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薛宝钗和史湘云的螃蟹宴?

舒心自留地


看了几个解读,觉得没说到点子上。

我从个人角度来解读一下螃蟹宴吧。

1、大观园诗社概况

第一社海棠社,地点在秋爽斋,探春做东,出席者有宝玉、黛玉、宝钗、三春、李纨,探春花费未知,未出现宴饮,猜测仅有茶水点心。

第二社螃蟹宴,地点在藕香榭,湘云做东,宝钗出资,出席者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宝玉、黛玉、宝钗、三春、李纨、余者丫鬟婆子不计其数。薛家出了几筐螃蟹,几坛好酒,四五桌果碟。

第三社芦雪庵联诗,地点在芦雪庵,李纨做东,宝玉、黛玉、湘云、宝钗、探春各出一两银子,李纨自己再添补,出席者有李纨、宝玉、黛玉、湘云、宝钗、探春、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香菱、凤姐、平儿。有好酒,糟鹌鹑、贾母处要的鹿肉,蒸的大芋头,果碟。

第四社桃花社,地点在潇湘馆,黛玉做东,出席者有湘云、宝玉、黛玉、宝钗、宝琴、探春、李纨。黛玉备了几色果点。

情况大致如此,可以看出,起社并不需要花很多钱,出茶水点心也可以结社。如海棠社和桃花社,重点在作诗而不是宴饮。

芦雪庵联诗有点特殊,第一是人多,其次大多是亲戚,最后是因为冬天很冷,李纨起社必须得照顾到所有人,所以要一个很大的空间,要暖和,有热炕有滚酒,点心一放就冷,果碟也冷,大家更倾向热食。顺道吐槽一下李纨确实抠门,真的跟小姑娘们要钱。

但螃蟹宴是秋天,不存在需要热食的问题,像探春黛玉那样,茶水点心起社也可以啊,难道湘云连果碟点心钱都拿不出了?

2、螃蟹宴的服务对象

螃蟹宴并不是为诗社准备的。

湘云对大家的承诺是做东邀社,也就是诗社内部活动,我们知道诗社也就那么几个人,宝玉黛玉宝钗三春李纨,加上湘云也就八个人。

八个人的茶水点心钱,湘云出不起吗?

宝钗说:

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

几串钱是多少钱?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中一两银子大约是一吊钱,一吊钱等于四串钱,一串钱等于二百五十个铜钱。

贾府姑娘一个月二两,湘云一个月几串钱,也就是说湘云一个月可能是一两多。

一两银子不够茶水点心吗?晴雯病了一回有个细节,麝月和宝玉不知道一两银子有多少,那么湘云知道吗?

总之宝钗告诉湘云,一两银子是不够做东的,所以湘云憋屈了。

于是宝钗提出了她的主意:

前日姨娘还说要请老太太在园里赏桂花吃螃蟹,因为有事还没有请呢。你如今且把诗社别提起,只管普通一请。等他们散了,咱们有多少诗作不得的。

宝钗的出发点就不是诗社内部活动,而是贾府全体,诗社活动成为一个附属项目。

所以各位朋友,看出来了吗?湘云是奔着诗社去的,但螃蟹宴并不是为诗社服务的。反倒是诗社沾了螃蟹宴的光。

于是起社就变为湘云做东请贾府上下吃螃蟹,螃蟹由薛家友情提供。

这并不是起社的初衷,诗社和贾府全体有什么关系?

宝钗给出了答案: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

你顺着这个思路想,的确是这样,湘云不用花钱,请贾府上下吃饭,诗社也沾了光,大家一起热闹,皆大欢喜。

宝钗的确是帮助了湘云,解了湘云的燃眉之急,她也很贴心地跟湘云说不是小看湘云。列为看官,她当然没有小看啊,你们知道这顿螃蟹宴花了多少钱?

刘姥姥帮我们算账了: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宝钗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做东。也就是她自己说的: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

她的出发点就不是诗社几个人小打小闹,而是大家有趣。

湘云在螃蟹宴上忙东忙西,服侍贾母王夫人,招呼鸳鸯平儿,还不忘送螃蟹给赵、周姨娘。但谁不知道这螃蟹是薛家的?一切都是宝钗准备的呢?

