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疲糧盡,無力再與劉邦打下去,於是接受了劉邦“中分天下”的建議,“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放回了被扣兩年四個月的劉邦的父親和妻子,但是劉邦在得到被扣兩年多的父親、妻子後,背信棄義,立即撕毀協議,一路追殺項羽,卻被項羽打得大敗而逃。

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劉邦為了反敗為勝,接受張良的計策,將土地封賞給韓信、彭越,讓他們帶兵合圍項羽。漢五年十二月,項羽被韓信、彭越、劉邦、劉賈等圍於垓下,夜聞漢軍四面都用楚聲唱歌,項羽心中大吃一驚。因為四面楚歌說明漢軍已經佔領了西楚的大部分國土。

破曉時分,項羽帶領八百士兵向南突圍。儘管漢兵有六十萬之眾,但是,項羽仍然帶領八百騎兵向南突出重圍,而且未被漢軍發現,這也一個奇蹟。直到天亮,漢軍才發覺項羽已經逃亡,劉邦命他的騎兵司令灌嬰率五千騎兵追趕。

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等到項羽渡過淮河,隨從的八百騎兵僅有一百多人跟了上來。趕到陰陵,軍隊迷失了道路。項羽向田邊的一位老農問路,這位老農騙他說:“向左走”。結果,左邊是一片大沼澤地,戰馬陷入沼澤地跑不動,延誤了行軍時間,被漢軍追了上來。

項羽忙帶兵向東,跑到東城,此時身邊只剩下二十八名騎從,而身後漢軍則有追兵五千。 項羽知道已無法脫身。於是,他對身邊的二十八名隨從騎兵說:我起兵到今天已經八年,身經七十多戰,抵擋我的人都被我攻破,我所打擊的人都表示臣服。我從未打過敗仗,於是便稱霸於天下。然而我最終被困在這裡,不是我不能打,是上天要亡我(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天我要決一死戰,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衝破包圍、斬殺漢將,砍倒漢軍軍旗。讓你們知道: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

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於是項羽將隨從他的二十八位騎兵分為四隊,從四個方向同時向山下衝,並且約定到山下後再會合為三隊。無論是分為四隊往下衝,還是會合為三隊,項羽的目的都是為了不讓漢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一隊。項羽衝下山,隨手斬殺一員漢將。漢軍不知這三處哪一處有項羽,又分兵三處包圍。項羽又衝了出去,再斬一員漢將,同時殺死漢兵幾十人,再次聚集他的二十八騎,僅僅損失了兩名騎兵。項羽問他的部下:怎麼樣?眾騎兵都回答:果如大王所言。

這時,劉邦手下的一位騎兵將領楊喜追殺項羽,項羽瞪著眼衝楊喜大吼一聲,楊喜連人帶馬都大吃一驚,一下子倒退了幾里地。東城之戰,項羽以二十八位騎兵與劉邦的五千騎兵相周旋,充分表現了項羽的勇武過人。

項羽為什麼要以二十八騎與五千漢軍打這一場不可能勝利的戰鬥呢?他的目的是要證實自己的失敗不是自己不能打(非戰之罪),而是天之亡我。項羽直至此時仍滿足於二十六位隨從的“如大王言”。

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東城之戰的“勝利”激發了項羽的勇氣,原來“自度不得脫”的項羽又打算東渡烏江了。恰好,烏江亭長停船在岸,對項羽說:江東之地雖然不大,方圓有數千裡,人口有幾十萬,足夠稱王了,希望大王趕快渡江。現在只有我有船,漢軍即使追上來也沒有船,無法渡江。

項羽笑著說:上天要亡我,我還何必要渡江!何況我與八千江東子弟兵渡江西進,現在沒有一個人活著回來。即使江東的父老鄉親擁戴我,讓我為王,我有什麼臉面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我難道心裡沒有愧疚嗎?

項羽死前最後一戰,二十八騎兵對戰五千漢軍,只為證明天之亡我

項羽對烏江亭長說:我知道您是一位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當無敵,曾經一天日行千里,我不忍殺了它,還是贈給你吧!讓跟隨他的騎從都下馬步行,拿著短兵器作戰。項羽一個人又殺死漢兵上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身疲力竭之下,項羽拔劍自刎,一代霸王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