔着几个国家,双方都可以远交对方,近攻第三国。

初期,齐国占领了燕国、灭掉宋国,一度成为天下霸主,但是被纵约长苏秦破坏了,齐国霸道中落。

所以,从齐国被纵约长、带五国相印的苏秦所打击,可以看出,齐国是合纵一方需要打击的对象。

只是齐国没有像秦国那样实施变法,如果齐国也实施变法,那天下统一的事情,就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齐国和秦国都需要连横来打击第三国。这是两国能够长期结盟的基础。

但是齐国在人才引进和深化改革方面没有做好,齐王排挤孟尝君,最后齐国被乐毅所破,差一点亡国。

3.齐国国力衰弱

齐国在被乐毅攻破之后,幸而得到田单等人的成功复国。但是,复国之后的齐国国力大幅度下降,排名仅在被多国常年打击的韩国、魏国之上,等于是七国中的倒数第三名。

所以,秦国没有将衰弱的齐国放在心上,在灭亡了韩、魏之后,秦只需要继续以连横的策略稳住齐国,然后继续消灭比齐国强大的赵国、楚国和燕国,最后再收拾齐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HK君


以地事秦,如抱薪取火。

秦朝从秦孝公和商鞅一起变法,依法治国。改变军功制度,使得秦国迎来了强盛,后秦惠文王制定东出政策,我们从地图来看秦国为什么制定东出政策

秦国在其他六国西方,想要对外扩张,只能东出函谷关。尤其是当时的韩国、魏国楚国,一直割地事秦,后到了合纵连横时期。各国暂时进行了联合,可是后来因为各怀鬼胎导致破产,慢慢的把秦国给养大了。

为什么最后攻打齐国

战国七雄也有强弱之分,当时比较强大的是秦国、齐国和楚国。齐国离秦国比较远,当时秦国和齐国一起并称东西而帝。

当时苏秦对齐国进行合纵连横一起抗衡秦国(当然是苏秦下的套)。齐国就一直兴趣缺缺,齐国的野心很大,但国君可能都过的比较舒坦,眼光也没有那么长远,一直偏居一隅,不思发展,秦国也哄着齐国不掺和其他国家攻秦之事。

秦王嬴政在铲除吕不韦集团之后,制定了统一的政策,当时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先灭了韩国和赵国,后灭了魏国和楚国,后灭燕国,最后灭了齐国,

齐国因为地理位置多活了很多年

完美躲过了一大波攻击


一凡先生


因为齐国在七国中的最东端,距离秦国的距离最远,当然要放在最后打。七雄中韩国和魏国都和秦国接壤,也早就被秦国打伤了元气,距离秦国精华地区也最近,不信你看一下吕不韦封地洛阳和新郑的距离,灭韩国后拿下距离最近的魏都大梁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攻打它们还可以利用黄河水运的便利条件。在秦始皇继承王位前,秦国拿下了山西的大部分,从山西进攻河北是顺理成章的路线,因此河北的赵国和燕国就成了仅次于韩国和魏国的攻略对象。秦国的最后一个目标自然选择了楚国,因为楚国的核心领地当时已经变成了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鲁国其实不是被百年死对头齐国灭亡,而是被楚国灭掉。灭楚不单能够取得南方大片领地,还能包围齐国。再加上五国攻齐后,齐国元气大伤,经常被赵国欺负,它的国策就是宅在家里不出,因此灭楚灭赵时他都不会出动。灭楚国后,秦军从三个方向出兵,顺利打进了临淄。


李从嘉的战争茶室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请问秦国有轰炸机、导弹吗?当然这是开玩笑。那么,秦国为何要将齐国放在最后攻打呢?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

01 地理

即便秦国想先把齐国灭了,地理上也不允许啊!齐国、秦国分别位于大周朝的东、西两侧。这样的地理条件就决定了齐、秦两国难有直接的战争。

  • 1)两国不相邻,难起争执

齐、秦两国不接壤,很难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争端。他们之间如果有战事,绝大部分就是一国和其他几国合纵,联合对付另一国。例如,孟尝君率领六国攻打秦国。

  • 2)无法管理齐国的土地,还增强其他邻国的力量

即便秦国哪一天真想不开了,想独自或者联合其他五国灭掉齐国。如果是秦国单独灭掉齐国,虽然这几乎不可能,但是秦国如何去管理齐国?其他几国,特别是三晋,愿意处于腹背受敌的形势中吗?