3、螃蟹宴的获益者

本来只是做东起社的一件小事,但在外人看来和诗社关系不大。

因为螃蟹宴的服务对象不是诗社而是贾府全体。

湘云只是表面的东家,而宝钗才是实际上的承办者。

在这场螃蟹宴上,大家都得到了什么呢?

首先是诗社众人,诗社吃螃蟹,赏花作诗,兴尽而散。

然后是湘云,只是负责出力招呼众人,没有花费私房钱。

贾母王夫人凤姐等,赏桂吃席。

鸳鸯平儿等大丫鬟,得到休息放松,饮酒吃蟹。

答应的丫鬟婆子,也随意吃喝,沾了他们的光。

而宝钗,得到了湘云的死心塌地,得到了贾府从上到下的好评,得到了贾母的夸奖,顺便露了一手薛家的财气。

所以螃蟹宴最大的获益者是宝钗,她在提出主意的时候就料定了结果。

这件事说起来百利无一害,日常过日子就是这样了。

但我要为湘云而不平。

本身就是做东起社的一件小事,却欠了宝钗好大人情,连带贾府也承薛家之情。

之后贾母主张为湘云还席,也就是为了这个。

贾母为湘云还席,实质上不过是答谢宝钗罢了。

姐妹情深,自然无可无不可,可世情却不单单只谈感情,有来就有往,这却是湘云不及的。

---------丸---------


祁门小谢


大观园里住着的姑娘们都是才华横溢的,探春一时兴起,想办个诗社,本来都是二两银子月银的小姑娘的玩意儿,谁都没有能力作东请客,所以都是摆些瓜果茶点,以助诗兴,要不了多少钱。

史湘云本身就是个诗疯子,知道大观园开诗社,心情急切,赶着来了,立马就要自己作东开个社。此时宝钗提出,要请客,就得正正经经请客,把上下人等都请到,考虑周详。

湘云本只打算请小姑娘们,被宝钗如此说,自然无法说不想大事操办,可是身上只有些零用钱,没法办大的宴席,于是宝钗出主意,她店里的伙计老家有新出的螃蟹,贾府上下自老太太开始都爱吃螃蟹,正好送几蒌过来,开个螃蟹宴,然后亲自帮忙操持,螃蟹宴得到了贾府的上下一致称赞,刘老老测算这堆螃蟹正好值二十两左右,贾母也称宝钗是个仔细孩子。可以说皆大欢喜,湘云自此更加亲近感激宝钗。

事实上,宝钗在这个建议的动机很值得怀疑,她也是借居贾府的客人,贾府吃喝玩乐活动每次都有参加,但是因为不是贾府正式宴请薛家,都没有回过席,多少有些失礼。宝钗过生日,贾母出钱替宝钗操办,薛家自然要有回请,可是因为宝玉凤姐逢五鬼等事,没有办。所以宝钗就借湘云要作东之机,还了贾府人情,还获得了湘云的好感,一箭双雕。理由有三个

一.贾母出了二十两,而这螃蟹宴也正好值二十两,二、贾母并不爱吃螃蟹,说螃蟹不是好东西,不让湘云黛玉多吃,螃蟹馅饺子,也嫌太腻,不吃。三,宝钗第一认为作诗不是女孩子的本分,不能太过热情,第二从来都是以节俭,不讲虚荣为上,却唆使湘云大事操办。

螃蟹宴突出了宝钗的沉稳 ,精于算计,双赢性格。


讲点历史小八卦


先来看作者在螃蟹宴中描写的人物。一向豪爽的史湘云因为入海棠社晚了,要做东再起菊花社。可自己虽是侯门贵族,却早已家道中落,一个月只有几串钱零花,况且从小跟随叔婶生活,不得自由,做东的花费一时拿不出来。

于是薛宝钗从自家田里为她要来几篓极肥的螃蟹,又从自家铺子里要来几坛好酒,摆上几桌果肴,邀请贾府上至贾母,下到看园子的婆子小丫头,各色人等都请到了。这里刻画了史湘云的热心真诚,也写到了薛宝钗细心周到以及薛家挥金如土的财力,感动得史湘云把薛宝钗当亲姐姐对待。

