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本身能合併成一個超級強國,為何英國拒絕了法國合併的要求?

江聰德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好吧,首先咱肯定一點,這事題主沒有瞎說,還真有這麼一檔子事,只不過後來,英國人感覺委屈,所以他們的議會拒絕了這事。

高傲的高盧雄雞被英國人關到了門外頭,心都涼透了,這事就黃了,這就換來了後來的三駕馬車共掌歐盟。

當然三駕馬車時代隨著英國脫歐,歐盟這嘎達變成了兩火車頭了。

說英國是歐洲國家,但他的地理位置比較尷尬,和整個歐洲的領土壓根就不連著,這也就造成了英國在歐洲的歷史上總是時不時,跳上陸地給整個歐洲塞眼藥水,而歐洲這塊強大的國家也有數,就倆一個是法國,另一個就是德國。

但整個歐洲又拿英國沒法子,畢竟你要和英國掰手腕,你的第一個問題就得解決如何渡過英吉利海峽。

也就是說,英國和法國,這壓根就是一對歡喜冤家,這歷史搞的摩擦和交鋒那不是一回兩回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問了:“那麼為嘛他們會有想聯合在一起的想法呢?”

咱要想把這問題搞明白了,咱還是從這倆國家的交鋒說起,畢竟沒把這交鋒整明白了,這問題也只能說明一半不是。

交鋒

太遠的事,咱也不說了,啥人種之間的隔閡,咱不提這檔子老鼻子問題。

雙方最為著名的就是百年戰爭。

瞅著這名字,大傢伙就知道這倆人打架,足足打了一百多年,才把這戰爭給打完,這時間跨度之大,也沒誰了。

那麼這場戰爭也直接導致了英國曆史很牛掰的一個朝代金雀花王朝的玩完。

就這王朝直接管轄的領土面積打比利牛斯山開始一直延伸到了蘇格蘭邊界。

畢竟這是擱法國本土作戰,最終法國人一傢伙就把英國人從法國境內給趕了出去,英國的版圖也從歐洲這地縮回到了他們那島子上了。

這怨念可就結大發了。

所以後來這小摩擦他也不斷,今天不是你撩了我,明天就是我撩你的,畢竟英國人的實力就擺在那裡,歐洲大陸的領土沒有了,但勢力還在。

為點雞毛蒜皮的事,這天天的扯,一扯就扯了三百多年。

之後開啟了殖民時代,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擱大海上放帆船,大船小船的滿世界晃盪,到處的插旗宣誓自己的存在。

但地球這村子面積也就那麼大,你這插著插著,就會發現殖民的土地越來越少。

這不可避免的讓英國人和法國人刀兵相向,畢竟都想在殖民當中獲得利益不是。

這倆傢伙又開始正兒八經的掐架,這可不是那三百年的小戰爭,這次一打就是七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英法七年戰爭。

當然這時候掐架也不是倆人瞅著不順眼,掏刀子就上的時代。雙方各拉著自己的小弟,這就開幹了。

英國這頭拉著葡萄牙,普魯士。法國人這幫手可就多了,西班牙,瑞典,奧地利,還有那沙皇也摻和了一腳丫子。

這倆人的對抗不僅僅是在歐洲本土,這都把戰場開到了殖民地去了。

啥地中海,啥印度,啥菲律賓,只要見了面,也不問原因,這一準就得打起來。

但這事最後人多勢眾的法國人卻敗了,這事弄的比較尷尬了。

一旦戰敗這就面臨一個賠禮道歉的問題,法國人這就把加拿大這塊劃拉給了英國人,順道還從印度這塊退了出去。

打這裡起,英國就開始號稱日不落帝國,就這牛掰的勁頭,都沒法形容,基本上這就得橫著走。

英國人越是牛掰,法國人越是嫉恨,所以處處給這英國人使絆子,但就這時間點上英國人如日中天,這都是小意思,攆吧攆吧就過去了。

但也有噁心到英國人的事,當年美國人作為英國人的小弟,天天的受宗主國英國人的盤剝,這傢伙受不了了,這就起來反抗,這後邊就有法國人的影子。

當然這是後來的事。

接著就進入到了拿破崙時代。

大傢伙都知道,拿破崙這個頭是不高,但這軍事才能那是數一數二的,把整個歐洲都踩在了腳丫子下邊。

因為英國有條英吉利海峽隔著,要不然拿破崙早一腳丫子就踩過去看風景去了。

英國人瞅著越來越龐大的法國,這肯定不樂意了,這就找利益同盟,轉手就把沙皇給拉下了水。

通過戰爭的手段,一傢伙就把拿破崙給丟到了小島子上荒度餘生去了。

這事您要說法國人不恨英國人,這叫胡說。

這不上趕著後來發生了一戰二戰,英法這又成了同盟關係,雖然互相瞧著不順眼,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敵人——德國人!