如果是合纵五国灭齐,从地理上说,只有秦国与齐国不相邻,即便六国瓜分齐国的领土,秦国这么拿回自己的那份?所以,对秦国来说,伐齐非但是毫无益处,还无意中增强了其他五国的力量。

  • 3)没有国家会同意借道

即便秦国真想去灭掉齐国,除非是合纵灭齐,否则哪个国家敢借道给秦国呢?晋献公假道伐虢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如果秦国想要灭掉齐国,得出动多少军队?攻打完齐国,一转身,足够灭掉中间的韩或者是魏国。

  • 4)山东六国不会让秦国进入自己的腹心

秦国消灭六国花了差不多150年,从收复河西之地,再步步为营地东扩。而黄河、太行山都是保护山东六国的天堑,特别是太行山的控制权,秦国为了得到它,先后发动了多少重大的战役,伊阙之战、长平之战等。可以说,白起的一生都在为此而奋斗。

因此,山东六国如果让秦国占领齐国,那几乎相当于自寻死路。

02 远交近攻

在秦国决定东伐的一开始,秦国既没有能力灭掉齐国,其他各国也不会袖手旁观。那么注定了秦国和齐国只能做盟友。所以,无论是张仪,还是范睢,都毫不犹豫地向秦惠王、秦昭王推荐了远交近攻的战略。

事实上,此战略在后来的战争中的确奏效了。特别是长平之战,赵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齐国居然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请求。齐国目光有多短视,他不明白什么叫做唇亡齿寒。也许齐国可以趁着赵国疲惫不堪之际,提出几个无理的要求,得到些好处。但是,如果赵国真倒下了,秦国的铁骑踏入太行山以东的时候,齐国凭什么能够力挽狂澜?

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使得齐国完全迷失了自己,为了一点蝇头之利,看着三晋一个个倒下而不顾。从始至终,我们只看见三晋和楚国之间互相救助,而齐国和鼠目寸光的燕国一样,乐意做壁上观,或者趁火打劫。

而这一切,就是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起了作用,暂时迷惑了齐国和燕国。

03 齐国毫无屏障

齐国本就无山溪之险,而其背后又是大海,退无可退。一旦其西面的屏障三晋倒下,齐国便犹如案板上的肉一样,秦国随时可取。实际上,齐国根本没有任何抵抗就投降了。

结语:

在决定东伐的那一刻,秦国并没有能力灭掉齐国。即便和其他五国合纵灭掉齐国,其他五国也不会允许秦国瓜分齐国的任何一块土地,因为谁也不希望在自己的腹心上插一把刀。

从战略上考虑,远交近攻使得齐国和燕国在三晋遭遇灭国之战时,常冷眼旁观,或趁火打劫,这使得秦国终于能如愿以偿地灭掉失去后援的三晋。

当秦国的铁骑踏平三晋大地之时,秦国只需咳嗽几声,昔日的东方大国齐国便举手投降了。相反,如果秦国先攻打齐国,即便是竭尽所能也不可能灭掉齐国。

既然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秦国又何必去考虑先灭掉齐国呢?


读春秋思无忌


你这个问题就牵扯到远交近攻的战略了,远交近攻是秦昭襄王时期范睢提的。

当然秦昭襄王想灭六国,于是要攻打齐国。最后范睢阻止攻打秦国。

原因就是:

一、齐国离秦国远,还要借道韩魏两国。舟车劳顿齐国会以逸待劳,韩魏两国借不借道还不好说。说不好,韩魏齐还会联合。

二、就算打赢齐国,占领了齐国土地,也不能进行有效的统治。

于是秦昭襄王派使者和齐国结盟,后世君王也继续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最终秦始皇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这几个大国,最终统一。





蓋世楠爵


齐国到秦国摧枯拉朽的统一大潮流的来临。虽然是秦国的盟友,始终跟随秦国征服别的国家。其它国在在秦国征服战中挣扎抗击,唯独齐国逍遥自在。

但是当它邻居燕国被秦国王贲消亡后,势不可挡统一大军,如洪水猛兽压向齐国压来。齐国人相当聪明,历史巨浪不可挡,立即就投降了。

虽然是最后消亡国家,但是齐国为了统一是做出贡献最大国家。在秦国统一之前齐湣上,灭宋国,南侵楚国,西侵三晋,齐国势到达巅峰。是东帝国,可惜后来势力败落。在秦国统一五国时,袖手勇观,也不加强战备,终于五国灭亡后 ,在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齐军面对强大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打,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