螃蟹宴上,各等级人物一一出场,或声行并茂,或一笔带过。凤姐服侍贾母尽心体贴、机敏对答,活泼诙谐;照顾宝玉黛玉细心周到;和鸳鸯平儿等大丫头在一起时泼辣戏谑,互相打趣。写黛玉因为先天体弱,不敢多喝酒,也不敢多吃蟹肉,倚栏杆钓鱼,又拿起乌银梅花自斟壶,拣了一个小小的海棠冻石蕉叶杯自斟自饮起来。这个细节看似信笔拈来,写的正是黛玉的雅兴。

螃蟹本来是市价很高的东西,贾府却拿来当饭吃,不仅主子尽情享用,连奴才们都可以开怀管够,一顿小小的宴请暴露了贾府的奢华到了何等程度。书里描写这样的热闹场面还有多处,比如可卿出殡、贵妃省亲等等,无不是倾尽所有。

刘姥姥曾为贾府粗粗算过一笔账,贾府的一顿饭几乎是乡下人一年的口粮。即便贾府不被抄家,这样穷奢极欲的挥霍,怕也维持不了多久。难怪秦可卿死前还在殷殷告诫王熙凤,要为以后做长远打算。

螃蟹宴上,宝钗湘云请客吃酒行乐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下文,菊花诗社成员纷纷展露出各自才华。作者对这些极富才华的一众女子深情赞美,越是写出她们的美丽生命,越是和她们各自的悲剧命运作对比,正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四月老阳


贾母对薛家严防死守,却在史湘云这里漏了气。自己娘家的侄孙女出面请的客,又不好驳了她的面子。但是满园子的人都知道侄孙女被人当了回提线木偶,让薛家钻了一个好大的空子。本来史湘云出面请客,没想要请长辈,只是诗社里的几个小姐妹。放到现在大概也就几杯咖啡几块蛋糕的事情。偏偏她满心信任的宝姐姐把事情往大了说,湘云以前没有操办经验,也就被说得慌了神。宝姐姐还要意味深长的说别以为是小看了她,误会了别人一番好心。湘云知道这说的是谁,自然也就再无怀疑统一战线,不然就成了她自己讨厌的林姐姐那样的人了。这事也就傻子湘云会相信宝姐姐了。真要那么体贴就暗地里悄悄地把那几杯咖啡几块蛋糕的钱出了,不会大张旗鼓的吵得人尽皆知掩都掩不住。办了一场二十多两的盛大宴会,邀请贾府上下的主子奴才都吃一顿。吃人嘴软,谁还会去说薛家死赖在贾府不走!没有史湘云,根本请不动贾母。贾母不来谁还敢来?就是这样,贾母象征性的来了还嘴上直说是冲湘云的面子,根本不提薛家。螃蟹宴过后贾母更加不喜欢湘云了,很少再主动想着接湘云过来玩。这样的人给人玩死了都不知道,根本不是宝钗的对手。宝钗的心思从来不在什么诗社,那是小孩子过家家。她是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在贾府收买人心。


我就是轩轩妈


螃蟹宴,尤其是螃蟹宴的准备,用白描的手法,特别对照出两个个性完全不同的闰阁小姐,薛宝钗和史湘云。

事情是由史湘云想作东道开诗社引起的,一心贪玩的史湘云高谈阔论,怎样拟题、怎样限韵,唯独忘了作东要花钱,可见是个心无成算之人。

其实作个小东花不了几个钱的,象黛玉、探春她们无非就是几个果碟子而已。

可是史湘云既设有存钱的习惯,也不懂庶务,更不懂人际关系,在她这里就成了大难题。如果按她和宝玉一块长大的情分,按芦雪亭烤鹿肉的方法,由宝玉出面问厨房要东西,一分钱都不用花。

不得不说薛宝钗是个心理学专家,先是提醒史湘云钱从哪里来,然后按史湘云的想法挑拨了一下她和她婶娘的关系。关键在下一句:

"这些小东道,先要自己合算,又要不得罪人,然后大家有趣"。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宝钗商人本性的一面。