算是綁到了同一輛戰車上了,一戰還好,法國人打出了最強陸軍的稱號。

可二戰的時候,法國人整個就退化了,讓德國人沒幾天的功夫就揍趴下了,這要不是戴高樂組成了流亡政府。

就衝著法國人那奉行投降政策的政府,這就是戰敗國的待遇。

所以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恩恩怨怨,您要聊起來這簡直沒個頭。

聯合的事

這不二戰結束了,地球這小村子就迎來了民族獨立的大浪潮,這就獨立了。

沒了殖民地,還啥日不落帝國,這就成虛的了,而且兩次世界大戰下來,美國人通過兩頭做生意,積攢了不少的原始資金,建立了老牛掰的工業體系。

那麼俄羅斯人,也在二戰中錘鍊了自己,這體格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那麼這世界的的中心從歐洲這嘎達,也就是從英國和法國人的手中轉到了美蘇的手裡邊了。

英國人和法國人的日子這就不好過了,以前是啥光景,要吃有吃,要喝有喝的,現在還得抱大腿,這不行啊!

而且因為各地的獨立,英國人和法國人在海外的利益受損那不是一星半點兒。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法國這就有了英國和法國摒棄前嫌,聯合起來整成一個國家的想法。

如果這倆國家真的能合併,那麼他們之間的對抗就會剩下不少的資源,利用聯合提高的資源提升國際地位,擴大他們在世界上的國際地位。

為此,法國人還自動降低了身段,給這個聯合國家起了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瞅見沒把自己個放在最後。

但就算是這樣,他們也沒能打動英國人那顆冰冷的心。

其實這事,咋說呢?他不是一加一就等於二那麼簡單。

首先這倆國家一個說英語,一個說法語,在文化上交融就是個問題,這要是聯合了,你這政府的官方語言是法語好呢?還是英語好呢?

按照英國人的德性,就這問題沒個兩三年他們都下不了結論。

還有這歷史恩怨問題,是個個人就有自己的想法。英國人和法國人打架打的那也不是一兩次了,這根子怎麼消除?

還有這利益分配問題,你從國際上弄來的利益,是二一添作五,還是四六分賬,這都不好說。

所以最終這事就黃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這個確實是真的,而且就發生在近代,在1956年的時候,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曾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併。並低下了了自己驕傲的高盧雞,接受英國女王的統治,就等於把法國給英國統治,形成一個有自治權的英國附屬國,在把名字換一下,咱們兩國互相幫助,一起享富貴。

但是英國斷然拒絕了,後來國總理居伊·摩勒甚至提出加入英國主導的英聯邦,英國也沒有同意,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英國把法國兼併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倆國人民逐漸就成了一個國家啊,一個曾經的海上霸主,一個曾經的陸地霸主,絕配啊!可是英國不假思索的拒絕了。

法國和英國曾經在一起過,就是在羅馬時代,倆國同屬於羅馬帝國,也有著一定的聯繫,而且倆國還有一點血緣關係,於情於理都可以合。其實英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倆國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傷,但是英國比法國損傷的少,並且有海外殖民地為英國輸送活力,此時的英國並不想管法國這個爛攤子。一旦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強勁的英國勢必要幫助法國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減慢了英國本土的恢復,只為了一個名義上的統治,真拿物資來援助你法國,英國還是不捨得的。

第二:英國對法國缺乏信任。雖然說在拿破崙之後,倆國好的穿一條褲子,但在之前,英法倆國也經常發生戰爭,尤其是在法國的王位繼承方面,英國經常插手,英法大打出手的例子太多了。現在如果合併了,你法國無論是人口還是國家面積都比我大,萬一以後有矛盾,你反過來把我合併了呢?

