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GPS,霍去病为何每次都能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

易安小童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乃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中期的名将。他十七岁便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击破匈奴骑兵。接着两度参与河西之战,均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后又于漠北之战大捷而归。

匈奴身处漠北,且居所不定。要想打败他们,首先得找到他们。然而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大将军李广也曾被漠北整得晕头转向,为何霍去病年纪轻轻就能在没有GPS的情况下对匈奴实施精确打击?

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众所周知霍去病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他的成功与卫青密不可分。卫青也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一生战功累累,深得汉武帝喜爱。据统计他共出兵匈奴七次,俘获斩杀敌兵五万多人,同单于交战一次,且收复河南失地。霍去病从小在舅舅的影响下,善于骑马射箭,且颇有军事天赋。作为舅舅,想必经常向自己的侄子传授经验。凭借卫青多年击败匈奴的经历,他对漠北的地形、天气与匈奴人的习性虽算不上了如指掌,但也驾轻就熟。如此一来,霍去病的北征之路就十分顺畅,甚至后来他在杀敌数量上竟比卫青多了一倍,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自我研究

为了更好地攻击敌人,霍去病通过各种渠道对匈奴的生活习性进行深入了解。终于得知匈奴人“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也就是说,匈奴人虽是游牧民族,但他们的迁徙是有迹可循的。由于放牧和生存都离不开水,且漠北地区河流甚少,所以找到他们的居所实则没有那么难。当然霍去病能找到匈奴军队,除了前期的大量查询与研究,还在于他善于观察,能够从细微的线索中看出敌人动态。另外他做事果决,只要推测合理,便立马作出判断。

2、为我所用

霍去病善于用人,不仅采用赵破奴、路博德等熟知匈奴的有能之士,还巧用俘获的匈奴人。正如《史记》中记载,战后,汉武帝下诏,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这里的“荤粥之士”,指的就是霍去病所俘获并留用的匈奴人。汉武帝对于俘获的匈奴人,不论是单于还是相臣,亦或是普通的游民,都采取宽容政策。如若他们能够为汉朝效劳,就有封官加爵的可能。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匈奴人作向导,霍去病离敌人的居所便越来越近了。

三、技术工具的辅助

虽然古代没有GPS,但是古人很早就发明了指南针。当然西汉中期定然是没有指南针的,可他们已经研制出指南针的前身——”南车“。据《中国战术史》记载:“在西汉最大的发明还是南车,南车上装‘司南’,有辨别方向之功能,尽管还很原始,但在汉匈百年大战中,却发挥了很大作用。”

综上所述,霍去病之所以能战无不胜,精确地找到匈奴,既有他人的帮助,又有自身的才能,还有技术的优势。总而言之,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举。


邓海春


从战国到秦国,从秦国到强汉,有一个问题始终是中原王朝必须面对的,那就是来自于北方匈奴人的袭扰。这些强悍的匈奴战士经常越过北方边境,深入中原腹地进行抢掠人口中和牲畜。秦朝时,由于国力不够强大,对匈奴只能采用守势。到了汉朝时,天下一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已经有了足够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发起对匈奴的作战了。

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汉武帝面前,那就是在茫茫沙漠地带,如何才能准确、快速地找到匈奴人的主力。汉军深入大漠,所带给养有限,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匈奴藏身地点,就有可能让匈奴人实施反包围,后果不堪设想。汉朝名将公孙贺、公孙敖、苏建和飞将军李广都有过在大漠中迷路的经历,其中李广还因为贻误军机,自刎谢罪,实在令人可惜可叹。

汉武帝把困难扔给了汉朝名将霍去病,令人惊讶的是,他四次出征漠北,四次大获全胜。在那个没有GPS定位的年代里,他是如何快速找到匈奴主力的呢?其实说穿了一点也不稀奇。霍去病主要是依靠两样东西,一是历次战争中投降的匈奴人。这些匈奴人长年生活在大漠中,对匈奴人的生活习惯,起居饮食,转移地点特别熟悉。这些匈奴人投降了汉朝之后,就能够变成霍去病的专业向导。而且他们还能帮助汉军找到沙漠中的水源,使汉军在沙漠中停留的时间延长。


其次是霍去病改良了自战国以来一直在使用的辨别方向的工具——司南,他把司南装在车上,变成“南车”,随军出征。这种看起来很原始的指路工具,却在大漠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有了,物也有了,霍去病再找匈奴的藏身之地就容易了。所以每次深入大漠,霍去病都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匈奴主力部队无从遁形,被打得狼狈逃窜。