于是在薛宝钗的策划下,由小东道变成了大宴贾府女眷甚至到姨娘,有头脸的大丫鬟等等,花费银子二十两左右,大家不觉得这个数很熟悉嗎?对,这一次最自己合算的是薛宝钗,从上到下,都知道是薛家拿的钱,史湘云顶名,史湘云其实也告诉了贾母是薛宝钗帮的忙,这一次螃蟹宴,实际上是薛宝钗对贾母拿出二十两银子给她过生日的还席和不动声色的还击,收买了贾府的一干人等。并获得史湘云这样一个铁杆粉丝。

史湘云在人情世故和算计上,和薛宝钗相比,是小学生和博士的距离。

史湘云暴露了史家的家丑,史家是贾母的娘家,有困难不找贾母,反而去找个八杆子打不到的宝姐姐,还没口子称赞,贬低黛玉,后面好一段时间,贾母对湘云都很冷淡,甚至到贾府后,还问今天回去还是住下来。弄得湘云求宝玉经常提醒贾母去接她。

这就是不长脑子的后果。


旁观者岚


抛开家族兴衰的宏大背景,抛开宝黛钗的情感纠缠,仅从美学角度来欣赏,《红楼梦》亦是令人高山仰止的集大成者,衣食住行,诸多细节,无不讲究。

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一场螃蟹宴饮,一段诗酒韵事。其中,虽然没有诸如 “茄鲞”、“软烟罗”等名场面描写之细致考究,但在人物众多的热闹场景之下,仍有点滴细节之美贯穿了整场宴饮。

一是环境。本回开篇,贾母进园即问“那一处好?”,吃什么固然重要,在什么环境下吃更为重要。凤姐回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棵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鼻尖有桂香隐约,耳畔有流水淙淙,目光所及是河水碧清、曲廊竹桥,如此意境,方不辜负美食!

二是配套。宴饮的主角是螃蟹,但作者却把笔触放在别的细节上。既有宴饮,岂可无烹茶煮酒之雅事?所以,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寥寥数语,风雅已具;席间,因薛姨妈说“我自己掰着吃香甜,不用人让”,所以,就准备了用来洗去手上腥味的“菊花叶儿桂花蕊薰的绿豆面子”;宴后,黛玉想要热热地喝口酒,便有乌银梅花自斟壶和海棠冻石蕉叶杯来作配,所饮者也是用合欢花㓎过的酒。

三是娱乐。作诗就不用缀述了,螃蟹宴本就是为了菊花诗而设,而在螃蟹宴和菊花诗之间,又穿插写了小姐们弄水、戏鱼之怡情小事。黛玉“掇了一个绣墩倚栏杆坐着,拿着钓杆钓鱼”,宝钗“俯在窗槛上掐了桂蕊掷向水面,引的游鲤浮上来唼喋”,探春、李纨、惜春“立在垂柳阴中看鸥鹭”,迎春“独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好一幅疏疏密密的百美图!

一场螃蟹宴,本是凡尘俗事,偏偏弄出这许多诗酒花茶之风雅来。

我等本是俗人,活在世上也是俗事缠身。滚滚红尘之中,生活本就不易,若无这三两雅事,何以解这诸事烦忧?且在一饮一食的忙碌之余,为自己插一朵花,点一支烛,煮一壶茶,焚一段香吧!


花间厨趣


大家分析得很好,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很感兴趣,就做点补充,或许不是蛇足。
先从事前看,本来史湘云请客,只是诗社姐妹们内部活动。薛宝钗却想借用史湘云把贾母请出来,借湘云的台唱自己的戏。薛宝钗指出史湘云没有钱,并雪中送炭地答应帮忙,宝钗的心思根本不在诗社,她要抓住一切机会收买人心。史湘云却内心折服,反复道谢。于是大张旗鼓地办了一场花费二十多两的盛大宴会,邀请贾府上下的主子奴才大吃一顿。