第三:英國看不起法國。從對納粹德國的戰爭中,法國在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短時間內,迅速投降,被德國侵佔,這讓英國對法國的實力不是很相信。我要一個沒有骨氣的國家和我合併,不符合我大英帝國的風格。其次,英國認為在歐洲大陸上,自己的血脈是最尊貴的,其他的都摻雜了其他血脈,想讓女王承認你,你還不夠資格。

就這樣兩國合併的事情不了了之,不過這確實也是好事,一個統一後的英法國家勢必與其他歐洲國家繼續進行合併,形成一個比歐盟更團結,更有執行力的國家,這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歷史深度揭秘


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本身就同屬一個國家,那就是羅馬帝國,後來羅馬帝國分成了4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了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等。自從這些國家獨立之後就再也沒有走到一起。歐洲如此多的國家,如果擰成一股力量,那麼其戰鬥力將是非常可觀的,畢竟都是老牌工業強國,如果把資源整合到一起是比較會嫌棄一番巨大的風浪。可是直到現在為止,我們看到歐洲眾多國家還是一盤散沙,英國甚至要脫離歐盟組織。

那麼這些國家難道不知道他們團結起來將會非常強大嗎?其實歷史上法國曾經想要和英國聯合合併成一個國家。那就是在二戰之後的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如果兩個國家合併那麼平靜,英國和法國的工業水平再加上兩個國家的國土面積,整合起來將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足以跟美國,蘇聯進行抗衡。而且當時就英國和法國各自來說已經處於下滑階段在世界上雖然還有一席之地,但一已經沒有了昔日的光輝。此時兩國合併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英國方面卻公然拒絕了法國的這一要求。後來法國總理甚至提出了法國併入英聯邦。然而英國依然沒有答應法國總理的這種提議。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首先來說就是歐洲貴族心裡面的血統問題。在英國人看來,英國是整個歐洲最純粹的貴族血統,只有英國人才是最高貴的種族。至於法國人遠,沒有英國高貴,只是旁系罷了。所以說英國不願意與法國為伍。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和法國的經濟都處於下行階段,而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國和法國合併,那麼英國必須拿出來一些資金救助法國。這樣恐怕會拖垮英國的經濟。如果法國變卦,那麼英國將得不償失。

第三就是因為法國在歷史上跟英國既友親情,但是又有爭鬥。尤其是法國支持英聯邦中的蘇格蘭獨立,讓英國十分惱火,如果法國併入英國之後,繼續跟蘇格蘭搞一些小動作,那麼英國很有可能會上法國人的當。

最終英國和法國並沒有結合在一起,到現在為止兩個國家都沒有發展強大起來,可以說逐漸的淪為了二流國家,甚至是三流國家。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後悔,當年沒有結合成一個強大的英法共和國。


高富帥超級大帥哥


1956年9月10日,法國總理摩勒會見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並提出了英法合併的建議,BBC稱兩國合併後,將有一個新的名字:盎格魯法蘭西。

然而,摩勒的這一建議卻被艾登給婉拒了。


同年9月28日,艾登訪問巴黎,摩勒又一次提出加入英聯邦,這意味著法國將接受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艾登對此相當熱情,回國後就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討論摩勒的提議。

奇怪的是,有關英法兩國合併的事此後就沒了下文,不難猜測,英國應該是拒絕了。

那麼,英國為什麼會拒絕法國的合併請求呢?

主要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英國自詡血統高貴。

在英國人看來,整個歐洲,只有英國是最純粹的貴族血統了,也就是英國才是歐洲最高貴的種族,有這樣一種觀念,不難想象,英國人是不屑於與法國人為伍的。

第二,經濟問題。

此時,英法兩國的經濟處於下行期,相對而言,法國的經濟更加低迷,如果英法合併,英國需要拿出資金來救助法國,這對英國的經濟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歷史問題。

英法兩國在歷史上可是老對手了,尤其是法國還支持英聯邦中蘇格蘭的獨立,這讓英國對合並問題不得不慎重。


金兔歷史


首先,法國想要併入英國這件事確實存在過。但被英國給拒絕了。因為英國人知道,不論是講歷史原因,還是當時所面臨的實際情況。英法合併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況且當時法國人想要併入英國也並非什麼好事。如果當時英法合併了,別說成為超級強國了,很可能英國的實力還要更加的衰弱。