齐国灭亡,秦在齐国故土设齐郡,琅琊郡。齐王建被安置在边远共地,不会劳动打猎生产郁闷消极,最终活活饿死。

统一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心愿,最后的各国为统一都兼并了无数国家,历史进程从秦献公开始,就立志要统一,数代秦王前赴后继,总结经验教训,化了相当长时间,用无数心血和国人生命,浇灌的统一的沃土,到秦始皇时代,到了非必须收割时代,无论要统一政治,军事,文化都到了其它国无能抗击时代,统一成为水到渠成,只用十年时间,就消灭六国。齐国人是当时最富裕昌盛国家,长期和平安宁,在秦的战车来临时,还是安宁生活,只有那个不会生活的齐王建,被饿死了。

齐国当时,国家己经四十多年没有战争。战斗力还是的强的,奉行不用武力,恭恭敬敬对待秦国,赵国长平之战赵国借粮不给,邯郸之战被围不去 ,就是不和秦国打仗,不抗秦国 。秦国也送来大量金钱美女,供大王田建奢侈消费,数十年经济建设,使齐国力也非常强大,靠山沿海,商业发达,资源丰富,人口数量最多,后备军事力量强大,是非常有能力抗击秦国的入侵的 ,最起码会延绶秦国统一步伐齐国抗击侵入能力也非常两城之存曾经田单复国成功。

可齐国人认为天下统一是大趋势,无战比有战更好,投降比血战更有利于人民生活生产。所以军队不战溃散,国王田建出城投降。还是很有志气,不食秦粮宁可饿死。


ww3721王建文


我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秦国最后灭齐国,是以它的战略部署决定的,也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人人都知道秦国的“远交近攻”的策略。但是,有一些人不知道,秦国并不是机械的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办事的。秦国会根据形势的需要,随时对当前的战略进行调整。对齐国也是一样。

在战国七雄时代,各个国家都在忙着兼并扩张。秦国居于关中的有利态势,对关东六国轮流进行打击。它先打击魏国,夺取河西之地,保证了自身的态势。然后进攻韩魏,力图夺取中原的枢纽。这个时候,在关东有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两国联盟,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巨大障碍。


于是,秦国先破坏齐楚联盟,用张仪去说动楚国破坏盟约,联盟秦国。然后又利用楚国孤立无援,出兵击楚,使得楚国一蹶不振。

随后,又因势利导,参与燕国乐毅的灭齐行动。在五国联军的进攻下,齐国险些亡国。最后只剩下两座城池。虽然在田单的带领下,齐国重新复国,但是已经元气大伤,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强国了。

这样,秦国有腾出手来进攻韩魏,可是上党之战,把提前赵国推上秦国的战线。长平之战,秦国虽然消灭了赵国的主力,可自己也元气大伤。但是,秦国的经济基础好,在经济恢复上比列国都占优势,这样,到了嬴政的时代,秦国已经占有压倒性优势,开始了统一天下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里,齐国一直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几条:

一、齐国的国力衰弱,无力参与。齐国在乐毅伐齐后元气大伤,国力衰退严重。虽然田单复国,但是巨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是不会很快弥补上的。这决定了齐国的无能为力。

二、齐国对五国伐齐怀恨在心。在那次燕国的灭国之战中,燕秦赵韩魏五国战齐于济西,而楚国趁火打劫于淮上。这一切,让齐国看清了这些国家的真面目。所以,齐国不再理会这些国家的要求。在长平之战中,齐国不借给赵国粮食,在邯郸之战中,齐国拒绝救赵就是例子。

三、赵国的主政者君王后苟且偷安,不理外事。史书说她“事秦谨”,这造成了“秦日夜攻三晋、燕、楚,五国各自救”的局面,而齐国独立其外。


四、君王后死后,齐相后胜被秦国收买,成了秦国在齐的代言人。后胜多次派人入秦与秦国结好,而秦国则以重金收买了后胜。后胜劝齐王建“去纵朝秦,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灭五国”。

五、既然齐国不威胁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行动,那么秦国也就没有必要去招惹它,为自己树敌,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制造麻烦,节外生枝。