请客很有讲究,什么人请,请什么人,什么人出场代表请客的规格。贾敬生日那天,贾珍和尤氏请贾母,贾母没到需要解释。赖大的儿子当了官,专请贾母出面壮脸。薛宝钗以自己的名义请贾母,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史湘云出面就不一样了。
贾母象征性的来了,嘴上直说是冲湘云的面子。当史湘云说这是宝姐姐帮我预备的。贾母夸了宝钗。贾母替史湘云把人情领了,也当众表扬了。这样一开口,人情也就算结束了。
本来贾母对薛家严防死守,史湘云这么一来,让薛宝钗钻了个大空子。后面好一段时间,贾母对湘云都很冷淡,甚至还问今天回去还是住下来。弄得湘云求宝玉提醒贾母去接她。
湘云做东邀社,但螃蟹宴并不是为诗社。反倒是诗社沾了螃蟹宴的光。于是起社就变为湘云做东请贾府上下吃螃蟹,螃蟹由薛家友情赞助。而宝钗的出发点就是贾府全体,诗社活动成为附属项目。
再说螃蟹宴。举办蟹宴,展现了贾府繁荣富庶的贵族气象。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侈。富贵人家的衰败便隐藏在其中了。刘姥姥计算这螃蟹宴,一共花二十多两银子,够庄家人过一年。宝钗用实力诠释了做东。湘云只是名义上的东家,是薛宝钗暗中筹划出资是总策划人,实际上的承办者。贾府上下心知肚明,螃蟹宴最大的获益者是宝钗,她在出主意的时候就料定了结果。宝钗得到了湘云的死心塌地,得到了贾府从上到下的好评,得到了贾母的夸奖,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才干,顺便展露薛家的财气。不管怎么说,湘云还是应该感谢宝钗,因为宝钗的确是帮了她大忙,还让所有人都很舒服。

大观园青春王国里荡漾着青春的气息,少女们尽展诗才,性格中美好的和不大美好的侧面都显露出来。螃蟹宴与菊花诗更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一次相互映照。
精神方面,老人和年轻人在一起,唤起青春的记忆,人生最精彩的是老年与青春的对话。胆敢调侃贾母开玩笑的只有凤姐。极具形象的夸张比喻,逗得贾母和众人都笑了。谐趣、活泼的对话,尽显家中天伦之乐的喜悦与温暖。
众人在藕香榭,赏桂花,吃螃蟹,喝酒,嬉笑,玩闹,在这个热烈、欢快的螃蟹宴上,贾母没有了往日的威严;凤姐没有了平常的厉害;丫头也不似平常那般乖巧。整个场景热闹、轻松,主仆身份调换,凤姐照顾众人,对丫环的玩笑话非但不恼,说话也随便起来,一派平等、和谐与风趣。
因为最后才是咏螃蟹,所以活动内容应该包括菊花诗。诗社众人吃螃蟹,赏花作诗。菊花诗寄情寓兴,咏菊即咏人。菊花高雅,被赋予某种精神品质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黛玉在菊花诗上夺得魁首。她是纯粹的真性情,她活在人世间,孤高傲世,没有丝毫妥协,注定了悲剧命运。黛玉的孤独和高洁造就了极致的美。菊是她自身性格的象征。没有谁比黛玉更适合写菊抒情,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联系到前面谈到的薛宝钗谋求人缘,谁个高洁,谁个市侩,鲜明地摆在我们面前。


物质方面,贾母王夫人凤姐等,赏桂吃席。鸳鸯平儿等大丫鬟,得到休息放松,饮酒吃蟹。丫鬟婆子也沾了他们的光,随意吃喝。
最后说螃蟹咏。上次的冠军,这次倒数第二,好强的宝钗发力而为螃蟹咏,把内心隐藏的部分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展现出真实的宝钗。人在真实的时候最美。这时的宝钗更可爱。宝钗的咏螃蟹诗尖锐地讽刺了贪婪、横暴的世人,被议为食螃蟹的绝唱。众人一致认为以小寓大,讽刺世人太毒些!讽刺的锋芒集中于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那些人总是心怀叵测,横行一时,背离正道走上斜路,结果都是机关算尽,逃脱不了落釜成食的下场。它是一首讽刺诗,披着咏物的外衣。那时候沒有愤青这个词,而宝钗确确实实一改贯常的正统夫子相,作了回愤世疾俗的小青年。