二戰結束後,法國由於在二戰中完全淪為了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自然在戰後瓜分利益的時候,法國的話語權也最小。所以在1956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居伊·摩勒在訪問英國時提議法國與英國合併,法國願意接受英女王為合併後國家的元首。然後集兩國的實力和領土一舉成為可以和蘇聯以及美國相抗衡的世界強國。但英國方面根本沒有被法國迷惑,他們很快的就拒絕了法國的建議。雖然在很久之前英法曾經同屬於羅馬帝國。但羅馬帝國分裂後,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相繼成為了獨立的國家。自此之後,英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戰爭就沒有停止過。都成了世仇了還怎麼重歸於好。中國歷史上魏趙韓三國從晉國分裂之後,想要再次合併卻怎麼也實現不了。都是一個道理。

而且法國人不懷好意,英國人也看出來了。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積極的推進經濟復甦。英國和法國雖然在二戰期間同樣受損嚴重,但英國的經濟和基礎設施要比法國強很多。而法國不僅因為被德國所佔領過,而且在盟國反攻德國的時候,法國還淪為了戰場。這就導致法國受損極其嚴重。法國人自身為力恢復經濟,所以他們就把希望寄託在英國人身上。和英國合併後,英國就勢必要對法國做出經濟支援,這樣一來,以當時法國那黑洞般的經濟。英國人別說拯救法國了,就連自己也得被拖死。所以英國人果斷的拒絕了合併要求。否則別說超級大國了,英國很快可能會淪為二流國家。這是英國人不願意看到的。

再有,歷史上英國王室和歐洲其他國家進行過多次聯姻。所以互相之間大家都是親戚。英國人認為自己的血統最為純淨。他們有些看不起法國人的血統。更加不願意和他們成為一國。還有歷史上法國是一直支持蘇格蘭獨立的。這一點讓英國人非常的不滿。所以一直以來英國人都認為法國人是一個“小偷”。英國人擔心法國如果併入英國,那麼法國再和蘇格蘭走到一起,那麼很可能會影響到英國人以後的統治權。這是英國人所無法接受的。他們認為法國人目的不純。

除此之外居伊·摩勒最大的擔心就是英國人會找自己的麻煩。二戰後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殖民地獨立風潮。英法兩國損失慘重。當時埃及正在積極的運作把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回。而法國控制的阿爾及利亞也在尋求獨立。這就讓居伊·摩勒政府十分的被動。居伊·摩勒想要解決蘇伊士運河問題和阿爾及利亞問題就必須要有英國的支持。而且法國的盟友以色列和英國的盟友約旦互相之間也有利益衝突。法國很擔心英國會響應約旦的邀請對以色列以及法國動手。所以法國才積極的想要和英國合併。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謀求利益最大化。但顯然居伊·摩勒太想當然了。他聰明英國人也不笨。最終居伊·摩勒的計劃還是沒有得逞。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從來就沒有和平的合併,只有戰勝國吞併戰敗國。英法是不可能合併的,雖然在我們看來它倆都是白人國家,都是歐洲的強國,它倆合併在一起能夠成就超級大國,但實際上英國和法國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是處於戰爭狀態的,兩國的仇怨如滔滔江水般深遠流長。

所謂英國拒絕法國合併的要求這件事本來就不是一件嚴肅的事情,當年二戰結束後不久,法國丟失了非洲的殖民地,國內又被德國禍害的滿地廢墟,法國發現想要重新振作有些難,急需要出現一個冤大頭給點錢扶持一下,於是就盯上了英國。當時的法國總統摩勒向英國首相艾登提出了合併的提議,並且同意尊英國女王為共同的元首,可這件事情只停留在嘴頭,艾登也是當即就拒絕了。

英國之於法國,就像北方的匈奴與中原文明一樣,防範大於親近


英國拒絕法國合情合理,因為那時候英國家裡也沒有什麼餘糧了,這時候要是接受法國合併,那就要擔上法國在非洲殖民地的亂攤子了,要花一大筆錢,到時候法國很可能再一腳把英國踢開,那英國就白做一次奶媽了!而法國的確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英國人和法國人互相瞧不起,普通的英國人也很少能夠和法國人做朋友的,兩國雖然都是白種人,但是文化區別挺大。法國人比較開放和活躍,甚至帶著點瘋狂;可英國人則要含蓄裝X一點。所以英國人討厭法國人聒噪,法國人討厭英國人裝X,反正他們在一起很難做朋友。


