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在一開始,說大家都瞭解的馬斯洛三角,它說的是人的五種需要:第一層次:生理上的需要,第二層次:安全上的需要,第三層次:情感和歸屬的需要,第四層次:尊重的需要,第五層次: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個層次依次遞進不可能錯亂。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而對於高層次的第五層就包含了審美需求。而審美的普遍規律是:

審美是需要培養的。言下之意就是審美是有臺階的。


如果有人在美術館看不懂當代藝術,或者更甚看不懂古代藝術,這是很常見的。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可指摘的,畢竟由於種種原因,我們的審美教育(美育)並沒有普及。也有很多其他科目的高精尖比如理科商科人才,沒有接受過美育教育。這都沒什麼大不了,也沒什麼不好。就如同我看所有汽車的引擎都長一個樣。當我中戲4年畢業之後,也算是接受了藝術概論的教育。同樣是當時的我,在美術館裡呆4個小時,真的還不能留下一件作品的簡略印象。我對審美的正式系統性積累,是在大學之後給葉老師當助手開始的。


慢慢的,我才明白,藝術史的積累、作品的積累、量的積累才能慢慢打開眼睛,才能瞭解不同,才能開始說:我開始些許有了審美。就如同色彩訓練,黑有五彩斑斕的黑,灰有高低深淺的表達,白有明暗縱深的層次,只有將模模糊糊的主觀感覺訓練成精準的抽象表述,才能形成專業的審美方式。我們常常所說的著名收藏家族,在藝術史中有貢獻地位的收藏家族,往往憑藉一家之財力撐起一段美術史,雖然他們不是藝術家,但是他們都是經受了非常專業的審美訓練的。


對於古代藝術,往往是能夠自證的,我們看敦煌、看洛神賦圖、看瑞鶴圖、看米開朗基羅、看達芬奇、看波提切利、看倫勃朗,我們是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它的直觀美感,可以感受到藝術作品帶給我們的愉悅。現代藝術如印象派往往是發展了新的表達手法,改變了人們觀看世界的方式和角度,從而影響後世人們的世界觀。而對於當代藝術,他是由於藝術家的創作才成為藝術品,也就是說它往往不能自證,需要藝術家的觀念和理念來證明。這是從很簡單的方式來說這三種藝術作品的不同欣賞方式。這也是為什麼克萊因、布爾喬亞、霍克尼能讓人落淚的角度。


所以對於看畫這件事,大多數人基於技術層面的判斷也是分辨不出的,只是要個大概齊像就行了,

不管型準不準,線條有沒有彈性,色彩是否混亂。

這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會有很多人拿著畫的歪歪扭扭樹的唐伯虎作品去參加鑑寶節目。因為確實看不出差別。這非常常見,無可指責。


審美是有門檻的,這代表造型藝術這一門類就是不肯能是大眾的,它是屬於馬斯洛三角的頂端。並不是說從業者就高尚,而是這一門類就是服務小眾的,它對於大眾和整體人類文明的影響是自上而下的,就如同繁榮的經濟是宋代審美巔峰的影響條件之一,而宋徽宗又以一人之審美帶動了整個宋朝的國民審美情趣。美學品質是一個系統的呈現,背後依託著複雜的思想和社會的整體能力,宋畫的美學質感中包含了高度發達的宋代社會的整體實力。


反過來說,提高美學品質的前提是提高整體的文化和思想品質,藝術品質只是思想文化品質的一個出口。我們不僅要連接優質的思想和文化的脈絡,提升個人對世界的修為和理解,找到和體會出藝術高峰時期的美學品質暗含的豐富原因,這樣才能真正演繹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美學。而不是群魔亂舞。


文後混搭了一些之前公眾號文章提到名畫,並沒有刻意挑選。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審美,不是群魔亂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