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墟到鄴城:談談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陽(四)

東魏、北齊時期

398年,北魏攻克魏郡,並將魏郡改名為相州,而將鄴城作為相州的治所。

公元6世紀,北魏出現了兩個權臣:一個名叫宇文泰,他的政治勢力在長安;一個名叫高歡,他的政治勢力在鄴城。高歡和宇文泰各樹私黨,營謀自治,北魏的權力都由這兩人瓜分了,而居住在洛陽的孝武帝則成了擺設。

534年,高歡將鄴城牢牢的掌控在了自己手裡後,便想效仿當年的曹操,將天子接到自己的地盤。他派了一個使節去洛陽,向孝武帝建議:自建國以來,洛陽城總是缺糧,需要各地漕運糧草,漕糧都是經過鄴城週轉,先從東方運糧到鄴城,再由鄴城轉到洛陽,不但費工時,而且不安全,不如將首都由洛陽遷往鄴城。

北魏孝武帝深知高歡的野心,但也不敢直言拒絕,於是便婉言謝絕了高歡的請求。

孝武帝不願遷都,高歡“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陰謀就實現不了,惱羞成怒的他就扣押了向洛陽運糧的漕運船,並派出一支部隊前去質問孝武帝。洛陽缺糧,又遭到高歡軍兵臨城下,於是孝武帝便向西投奔了宇文泰,並下詔剝奪高歡的權力。

如此一來高歡可謂是十分被動,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沒有達到,反倒將天子送到了對手宇文泰的陣營。雖然局勢對高歡不利,但他還有對策。孝武帝出狩後,高歡就進入了洛陽,並另立一個肯聽話的人當皇帝,號孝靜帝。孝靜帝在洛陽沒住幾天,便被高歡接到鄴城去了。

從殷墟到鄴城:談談中國七大古都之一的安陽(四)

至此,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政權。從此,高歡所控制的鄴城就成為東魏、北齊的首都。

為了讓鄴城更具規模,高歡將東魏的部隊開到洛陽去,強迫洛陽城內的40萬戶居民遷往鄴城。

東魏、北齊時的鄴南城,建築前經過精心設計和嚴密規劃,並參考了曹魏和十六國時期的鄴北城的平面佈局,以及漢魏洛陽城的平面佈局,故而城內的佈局更趨於合理,平面規劃也更加整齊。

鄴城輝煌了50餘年。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攻下了鄴城,北齊亡,鄴城從此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