穿美國望世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稍微懂些歷史的人都知道,英法絕對不可能合併。

別說英法合併,甚至英國都不耐煩加入歐盟,不斷鬧著要退盟。

這主要是死板的英國人認為,自己國家無論哪個方面都比歐盟絕大部分成員國要先進。

而且英國人將國家管理的井井有條,自認為比整個歐盟都要好。

英國人其實非常看不慣法國人的混亂管理和散漫。

在一戰和二戰期間,英軍士兵對法國士兵很蔑視。不過法國人也確實不怎麼樣,甚至士兵都不對軍官敬禮。

不過,歷史上法國確實建議過英法合併,時間是1956年。

在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納賽爾突然宣佈奪取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本來是英國和法國共同管理,

英國企業和銀行擁有蘇伊士運河公司41%的股份,法國擁有52%的股份,納塞爾的決定引起英法兩國的極度不滿。

於是英法都給埃及很大壓力。當時埃及態度很強硬,毫不服軟。

結果三國就開戰了,還加上個以色列。

然而,英法已經是過期列強,有更強的美蘇干涉。

美蘇已經涉足中東,尤其埃及同蘇聯的關係很好,美國也和埃及保持相對和睦的關係。

現在英法的舉動,等於是在同美蘇搶地盤。

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直接致電英國首相艾登施壓。經濟上,美國政府故意拋售英鎊,導致英鎊匯率浮動並貶值15%,同時否決英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貸款申請,停止向英國的經濟援助。


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也提交議案要求英法立即撤軍,遭到英法兩國否決後又敦促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正式通過決議要求停止戰爭並從埃及撤除所有外國軍隊。並建議建立臨時聯合國軍進入埃及。但是英法並沒有立即停止。

美國後來通過外交途徑譴責英法的侵略行為,並威脅後者儘快解決衝突,否則停止向其供應原油。

蘇聯也插手蘇伊士運河危機,甚至警告英法兩國,必要時蘇聯將動用核武器。1956年11月5日,蘇聯向三國發送外交照會和最後通碟。(如果不停止侵略行為,將採取軍事措施。)。並從以色列撤回了蘇聯大使,並向美國提議聯合軍事行動阻止其繼續侵略。


11月6日,在強大的國際壓力下英法兩國被迫接受停火決議。


由於被美蘇擠兌的無法應付,法國開始提議同英國緊密結盟,甚至合併。

據報道,當時的法國總理摩勒提議,法英可以通過合併來鞏固同盟關係,聯手應對威脅。英國廣播公司第四電臺在報道中援引英國國家檔案局的秘密文件說,時任英國首相艾登卻不給面子,斷然拒絕了合併的提議,但非常希望推動法國加入英聯邦。英國內閣的備忘錄記載,一位內閣官員回憶說,接到法國的提議後,艾登特別興奮,馬上和內閣大臣諾曼·布魯克一起商量。“布魯克回憶,首相對他說,‘我們應好好考慮吸收法國成為英聯邦的一員’,並表示他認為法國接受(英國)女王陛下為國家元首問題不大,而且法國人歡迎英國根據對愛爾蘭做出的安排來賦予他們公民權利。”

  然而,這項提議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據倫敦大學歷史學家詹姆士·艾利森介紹,除了法國,當年英國也在考慮吸收其他國家加入英聯邦,比利時、荷蘭和挪威都在候選範圍內,卻不允許法國加入。因為法國本來是一個強國,一旦併入英國就必須取消貿易壁壘,導致英國國內很多工業企業倒閉。


薩沙


因為英國和法國曾經爆發過連綿百年的英法戰爭,所以自恃紳士的英國人和自恃浪漫的法國人一直以來都很不對付,彼此看彼此不順眼,就如同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互相瞧不起對方、討厭對方。

也正是在這種狀況中,其實誰也想不到英國人和法國人也會有商討合併的一天。

英國和法國商討合併的事情發生在1956年的時候,根據英國政府近些年的解密文件報告,在1956年時,當時的法國總理曾兩次跟英國商討過合併以及附屬的問題。

英國拒絕合併提議的原因

第一次商討的時間是1956年9月10日。

在那天,法國總理摩勒在訪問英國倫敦的時候見到了英國首相艾登。

他們剛一見面,摩勒就迫不及待地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英法合併的計劃,準備讓法國和英國合併在一起,成立一個叫做盎格魯法蘭西的國家。