讽刺世人忘了自顾,倒生出几分贬意的自嘲。自己为争宝二奶奶之位,岂不也用尽心机,不择正路何止螃蟹。热衷仕途经济满身心儒臭却笑螃蟹腥臭,宝钗之冷无人不知,却告诉人吃蟹要防积冷,再说此番热心周到岂无用意。问螃蟹落釜成何益,何不问金锁配玉成何益。


伴读红楼梦


我认为,这是史湘云被薛宝钗利用了的宴会。虽然宴会很成功,但是薛宝钗却并没有讨了好。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社结束后,豪爽的史湘云主动提出自己当一回东道。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当天晚上,薛宝钗把她请到自己的房间,商量如何设东拟题。薛宝钗听了半天之后,都觉得不妥。直截了当地说出做东的两个难处:一个是要维护大家利益。请客虽是顽意儿,但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这样才不会受到大家的埋怨。另一个是史湘云没有钱,她自己在家作不了主,每个月又只有几串钱,连做盘缠都不够。如果回史家去要,婶子一定会抱怨她。

薛宝钗所说的问题实事求是,一下子击中了史湘云的要害。两难之际,薛宝钗说出了主意:她们家当铺里有一个伙计,家里田地上出的肥螃蟹,她出面让哥哥要几篓螃蟹,再从铺子里取上几坛酒,备上四五桌果碟,替她把东道作了。史湘云听了大喜,连忙道谢。这种雪中送炭之举让史湘云内心折服,反复向薛宝钗道谢。

但在她忽略了一点,在这次以她名义的宴请中,薛宝钗实际掺杂了另外一种心思,暗中作了另外一件事,用几篓八条腿的螃蟹给史湘云“下了套”。这个套路其实说穿了也很简单:她说自己可以提供螃蟹时,提出要先请贾母吃螃蟹,尔后再请众姐妹作诗。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只顾自己东道的事,却在不知不觉就“上了套”。

薛宝钗为何要这么做?因为她要借史湘云请贾母给自己“长脸”。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请人吃客非常有讲究,什么样的身份请什么人,什么样的人出场代表请客的“场子”有多大。贾敬生日当天,贾珍和尤氏请贾母带荣国府的人前往,但是贾母却没到。赖大的儿子当了官,专门请贾母出面,其实就是为她“打场子”。薛宝钗如果以自己的名义请贾母,自然会碰一鼻子的灰,但是史湘云出面就不一样了。

史湘云和贾母都出自史家,史湘云从小又在贾母身边长大,身份地位并不比林黛玉要差多少。由她出面请贾母,实际却赴她操办的宴会,目的就是让贾母领自己的人情。

果然,次日史湘云请贾母等入园赏桂花。贾母欣然同意,中午果真带了王夫人凤姐兼请薛姨妈等进园来。进入大观园后,贾母询问什么地方最合适赏花,王熙凤引导众人到了藕香榭。直到进入到之后,薛宝钗利用史湘云做个局才算圆满了。

如果说薛宝钗借用史湘云之力把贾母请出来,那么她借用王熙凤将贾母引到藕香榭则是关键的一环。不过聪明反被聪明误,她想借史湘云的“台”唱自己的“戏”,扬自己的“名”,这种埋在暗地里的想法被事先安排好的茶露了马脚,从而被贾母一眼看破。

所以贾母当众说:“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史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又说了一句:“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

贾母最后这一句话彻底让史湘云从薛宝钗的“套”里解脱出来,薛宝钗用人情套在史湘云头上的“紧箍咒”,在贾母开口后也效力全失。贾母替史湘云把人情领了,也当众表扬了,如此一来,薛宝钗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句表扬的话里消失殆尽,史湘云也不再欠薛宝钗的人情。我们常说,如果一个人真心领情,往往“看破不说破”,那才是真正记在心里的做法,这种说出来的人情,口一开人情也就结束了。

事实也正是如此,贾母出手后,薛宝钗心知肚明,所以在咏螃蟹时,她无助的说出了两句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道路无经纬,自然是人生步入迷途,皮里春秋空,更多的是说出内心的无奈。

薛宝钗之所以这样做,跟她的身世有关,在现实生活面前,她始终用一种入世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在父亲早丧,哥哥又不争气的情况下,她从小帮助母亲操持家务,形成了比较“世俗”的人生态度。在贾府里的一些清高的人看来,她的做法未免有些小众,有些庸俗,甚至上不了大台面。所以在这次螃蟹宴上,她虽然出了力却没有讨着好。