动如脱缰兔


大汉与匈奴之间,和、战不断,匈奴一直是汉朝的心腹大患。几代君主都在积极准备,为了有朝一日击败匈奴,洗雪耻辱。昔日的准备,到汉武帝时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作为统兵将领,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果没有地图和相关信息,霍去病也不会贸然出击。汉朝与匈奴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无数边疆百姓被掳走,侥幸逃回的人总会带回一些地理信息;去匈奴的外交官、和亲使团,都是天然的间谍,必然会沿途记录水文地理,勾画行进路线图。

卫青、李广等都曾到草原打击匈奴,虽然多次迷失方向,可他们的经验、教训会帮助霍去病规避错误。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即使是行军打仗也要驱赶牛羊作为补给。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更不要说这么一大群人,一大群牲畜,经过的地方总会留下痕迹。水边脚印、被踩踏啃食过的草丛、粪便等,在有经验的将领眼中,就是一盏盏指路明灯。

霍去病的煌煌战绩,是建立在大汉雄厚的实力基础之上,建立在无数人长时间的准备之中。当然也离不开他个人卓越的天赋,这就是一个为战而生的人。


寒星针


霍去病在进攻匈奴的时候,以他手术刀般犀利的进攻方式令以机动灵活著称的匈奴骑兵都感到无可奈何。当然手术刀再锋利,必须一刀切中要害才能实现对敌人的精确打击,而霍去病是如何每次都能找准要害的呢?主要得益于他出类拔萃的军事才能和他麾下军队优秀的战斗素养。


霍去病自幼书读兵书,是经常和他的舅舅卫青讨论战法。在传统汉朝将领的观念里,匈奴的特点是神出鬼没,和匈奴打仗就像“和影子在玩拳击”。然而霍去病却没有受到匈奴行踪不定的影响,在他眼里匈奴的一些重要军事目标是非常有规律可循的。霍去病第一次出兵就率领八百名骑兵千里奔袭匈奴的圣地龙城,斩杀敌人两千余人。这次取胜完全仰仗于霍去病灵活的头脑,确实,匈奴虽然是游牧部落,但是他们的圣地,他们祖先的灵位是不能挪动的。因此霍去病直奔这个地图上固定的方位,在敌人完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战成名。


当然匈奴大队人马的迁徙路径也是有迹可循的,毕竟人和牲畜都是离不开水的。匈奴的人马迁徙过程中必定要经过河流,如果选择在河流附近伏击埋伏,同样也能斩获战果。


霍去病理手里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匈奴投降汉朝的士兵。霍去病不需要这些善于骑射的士兵跟他一起冲锋杀敌,而是将他们全都编入了斥候的序列。这些熟悉草原环境熟悉,匈奴迁徙路线的士兵比匈奴大队人马更加神出鬼没,就像一群去不散的鬼魂一样,牢牢的盯着匈奴军队,也让霍去病能够随时掌握敌人的动态,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赵公


汉朝第一次北伐匈奴,占领了河套地区,设置了五方、朔原郡,再次恢复秦时的要塞和长城,可以看出这里距离内地不远,地理情况弄得还比较清楚。第二次,卫青北伐,这次竟然抓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相国,这必须要对匈奴的内部情况了解的十分清楚才可能办到。注意,这次出征,队伍中多了两个人,一个是张骞,一个是初上战场霍去病,而且霍去病在此战中的功劳就是独自带兵抓住了匈奴单于的叔父和相国,可以看出霍去病的惊人军事天赋。可为什么要注意张骞呢?

15年前,汉武帝为了联络西域大月氏共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结果半路上张骞被匈奴抓住,接着被带到了匈奴的王庭,见到了当时的匈奴单于。张骞在匈奴生活了10年,并且娶了一个匈奴老婆,生下了孩子,学会了匈奴语,后来他逃到了西域,过了一年,张骞准备返回汉朝,结果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留了一年,最终趁着匈奴内乱逃回来。张骞一共出使西域13年,其中11年在匈奴呆着,他自然对匈奴的地理情况,兵力分布,势力情况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有了张骞带路,卫青自然能大获成功,而霍去病也在此次战役中,了解了匈奴的情况,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这也为他以后精确打击匈奴奠定了基础。


天天故史汇


这里是历史有点酷。以下回答是个人观点,还请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西汉名将霍去病的一生短暂却辉煌。

他的赫赫战功都是攻打匈奴而获得的。有人说他就是为打匈奴而生的,因为他几乎每次攻打匈奴都能够载誉而归,是匈奴人的克星。

(霍去病图片)


《史记》中记载霍去病的战绩

霍去病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姑姑是皇后的关系被汉武帝安排当了宫中侍卫。又因为善于骑射,汉武帝就让他到卫青的军中当了剽姚校尉,意思是想让霍去病锻炼锻炼,镀镀金,随后随舅舅卫青出征匈奴。