只不過相對於法國總理的一腔熱血,英國首相對這件事情卻不是很感興趣。

畢竟法國在當時的狀況可不是特別好,如果英國選擇和法國合併成一個國家的話,對英國其實沒多大的好處。

合併後,為了彌補法國在二戰中的創傷,甚至可能需要出錢、出力幫法國重新建設,這點對於在二戰中也遭受到了不少創傷但留有一些餘力的英國來說並不是多麼好的選擇。

加入英聯邦不了了之

在被英國首相拒絕之後,法國總理就回到了法國。

而雖然第一次沒談成,但是法國總理並沒有氣餒,在1956年9月28日英國首相訪問時,他再度向英國首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比於第一次商討,法國總理這次的計劃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他不再打算將法國合併到英國管轄下,而是如同我們古代的宗藩體系一般想把合併計劃換成附庸計劃,想讓法國如同愛爾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一樣以英國為宗主國加入到英聯邦中,表示在加入英聯邦後,會如同加拿大等國家一樣以英國國王為元首。

因為讓法國加入英聯邦不像讓法國和英國合併一樣會耗費巨大的資源以及人力,所以這一次英國首相面對法國總理的提議非常心動,在回國後,馬上跟英國國內的官員商討起了相關事宜,想極力促成法國加入英聯邦。

不過還沒等這件事情有什麼進展,法國方面就擱置了這方面的計劃, 不再提什麼合併和加入英聯邦的事情,彷彿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結束了這件事情。

法國加入英聯邦計劃不了了之的原因

要說法國方面為什麼會擱置了這個計劃,其實原因並不複雜,主要跟兩個方面的影響有關。

第一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的出現讓法國找到了比加入英聯邦更好的選擇。

在1957年、也就是法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商討過合併計劃的第二年,德國、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意大利等6個國家的外長匯聚在一起簽訂了成立歐洲共同體的條約。

在歐洲共同體成立後,面對著要俯首稱臣又有著不小矛盾的英國,歐洲共同體這個能給法國帶來不小幫助的政體自然要更加受到法國的青睞。

而第二個方面的影響就是法國國內存在的反對聲讓法國總理不得不顧慮。

一直以來,法國總理籌備的合併計劃都是秘密進行的,從未在法國國內公開過,也沒留下任何的書面文件,只有英國方面的資料顯示了法國總理曾經有過這樣的打算。

法國總理之所以會選擇秘密進行合併計劃,原因很簡單,就是怕素來討厭英國人的法國民眾們會反對計劃、導致這個計劃中途破產。

在這種擔憂下,法國總理會放棄計劃其實很正常,畢竟一旦有了更好的選擇,傻子才會選擇冒著法國國內之眾怒推行合併或者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兩個原因,就是法國加入英聯邦的計劃會不了了之的原因。

法國想跟英國合併的原因

而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好奇了,好奇法國好端端的為什麼突然產生了要跟英國合併以及加入英聯邦的計劃?

這裡面的原因同樣很簡單,那就是當時法國外憂內患實在太過於嚴重了,面對著他們國內飽受戰爭摧殘的市場環境、面對著外部紛紛爭著要脫離的殖民地,他們所能想到的最好辦法就是跟英國合併成一個超級帝國,通過強強結合的辦法恢復自己原本鼎盛的國力、穩定那些要脫離的殖民地。

要是他們最開始的時候真能合併成功的話,那麼他們之間的未來將會是我們很難以估測的。

只要他們能聯手安穩住那些龐大的殖民地,到時候未嘗沒有可能再造一個日不落帝國。


孤客生


英法兩國合併本身並不存在問題,但是合併後究竟是該誰做老大?

這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1956年,合併要求剛剛被提出,其實就已經被拒絕了,看似合併後是美好的共同繁榮,實際上終究有一者要淪為強者的從屬之地,即使兩國的領導人同意了,相信對於兩國的子民來說,定然也是不小的輿論風波,同不同意還要另說呢!


關於英法兩國合併的想法,最初是由法國總理摩勒提出

當時以很謙卑的態度,希望以英國女王作為共同國家元首,但這個想法終究還是太過於簡單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法國,自古以來都有著互相交融共同之處,兩者之間僅僅一條英吉利海峽,橫亙其中,但是看似和平共處的背後,實則也有各種矛盾衝突。

英國,作為曾經的世界最強國,歷史上侵佔的國家高達200多個

儘管是一個組合而成的西歐島國,但他們對於世界強烈的征服慾望,也在歷史上掀起不小的波瀾,通過16 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成功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革命政體,率先完成世界上第一次工業革命,從而創造了無比輝煌的榮光,一步迎來了它的黃金髮展時期。