小涵读书


湘云听说大观园起诗社,非常兴奋。自己独写两首诗,又豪爽的要邀一社。



湘云回到宝钗处,宝钗说湘云一个月几吊钱的月例,不够请客,主动要求替湘云出钱。除海棠社全员参加外,还邀请贾母等人一起参与。贾母等人吃过螃蟹,走了之后,她们才开始写菊花诗。

薛宝钗出资螃蟹宴的原因是湘云没有钱。那么湘云真的没钱邀诗社吗?

湘云的零花钱比贾府的姑娘少。贾府姑娘是2两银子。宝钗说湘云“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 一两银子约一吊钱,一吊钱等于四串钱。湘云的月钱少至少会比贾府的一等大丫鬟多点吧!鸳鸯的月钱是一两银子,也就是4串钱。湘云大约一两半银子,6串钱。



一两半银子能做多少事呢?刘姥姥说20两银子够庄稼户一年的吃穿用度。一两半银子差不多是乡下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数量也不少了。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档次低一点,湘云用1/3的月例半两银子准备7个人的茶水点心果品绰绰有余。大观园的小姐也不吃什么东西,她们的兴趣在于写诗,而不是吃。不过湘云不知道其中的道道。

贾府小姐除了探春,都不管钱,湘云也不管钱,她不知道一两银子能做多少事,半两银子能做什么事。半两银子请全府人吃酒是不够,不过请几个人吃点茶水点心还是够的。贾母拿20两银子给宝钗过生日,不仅可以喝酒吃菜,还可以看戏。所以,两串钱半两银子也能办不少事。

绣橘说“哪一位姑娘的钱不是由着奶奶妈妈们使,连我们也不知道怎样是算账,不过要东西只说得一声儿”。

探春说:“咱们是主子,自然不理论那些钱财小事,只知想起什么要什么,也是有的事。”

湘云与贾府小姐一样,不亲自经手钱财,所以不知道邀一社吃点茶水点心,果品需要多少钱。因此她感激宝钗替她解决了难题。



湘云出面请大家吃酒赏桂花,贾母很高兴,决定不负湘云的雅兴。贾母一路走来都非常高兴。藕香榭里,贾母看到小丫鬟烹茶,煮酒,很满意,夸地方好,东西也干净。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于是在宝钗的一手操持下,螃蟹宴开始了。

看起来贾母很高兴,大家也高高兴兴的很闹了一回。吃完螃蟹,贾母,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都走了。诗社人开始写诗。

说实话,宝钗替湘云操办螃蟹宴本意是讨好贾母,王夫人。可是贾母并不领情。贾母有种被宝钗捉弄的感觉。宝钗这件事办得欠妥,她收获了湘云和多数人的爱,却没有收获贾母的爱。

吃人家的嘴短,贾母吃完螃蟹宴,就张罗给湘云还席,也就是给宝钗还席。恰巧刘姥姥来了,于是贾母两宴大观园,答谢薛宝钗!



宝钗的螃蟹宴是贾母出席的薛家唯一一次出血请客,还是以湘云的名义。不知道是贾母不参加薛家的宴请呢?还是薛姨妈根本不想请客?您觉得呢?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润杨的红楼笔记


如何评价薛宝钗和史湘云的螃蟹宴?

  史湘云的螃蟹宴办得怎么样?好,大家都很开心,螃蟹吃了,酒喝了,贾府上下的人女人们,都有笑脸,能吃的吃,能喝的喝,能写的写,那场面,相当壮观,大家领谁的情呢?史湘云。贾母说:“是他有兴头,须要扰他这雅兴。”他(她)指的就是湘云,贾母的意见,就是大家的想法,钱是谁出的呢?薛宝钗。

  咱们如何看这场螃蟹宴?就我个人而来,我觉得史湘云应该感谢薛宝钗,真心的,不掺假,因为宝钗在这件事上,的确是帮了她大忙,并且让所有人都很舒服。

  两人是怎么商议的呢?