正是由于齐国采取了苟安的政策,使得秦国能够顺利灭亡其他五国,也使得秦国将齐国列为最后一个攻打的目标。到了最后,秦军进攻齐国的时候,齐国人竟然没有人敢和秦军作战,齐国最后只得投降。

我是历史笑春风,喜交往,爱朋友,希望能够和大家共享历史的乐趣。欢迎关注我和我的文章,多提宝贵意见。


历史笑春风


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秦灭六国的方略。

公元前328年,秦惠文君十年,秦惠文君任命张仪为客卿, 一起商讨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张仪劝说秦君实施连横战略:瓦解敌方联盟(六国合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百余年来,历代秦王都把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作为统一天下的策略来贯彻实施。

当时距离秦国最近的国家从南向北依次有楚国、韩国、魏国、赵国。齐国、燕国距离最远,处于东海之滨。

一、手捏软柿,韩国灭亡。

韩国距离秦国最近,在六国中实力又最弱小。秦国想首战告捷,鼓舞士气,所以软弱的韩国就成为第一个被灭亡的对象。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十七年,派遣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活捉了韩王安,占领了韩国全部国土,设为颍川郡。韩国灭亡。

二、巧使离间计,灭亡赵国。

当时魏国由于招贤纳士,邹衍、淳于髡(kūn,昆)、孟轲等都来到魏国,经过一番治理,实力有所提高,次于楚国而强盛于赵国。而赵王迁昏庸无能,宠信奸臣郭开,国政混乱,所以,赵国就成了秦国攻打的第二个目标。

公元前229年,秦国大举兴兵攻赵,兵分两路:一路由王翦统率上地的军队,攻占了井陉。另一路由杨端和率领河内的军队与羌瘣(huì,会)军队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城。王翦深知赵将李牧的厉害,于是,派遣间谍,携带重金收买了担任相国的郭开,让他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杀害了李牧。三个月后,王翦、羌瘣全部平定赵地,俘获赵王迁。赵公子嘉率领宗族几百人逃到代地,自立为代王,与燕国军队会合,驻守上谷。

王翦想趁势率兵攻打燕国,驻扎在中山。

三、荆轲刺秦,燕国灭亡。

秦国连灭韩赵,燕太子丹惊恐万分,于是派遣间谍荆轲假投降,前去刺杀秦王。事情败露,始皇大怒,命令王翦率军攻燕。燕国、代国发兵迎击秦军,但被秦军在易水西边击溃。

公元前226年,秦王认为燕国兵力尚强,于是增加兵力,支援王翦。王翦最终打败燕军,攻占燕国首都蓟城,取得了燕太子丹的首级。燕王向东逃到辽东郡。

前222年,王贲(bēn )攻打辽东郡,活捉燕王喜。乘势攻代,俘虏代王嘉。燕赵残余势力全部肃清。

四、水灌大梁,灭亡魏国。

韩赵灭亡,孤立了魏国。魏国处于被三面夹击之势。灭亡魏国的时机成熟了。假如不是荆轲刺秦王的话,第三个灭亡的将是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令王贲(bēn )率军攻打魏国。王贲挖渠引汴河水,水灌魏都大梁。大梁城墙塌坏,魏王假投降,秦军取得了魏国的全部土地。

五、60万大军,攻灭楚国。

灭了韩魏赵,齐国龟缩在海滨,幅员辽阔的楚国愈加孤立。假如再攻灭楚国,一统江山就基本将要完成了。所以,攻打楚国就提上了秦王的议事日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遣李信和蒙恬率军二十万向南进发,攻打楚国。不料想,被楚国大将项燕打败。公元前224,秦王诏令王翦、蒙武率军60万再次攻打楚国。攻占了陈县往南直到平舆县的土地,俘虏了楚王。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撤退到淮南寿州继续抗秦。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打败楚军,昌平君死,项燕也自杀身亡。前后三年,才灭亡了楚国。

王翦又继续平定楚长江以南地区,降服越人,设置为会稽郡。

六、声东击西,灭亡齐国。

齐相后胜,为人贪婪,被秦国贿赂收买。齐王建听信后胜的主张,对五国灭亡袖手旁观。直到五国灭亡后,齐王才感到秦国的威胁,慌忙将军队集结到西部边境,准备抵御秦军的进攻。

公元前221年,秦王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避开齐军西部主力,由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齐军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前后历时九年,六国就相继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