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禅让——世袭

所谓的“禅让制”,大概就是说在上古时代,有尧舜这么两个帝王,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弟,而是无私地传给了著名的贤人,尧传给了舜,舜传给了禹。“禅让”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就是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就是天子禅位给外姓人,比如尧让位于舜就是外禅。

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于是就让舜来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这样,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尧死后,便由舜继任为领导人。舜继位后,也用同样的方式选拔他的继位者。经过治水考验,各方意见认同大禹的表现,于是帝舜举行禅让仪式,推荐大禹做自己的继承人。禹在舜死后便成为部落联盟领导人。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就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原本要继位的益而称王,所建立的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往后历代相沿,禅让制就消亡了。

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中国的民主制度。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大禹,同时“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也成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治理国家的政治哲学。

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历史记载就白纸黑字地摆在那儿,历代儒家也是言之凿凿,说确有其事,但是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人不相信,那么重要的最高政治权力,真会有人会白白送给别人?你乐意,你身边的人乐意吗?稍有古代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权力的转移不会这么简单轻松。第一个质疑禅让制的是荀子,他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意思就是所谓禅让制这是瞎说,韩非子说得更直白,哪有什么禅让,有的只是“舜逼尧,禹逼舜”而已,之所以让,那都是被逼迫的,最有讽刺性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曹丕篡夺汉朝政权自己当皇帝,表面上还搞了一个禅让仪式,演完之后,曹丕忍不住对群臣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意思是说呀,恩,我晓得禅让是怎么回事了。

你看,一方说有,一方说没有,那就杠在这儿了,反正,那么久远的事,我们也不可能指望有一天突然从地下发掘出一套什么文献,让真相大白,那到底真相如何呢?这件事只能双方各执一词,成为永久的悬案吗?其实读史,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得知当时的真相是什么,但是我们对真相的理解,却可以不止步于此,是有可能再往前推进一步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嘛,那我们不妨大胆来剖析一下“禅让制”这件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得出很多不同的猜想。

禅让制有很多方面不符合人情事理:

时间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尧46岁上台,在位一共98年,也就是活了140多岁,舜在尧之前“摄政”28年,尧死以后亲政多年,晚年让位给禹以后又多活了17年,粗算一下也差不多活了110年,而且,包括尧舜在内的三皇五帝,寿命都出奇的长,我们都知道这不符合人类的生理常识,后世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的是清朝的康熙,在位一共61年,而绝大多数皇帝连这一半的执政时间都到不了,而且那是上古时代呀,卫生、营养等各方面条件都不行,居然有人能执政近百年,个人寿命超过百岁,还连续多个,这完全不可信,你答应,但是科学可不答应,尧舜那时代的人,能活到三四十岁,就不容易了,你看,这不符合人情事理吧?

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出身问题

还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家里几代都是穷人,他本人种过地,打过鱼,做过陶器,各种苦活累活没少干,在家里还很受气,总之历经磨难,终于被尧发现,尧看他品德高尚,就立为接班人,那这就更不靠谱了,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是越往古代,身份就越固化,血缘出身就越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就拿咱们中国来说,直到唐宋之后,也就是科举制成熟之后,普通的平民才彻底打通了上升通道,之前,基本上都是世家大族、世袭贵族垄断官职,再往前,西周时候,贵族和平民之间,那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世界各国的考古都证明,远古时代,基本都是神权政权合二为一,最高领导人都是半神半人的形象,那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怎么会突然冒出这么个时代,普通平民,仅仅凭借自己道德高尚就能成为统治者的时代呢?你看,时间问题和出身问题,这两项证据,让我们用简单的人情事理的常识就可以推断:禅让制不靠谱。

那这是司马迁胡说吗?其实也不会,司马迁写《史记》,在细节上有想象附会的成分,但是在总体上,他还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他把尧舜执政的时间说得那么有零有整,一定有所依据,这也是人情事理的常识,那两个人情事理的常识冲突了,要怎么解释呢?我们还是要求助于人情事理的常识,它能帮我们形成全新的猜想,这个猜想就是,尧舜其实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部落的代名词,就是“人格化”,如果这个猜想成立,剩下的疑点就全部解释得通了。

100个中国历史故事,让你更懂华夏精神。(三)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如果有一件事,有激烈的争论,两边都有不合情理的地方,先别忙着否定,也别急着站队,也别一头只扎到证据堆里找什么铁证如山,可以试着回到人情事理的角度,如果能划出一道新的辅助线,也许最终你会发现,压根就不存在什么冲突矛盾,一切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果得不到解释,只是我们没找到那个人情事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