(图不是很合适,将就看吧)

  在蘅芜院,史湘云说了半天,宝钗对她说:“既开社,便要作东。虽然是顽意儿,也要瞻前顾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你家里你又作不得主,一个月通共那几串钱,你还不够盘缠呢。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子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你就都拿出来,做这个东道也是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还是往这里要呢?”随即,她说自己家伙计卖螃蟹,这里人都爱吃,王夫人也说要请老太太赏桂吃蟹,她们也不提诗社,只管普通一请,等人散了,再作诗也行,让薛蟠要几篓大螃蟹来,再取几坛好酒,备上四五桌果碟,又省事又热闹。

  湘云是个没成算的,一心想的就是拟题之类的雅事,作东这事,自动忽略了,所以宝钗一点到作东的钱,她立马就蔫了,也是她的境况其实挺糟糕,来来去去的玩,都是个问题,更别说钱了。早在头一天,宝玉还想着请她时,袭人怎么说的呢?袭人说不要因为玩意儿的事情打扰她,她在家里作不了主,天天忙活着做针线,不要让她左右为难。

  可是这姑娘心大,自己都这样了,还想着作诗的事情,所以,贾宝玉一早就催贾母派人去接,直到午后才来——贾史两府都在京城,一来去的,其实要不了多长时间,可是史湘云很晚才来,可见史湘云在叔婶的家里,过得并不轻松。

  这样的艰难,作诗这类不要钱的还好说,要请客,而且请上下老少吃,那就很难办了,没脸伸手要钱,指不定要被训一顿。而湘云呢,自己作东的话也说出去了,再收回那就丢大脸了,所以,宝钗替她出钱置办,真的是好心解了她的难。

  平心而论,虽然宝钗说得轻松,但钱是少不了要用的,螃蟹啊酒啊,果碟啊,那可都是要真金白银的,以史湘云的经济能力,实在付不起。这钱呢,没少用,但湘云却没怎么觉得有被人施舍的窘迫,为什么呢?

  因为宝钗会说话(这个必须承认)。

  怎么个会法呢?咱们看哈,宝钗已经把所有的东道要准备的东西都想好,甚至连事后作诗的可能都给考虑了进去,换一般人,哪一个环节都可能露出高高在上的的姿态来,一般都会说哎呀,说你那点子月钱,不够请客,干脆我帮你出了吧。这么一说,估计没什么心计的湘云得拂袖而去了,本姑娘是没钱,但我好歹是侯门千金,你这样子侮辱我,我的姓能答应吗?

  宝钗的会说话,在哪呢。她说,啊呀呀,你看,咱们这就是个玩,当不得什么,但是玩呢,也要想周全了,大家才玩得开心。然后才说咱们虽然要玩,但也得看看是不是理性,你的钱呢,肯定不够使,你要做东拿钱,你婶子肯定会不高兴,也许会出,但少不了一通埋怨,为了一次玩,划不来。要不我家里有这东西,螃蟹酒啊什么的,都不要钱,摆几桌果碟就好?

  这么多情况一摆,湘云指定没脾气,会觉得这姐姐真是替她着想,说完后宝钗还觉得不够,又补刀:“我是一片真心为你的话,你可别多心,想着我小看了你,咱们两个就白好了。你要不多心,我就好叫他们办去。”我是真心,你别多心,咱们多好的关系对吧,你的就是你的,我的也是你的,你要同意,我就让他们办去,反正不要咱们动手,人情你来做,其他的事情我来办。

  湘云的自尊没受到一点损伤,钱包没一点损失,好处呢,就是在朋友间做了一个东,上下人等,宾主尽欢,宝钗在整个流程中,没有透露过一点自己施舍的情绪,相当高明,也相当谨慎——咱们的生活里,这样会做人的,可不算多。

  虽然我不算是钗粉,但是也不能黑她,单就这一件事情,她的确出自真心,可以看出宝钗的情商够高,既帮了人,又让人家感觉舒服,还收伏了人心——湘云可是真把她当亲姐来看待的,可以想见,以后这事被上层知道了,会感叹这姑娘,真是懂人心,会办事。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的优秀,怪不得曹雪芹把她和天仙妹妹林黛玉放在一起,只可惜她生于末世,有命无运,很可惜是个人才啊。(文/宛如清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