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书法学习公认的途径:临摹到创作。

许多书法爱好者临摹不错,而一到创作就不知道怎么写了。其实,临摹到创作有一个中间环节——意临。

这个过度环节,虽然很多人知晓,但是多数人没真正的去实践与体会。下面看看以下的历代书家是如何意临古人作品的,从而给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虞世南贤兄帖(左)王铎55 岁节临虞世南贤兄帖(右)


书法“意临”,不以“形似”范本为旨归,而是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或部分攫取形式要素,或宏观效其意象神韵,亦或是援引经典而启发自运的媒介。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宋拓米芾尺牍(局部)王铎49岁临宋拓米芾尺牍(局部)


什么是意临?

意临的书法作品,不是要求酷似范本,而是根据自己的所需选取其中的部分形式要素,与个人的笔性特征相融合。一言以蔽之,仿法帖的笔意以写出自家的书法风貌。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47岁临王羲之小园帖(左)高适诗(右)


在“师古”与“创新”的问题上,董其昌提出极其精辟的论点。继承古人法帖的精华为己所用,正是书家所为,也即董其昌所说: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59岁临王献之敬祖、潘阳帖(右)行书五律诗轴(左)


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那吒拆骨还父,拆肉还母。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金农临西岳华山庙碑(左)沈曾植临十七帖(右)


通常对意临层级的界定比较模糊,现根据临作中所保留范本形式要素的多少,划分为三个层级:仿书、改编与创临。三者之间亦有交融现象,主要侧重于主观倾向。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董其昌临王羲之·初月帖(局部)


意临是传承与创新的纽带,也可看成是个性的注入与个人风貌的确立。但在进入意临阶段之前,必须打好深入传统法帖的基本功,否则将会欲速则不达,沾染一身习气。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董其昌临苏东坡·行书册(局部)


1、仿书

关于书法临摹中“仿书”的界定:虽以个人书写的“动力机制”临摹范本,但能明确判断出所临范本的出处,保留了范本中某些具有“辨识度”的形式要素。如董其昌临摹的多数作品。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董其昌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局部)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董其昌临颜真卿·争座位帖(局部)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赵之谦临峄山碑(局部)


2、改编

关于书法临摹中“改编”的界定:为了顺应个人的笔性特征或审美诉求,在范本的基础上,有明显的主观改造或夸张变形的成份,但范本的重要特征和精神面貌依旧保留,类似现代歌曲的改编。如伊秉绶、赵之谦等人的部分临作。米芾是集古出新的高手。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临褚遂良·家侄帖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朱耷临王羲之·兰亭序(左)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黄道周临王羲之·誓墓文


3、临创

关于书法临摹中“创临”的界定:除了范本文字内容的依据之外,看不出临作的出处,与个人创作如出一辙。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54岁楷书·李成小寒林图跋(左)59岁临钟繇宣示表(右)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52 岁隶书三潭诗卷(局部)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59 岁临唐太宗帖(左)57岁临张芝终年帖(右)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临王献之·鹅群等阁帖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45岁临柳公权·伏审帖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王铎43 岁临徐峤之春首帖(左)53岁临阁帖向发帖(右)

古今之法帖范本可谓数以万计,全部临上一通,恐怕一生也难以穷尽,即便能够临完,恐怕也难通书法之道。石涛给仇英《秋江待渡图》作跋,“呕血十斗,不如啮血一团。”书法之临摹乃技术层面的训练,不可或缺,但仅有技法是不行的,尤其不能为技法所拘缚,而背离了书法所内涵的文化精神。因此,应如陆九渊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而小不可夺焉”。即是说,凡为学者固应注重知识的积累,但又要基于“大”的胸怀、志趣和对“道”的体悟而在知识层面上有所超越。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林散之临礼器碑(局部)


董其昌说:“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能合”是共性的相融,“能离”则是个性的绽放。自董其昌、王铎以来,“临摹不再仅仅是学习和继承伟大传统的途径,它还成为创作的手段,换言之,它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创造”。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林散之临乙瑛碑(局部)


对于习书者来说,要广阅博览,大量临摹历代碑帖,以增广自己的见闻,多见多临,摹而习之,逐渐养出自己的眼力,然后才能“顺乎天性”的选择范本。择善又非仅袭其技,而贵者取其意效其神,确立个人的临摹观,最终达到“得鱼忘荃”之境。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林散之临孔宙碑(局部)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林散之临李邕·云麾将军碑(局部)


来了,临摹到创作的中间环节

林散之临怀素·自叙帖(局部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