没成想霍去病还真给汉武帝刘彻长脸争气。

第一次出征小试牛刀,结果以少胜多,并俘虏了匈奴单于的叔叔罗姑比和一众亲戚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冠军侯,一战成名。


於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乍籍苦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霍去病被封侯的第三年即元狩二年春。

汉武帝刘彻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一万骑兵出陇西攻打匈奴,这次出兵的目的是想活捉匈奴单于的儿子。再过了焉支山千余里与匈奴的军队短兵相接,杀了折兰王和胡王并杀敌八千,大胜而归。归朝后汉武帝加封霍去病食邑二千户。

元狩二年夏天,汉军再次出征。

骠骑将军逾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再次封加食邑五千户给霍去病。汉武帝刘彻从此更加赏识霍去病。

元狩四年春。汉军再次出征匈奴。

此战霍去病深入匈奴腹地,捕获和杀死匈奴士兵七万余,并且俘虏了匈奴的屯头王,韩王。大胜之下,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瀚海。此战是冠军侯霍去病征途中的最高峰。

随后在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有三。

匈奴那么大,霍去病是如何找到匈奴并实施打击

第一,依靠汉军中的投靠的匈奴兵的导航进入匈奴地盘上寻找作战目标。

在汉军和匈奴的作战中有的匈奴士兵投靠到了汉军的阵营里。或是当了汉军俘虏的,经过一些思想教育后,在汉军进攻打匈奴的时候给汉军带路进入匈奴的地盘。汉人不认识匈奴的地方,难道匈奴自己人还不认识的那些攻打的目标吗!

所以每次汉军攻打匈奴,就会找这些本地的匈奴人尽心做向导。

第二,行军中的斥候会作为前进小队。专门绘制地图供大军行走。

古代的军队中都会有斥候这一类的像开路先锋一样的为大部队寻找规划路线,并绘制地图。

第三,从匈奴人手里缴获的地图作为辅助工具,再从一些地标为参照物,又有司南这样的工具指导方向。

第四,汉武帝刘彻让在匈奴混迹多年的张骞和霍去病一同带队为汉军指明方向,在哪些歇息落脚哪里有水这些张骞都知晓。

以尝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不过在最后一次的漠北之战中,张骞不知是年纪大了还是什么原因竟然迷路了,马失前蹄,最后被汉武帝刘彻责罚,削去了侯位,贬为凡人。

结束语

我们可能知道匈奴人远居大漠之北的草原,居无定所,他们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相当于一个诸侯王国,这些部落也分大小,也有尊卑等级之分。

匈奴很大,部落很多,汉军每次打匈奴都会有说那几个匈奴王被俘虏了,其实可能就是一些小的部落的王。所以汉军每次打匈奴都找不到匈奴的主力,像是打棉花一样,打不到匈奴的痛点。

参考文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大家认为还有其他关于匈奴的历史故事分享吗?欢迎评论。


历史有点酷


多方面原因,首先,在草原和大漠行军,并不是无迹可寻。

任何地理环境,只要有人类活动,一定会留下痕迹。况且,在草原和大漠上,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是固定的,比如水源地和绿洲,只要找到这些地方,一定能找到匈奴。

其次,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不仅是粮草先行,细作和斥候也得提前行动。大军开拔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必须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要打谁,在哪里打。汉武帝决心干掉匈奴,肯定提前撒出去了无数斥候,把山川形胜、道路河流全部记录在案,以供大军随时使用。

再次,霍嫖姚是骑兵,只要发现任何一点踪迹,立刻能够快速机动到敌人周围,不会错过战略机会。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厕读大历史


这个在草原上找人其实也不算是个难事,草原人生活有很多规律性,他们大多是逐水草而居的,这使得他们有迹可循。我们仔细去研究会发现,霍去病打击的对象很多是匈奴人的部落,也就是平民,倒不是霍去病非要对这些老弱妇孺下手,主要是霍去病通过寻觅水源找到的人就是这些部落。

霍去病除了是卫青的外甥之外,更是汉武帝的得意门生,这使得他有很多渠道跟资源可以去研究并了解匈奴,他发现跟匈奴人打仗吃亏就是因为我在明敌在暗,由于汉军有城池,匈奴人找汉军很好找,而反过来汉军却很难找到这些匈奴军队,因为他们没城池,他们往往走到哪就宿营到哪。

但是呢,匈奴战士不好找不代表他们就能飞天遁地,匈奴部落对水源非常依赖,因为他们同样也得生产,他们的牛羊必须要喝水。所以呢,寻觅水源就可以找到他们的部落,然后打击他们的部落。

