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成书于明朝后期,是一部现实主义古典名著。虽然写的是宋代的故事,但受创作时代思想、文化、风气各方面影响,描绘的其实是明代后期真实社会生活,因此堪称明代的风俗史。

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也决定了《金瓶梅》与作为生活基本需要的饮食文化有了不解之缘。而《金瓶梅》正是以商品经济繁荣的清河县为背景,展现出了活色生香的市井生活,这其中的饮食生活,又可以让我们窥见明代的饮食特点。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词话》

一、烹饪技法已相当完善,与现代几乎没有差别

中国饮食的烹饪技法,是从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发展而来的。秦汉时以蒸煮为主,到宋代煎炒各种复杂技法开始流行,到了明代我国烹饪技法已基本趋于完善,这在《金瓶梅》中得到体现。小说中共出现了四十多种烹饪技法,比如炒面筋儿、烧鹅肉、烤果馅饼儿、拖煎河漏子、糟鲥鱼这些菜肴,就分别体现出了炒、烧、烤、煎、糟这五种不同的技法。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插画

不仅技法完善,而且很多与现代烹饪技法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比如书中第二十三回宋惠莲用一根柴火烧猪头:

“于是起到大厨灶里,舀了一锅水,把那猪首蹄子剃刷干净,只用的一根长柴禾安在灶内,用一大碗油酱,并茴香大料,拌的停当,上下锡古子扣定。那消一个时辰,把个猪头烧的皮脱肉化,香喷喷五味俱全。”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插画

这段描写虽然寥寥几句,却用了几个简单的动词就生动展示了宋惠莲是如何烧猪头的。而通过烧猪头的全过程,也可以看出明代“烧”的技法与现代已几乎一致了。

二、享乐主义盛行,大户人家追求奢侈的饮食生活

从明代中期开始,伴随海外白银的输入,明代的商品经济发达起来,资本主义思想开始萌芽。伴随而来的则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这在《金瓶梅》的饮食中,也得到了体现。

首先,大户人家美食名目非常繁多,仅以酒为例,在《金瓶梅》中共出现了葡萄酒、茉莉酒、木樨荷花酒、金华酒、菊花酒、白酒、麻姑就、南酒、老酒、豆酒、雄黄酒等十几种酒,这在古典小说中还尚属第一次。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连环画

而在第四十三回西门家为李瓶儿祝寿时,共设四桌酒席,每桌四十碟:

“前边卷棚内安放四张桌席,摆下菜,每桌四十碟,都是各样茶果甜食、美口菜蔬、蒸酥点心、细巧油酥饼馓之类。”

仅仅是给小妾过生日,一桌就有四十碟,这美食的名目繁多,就可见一斑了。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美食

不仅样数多,为了追求享乐的生活,大户人家在饮食中还极尽奢靡。在武松被发配后,西门庆大摆宴席,装饰品用的是宝鼎、金瓶不说,还“器列象州之古玩,帘开合浦之明珠。“餐具则用的是水晶盘、碧玉杯、紫金壶,更是有烹龙肝(鲤鱼的精白)、炮凤腑(鸡脑髓)、熊掌、驼蹄、伊鲂等名贵食材制作的佳肴。可以说,这桌酒宴,从装饰到用具到食材,都已极尽奢华,让人惊叹了。

三、开始注重食疗养生

我国传统中医学在明朝时达到了巅峰,而用食疗的方法养生在明朝也开始盛行起来,比如明代宗朱祁玉就大力提倡食疗,还特意为元朝人忽思慧所著的食疗著作《饮膳正要》作序。

从《金瓶梅》看明朝后期的饮食特点

《金瓶梅》饮宴插画

而明朝这一饮食特点,也在《金瓶梅》中得到了体现。比如为给人滋补身体,小说常用牛奶为食材制作食物,如“酥油白糖熬的牛奶子”,再比如牛奶做的乳饼。而这些牛奶食物,更多的是被作为病人食疗使用,比如在小说第62回,李瓶儿病重时,王姑子就带了二十块大乳饼去探望。除了奶制品,小说中还常用粥、乳鸽来滋补身体,在第79回中,郑爱月为给西门庆滋补身体,就熬制了米粥,又炖了“鸽子雏儿”。

结语

总之,《金瓶梅》不惜笔墨,描写了很多饮食场面,不仅让小说更具烟火气息,还展现出了明朝后期饮食文化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反映出了那时人们追求享乐的文化心态,从而生动反映出了商品经济影响下的明朝后期社会风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