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读王小波的杂文,觉得妙趣横生。尽管写的时代背景大多是那个年代,但他的思维方式确实与众不同。

很多人喜欢说,喜欢用语言表达,甚至喜欢站在讲台上,用自己思想的光辉去照亮别人,但王小波不是,人多的时候他喜欢沉默,私下里却又奇思妙想,侃侃而谈。

事实上,很多人都有语言枯竭的时候,但思想不会。思想的火花就像没有睡醒的火山,最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


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两年前,去和朋友参加个聚会,很大的场合,很多人都在侃侃而谈。有位老师提了个问题,大约在场的人都要回答一遍。

快轮到我的时候,不知道是出于紧张还是别的原因,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

其实,非常不喜欢那样的场合,每个人在几个导师的煽动下都像打了鸡血似的。仿佛不把自己的努力要奋斗的意志表现出来,就对不起这场会议精神。

朋友本来也想表现一下,但看见我离开,也就跟着离开了。我们漫无目的的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因为是郊区,路灯在无边的夜色中显得犹为明亮。

刚开始我们什么话也不说,到后来无话不谈,谈过去,谈将来,但唯独没有谈现在,尤其是我们两个为什么要来参加这场会议。

其实,来的路上,还觉得有很多希望很多契机在里面,但领略了,也不过如此。那些没有营养的精神大餐,除了浪费口舌,还真是无法灌溉到心里。

比如昨天去书店,拿了余华的《胆小如鼠》,找了个空位坐下,翻了没有十页,就被旁边一位年轻的男士打断。

这位男士衣着干净,看上去也很文明,就是在那里一直用高亢的语调大声的讲电话,而且没完没了。

后来实在忍不住,想提醒他一下:这是公共场合。后来想想算了,看上去他也不是很年轻,而且他看上去完全没有意识到影响了别人。

不知怎的,突然就想到了孔子讲的那个四季和三季的故事,再加上手里拿着的这本《胆小如鼠》。

曾仕强教授曾在《易经的奥秘》里讲过:以前我看到不讲理的人就会生气,后来想想三季人,我就不生气了。这个世上三季人太多了,凡是不懂的人都会大声讲话。

如果你理解了这些,大约就读懂了庄子的那句“夏虫不可语冰”。


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我是跑到书店的角落,站着把《胆小如鼠》读完的。因为在别的方向,都没有空位。

大家都静悄悄的,除了那位男士有时打电话,有时发语音。而他旁边的座位,好像一直在空着。

刚进书店的人拿本书过去,不长时间也走开了。工作人员一直在忙着他们自己的事情,好像并没有被影响到。

余华的《胆小如鼠》讲的是一个胆子非常小的少年,小的时候被老师嘲笑胆子小,冠以“胆小如鼠”这个名词。

后来被同学欺负,被任何人欺负,甚至被“鹅”欺负。当同学都夸耀自己父亲无比强大的时候,少年也想自己的父亲能做一件让自己引以为傲的事情。

比如“闭着眼睛开车”,哪怕只是几秒钟。但是少年的父亲也是胆小如鼠的人,天生胆子小,做事又谨慎,就连走路也慢腾腾的。

在少年的一再央求下,他父亲闭上眼睛开车,却为此付出生命。

少年尽管胆小,但也规规矩矩的长大。相反他的朋友却不按规矩和套路出牌,却得到了人生中意想不到的好处,包括在工作中偷懒、涨工资和分房。

当他把天不怕地不怕的朋友也会胆小的弱点告诉别人的时候,却遭到了殴打。在他提着菜刀想去报复的时候,始终下不去手。

人生就是这样,沉默寡言、一直认怂,连自己也打不过的的人,人生大抵好不到哪里去。

但最怕的是知道了人性有阴的一面的时候,还继续做沉默的大多数。

获得奥斯卡奖的惊悚电影《沉默的羔羊》,里面的食人狂魔汉尼拔博士,同时又是精神病专家。实习特工克拉丽斯为了追查变态杀人犯的真相,去见获得过最高荣誉的心理医师汉尼拔。但汉尼拔要克拉丽斯向他袒露童年时受伤经历作为交换条件,以此来提供破案线索。

据说克拉丽斯的原型来自于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少女杜拉居住在一个农场主家中,每天早晨都会被待宰羔羊的尖叫声所吵醒。杜拉后来忍不住,想打开羊圈让它们都逃走,但奇怪的是待宰的羔羊们却一动不动。少女杜拉尝试抱起羊圈中的一只小羊羔逃跑,但可能是杜拉的年龄太小了,而小羊羔又有点儿重,所以杜拉还没跑多远就被农场主给抓了回来。

那天早晨。农场主当着杜拉的面将那只小羊羔杀死了。从那以后少女杜拉心中就留下了阴影,遇到类似于羔羊的尖叫声就会恐慌。  而《沉默的羔羊》的女主克拉丽斯小时候的创伤,一是幼年时父亲的葬礼;二是待宰羔羊的尖叫声。

《沉默的羔羊》这部电影实际上是汉尼拔对克拉丽斯的小时候的创伤治疗和精神救赎。 而克拉丽斯就是“少女杜拉”,她要救出的女孩凯瑟琳其实就是她心目中挥之不去的“待宰羔羊”。  而让人心惊胆战的汉尼拔在变成杀人狂魔之前也是个单纯善良的小男孩,从某种意义上讲他帮克拉丽斯也是在保护和拯救自己心目中的“羔羊”。


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胆小如鼠》的故事刚刚读完,有个十多岁的小女孩跟着奶奶走进来,说自己存储物柜的条码单不小心遗失掉了。

接连问了几个人,尤其是女孩的奶奶一边问周围的人是否捡到,一边解释说其实存在柜子里的背包里没啥值钱的东西,就是孩子的作业本之类的。

反而是小女孩,静静的走到那位还在打电话的年轻男士面前,因为她看到那位男士手里下意识揉来揉去皱在一起的小纸团,好似她遗失的小票。

等了大约两分钟,那位年轻男士终于挂掉电话,疑惑的看着站在面前的小女孩,女孩笑了笑,大意说他手里拿着的小纸团就是她刚才不小心丢掉的小票。

年轻男士给了她,果不其然,就是它。

女孩说了声谢谢。但这时这位年轻男士的电话又响了,在他将手指滑向接听键之前,女孩率真而又不失礼貌的说了句:叔叔,我们老师说,不能在安静的公共场合大声讲话。

年轻男士讪讪的笑了下,起身走开,去书店外接电话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大多像这位女孩一样,眼里是揉不了沙子的,而且看世界的眼光,大多黑白分明。

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都好像把自己活成了一块“橡皮”,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自欺欺人的拿起来擦一擦。

其实我们能逐渐变成沉默的大多数,都是因为看世界的眼光变了,那时候的黑白分明,到这时会慢慢容纳很多灰色。

自己还没活好,就不想多加干预别人的事情。年少的时候觉得当一名智者挺好,可以比别人站的看的远。而今,到了将要从容通透的年龄,发现有些事有些人还是糊涂着比较好。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是不想再继续沉默下去,就像他说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结语:蔡康永在他的《说话之道》中写到:说话就像拉弓射箭,张弛有度才是更好的选择。有时候,短暂的沉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而王小波也在最后无限感慨的说

:如今我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个努力写原创,却等着被原创标签认可的大多数)


为什么活着活着,我们就活成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