霍去病打击匈奴部落至少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个是摧毁了匈奴人的后勤,打了他们的部落,抢了他们的牛羊,匈奴人就没有粮草打仗了了;

其次,斩草除根,匈奴人天生就能骑善射,他们只要是过了十四岁就可以从军,从军立马就能成军,再过一两年就可以成为精锐骑兵。而十四岁以下的往往会留守部落并参加生产,霍去病打击这些部落,斩杀了这些童子军等于切断了匈奴人补充兵源的渠道;

第三,扰乱军心。由于霍去病袭击了匈奴后方,这使得匈奴在前线的官兵担心家里出事,往往无心恋战,然后他们又特恨霍去病,想要找霍去病报仇,这时候就换成他们找霍去病了,而不需要霍去病去找他们。


优己


因为在霍去病之前匈奴人没有王庭被干的经历,尚不懂得隐蔽王庭,只顾组织能跑的去前方抢劫,后面的老弱根本没操过心。霍去病自幼在边塞长大,熟悉匈奴人习惯,冒充小股匈奴就冲进去收割了。所以匈奴的王庭即使在提前几天得到汉军突进的消息也是跑不掉的,只能待割。因为老弱无论如何是跑不过军人的。而且留下的老弱还要照看大量牲畜,战前没有既定安排是不可能跑的。


当里个当哇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战神,霍去病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充满着传奇。

当然,也充满着更多的未解之谜,比如为何在年仅23岁英年早逝?为何年纪轻轻的他就能成为大汉的一代战神,取得令所有老将包括舅舅卫青都汗颜的丰硕战果?

特别是霍去病的军功,作为一代战神,霍去病的战果基本都是通过反击匈奴获得的。这种在塞外的作战和传统上的中原战争完全不同,需要士兵更高的素质,将领更出色的能力,不经过长时间的淬炼,根本无法达到。

而年纪轻轻的霍去病不仅完成了,而且完成的很漂亮,简直可以用天赋秉异、无师自通来形容。尤其是霍去病对匈奴的精准打击,使得匈奴各部无处遁形,被霍去病斩杀十多万。

那么其他将领就奇了怪了,尤其是经常迷路的老将李广:为什么霍去病每次出征都能有巨大斩获呢?他是获得神仙指点还是自带GPS?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比如:

霍去病硬件过硬。

因为深受汉武帝宠信,霍去病得到的是最好的士兵,最好的马。而且最夸张的是每名士兵平均可带三匹马,这保证了霍去病能够长途奔袭,而且每战必胜。

霍去病敢打敢杀。

在别的将领尤其是卫青,相对保守,提倡稳扎稳打的情况下。霍去病大胆出击,深入漠北,出其不意给予了敌人以猛烈打击。

霍去病运气很好。

在别的将领要么遭遇匈奴主力,要么迷路找不到方向的情况下,霍去病几乎每次都能碰见数量可观的匈奴军队,并一举歼灭。

但是这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霍去病每次都能精准打击。比如卫青的军队也不差,卫青个人素质也很高,老将李广也是敢打敢杀的人物,而且李广很多时候也能遭遇匈奴主力,但不可能取得霍去病这样的战果。

所以静夜史认为,霍去病能够取得如此战果,一定有其鲜明的个人特点,这个特点就是“胡化”,将自己的作战习惯向匈奴靠拢,成为匈奴胆战心惊的死神。

也就是说,想要彻底消灭匈奴,就要按照匈奴的作战和生活方式,这一点霍去病做得很好。

草原上的匈奴部落擅长骑射,他们的生活和作战融为一体,霍去病也做到了这一点,他的军队,习惯于在草原上奔袭;

匈奴部落逐水草而居,霍去病也按照水草和河流的分布,寻找匈奴主力;

匈奴部落居无定所,霍去病率领军队抛弃中原地区作战所必须的后勤补给,使得作战距离和空间大大延伸,其走哪杀哪的特征,让匈奴各部心惊胆战;

匈奴部落生性残暴,霍去病做得更残暴,在霍去病的军队,没有匈奴俘虏,被生擒的匈奴人只有一个结局,那就是杀。通过这样的处理方式,霍去病作战没有任何包袱;

匈奴部落就地补给,霍去病也将估计重点放在匈奴身上,他的军队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抢劫匈奴获得补给;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很多观点认为,就是因为就地补给导致的。匈奴人为坚壁清野,将大量患病而死、携带病菌的牛羊投入河中污染水源,霍去病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因素英年早逝。

所以可以说,正是因为模仿匈奴的生活和作战特点,使得霍去病相比于其他汉军来说,对草原有着更好的适应性,而且能够以极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果。

所以用不世出之名将来形容霍去病再合适不过,他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最好写照。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