作為曾經的殖民專業戶,殖民地的面積,足足有本土面積的100倍之多

日不落帝國用來形容它也一點不為過,但是如此強大的大英帝國,最終還是迎來了解體的那一天,後來逐漸被後起之秀美國超越,儘管現如今已經沒落,但是在整個世界範圍內,都擁有足夠高的影響力與話語權,由於起初大規模的資本積累,也成為歐洲地區,經濟實力強悍的資本主義強國。


法國,全名法蘭西共和國,國土面積位列歐洲第三

接壤國家眾多,而且具有臨海優勢,法國的輝煌歷史也不容小覷,儘管沒有曾經的大不列顛帝國強大,但是在中世紀時期,也已經逐漸晉升為歐洲大國行列,整個封建王朝,也在路易十四統治時期達到巔峰,通過1789年的大革命,最終成功完成政治轉型。

當時的法國有多麼厲害,其實也就相當於僅次於英國的存在

作為當時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國家,殖民地的面積,在當時國土面積那麼大的條件下,還能夠佔到本土20倍,其間對於資本的擴充也極其有利。同樣作為歐洲大陸呼風喚雨的存在,法國居民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活水平,而且作為資本主義強國,具有極高的社會福利水平。

看似強強聯合的背後,實際上也有不為人知的苦衷

但其實兩個國家看似相同的發展軌跡,但同樣也暴露出共同的弊端,英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強大的民族優越感,怎麼會和法國能夠夥同呢?其實縱觀其他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還是政體,也都有各自的差異化方向,按照本來的發展軌跡,其實也無可厚非,如果真的要合併,其實也並沒有深層次的合作利因誘導。

當然兩國之間在文化上還存在極大的差異,能不能優勢互補另一說,相信強制讓對方接受彼此的文化,未免有點太過於殘忍

法國人的浪漫情懷,這一點對於英國人來說就有點勉為其難了,總體而言,法國在思想方面更過於開化,但是英國人思維轉變的程度並沒有法國人那樣群情激昂,就不是同一類人,如果真的要合併,需要解決的問題更多了,而且英國方面也認為,互不干擾就挺好,沒有合併的必要。達不成共同的利益訴求,而且歷史上因為種種原因,還發生過矛盾衝突。

怎麼就能夠不計前嫌?合二為一呢?


歷史紅塵


英法兩國根本就不可能合併,這是由於他們兩者特殊的歷史地位所決定的。

首先,英國在公元10世紀以前都是處於一種鬆散的領主制度,知道法國的諾曼底威廉公爵,率兵越過英吉利海峽,並且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取得了英格蘭的統治,隨後成為了英格蘭的國王。


所以英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法國,英格蘭的國王僅僅是法國的一個公爵,所以從歷史淵源上講英格蘭實際上是法國的附屬國一點都不為過,只是後來由於法國內憂外患不斷,英格蘭才藉此崛起。

其次,不僅如此,在十三和十四世紀(1337——1453年)爆發了英法百年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有116年,雖然最後是以法國戰勝為結果,但是在戰爭初期法國一度被英國打的抬不起頭來,知道法國在一位女性的帶領下次啊最終贏得了戰爭,這個女人就是——聖女貞德。



這場持續116年的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337——1360,戰爭初期,英法爭奪弗雷德地區,法國不敵英國,喪失大片領土,在加上當時的黑死病肆虐,所以英法兩國休戰10年。


第二階段是1360——1400,法國的國王鐵頭查理,頗有能力,帶領法國人民收復原先的失地。

第三階段,1415——1429,此時老法王去世,新的的法王無法平衡國內各系貴族的力量,所以爆發法國發生貴族內亂,然後被英國乘虛而入,再次戰敗。

第四階段是1429——1453,新的法王在聖女貞德的幫助下取得了國王的位子,在穩定了國內之後,聖女貞德最後率領法國軍隊取得了對英國戰爭的勝利。

在事後,由於戰爭是在女人的幫助下取得勝利的,法國依舊被英國任瞧不起。

這裡說明一下,英法百年戰爭是由於法國國王沒有子嗣,按照貴族的傳統,需要從王室裡面挑選一位血緣最近的來擔任國王,而剛好本應在法國當國王的王室子弟卻在英國當上了國王,由於引發了戰爭。

所以基於這樣的歷史條件,英國和法國根本就不可能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