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学生不见了

我们先看一段钱理群教授说的一段话:

“一天我去上课,看到一个学生坐在第一排,他对我点头微笑很有礼貌,然后我开始讲课。在一个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对教学效果是有一些期待的,讲到哪里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等等。因此,我很快就注意到,这个学生总能够及时地作出反应,点头、微笑,等等,就是说他听懂我的课了,我很高兴,我就注意到这个学生了。下课后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我的面前来,说‘ 钱老师,今天的课讲得真好啊!’对这样的话,我是有警惕的,我也遇到很多人对我的课大加赞扬,但我总是有些怀疑,他是否真懂了,不过是吹捧而已。但是,这个学生不同,他把我讲得好在哪里,说得头头是道,讲得全在点子上,说明他都听懂了,自然也就放心,不再警惕了。而且老实说,老师讲的东西被学生听懂了,这是多大的快乐!于是我对这个学生有了一个好感。如此一次,两次,三次,我对他的好感与日俱增。到第四次他来了:‘ 钱先生,我要到美国去留学(课程),请你给我写推荐书。 ’你说我怎么办?欣然同意!但是,写完之后,这个学生不见了,再也不出现了。于是我就明白了,他以前那些点头微笑等等等等,全是投资!这就是鲁迅说的‘ 精神的资本家 ’,投资收获了我的推荐信,然后就‘ 拜拜’了,因为你对他已经没用了。这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的一切行为,都从利益出发,而且是精心设计,但是他是高智商、高水平,他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我能批评他吗?我能发脾气吗?我发脾气显得我小气,一个学生请你帮忙有什么不可以?这个学生有这个水平啊。但是,我确实有上当受骗之感,我有苦难言。”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我们可以先把孔子的教育主张跟当前的教育教学目标做一对比,孔子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先要学会做人然后再学习技能,当前的教育教学三维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意也是要培养立体的人,两者相比何等相似。我们要培养的是“立体”而“丰满”的人,有爱心、肯助人、知廉耻、辨是非、知道回报国家奉献社会的人,而不是处处事事都首先想到自己的实用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次听到家长教育孩子时苦口婆心地说: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心里极度不爽,当场予以纠正,难道让孩子努力拼搏的目的只是为了踩在别人头上吗?这样的教育只能使社会更加浮躁、更加利己、更加功利、更加冷漠。教育,应该回归使人向上、向善的本性,评判教育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应该是信仰的高度、热爱的温度和无私的纯度,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不能只是口号,而应该是贯穿始终、无论多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教育主线。

但愿,钱理群教授所遇到的跟考试无关的课程无人听、得到了推荐信就失踪的事情别再发生了。

那个学生不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